晚清学者莫友芝的诗歌研究

发布时间:2012-10-13 09:43:29 论文编辑:twt1601

第一章 莫友芝诗歌的题材类型及其思想性


        莫友芝所处的时代主要是道咸时期,可以说道咸时期又是近代中国屈辱史的开端,作为学者、诗人的莫友芝就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的恶劣是可想而知的,而民不聊生的悲剧不仅仅是体现在普通老百姓的身上,对于莫友芝硕士生毕业论文格式等知识分子而言,生活也是举步维艰,生活的艰难与辛苦也是无时无刻不在折磨他们,对他们而言,大社会的悲哀让他们忧心,欲找到救民救国的出路却无能为力;同时他们也不得不为生计奔波劳碌,为维持整个家族的生活东奔西走,却因此而受到束缚,无法实现自我的理想而感到无奈。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导致莫友芝部分诗歌被一种“哀”的色调所包围。所以有“当时海禁已开,国家多故,具有敏锐感的文人更觉得前途黯淡不安,于是言愁欲愁,其表现力量也就更能深刻而真挚。黔中诗人莫友芝和郑珍,尤是为代表”的论断,也有姚勇盖《书郑子尹诗》&l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格式dquo;生平怕读郑莫诗,字字酸人心肝脾”的哀音。莫友芝从十来岁就开始作诗,现存诗集收录了他一生60多年创作的1600多首诗歌。作为清代道咸间宋诗运动的中坚力量,莫友芝在诗歌理论与创作上均有贡献,但是他的诗歌理论都是通过其创作中体现出来的。可是各种文学史著作对莫友芝的诗歌评价并不高,指责他局限在个人圈子里,并且过多地用典和旁征博引,使得其作品“缺乏诗的意象,显得干枯乏味”。但是通过读其诗集硕士论文发表格式,便会觉得这些评论与其诗作有出入。其实他的诗歌创作内容丰富多彩:他忧虑民生,对当时的动乱社会有深刻的认识,其中不乏深刻忧愤的力作;他对于朋友和亲人又是情真意挚,其写亲情、友情的诗作又是如此的委婉感人;他学问渊博、其题咏书画、金石考据的诗歌展示了他的文人雅怀和学者风貌;他喜欢游历,可以说至老不倦,其笔下的景物都被诗人赋予了极其美妙的色彩,对景物的描绘极其生动形象,这些诗作又充满生活情趣,给人以美的享受。其诗文人气息浓郁,是名副其实的学人之诗。莫友芝以其创作实际推动了宋诗运动的发展。


    第一节 关注民生疾苦的诗歌
       生活在道咸乱世,作为学者的莫友芝并没有一味地沉溺于金石考据、题咏书画的才人生活,而是特别关注国计民生,具有杜甫“穷年忧黎元”的情怀。无论其学术思想,还是其诗歌创作实践都反映出这种倾向。陈衍在《石遗室诗话》中说道:“郑、莫并称,而子偲学人之诗,长于考证,与子尹有迥不相同者硕士论文提纲格式,如《芦酒诗》后记一二千言,《遵乱纪事》廿余首,《哭杜杏东》亦有记千百言附后,皆有注,可称诗史。”所以,莫氏的关注民生疾苦的诗歌可以补充当时的史料,还原当时历史的真实面貌。当时灾害频仍,水灾、旱灾、虫灾接连不断,广大人民挣扎在死亡线上。其《镇远水十一首》记载道光十八年,莫友芝由京会考返乡时路过镇远,亲眼目睹了镇远大水后的惨象:“苍茫沙草际,希微似人村。乱瓦积淤泥,隤椽或山根。”大水把村落、田地都淹没了,洪水流过的地方出现了的一切都是死气沉沉的。当地的人民更是可怜:“一人几数死,数死才一瞬”,“死者长已矣,还为生者哀。无居复无食,行见委蒿莱”,“坏屋不可家,葬人安可数……可怜万冤魂,尚欠一坏土。”人们甚至发出了“羡彼举室尽,弃世何悠哉”的想法。诗人面对着这样的天灾对老天发出了“天恩应缓征,便尔为民惠”的祈求。同时也对灾后可能发生的疫情有清楚的认识“水后疫必兴,应验如一轨。思州喧疫神,幸勿意外视。若复不早图,民无孑遗矣。”水灾无情,旱灾又接踵而来。道光二十七年,诗人路过河北境内,得知黄河以北自去年入秋以来就无雨雪,旱情颇重。而他本人也目睹了当地干旱的荒景,以及干旱带给人民的疾苦:“河上驱车俨大荒,平沙四野接苍茫。惊风飒飒飘哀雁,落日萧萧黯太行。二月桑榆无信息,三时云汉剧辉光。”发出了“何当手挽昆仑水,遍洒中原作岁康”的感叹。诗人幻想与昆仑水挽着手,把它们带到灾情的地方,一起化作甘露,浇洒在干涸的土地上,使灾年变成丰收的年岁。悲惨的人间景象,使忧国忧民的莫友芝对社会的黑暗予以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他的矛头直指当时的统治改制阶级,他对压榨劳苦大众的胥役有着极强烈的反感,正如“仓成,功之首;理不当,罪之魁”那样,遵义府的义仓猖狂至极,带给人民的痛苦是无尽的。他们“腰刀怒马四百人,前呼后涌入远村”,“仓义行遍十三里,官差盘查有成例。仓盘之费亦无几,宝峰之民。一閧空仓复空址。义仓虽而为,既毁当罪谁?君不见县差捉人如捉鸡,择肥而割不容啼。


