黟县“恩荣”门楼中的设计意识探讨

发布时间:2021-12-13 20:50:00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景观毕业论文,本文在对黟县“恩荣”门楼设计意识的研究中,以设计文化体系的三层关系为基础,引入冯友兰先生在《新理学》中,将设计文化体系结合“文质论”与“体用观”,改造一元的设计文化体系,强调建筑中的设计意识,建立一个关于建筑的文-质-体由浅入深的三层次分析和叙述体系。将主观的设计意识总结到客观的逻辑体系中对黟县“恩荣”门楼展开研究,目的在于揭示门楼营造这一活动背后蕴含的设计意识,以求传统设计意识可以融会于现代设计。


1 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门楼研究现状

对门楼的研究自然不能将其剥离建筑本身,门楼依附于徽州建筑而建立,显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文化内涵。而宅门又称“门脸”,是主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所以在建筑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徽州门楼不仅融合了建筑应有的构件如梁枋、柱、挂落、雀替等元素还结合精美的砖雕工艺,形成了极富地域特色的砖雕门楼。

门楼研究中,1993 年陈泽泓、陈若子编绘的《中国门楼牌坊》[1]将中国 32 个省中具代表性的门楼牌坊以黑白手绘线描的形式绘制出来,是一本当时人们了解中国各地门楼形制、规模的具象图册。楼庆西教授所著的《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五书——千门之美》[2]详细的介绍了中国各类大门包括城门、宫门、庙门、宅门、房门,图文并茂的表现了中国古代建筑门的形制与样式,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研究基础。对于徽州门楼的研究,朱永春教授在《徽州建筑》[3]一书中也简要的提及徽州门楼,将徽州门楼的类型做出大致分类。

关于研究徽州门楼的硕博士论文多是从门楼的类型、装饰进行探究,周锐在《徽州古民居门楼装饰艺术探究》[4]将门楼不同部分的装饰进行分析研究,重点将徽州门楼的装饰价值及装饰内涵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汪金芝在《徽州传统民居门罩的立面形式研究》[5],将门罩分为上、中、下三部分进行特点概述,建立、完善系统化、有序化、丰富的徽州门罩立面整体数据库。贺为才的《徽州传统村落民居门楼的审美意蕴》[6]以徽州门楼的审美为出发点,站在美学的角度对徽州门楼的象征美、工艺美、人情美进行研究。高峰的《徽州民居门罩雕饰美学价值》[7]展现了徽州门楼精美的雕刻艺术与文化积淀。吴云杰不同于其他的研究者,在《明清徽州建筑宅门的类型研究与文化传承》[8]论文中,运用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对徽州门楼形制进行研究,最后对徽州门楼在遗存保护中的传承以及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发展进行了一次尝试性探索。陈庆军的博士论文《承志堂的图像研究》[9],以徽州古民居承志堂为个进行研究,以图像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关方法引用,创造性的诠释了承志堂的内容与形制,以承志堂主人汪定贵的生平经历为行文线索,以全新的角度对承志堂的图像内容与建筑形制进行了诠释。

.........................


1.2  传统设计意识研究现状

传统设计意识是传统文化的内核所在,对于传统设计意识的研究,1990 年刘长林先生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写下《中国系统思维》[12],这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之作,其中提及中国艺术的创作是和阴阳五行密不可分,人是宇宙的中心。李立新在发表的《中国设计艺术史论》[13]中,将全书分为“设计艺术历史研究”和“设计艺术专题研究”两编。在“历史研究”中,将中国设计史分为三个部分,他从造物活动的源头开始探索,不是按照历史时间的演进逻辑进行分析,而是对造物过程中事物发展的逻辑进行探索。这是首次对于传统设计研究逻辑范式的一次突破,是设计史学研究走向独立地位的开端。 邵琦、李良瑾等学者编著的《中国古代设计思想史略》[14]以时间为脉络,介绍了从先秦到清代中国传统设计意识及理论。考古学表明人类文明是由人类的造物行为推进的,若将中国文明分为文化和器物两大部分,即为“道”与“器”两部分,中国传统设计文化就是“道”,造物就是“器”,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所以中国传统设计意识便具有彼此可以互相转换的特点。赵克理先生在研究中国传统设计时提到由于中国的传统设计不同于其他国家,我国古代并没有关于设计意识的相关古籍,一般设计的理论多见于各类文学、造物专著中,所以中国的设计意识是一种散见于古籍中的设计精神,是从造物技艺的记录到设计精神的升华。其编著的《顺天造物——中国传统设计文化论》[15]阐释了中国传统设计文化精神是当代中国设计思想创新的原动力。孙德明先生编著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16]则侧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进行分析,针对全球化语境下中国设计中传统设计的缺失,找到中国古代设计体系化的价值理念,探索中国传统设计与当代设计的融合之道。


