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风景区景观动态与植物多样性格局

发布时间:2020-06-02 22:09:41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研究景观的论文,本文在景观生态学基础上,运用卫星遥感与样地调查数据,通过对景观格局指数的计算,分析西湖风景区 30 年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并分析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提出西湖风景区植物景观优化策略。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1987-2017 年间,各景观类型规模均发生一定变化,其中以林地增加面积最多,2017年较 1987 年增长了 469.215hm2;草地增长幅度最大,耕地减小幅度最大。整体上西湖风景区景观破碎化、斑块小型化特征在前 20 年逐渐加强,近十年则略有好转;景观异质性不断增强,近十年又有所降低。西湖风景区整体的景观分布格局由其自身的山水格局等自然地貌决定,不同景观类型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政策调控、城市扩张、经济发展、民众需求等人为因素影响发生变化。其中建筑、水体、耕地、茶园、竹林受人工规划程度大,进入 21 世纪后,受生态思想的影响各类型均向着自然化发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是国内最为著名的城市山水景观综合体,在 2011 年更以其独特的自然、历史和人文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西湖风景区占地约6000hm2,景区内分布有湖泊、森林、建筑、茶园、竹林等多种类型的景观。景区内保存着中国东部地区难得一见的大面积城市森林植被,是浙江省目前保存较完整、发育较好的次生植被之一[1]。该区域内的常绿阔叶林为地带性植被,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也较为常见,植被类型丰富。由于西湖风景区地处杭州城市中心位置,其景观格局也受到杭州快速城市化过程的影响。近年来杭州市政府还针对西湖风景区开展了一系列综合保护工程[2],对西湖风景区的景观格局和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丰富的景观类型和多变的景观动态使得西湖风景区成为一个研究城市绿地系统的优秀平台。一些学者对西湖风景区内水体、城市公园和绿地等分别独立地开展了植物资源[3]、景观格局[4]、文化历史变迁[5]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6]的研究,但对其景观格局长期动态变化的定量研究仍是一个空白。
随着 RS 与 GIS 技术在景观生态领域中的深入发展,以其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逐渐成为景观格局动态研究的核心技术[7]。采用 RS 与 GIS 技术和景观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对城市绿地、风景区、公园等景观格局动态化、系统化、定量化的研究[8-9],有利于揭示其演变特征,为城市绿化和城市环境保护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也有利于政府部门进行产业规划和政策制定,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10]。景观生态学近年来逐渐将其理论研究结果运用到实践应用中,为解决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同时有助于从宏观尺度把握城市景观空间特征及动态过程[11],为营造合理的城市绿色空间分布格局,创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森林植被对杭州市的生态环境、城市景观等均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同时兼具城市公园的职能,是市民游览休闲的集中区域。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景区建设面临新的考验。
......................

1.2 基本概念
1.2.1 城市植被
植被是地面上生长着的植物的总称,城市地表集居着众多为了生产生活需要建造的人工建筑物,种种因素都改变了植被的原有面貌,并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城市植被[17]。城市植被是一个植物群落特征多样,与城市生态环境密切联系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
1972 年 Detwyler 将城市植被划分为间隙森林、公园和绿地、园林、草坪(间隙草地)四类;1976 年城市植被的概念首次被提出[18-19],1988 年 Ohsawa 等将其划分为城市化前保留下来的自然残遗群落、占据城市新生环境的杂草群落和人工栽植的绿色空间三类。目前对城市植被较为全面的解释是:城市植被是指城市里覆盖着的生活植物,它包括城市里的公园、校园、寺庙、广场、球场、庭院、街道、农田以及空闲地等场所拥有的森林、灌丛、绿篱、花坛、草地、树木、作物等所有植物的总和[20-21]。
城市里一定程度上都保存着一定规模的自然植被区域,但在以人类活动为主导下的城市中,自然植被不可避免的受到人为影响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这些影响有利有弊,一方面城市建设对原有自然植被和乡土植物造成破坏,另一方面大量引进外来植物并构建新的植被种群,这些人为干扰最终都改变了城市植被的组成、结构、类群等自然特性,造成了其生境的特殊化、区系成分的简化、植物生理代谢的中断化、格局的园林化、结构分化的单一化、群落演替的偏途化等,使其具有了区别于自然植被的特性及生境条件。因此,城市植被是以人工种植为主的一种特殊植物类群[4],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二章 研究地与研究方法

