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视角下的苏南水乡地区乡村景观规划策略研究--以苏州市东山镇杨湾村为例

发布时间:2020-03-30 21:38:26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代写景观毕业论文,论文通过理论研究、现场调研、归纳分析和应用实践等研究方法,得出主要结论如下: (1)理论研究方面 对于前期对杨湾村的调研,以地域文化的视角,深入剖析杨湾村发展的内涵,得出在地域文化视角下杨湾村的更新保护策略。这样的分析方法本身具有局限性,但是在深度上确是值得借鉴的。我们应该抛开局限性,探讨其理论意义。乡村规划对于地域文化的发扬,首先应该是文化特色的挖掘,发现其特殊性,才能在城市化的普遍性上独树一帜,在根本上存在地域文化发展的可能性。其次,延续文化机理,有机更新。地域文化的保留与发展必然是完成杨湾村的过去与未来的衔接,这样的衔接在物质空间上保留历史的元素,在文化空间上提取文化的特质。再次,重视村民的意愿。乡村的地域文化是珍贵遗产,但乡村同时也是原住村民生产生活的地方,他们本身就是地域文化的传承人,所以在乡村规划过程中,原著村民的建议和意见要重点考虑。最后发挥现代科学的力量,提高整体空间的实用性。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振兴作为举国之策促进乡村发展转型
在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同志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应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城乡一体化,对乡村的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进行全面振兴。在 2018 和 2019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上,先后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和重大意义,并推出具体的实施办法,明确了乡村文化复兴的总方略。可见,随着整体发展方向的转变,乡村振兴已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策略方针。
乡村振兴作为一种举国之策,应注重实现乡村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达到城乡统筹发展、资源集约增长、环境生态宜居、居民和谐共处的目的,其根本核心是人居环境的发展和优化,通过充分落实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思路,进而增强农村发展的活力,使城乡之间的差距减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繁荣[2]。乡村振兴要将原有的土地增量发展城镇化过程转变为以人为本的中心策略,致力于提升农业的现代化水准,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标准,注重乡村的文化“软实力”的彰显与提升,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3]。
在乡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乡村经济和社会水平不断提升,不仅导致乡村空间的进化,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乡村自身的区域化和资本化  [4]。乡村的发展一方面改变着我们的生存空间,在物质层面使建筑风格趋同;另一方面,物质空间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从物质空间到其文化内涵,乡村的文化特征发生演进,乡村的发展建设改变了村庄的空间模式和格局,也对地域文化形成冲击,使目前乡村空间在城乡发展的差异进程中面临地域文化的消退和转换态势[5]。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文基于地域文化的视角,通过对苏南水乡地区乡村规划的研究和梳理,主要有以下目的:
(1)通过详细的文献阅读和资料提取,对乡村地域文化有一个相对客观的判断和认知,寻求乡村地域文化演变的原因和动力,为苏南水乡地区的地域文化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2)对苏南水乡地区乡村的地域文化进行深入的调研分析,厘清地域文化与苏南水乡地区乡村之间的关系及特征表现,提出苏南水乡地区乡村规划在地域文化层面上面对的问题和挑战。
(3)在地域文化的视角,通过对选取的案例—杨湾村,进行详尽分析,研究其乡村规划在地域文化上实施的具体措施,提炼出苏南水乡地区乡村规划应实现的地域文化续存和发展目标。通过分析杨湾村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之间的影响和关系,促进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协调,注重乡村所传递的地域文化真实信息,提出相应的乡村规划策略。
(4)分析苏南水乡地区乡村地域文化在应对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文化缺失、特色空间遭受破坏的问题,提取能够影响乡村地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具体要素,就如何发展和保护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苏南水乡地区乡村,提出相应的规划设计策略。
图 1-2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研究综述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地域文化
“文化”这一词语包括了  “人文”与“化成”两个概念,在《易经》中,有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说法[11]。文化伴随人类的起源而诞生,其定义却难以准确拿捏,但从笼统的概念来讲,可以包括 “行为内容”和“思想内涵”两者的集合。“地域”是人文地理中的核心内容,表示在一定的范围内,自然环境和社会活动的综合。他的内容一般包含:1)地域的空间界限较为明显;2)地域的内部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活动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类似,但地域之间的内容有明显的差别;3)地域内具有的功能较为复杂,但表现出一定趋同的特征;4)地域和地域之间虽有所差别,但也存在着较强的联系和沟通  [12]。
以此来推断,可以将地域文化定义为在固定地点内的一种文化展现,具体来讲,它是人们的行动和精神活动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全面彰显[13]。地域文化在社会空间的物质生产、制度建立和哲学思维构架三个高度生成,随着历史的推进而进行继承和演化。
因此,地域文化上的差异性,是由于其内部行为主体的活动方式和精神思想上的差别  [14]。由于在长时期的历史发展中,地域内的人们与空间产生联系,对空间进行营造和生产,继而进行传承和演化,地域文化的特征将会越来越明显,地域文化也是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域不同的体现所在  [15]。
2.1.2 乡村规划
对于“乡村”的解释,中华百科大词典中将其定义为区别于城市和城镇地区的居住点。人文地理研究上,将乡村定义为主要依靠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第一产业业态构成的,区别于城市的空间社会环境。在 1955,国务院颁布了对于乡村的政策文件,定义乡村为除城镇和城镇居民区以外的区域。综合看来,学界对于乡村的概念基本没有过多的差异,是与城市相对的村民聚集区,其功能主要以第一产业进行延展。
乡村规划,顾名思义,是以乡村为对象进行的规划行动。乡村规划是对乡村的社会、经济、科技等发展内容的整体布局,以此来引导乡村进行空间建设和管理。目前我国的乡村规划由于对象的行政级别、规模大小、发展状况等不尽相同,呈现出一定的特色和时效性。
............................

