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优秀毕业论文-谈商业道德教育在MBA课程的关键地位

发布时间:2012-02-14 10:55:53 论文编辑:硕士论文代写
MBA优秀毕业论文-谈商业道德教育在MBA课程的关键地位On Business Moral Education as the Soul of MBA Curriculum
本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为什么在目前MBA课程里,个人商业道德的教育没有地位。研究的目的是要探讨如何在中国的MBA课程里更好地进行商业道德教育。论文题目《论商业道德教育在MBA课程的灵魂地位—美国与中国30年实践的比较(1974-2006》中的“商业德育”指的是MBA学生的人生观教育,也就是协助成年学生人格继续发展的教育。
“灵魂地位”指的是将个人商业道德的教导,提升到商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层次。换句话说,就是要研究MBA学生的人生观教育作为商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不应该?可能不可能?可行不可行?有什么样的障碍?如何克服?有哪些具体的建议?
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学生的需要,是MBA学生在商业工作环境里的人格发展需要,也就是个人商业道德不断成熟的需要。换句话说,本研究集中注意的是25-35岁年龄层MBA学生的人生观需要;一个作为年轻人的企业管理者,有什么样的商业道德方面的需要?在目前MBA课程里,个人商业道德教育没有地位的现象对学生有什么不良影响?要如何排除? 论文主张商业道德教育应该是商业教育的灵魂,也就是说学生个人层次的健康商业人生观应该成为MBA课程的最主要目的,因为成年初期MBA学生需要对立于利己动机的不同价值观,作为约束力和张力,协助他们选择工作生涯的健康方向。以免一面倒地被现行MBA课程里没有约束的自私拜金、唯利是图的隐藏价值观所鼓动,落入不择手段的极端,变成商业道德丑闻的主角。本文主要的观点是年轻经营者的利己动机需要对立面的价值观的约束和张力。本研究的前提认为利己动机有积极的意义,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但是没有约束的利己动机会破坏一个社会生存所需要的秩序。 本文原创的理念包括用教育学视角(而不是管理学视角)分析商业现象以及强调个人层次对立面价值的学习,而且本研究可能是第一个提出“中国商业道德教育学科史”名称的。
美国300年的商业道德教育有一个脱离个人层次的趋势,当前的企业伦理学内容也集中在社会的、企业的层次。但是教育的焦点在人的发展,而不是在做事情的技能上,重视人性的本质和人的成长与发展,特别强调“人”作为教育目的的前提性、决定性和关键性。因此,本论文提出回归个人商业道德的教育,建议三个“增加”:加入个人的商业道德发展作为商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加深商业德育内容对学生个人对立面价值的建设,以满足年轻人工作生涯规划的需要;加重教学方法中企业领袖的经历分享。

参考文献:
[1] 叶澜.  中国教育学发展世纪问题的审视[J]. 教育研究. 2004(07)
[2] 戚万学,唐汉卫.  后现代视野中的道德教育[J]. 教育研究. 2004(07)
[3] 康兰波.  价值哲学研究:多点科学精神,少点科学主义[J]. 社会科学. 2004(06)
[4] 郑杭生,龚长宇.  转型期社会个体的义利选择——一种伦理社会学视角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J]. 河南社会科学. 2003(04)
[5] 陆有铨.  素质教育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3(03)
[6] 戚万学.  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主题的嬗变[J]. 教育研究. 2003(05)
[7] 肖显静.  大卫·格里芬的后现代科学成立吗[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2)
[8] 蔡仲.  什么叫后现代科学?[J].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2(05)
[9] 苏寄宛.  日本道德教育的特色[J]. 外国教育研究. 2002(01)
[10] 崔景贵.  后现代道德教育观述评[J]. 山东教育科研. 2001(11)
[11] 张宏如.  大学生价值观现状与学习适应性关系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12] 李家普.  论义利观的重建与道德教育改革[D]. 山东师范大学 2002
[13] 王月霞.  社会主义义利观及实现途径探析[D]. 河北师范大学 2002
[14] 徐宇清.  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历史沿革初探[D]. 浙江大学 2002
[15] 邱枫蓝.  当代中美两国学校道德教育之比较[D]. 福建师范大学 2001
[16] 张意忠.  论教授治学[D].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17] 徐辉富.  教育研究的现象学视角[D].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18] 何光辉.  职业伦理教育有效模式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19] 王澍.  寻求恰当的知识论立场[D]. 华东师范大学 2007
[20] 刘希珍.  面向高校MBA教育服务质量的若干理论与方法研究[D]. 天津大学 2008
[21] 唐爱民.  道德教育范畴论审理[D]. 山东师范大学 2006
[22] 阎亚军.  知识教学与学生发展[D].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23] 许瑞芳.  社会变革中的中国高校德育转型研究(1978-2005)[D]. 华东师范大学 2006
[24] 陶能祥.  高等教育内分流模式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