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依恋理论的社交电调APP用户行为探讨

发布时间:2022-07-06 20:07:59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电子商务论文代写,笔者认为在社交电商APP的技术特征方面,便利性对依恋的两个维度都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信息可用性对功能依恋和情感依恋都无显著作用。便利性对依恋的显著正向影响在本文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中都得到了支持,在此也无需做出过多的讨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学术研究源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从进入硕士研究生的学习阶段,导师总是这样启发我们。2020年1月初的某一天,室友郝亚男分享了一颗网购得来的苹果给我,在品尝与验证了这颗苹果的物美价廉之后,我向室友索要购物链接,室友说苹果是在拼多多上购买的。于是,一向对拼多多这款APP并无好感的我在手机APP Store下载了拼多多,并在拼多多上完成了第一次购买,从此开始了自己在拼多多上的省钱“剁手”之旅。后来,我发现身边的很多同学和朋友都在使用拼多多这款社交电商APP,甚至将拼多多看作是购买某些商品品类时的不二之选。为什么人们都没有逃过拼多多这款社交电商APP的“真香”定律?是什么样的一款电商APP才能够成为人们网购时习惯性的选择?相较于传统的电商应用,社交电商APP有什么魔力?这些问题的原因与机理如何从理论与实际角度进行解释?基于对这些现实问题的思考,本研究课题就此开展。

电子商务论文怎么写

在人手一部移动手机的今天,移动购物已经成为了人们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的重要部分。移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和5G商用领域的快速发展,使电子商务与各种社交媒介应用深度融合,推进了移动社交电子商务的全面与快速发展。这为本研究提供了现实的研究背景与环境。

移动社交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迅猛,行业规模增长迅速。根据 CNNIC发布的第 4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了10.0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6%。移动终端的全覆盖,为社交软件、电商应用等各种移动APP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流量基础。根据《报告》,截止 2021 年 6 月,我国网上购物用户规模达到 8.12 亿,其中移动端网购用户规模达到 7.81 亿,较 2020年3月增长73.9万,约占手机网民的79.2%。移动通讯社交方式的不断创新与电商应用服务的不断升级之间发生了前所未有的碰撞与融合,使得社交在目前与未来的移动购物中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与积极作用。艾瑞咨询发布的《2019年中国社交行业发展报告》数据显示:预计2022年,社交电商的市场规模将突破11.2万亿元。截至2021年第四季度,微信活跃用户达到了12.25亿,微信以其自带的即时通讯、安全支付、小程序接口与APP分享跳转等功能形成的良好生态为各个电商APP的社交渠道拓展提供了低成本的解决方案。除微信外,QQ、微博、抖音、快手等移动社交应用都可以作为社交电商APP的流量入口,这些移动社交应用的有效利用为移动社交电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

第二节 研究内容

将“社交电商”和“社会化电商”作为主要关键词在中国知网进行索引,共计文献270篇(截至2022年2月)。对这些文献的研究方向进行归纳,发现社交电商APP并不乏学者研究与关注,目前人们对于社交电商的研究主要分布在营销策略研究、商业模式以及用户行为三个方面。在线上购物平台的用户行为研究方面,多数学者关注于用户的“使用(采纳)意愿”、“持续使用”、“购买行为”等行为表现方面,且研究多基于意愿、态度等角度对用户行为进行探究。“依恋”这一词最先出现在心理研究学中,随着对于用户研究的深入,依恋理论也逐渐进入到相关学者的研究视角,被用于对社交媒介和功能性应用的使用行为研究中。社交电商APP作为信息系统的一种,其用户的行为本质上仍然是对心理反映的体现。

APP(Application)一词出现在2008年苹果公司上线其APP Store之后。社交电商APP则是指在移动端附有显著社交元素的电子商务应用。作为移动社交应用和电商应用共同飞速发展下的产物,社交电商APP作为社会互动、电子商务和信息技术的融合载体,其社交性在哪些方面得以体现?对用户的影响又体现在哪些方面?社交电商APP的内外部特征如何影响APP用户的行为?

