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物流论文案例:物流服务平台的价值创造机理及能力提升途径探讨

发布时间:2023-07-03 19:35:21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物流论文,本文在与经典价值创造理论及其发展的对话中,揭示了物流服务平台价值创造的逻辑,并进一步构建了物流服务平台系统价值创造的理论框架,从学理上探究了物流服务平台价值创造的机理。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互联网+”战略、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网络平台及其呈现的平台经济,正在成为产业互联网化转型升级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在物流领域,物流企业向服务平台转型、IT企业进军物流市场以及资本追逐,使得物流服务平台成为物流产业价值创造的走向和前沿领域,被极力推崇。然而,现实是,不乏物流服务平台在短暂的盈利或者一波迅猛“烧钱”之后举步维艰。物流服务平台的运行预期远远没有电子商务平台的快速巨大效果,货运平台远远没有嘀嘀打车立竿见影的网络效应,其价值创造面临诸多问题。那么,相对于没有平台介入的专业物流供需匹配服务,物流服务平台出现后物流服务价值创造的载体、方式及逻辑发生了哪些变化?基于互联网、数字化的物流服务平台又是怎样创造价值的?经典价值创造理论的核心解释机制在平台情境下是否仍然适用以及如何拓展等问题,成为研究的重要机遇与课题。

1.1.1  现实背景

(1)平台化转型已成为中国物流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众所周知,互联网平台改变了世界的商业模式。2016年8月开始,全球市值最高公司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等全部变成了互联网平台型公司,第一次没有了石油公司、工业公司、零售公司;2017年,中国互联网平台公司腾讯和阿里巴巴的市值也分别突破了4000亿美元,进入了前10名[1]。大家熟悉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如优步(Uber)、滴滴出行、爱彼迎(Airbnb)、Facebook等,就是典型的网络平台。再如美团外卖,是美团网旗下网上订餐平台,也是美团点评公司估值最重要的支撑,于2018年9月正式在香港上市。至此,平台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以及相关的机构和资源,使得生产者和消费者能在互联网平台上直接交互,给大众生活提供了无以计数的低成本并且高效的便捷服务。

1.2  研究问题提出

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产业的复合型服务业[12],2009年,国务院颁布了我国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物流业作为唯一的服务业名列其中。自《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13]颁布实施以来,物流业的发展在我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其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逐渐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2010年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颁布了《关于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意见》[14],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物流业被党中央、国务院明确定位为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12]。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15]。由此可见,物流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价值创造一直是中央政府高度关注的重点领域。

从物流业本身的实践发展来看,伴随互联网经济快速从消费互联网渗透到产业互联网,互联网平台组织、技术与商业模式也正在颠覆和变革物流服务。2016年8月,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进改革试点加快无车承运物流创新发展的意见》[5],将公路物流的货运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发展正式向全国推开。目前,包括货运互联网平台、电商物流服务平台、快递物流服务平台、制造业及煤炭等工业领域物流服务平台的多业态平台并发,大有泛在化之势,也是在摸索前行。从产业协同融合发展来看,信息科技、电子商务领域跨界融入物流业,多行业的跨界融合发展,需要在战略高度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盲目与简单地跟风、复制其它产业的模式,将很难长久健康发展。因此,探寻物流服务平台的价值创造相关问题,是物流领域“互联网+”新动能驱动下新业态、新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现实课题,也是物流业在网络、数字经济时代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型升级及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第2章 文献综述与基础理论

2.1 文献综述

2.1.1  平台、平台经济及其价值创造研究

(1)平台的概念、功能作用和组织属性

学界早期研究的平台主要是指产品开发平台。即加工出多种产品部件、半成品的共享流程与工艺所是产品平台[22]。随着时代的发展,平台概念的内涵得到不断延展,其代表性学者与观点如下表2-1所示。

物流论文参考

平台成为产业实践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的组织形态。尽管对平台的理论研究不断增多,但对“平台情境”与“平台理论”的认识争议仍广泛存在,已成为制约该领域发展的重要问题。王节祥[18]基于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方法的诠释,探讨了平台研究的流派、趋势与理论框架,提出平台研究脉络是经历了从产品开发平台、双边市场平台到战略创新平台的流派演进,平台理论研究需抓住“多边架构”和“网络效应”两大关键特征,并初步构建了一个涵盖平台组织、平台生态和平台制度环境的三层次框架。这是迄今为止对平台组织属性较为深刻的洞察。

2.2 基础理论

2.2.1  企业的中间层组织理论

(1)中间层组织理论的提出与形成

早在1937年,科斯教授就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了“为什么会存在企业”这一经典问题。受科斯问题的引导,现在学界已经积累了关于企业研究的丰富理论,如新古典的企业理论、企业的工业组织理论、企业的合约(或交易成本理论)以及组织的激励(或委托-代理)理论等。学者们在对企业的主要经济理论的研究中,特别是在市场结构与企业的市场行为的研究中,早已提到过企业与市场之间并不是完全的替代关系,也存在过“企业是市场的制造者”这一思想,这些为企业的中间层理论提出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之后,Richardson[122] 基于互补性活动视角,提出了中间层组织存在的正式理论基础。直到1975年,在《市场与等级组织》一书中,威廉姆森(Williamson)[123] 通过不确定性、交易频率和资产专用性三个变量,研究了企业优势与市场优势的关系,明确提出市场与科层制企业之间存在一种混合性生产制度安排就是中间层组织。