2 绪论


2.1 研究背景及目的

2.1.1 研究背景

古徽州地区历史悠久,自宋代开始发展,至明清时期发展尤为鼎盛,形成了灿烂的徽州文化。在对传统设计意识的研究中,徽州文化位列中国三大地域文化,是中国传统设计意识的地域性代表。传统设计意识是古代匠人造物观念的延续和发展,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设计的形式在不断地变化,但其根本设计意识的核心仍是延续了自古传承下来的造物理念。因此,我们在研究徽州传统文化的时候要从传统设计意识入手,寻求传统设计的优良基因。

徽州建筑作为徽州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相对完整的保存,以及独特的地理区域特性和其上繁复、隐喻的装饰,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之一。徽州建筑中的砖雕门楼是徽州文化的物态视觉表现。“宅以门户为冠带”,从历代遗存至今的建筑来看,门是建筑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徽州“恩荣”门楼,当属徽州最为辉宏的门楼类型。门楼上的“恩荣”两字是皇权的物化形式,也家族地位的象征。“恩荣”其字面意义可以理解为受皇帝恩宠的荣耀,是皇上对有功于朝廷或品德高尚之人的奖赏。明朝时期,《警世通言》中记录“今官至抚台,恩荣极矣,一向清勤自矢,不负朝廷”[22],其文段中的“恩荣”二字重在强调由皇帝的恩宠所带来的荣耀。“恩荣”牌匾在中国古代有其特定的时代含义,在封建专制的时代背景下,它表现出的不是简单的上下级之间的奖赏,更是一个家族对于国家的贡献与荣耀。“恩荣”二字在此环境中,从抽象的文字概念转化为具体的物质载体,“恩荣”门楼的营造也就具有了一定的时代意义。

《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23],由此可见造物传承是中国传统设计的基本模式,而传统设计意识不仅仅在古籍中有所体现,同时历史留存下来的古物也蕴含着古代工匠的造物理念。所以探寻中国传统设计意识必须要从具体的“物”着手,剖析其形成的原因,以及不同影响因素下对具体“物”的影响。本文选择徽州传统建筑中最具地方特色的徽州黟县地区的“恩荣”门楼为研究对象,探究影响徽州“恩荣”门楼的产生与发展的因素,挖掘中国古代匠人造物思想的核心,提取黟县“恩荣”门楼中的设计意识。


2.2 研究对象及范围

2.2.1 研究对象

门楼,在徽州地区较为常见,其不同于牌坊。按照建筑形态来区分,门楼最突出的特点是与墙体或屋宇相连,具有通行的功能。门楼为非独立建筑,是宅第的大门。黟县“恩荣”门楼为牌楼式门楼,模仿牌坊的形制,以砖雕镶嵌在墙上,此类门楼形制高大、装饰繁复,给人极强的威严感。黟县“恩荣”门楼门洞处周围附有青石门框,其顶上放置“恩荣”牌匾,一般在“恩荣”匾下层留有字匾空间,围绕字匾四周是繁多精美的砖雕,屋脊上多附加各式脊兽。

设计意识,是人们在造物的过程中,通过对造物活动本质与规律的认识而产生的相关理念。在中国传统设计造物过程中,造物从实用化向价值化转变,在社会历史背景相对安稳富足的时期,造物的价值化倾向越来越明显,逐渐“价值”成为了造物所呈现的观念核心。而本文所研究的就是明清时期黟县“恩荣”门楼体现出的“价值意义”,即黟县“恩荣”门楼营造中的设计意识。

本文以徽州黟县地区现存的“恩荣”门楼为调研基础素材,记录、整理、绘制徽州黟县各“恩荣”门楼的空间尺度、立面形制及砖雕图案等基本信息,与此同时对关于传统造物思想、营造法式及地方县志等文献古籍资料进行整理,进行一些“恩荣”门楼设计意识的研究,研究所得的结论均以调研案例和梳理相关资料为基础。

景观毕业论文参考


3 设计意识的阐述....................................11

3.1 设计的概念解析..............................11

3.1.1 关于设计........................................11

3.1.2 从设计到中国传统设计...........................................12

4 “文-质-体”叙述体系的构建....................................15

4.1 文化功能论:层次的产生.....................................16

4.2 体用观与文质论..................................17

4.2.1 体与用.................................................17

4.2.2 文与质......................................18

5 “文”的层次——黟县“恩荣”门楼设计的外显形式............................23

5.1 黟县地区“恩荣”门楼特点总述........................................23

5.1.1 黟县“恩荣”门楼平面布局特点...................................23

5.1.2 黟县“恩荣”门楼立面空间特点......................................31


7 “体”的层次——黟县“恩荣”门楼的设计意识


7.1 黟县“恩荣”门楼的营造意识——“宜”