基于以上背景和问题,本研究从社交电商APP的特征入手,选取依恋理论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对社交电商APP的各种特征进行展开研究,将依恋作为APP特征与用户行为变量之间的中介变量,构建出相应的概念模型,探究本研究概念模型的主要变量及其关系并选取具体的对象进行实证研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依恋理论

(一)依恋的概念范围

依恋(Attachment),在汉语中被解释为留恋、不舍分离,是一种内心的感情状态。在英文中,依恋由“attach”和“ment”两个部分组成,可以被理解成附属物的意思,也就是说,当人们觉得自己身边的某项事物有成为自己的“附属物”为自己所用的倾向时,就会产生依恋感。

虽然早在二十世纪40年代,人们就对“依恋”这一词有所研究,但此时尚未有正式的理论对其进行阐述。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最初是由英国的心理学研究者Bowlby(1973)在研究0-11个月的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亲密关系时提出的。婴儿在与母亲相处的过程中,意识到(虽然婴儿没有明确的意识感知,但是这种意识仍然潜在地存在于婴儿的内心感受之中)母亲能够为其提供生存所需要的一切条件,出于生存的压力(即使婴儿可能没有明确地意识到这是一种压力),婴儿会对母亲更加的亲近与依赖,从而为自己的生存生长提供支持,这种亲近与依赖的倾向,就是所谓的依恋。基于依恋关系的内涵与存在,Fraley(2000)对依恋的特征进行了总结,将依恋的特征归纳为:(1)亲近的倾向。即个人主体对于被依恋客体(可以是人、物、甚至是虚拟物品)所存在的亲密关系的追求;(2)分离的抵触:个体在面对与被依恋客体即将分离或已经分离的情形时,会出现负面抵触情绪或者是不舍;(3)避风港:个人将被依恋客体视为自己在某一方面寻求物质或精神安慰的港湾;(4)寻求安全的地带:在对未知的事物进行探索的时候,个体总是认为被依恋的个体是完全安全的,可以没有顾忌的进行探索。

在心理学领域中,学者们主要关注的是主体的依恋特质类型(如焦虑依恋、回避依赖等),从而根据每种依恋特质的固有特点与表现来观察其对周围环境所做出的反映。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发现人与人之间不仅有着不同的依恋特质和人格,相同依恋特质的人,其依恋表现也是有强弱之分的(Perling  M ,1994)。学者对依恋的内涵进行扩展与补充研究时,提出依恋不仅只是母亲和婴幼儿之间存在的一种联系,人们与自己身边的亲密好友、恋人伴侣等都会产生依恋,这时候,依恋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生理与心理联系。Hazan(1987)基于Bowlby的研究,来对恋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进行阐述,并将成年人之间的人际依恋描述为人与人彼此之间所建立起来的心理纽带。Lopez(1995)认为,当个人对存在于自身之外的人或物体产生了某种强烈且在短时间内难以消退的情感,与其产生某种无形存在的联结时,所谓的依恋感就产生了。

第二节 社交电商APP

社交电商APP即移动端的电子商务应用(Application),本文对移动社交电商应用与社交电商APP不做区分。移动社交电商是社交电商向移动端的扩展与转移。社交电商(Social Commerce)形式最早出现在2005年Yahoo!购物网站中,其推出的商品List允许消费者将自己推荐的产品信息上传,供其他消费者参考。在学术界,“社交电商“被作为一个正式的概念提出是在2007年,之后学者们纷纷加入到对社交电商的研究行列之中(Jascanu N,2007),至今尚未有统一的界定。Dennison(2009)将社交电商定义为:依托于Web2.0、利用社交网络建立起的,以社会交往方式促进用户产生交易的购物网站。Stephe A(2010)进一步提出,社交电商的关键是能够通过购物将所有的消费者连接起来,使消费者感受到其他人的存在并与之产生联系。Johnson (2013)指出,社交电商是一个虚拟空间,消费者不仅可以购买与挑选商品,还可以通过这个空间对个人的消费偏好、商品评价、买家秀等各种信息进行发布与交流。杨丹(2017)将社交电商定义为利用社交关系为线上购物与交易活动提供促进与支持。移动终端普及率的不断提升,加速了移动社交电子商务的发展。移动社交电商平台与传统 PC端电商所使用的载体不同。李向红(2015)提出,移动社交电商并非是移动、社交、电子商务的简单结合,而是三者在技术、功能、服务方面的深度互嵌与融合。易观发布(2016)将移动社交电子商务定义:利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将关注、沟通、分享、讨论、互动等社交元素应用到购买商品服务、获取信息资源、享受定制化产品等电子商务的交易过程。