早期的这些经济学视角的研究,是中间层组织理论继续发展的必要基础。1986年,格雷斯琼斯结合交易成本经济学与社会网络理论,提出中间组织形式适合交易需求不确定性较高、人力资本专业性、时间压力较大,以交易频率较高等情境。其对中间组织在文化、信誉等“结构性嵌入”下怎样进行交易协调进行了具体探讨,跨越了前期学者们的交易经济学视角[124]。之后,理查德﹒兰逊等[125]在威廉姆斯的分析框架基础上,将“资源依赖”因素加入了交易的维度,提出市场规则和组织规则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同时存在,市场和组织相互之间的“握手”形成了中间层组织。这些研究展现了经济组织形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市场与组织“两分法”。而企业机制与市场机制的配比,决定了资源的配置效率。除此之外,日本学者如丸川知雄[126]、今井贤一[127]等基于交易主体之间的关系,围绕中间层组织、纯市场、纯科层的界定开展了一些研究。

第3章 物流服务平台价值创造系统理论框架构建 .......................... 40

3.1 物流服务平台组织概述 .................................... 40

3.2 物流服务平台的组织系统特征 ........................ 42

第4章 基于扎根理论的物流服务平台价值创造机理 ........................ 66

4.1 物流服务平台价值创造结构模型构建 ............................. 66

4.1.1 研究设计 ................................ 66

4.1.2 数据分析 .................................... 69

第5章 物流服务平台价值创造过程实证研究 ................ 100

5.1 理论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 100

5.1.1 理论模型构建 .................................... 101

5.1.2 研究假设 ..................... 104

第6章 物流服务平台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途径

6.1 致力于平台双边市场治理能力的提升

6.1.1  认清平台物流服务的双边市场权力

首先是平台物流服务需求认知。

物流论文怎么写

以物流服务平台发展的主要业态网络货运平台为例,起初的认知是社会物流运行中间环节多,正好需要利用互联网平台连接物流服务各参与方,从而实现信息协同、积累信用、提高效率。但实际到平台上线正式营运之后,所谓的中间环节依然存在。因为物流是熟人经济,而信息社会物流信息有限透明,在连接用户时则常常碰壁。

如何认知,应基于物流服务平台的基本特性思考。企业经营者必须认知物流的“独立需求”、“相关需求”以及经营主导权具有多样性等特性。基于认知和创新的视角,物流业态可划分很多种,每一种物流业态都有其对应的服务平台。企业经营者应认知与不同产业关联的物流服务平台的差异,特别是其在产业组织中的不同定位与作用,以及平台管理上具有企业和市场两重性等特性。只有致力于企业经营者对物流服务平台的市场认知,才会不失去价值创造的市场动力。

其次是平台物流服务供给认知。

对物流服务平台的供给认知,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业务同质化过于严重。有的平台,甚至连基本功能、目标定位、运营方式都是如出一辙,一时间没有了方向。如果物流服务平台创业者、决策层战略迷失,将导致网络货运平台陷入苦战,必将被市场淘汰出局。据中国物流域采购联合会物流平台分会统计,网络货运平台企业收入结构非常简单,运费收入占其总营业收入高达95%,有90%以上的企业没有较好的盈利[225]。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近年来,互联网平台改变了世界的商业模式,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价值。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进一步迅猛推动下,网络平台经济已经成为各行各业最活跃的产业组织形式和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的物流产业,其平台化转型升级势不可挡。由于物流企业向服务平台转型、IT企业进军物流市场以及资本追逐,使得物流服务平台处在物流产业价值创造的前沿领域,被极大的看好。当前,物流服务边界延展、技术升级、组织变革及产业融合的平台业态百花齐放,正在城乡生产生活的各种场景中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促使物流服务进入了价值创造的新阶段。

物流服务平台发展方兴未艾,其价值创造是灵魂与生命。然而,现实是,不乏物流服务平台在短暂的盈利或者一波迅猛“烧钱”之后举步维艰。物流服务平台的运行预期远远没有电子商务平台的快速巨大效果,货运平台远远没有嘀嘀打车立竿见影的网络效应。可见,其价值创造催生出一些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比如:物流服务平台的价值创造机理是怎样的?经典价值创造理论的核心解释机制在平台情境下是否仍然适用以及如何拓展?相对于以往专业物流供需匹配服务,其价值创造逻辑发生了哪些变化?其价值创造系统结构体系如何?价值创造传导机制、具体作用过程怎样?有何规律?其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途径是什么?等等。为此,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探索,得到如下几个方面的结论和启示:

第一,相对专业物流企业,物流服务平台的价值创造在载体、方式、维度及逻辑上发生了变化。价值创造的载体明显突破了传统价值链的线性思维,迈向了非线性价值网络及平台复杂适应系统;价值创造的方式及维度从一维线性系统迈进了多维价值空间,可以由跨层次(微观、中观和宏观)聚集迈向系统级别的价值创造,具有整体的“价值涌现性”。即价值创造是以“新经济、新规则”的网络效应、平台生态效应以及涌现价值不断循环实现的;价值创造的机理从依托机械还原主义的个体行动者为核心的价值创造理念,迈进了以平台复杂适应系统整体为依托的生态价值理念和价值涌现逻辑。

上述研究结论对物流服务平台组织的产业实践启示是:需要在战略层面重视物流服务平台系统整体的价值涌现性,营造平台复杂适应系统的生态,推进微观层面的价值创造走向系统层面的价值涌现循环,不断提升价值创造的指数级效应。即需要从平台双边用户个体参与者等微观基础“部分”共创价值发掘,跨向以平台复杂适应系统为依托的“整体”共生价值涌现激发。深入到商业模式内部,主要在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发挥平台作为“底盘”跨界经营的价值创造空间;二是运营可视化管理产生效能;三是智能化驱动价值拓展与创新。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