2.1 西湖风景区概况
杭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东部连海、西部连山,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均气温 16.2 ℃,7 月平均气温 28.6 ℃ ,最冷的 1 月平均气温 3.7 ℃;年降雨量 1410mm 且多集中在 5~9 月份, 年均相对湿度为 80%左右,无霜期 246 d,生长期长达 311 d[72]。
杭州是我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和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西湖风景区更是在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之列。作为杭州历史文化的浓缩,西湖景观与杭州城市的历史文化发展紧密联系,是杭州城市景观的代表。
西湖风景区位于杭州市中西部,东接杭州主城区,方圆近 6000hm2(图 2.1)。“三面云山一面城”高度概括了西湖的总体格局,西湖北、西、南三侧被群山包围,西高东低,由西南向东倾斜,形成了“乱峰围绕水平铺”的意境[4]。山与水的关系在空间比例上比较均匀,在契合上比较密闭,总体上形成山水环抱之势。其中西湖西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分布面积达 40km2 。西湖风景区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加以水热条件、成土母质、植被以及人为因素等的综合作用,土壤也性态各异,主要有红壤、黄壤、石灰岩红色土以及水稻土[73]。
西湖风景区中部的西湖为半封闭静水湖泊,湖体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为5 个大小各异的水面[4]。苏堤和白堤横越湖面,孤山为湖内最大的天然岛屿,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人工小岛则立于外西湖湖心,又有雷峰塔与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西湖周围群山为天目山余脉,由西向东逶迤蜿蜒,高度均不超过 400m,根据岩土性质和山势高低不同,可分为内外两圈。外圈有北高峰、天马山、天竺山、五云山等,山体主要由石英砂岩构成,岩性较坚硬,不易风化侵蚀,为多泉水地带。内圈有飞来峰、南高峰、玉皇山、凤凰山、吴山、葛岭、宝石山等,山势较低,山体主要由石灰岩构成,易受水流溶蚀,多溶洞[73]。
图 2.1 西湖风景区地理位置及景观类型
..............................

2.2 技术路线
图 2.2 技术路线图
根据卫星遥感图像, 结合森林植被的实地勘察以及 2007 年调查样地,于 2017-2018 年在西湖风景区内选取 7 种植被类型,在北高峰、灵隐寺、九溪、理安寺、龙井、梅家坞、五云山、乌龟潭、茅家埠、玉皇山、云栖竹径、植物园等地共设置 28 个调查样地(每种类型 4 个样地)对不同植被类型的群落物种组成进行调查(详见表 2.1)。在每个调查样地设置 20 m×20 m 的样方,并将每一个样方进一步分成 16 个 5 m×5 m 的小样方进行植物群落结构调查。
..............................

第三章 西湖风景区景观格局动态分析..................................17
3.1 整体景观格局动态特征..............................................17
3.2 不同景观类型的动态变化特征.......................................17
第四章 西湖风景区植被与植物多样性动态分析..................................28
4.1 不同森林类型的景观动态变化特征.....................................28
4.2 植被分布与物种组成........................................31
第五章 西湖风景区景观格局优化.........................................39
5.1 西湖风景区景观格局优化目标及原则..........................................39
5.1.1 优化目标.......................................... 39
5.1.2 优化原则..................................... 39

第五章 西湖风景区景观格局优化

5.1 西湖风景区景观格局优化目标及原则
5.1.1 优化目标
景观格局优化的目标是针对景观格局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对格局、功能和过程的理解,遵循景生态学原理,通过对斑块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的调整,使各组成要素达到和谐有序的关系,提高景观的稳定性,改善景观生态功能,以发挥最大生态效益,实现区域的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86]。
西湖风景区景观格局优化目标是合理规划景区内的不同景观类型的空间结构,实现各景观要素尤其是林地结构的稳定性;其次就是通过斑块、廊道、基质等景观生态学基础理论、方法实现林地与非林地间的动态平衡,保护并提高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功能;最后就是在景区保护优化的基础上突出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合理发展旅游,从整体上提高西湖风景区景观的多样性、稳定性、舒适性、经济与美学价值,实现对西湖风景区的景观格局优化。
..............................

第六章 总结

6.1 结论
本文在景观生态学基础上,运用卫星遥感与样地调查数据,通过对景观格局指数的计算,分析西湖风景区 30 年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并分析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提出西湖风景区植物景观优化策略。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1987-2017 年间,各景观类型规模均发生一定变化,其中以林地增加面积最多,2017年较 1987 年增长了 469.215hm2;草地增长幅度最大,耕地减小幅度最大。整体上西湖风景区景观破碎化、斑块小型化特征在前 20 年逐渐加强,近十年则略有好转;景观异质性不断增强,近十年又有所降低。
西湖风景区整体的景观分布格局由其自身的山水格局等自然地貌决定,不同景观类型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政策调控、城市扩张、经济发展、民众需求等人为因素影响发生变化。其中建筑、水体、耕地、茶园、竹林受人工规划程度大,进入 21 世纪后,受生态思想的影响各类型均向着自然化发展。
蓝色空间(水体)与绿色空间(植被)逐渐由“自构”转型向“被构”再恢复为“自构”,由大强度的人为干预转向适度人为干预与自然相结合。对于西湖,“西湖西进”有效的恢复与拓展了水体面积。公园的建设以及建设用地的规划在城市扩张和高速建设的进程中受人为干预大,草地、耕地和竹林在规划之下,形状、分布的人工化程度提高,但在2007 年至今受到生态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影响态势有所缓和。而茶园和林地在受到人为规划控制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
(2)在西湖风景区内林地破碎化程度整体呈增加趋势,边缘密度增加,边缘效应提升,斑块形状趋于自然化。其中常绿阔叶林在 30 年间增长面积最大,为 880.875hm2;针叶林减小幅度最大,落叶阔叶林增长幅度最大。除针叶林外其他林地类型的形状指数整体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斑块形状更加复杂、趋于不规则。落叶阔叶林与常绿阔叶林的破碎化程度整体呈下降趋势。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景观毕业论文

热词

代写景观毕业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