虽然学者们对于社交电商APP的定义并不统一,但都是从移动特性、社交元素和商务活动三个方面给出的。本文中的社交电商APP是指将社交元素与电子商务融合,将社会交往、信息分享等互动加入到购物中,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移动端购物应用。

第三章 研究模型与研究假设..............34

第一节  概念模型 .................................... 34

一、研究思路 ..................................... 34

二、研究框架:S-O-R ................................ 35

第四章 研究设计.....................40

第一节  实证对象 ............................... 40

一、实证对象——拼多多的选取与介绍 ...................................... 40

二、拼多多的技术特征 ............................. 42

第五章 实证分析..................51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1

一、样本的人口特征 .................................. 51

二、样本的使用情况 ................................. 52

第五章 实证分析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分析

在对样本数据进行有效性筛选与初步整理之后,首先对样本的基本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主要从样本的人口特征、样本对社交电商APP拼多多的实际使用情况和样本的变量正态描述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情况请参阅表5.1。

从人口特征的描述统计结果来看,首先性别分布上,男性占比41.6%、女性占比58.4%,相较于男性来说,女性用户占比较多。这与电子商务应用“她经济”形成了良好的契合。年龄分布上,18-35岁累计占比达到86.6%,50岁以上的用户仅占1%,一方面说明拼多多的用户群体相对年轻化,这与拼多多的用户画像较为符合,即用户群体多为大学生或参加工作的中年群体;另一方面这与本研究的样本数据收集方式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参与线上问卷调查者偏向于年轻化。学历分布情况中,本科学历以上占比达到84.6%,符合用户群体的年轻化特征。职业统计情况中,学生职业占比26.6%,且其余样本较为均匀地分布在各个职业类别中,说明本次调查的对象所覆盖的群体范围较广,并没有只局限于学生这一年轻群体进行调查。在城市分布上,一二线城市的用户累计占比37.0%,相较于三线城市和四线城市的占比率30.5%和32.5%来说较少,这与拼多多最初的用户定位相同,但是随着拼多多的品牌转型与功能升级,在一二线城市中的用户数也在不断增加,本次研究数据与此事实情况契合。通过对被调查有效样本的人口特征进行描述分析,认为本次研究所调查的受众范围较广,具有较好的可信度。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果讨论

本研究基于依恋理论,在S-O-R框架下,将社交电商APP的技术特征和社会属性作为自变量S,依恋作为中介变量O,用户行为作为因变量R,构建出社交电商APP用户行为的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之后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等对概念模型与假设进行实证研究,在信效度与拟合优度通过检验的情况下,得到的假设检验结果如表6.1所示。本文提出的15个假设中,10个假设得到支持。以下对研究结果进行具体的分析与讨论。

电子商务论文参考

在社交电商APP的技术特征方面,便利性对依恋的两个维度都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信息可用性对功能依恋和情感依恋都无显著作用。便利性对依恋的显著正向影响在本文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中都得到了支持,在此也无需做出过多的讨论。而信息可用性对依恋的不显著性与本研究中概念模型与假设并不符合。究其原因,Brown J(2018)对于健康监测应用使用行为的研究中指出,用户往往会因为一些自身更加看重的因素而忽视环境中另外一些不重要或者是重要级相对较低的因素。故在社交电商APP的使用中,也存在用户因为系统的其他利好因素而忽略了对于信息可用性的关注这一可能性。同时,可能存在其他因素足以替代或弥补信息可用性方面缺陷的情况,导致用户能够感受到的APP为自己提供的支持程度与信息可用性没有太大关联。此外,本研究所选取的实证对象拼多多确实在很多方面为用户提供了便利,其功能十分齐全,涵盖了几乎目前所有世社交电商APP的通用功能,如:各个形式(拼团、社区、分享提成、跨境直营等)的购物频道、直播、交流社区、短视频等。这使用户在使用APP的过程中各种需求都得以满足,但是过多的功能与信息展示整合在一起的时候,可能会使用户产生疲惫与倦怠行为(Wilbur L S.,2010)。故对于部分用户来说,拼多多的信息展示与推送机制已经对他们产生了一定的不良作用,从而导致用户在功能和情感维度发生了认知偏差。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