2.2 相关研究综述
2.2.1 地域文化理论相关研究
(1)地域文化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从 16 世纪开始,西方各界便开始对不同地域的生活习惯、习俗、聚落形态的差异有所关注。在文学领域,经常有各种论述来描述当时社会文化的区域性特征,地域文化的种子处于萌发阶段,到 19 世纪末,《人类地理学》的发表,是文化地理思想发展的重要标志,自此,地域文化的理论逐渐形成体系。
起初,文化被认为是由人们之间的生活竞争引起的,为了促使自身所在民族的繁荣,不同地域的居民形成了一个紧密团结的系统,在不同的环境下,形成了不同的生活习性和思考方式。随后,地域文化的理论趋向于其自稳定的系统,被认为是是一个缓慢生成的过程。梅尼的《美国的塑造》一书认为,地域文化在结构上呈现为“核心区”与“扩散区”,人、文化与地理区位相结合,形成稳定的、成熟的地域文化特色,然后在一定条件下,向邻近地区传播[16]。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浪漫主义时期,为了突破古典主义的束缚,地域文化慢慢被复兴,中世纪时期的建筑风格开始重现,并结合当地的民俗、技艺、建筑元素等;到了二十世纪初,工艺美术的活动开始爆发,由于工业发展的冲击,地域文化被工业化下的高效生产所冲击,在城市,地域文化表征示弱,人们将地域文化研究的重心转向乡村。到了二战之后,全球的城市发展迅速,城乡之前的平衡开始打破,整体来看,大部分乡村难以跟上城市快速发展的步伐,开始陷入经济发展危机,由于乡村村民的流失、农民收入减少,村庄空间开始衰败,地域文化相关的各个要素急剧减少,乡村地区的地域文化面临较大危机。
国内对于地域文化相关理论研究较晚,主要重心集中在物质空间内容上,如区域、建筑、景观等。从空间聚落自身构成的文化来看,李先逵的《古代巴蜀建筑的文化品格》一书主要对巴蜀地区的建筑形态进行分析,与文化向联系,阐述其精神价值[17]。李建华的《从民居到聚落:中国地域建筑文化研究新走向》中,从多个维度对不同空间地域所展现的地域文化进行分析,并从人居聚落的角度分析空间环境[18]。戴志中的《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一文,通过对西南地区的建筑风格进行调研分析,研究各民族间文化在地域上的展现,认为民族社会和生态环境是影响地域文化的重要根源要素  [19]。
.............................
 