    第二节 思亲怀友的诗歌 .........................................16-23
    第三节 题咏书画的诗歌 .................................................23-26
    第四节 寄情山水的诗歌 ............................................26-33
第二章 莫友芝诗歌的艺术特征 .................................33-46
    第一节 随物赋形的艺术技巧 ...............................................33-36
    第二节 想象丰富的艺术思维 ........................................36-39
    第三节 奥涩生僻与平易朴实兼具的艺术风格 .............................................39-46
第三章 莫友芝的诗学主张 ..............................46-50
    第一节 尚学问 .............................46-48
    第二节 尚骨韵 ................................48-50


结语


       莫友芝可以说是在“宋诗派”诗人中比较有成就的大家,但是,就他在诗歌运的中的地位来说,并不是像程恩泽、何绍基那样的高举理论的旗手,只能说他是一位辛勤耕作的诗坛干将。所以,他对后世的影响,并没有达到前者所达到的那种“扭转一代诗风”的高度,因为从总体上来说莫友芝的诗作从题材到形式,毕竟都是传统文化的一分子,它代表了封建社会末期古典诗歌的较高成就。再加上,他所处的地理位置的偏远,对时事的洞察力不那么敏锐,没有用一个发展的合理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所以,其诗歌的局限性必定影响着其诗歌的高度。但是,他的诗歌创作可以说在为扭转当时诗坛的风气中做到了一定的贡献。当时的性灵派的势态已经渐渐地减弱,由于过分地强调学问,而使肌理派陷入无法作为的境地,导致诗歌处处有典故,奥涩难懂。而与此同时的桐城派的崛起的确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了一股新风气,但是,桐城派的建树仅在其散文上有所体现,所以,无力掌管诗坛。自明末以后,文人们逐渐看到了学习唐诗而造成的矫揉造作的弊端,所以,就转而学习宋诗的作诗方法。由于莫友芝的学者兼诗人的双重身份,使得他带给我们的诗作有着连中不同的诗歌风格,但是也可以说这是整个宋诗派诗人的诗歌创作特色,而莫友芝可以属得上这里的佼佼者。他丰富的诗歌内容,不仅仅带给我们的是黔贵地区那傲人的风貌,也带给我们其与家人的情感世界,更重要的是,他带给我们的是当时整个社会的全貌,他的《遵乱纪事》就有着“诗史”的品格,可以与杜甫的诗歌相提并论。莫友芝的诗歌创作在晚清处于重要地位,可以说,他以自己的实际创作来与其他宋诗派诗人共同将宋诗运动推到了高峰。为后面同光体诗人的创作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硕士毕业论文格式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