7.1.1 因时制宜

“因时制宜”出自《淮南子》“器械者,因时变而制宜适也。”,在于强调“时”。“时”代表着社会时代,《周礼·考工记》中写到“天有时”,这里就强调了“顺天行,应时变”的设计思想。根据不同的时期采用适宜的方式,既要顺应历史时间变化又要满足社会的时代精神。

隐匿在黟县“恩荣”门楼鲜明的时代特色背后的,是时代对“恩荣”门楼营造设计的制约与选择。不同时代则产生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社会背景则产生不同的思想观念,这一切都影响着黟县“恩荣”门楼的设计营造。从时代的发展来看,黟县地区所保留的“恩荣”门楼都建造于明清时期,主要由于明朝“大礼仪”与“推恩令”的颁布,使得庶民建祠堂真正的合法化。据统计,“推恩令”施行后,徽州地区兴建祠堂,许多大型宗祠正是这个时代建立的,具赵华富学者的统计[65],徽州现存明代祠堂共 39 座,嘉靖年前建立 11 座,嘉靖年后建立 28 座。在黟县地区,笔者调研的 7座“恩荣”门楼中,只有名贤堂建于嘉靖年前,但该祠堂后进行扩建修缮的时间正是嘉靖年。而其他黟县“恩荣”门楼都建于明嘉靖年后,正是时代推动了黟县“恩荣”门楼的发展。

明朝时期建筑以“重简素,忌浮华”为理念,准求简朴、素雅的审美情趣。清朝时期则是追求“雕梁画栋”之美,装饰风格沉雄深远。不同时代造就不同的建筑风格,通过上文对明清时代经济与政治环境的分析可以看出,明清时期,正是徽商逐渐强大的时期,徽商为黟县“恩荣”门楼的建造提供了物质基础,因而徽州门楼的营造才得以蓬勃发展。黟县“恩荣”门楼的产生可以说是顺时而是,同时也可以说应时而动是人类对黟县“恩荣”门楼设计营造做出的最“宜”选择。

景观毕业论文怎么写


8 结论

设计意识是设计活动的核心,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特定时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要真正理解传统设计意识蕴含的内容,就需要将其内部结构一层层解剖,探究其独特的形式结构。本文在对黟县“恩荣”门楼设计意识的研究中,以设计文化体系的三层关系为基础,引入冯友兰先生在《新理学》中,将设计文化体系结合“文质论”与“体用观”,改造一元的设计文化体系,强调建筑中的设计意识,建立一个关于建筑的文-质-体由浅入深的三层次分析和叙述体系。将主观的设计意识总结到客观的逻辑体系中对黟县“恩荣”门楼展开研究,目的在于揭示门楼营造这一活动背后蕴含的设计意识,以求传统设计意识可以融会于现代设计。通过研究,完成以下分析:

1) 本文构造关于建筑的“文-质-体”叙述体系,以客观性的逻辑体系分析主观性的设计意识,为研究传统建筑设计意识提供新思路。

2) 本文以黟县“恩荣”门楼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将黟县“恩荣”门楼的外显形式记录下来,并利用软件绘制完成,为徽州明清时期的传统建筑研究提供详细的建筑实体资料,为徽州地区时代历史文化及其社会背景的研究提供侧面考究。

3) 分别通过对黟县“恩荣”门楼文、质、体三层次的分析,对其建筑的外显形式、制约建筑形式的手段以及设计意识进行分析,并辅以多重视角,运用知觉空间理论与图像学理论展开研究,最终探索出黟县“恩荣”门楼营造时追求“宜”的意识,以及其隐喻的文化意识——“忠孝”。

4) 通过对黟县“恩荣”门楼设计意识的探究,发现强调“修身、齐家”的徽州理学对徽州建筑的影响深远,“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种由国到家再到身的训导,将“家”与“国”的核心理念展现在徽州建筑上,以此来影响子孙后代树立家国观念、遵守等级秩序,方可家齐,家齐而后国安。徽州黟县“恩荣”门楼的营造过程中,无论是建筑空间上还是建筑装饰上都展现出建造者忠、孝的设计意识以及徽州人民求家族兴旺、国家安定的美好愿景。提取门楼中空间组织结构内容、传统审美意象要素,凝练出门楼中蕴含的“忠孝”意识,潜藏的家国精神,希望可以为现代建筑的营造提供历史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景观毕业论文

热词

代写景观毕业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