第三章  苏南水乡地区的地域文化研究..................................... 18
3.1.苏南水乡的演变历程......................................... 18
3.1.1 传统乡村聚落阶段:吴越乡土特色的孕育和成熟......................... 18
3.1.2 现代化演变阶段: 传承主体流失和要素剧变............................... 18
第四章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苏南水乡地区乡村规划策略........................................ 37
4.1 织补活性的物质空间格局...................................... 37
4.1.1 自然环境织补:特色田园的复兴............................. 37
4.1.2 聚落肌理织补:整体界面的修复............................... 38
第五章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杨湾村规划实践.................................. 47
5.1 杨湾村概况....................................... 47
5.1.1 地理区位条件.......................................... 47
5.1.2 发展历史........................ 47

第五章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杨湾村规划实践

5.1 杨湾村概况
5.1.1 地理区位条件
杨湾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位于苏州市东山镇太湖半岛南侧。东山镇三面临湖,北面连陆,是伸展于太湖的一座长形半岛。东山镇对外交通便捷。环太湖大道将东山景区与太湖其他景区相连;东山大道将东山镇与苏州南部城区太湖新城无缝对接。
杨湾村域距东山镇区不到 10 公里。行政村范围的西南方向与太湖相接,北侧紧邻陆巷村,东边与圩塘接近。村庄内的自然村落大部分依山或邻水而建,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紧密相融。杨湾村的主要村民聚居地点位于整个村域的东北侧,与环山公路相邻,南、北、东侧皆为山脉,村庄布局良好,背山望水。
图 5-1 杨湾村地理区位条件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相关结论
当前,我国地域文化研究体系正在逐步完善,古村落的保护也日益受到国家重视。从实践来讲,自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一直走在全国的前沿,乡村经济发展迅速。目前,苏州地区的广大乡村聚落正面临着新一轮城市化进程的挑战,随着 2005 年 10 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的“新农村建设”国家战略之后,国家围绕乡村提出了一系列的“乡村振兴”政策,如何在大规模的城市化背景下指导农村建设,尤其是对于具有较明显的地域文化特色的村落,采用何种发展方式则成为规划实践中值得探索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现代文明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着全球,以资本逻辑进行运作的现代文明不断吞噬着地域文化特色。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一方面,现代文明下的村庄发展是更加快速的,更容易市场化地发展,乡村空间资本化发展,最终实现村强民富的繁荣景象。现代文明下的地域文化是弱势的,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激烈碰撞的时代背景下,乡村形成和城市文化趋同的态势。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发展趋势对于生活在乡村的村民而言是进步的,他们享受到了城市化带来的便捷,但是对于乡村地域文化而言是灾难性的。如何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传统聚落的保护更新需要注入新的活力,让聚落的发展既能遵循自身的发展脉络,又能适应当下新的环境。论文通过理论研究、现场调研、归纳分析和应用实践等研究方法,得出主要结论如下:
(1)理论研究方面
对于前期对杨湾村的调研,以地域文化的视角,深入剖析杨湾村发展的内涵,得出在地域文化视角下杨湾村的更新保护策略。这样的分析方法本身具有局限性,但是在深度上确是值得借鉴的。我们应该抛开局限性,探讨其理论意义。乡村规划对于地域文化的发扬,首先应该是文化特色的挖掘,发现其特殊性,才能在城市化的普遍性上独树一帜,在根本上存在地域文化发展的可能性。其次,延续文化机理,有机更新。地域文化的保留与发展必然是完成杨湾村的过去与未来的衔接,这样的衔接在物质空间上保留历史的元素,在文化空间上提取文化的特质。再次,重视村民的意愿。乡村的地域文化是珍贵遗产,但乡村同时也是原住村民生产生活的地方,他们本身就是地域文化的传承人,所以在乡村规划过程中,原著村民的建议和意见要重点考虑。最后发挥现代科学的力量,提高整体空间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景观毕业论文

热词

代写景观毕业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