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毕业论文案例:共享理念视域下赣皖省际交界村落景观设计探讨

发布时间:2023-06-15 20:54:29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景观毕业论文,本文运用理论分析与相关案例例证得出“共享理念”在省际交界村落景观设计中运用的必要性结果,然后根据实地考察、网络调研与相关文献的研究,对赣皖省际交界村落边缘特质进行分析,并梳理资源共享情况。

1绪论

1.1研究背景

(1)国家层面

近年来,“十三五”规划在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取得积极进展。在此基础上,“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加快发展,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①[1]省际交界区域属于《纲要》中提到的特殊类型地区,支持特殊地区加快发展对进一步推动省际交界区域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并为其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纲要》中还指出:“提升区域合作层次和水平,支持省际交界地区探索建立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合作共建、利益共享的合作新机制。”[2]这为省际交界区域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深化合作,用原始的资源共享实现共享丰硕的发展成果。

(2)省级层面

在上个世纪,由于省际交界地区经常是省际冲突纠纷多发地带,由行政区划所确定的“单边协调方式”常常无法有效。20世纪90时代中后期,中国部分省市(自治州、直辖市)在跨省边境地区开始探讨设立联合调解机制。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江西省与安徽省交界区域部分乡镇联合成立调节委员会,并在之后的发展中逐渐升级,在文化、产业、经济、河道巡防与治理等多个方面展开合作,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1996年,由安徽祁门县和江西浮梁县同心协力组建了新西联合协调委员会,经过了多年的发展,两地之间从原来的治安联调管理模式,已升级成融机构联建、人文联欢、生产联合为一身的四联管理模式,并产生出强大的“蝴蝶效应”②[3]。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1)优化省际交界村落居民生活环境

景观设计在解决环境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上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丰富居民精神生活,使其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身到生产劳动中,提升自身生活水平。

(2)促进省际交界村落景观共建共享

在上文研究背景论述的环境下,以“共享理念”为核心,在区域合作中,共同规划,共同推进省际交界村落景观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对推动区域协调也将产生巨大作用。景观的共建共享将进一步扩大居民活动范围,实现空间功能的多样化,弥补了单一发展资源种类少的缺陷,满足居民生活的更多需求,也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优质条件。

(3)提出省际交界村落景观设计策略

本文深入了解并梳理赣皖省际交界村落景观现状及资源共享状态,并进一步挖掘交界区域可共享资源,分析总结省际交界村落边缘特质与景观特征。从而探讨“共享理念”背景下省际交界村落的景观发展策略及途径,提出多样化的省际交界村落景观设计模式,探索更多更具特色的景观共享表达形式,为省际交界村落的景观设计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

(4)弥补相关课题研究上的不足

目前,关于省际交界区域研究多集中在行政区划、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对于省际交界村落景观的设计研究起步较晚且相关文献较少。部分关于省际交界区域景观设计的研究多是单一层次上的,仅关注单独一省边界区域的景观设计,没有将两省或多省交界区域联系起来看,甚至是割裂的状态。本文以“共享”为核心,发掘省际交界村落关联性,在景观设计实践中以整体性原则作为指导,实现省际交界村落景观的共享。这将进一步丰富相关课题的研究,也弥补了研究上存在的一些不足。

2省际交界村落景观共享设计的必要性分析

2.1省际交界村落关系分析

2.1.1时空关系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随着朝代的更迭古代中国版图不断产生变化(图2-1)。与此同时,区域划分由于管理层的决策也在不断变更,但无论如何变化,最高行政区划交界村落的密切关系无法被割裂。

景观毕业论文怎么写

新中国建立以来,部分地方区划又作出了一些调整,在上述变动中也涉及省际边界区域以及部分县区的调整,如1949年徐州市直属中国山东省管理,而新海连市(现连云港市)则划归山东省鲁中南行政公署管理。1952年11月,中央确定将于1953年1月在江苏建省,同期设置徐州专区,徐州市全面纳入江苏直辖,原新海连市也划属江苏省徐州专区。这些省际交界城市的调整让省际交界村落随之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省级行政管理上的变化,区域空间进行了划分,交界村落分属不同省份,但其在文化习俗、环境、生活习惯等方面密切相关。

2.2省际交界村落中的共享内容分析

本文在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空间资源的利用上将依据省际交界村落的空间关系进行讨论。

关于边界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明确的行政界线,以界碑、界牌、界线等形式进行划分,这里的行政界线既是作为村、乡、镇界,也是县界、市界及省际边界,而这种边界形式以平原地区居多,如苏鲁豫皖;另一种是除了一般的行政界线之外,还存在山川,河流等自然地理界线阻隔的情况,而这多出现在丘陵山地大江大河较多的地区,如川滇黔。

本文研究的省际交界村落更多偏向于以第一种边界形式划分的情况,即位于省级行政交界处,两省或多省乡镇空间相连,分属不同省级行政主体的村落。其两者或多者之间互通往来,在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关系密切。一般来说根据省际交界村落的空间差异,空间关系可分为相连、相邻和相望三种。

(1)空间相连

省际交界处村落直接接壤,在道路系统、生产用地、建设用地等方面相互连接,在商业服务、各种设施等方面共用共享。如上文提到的大小丹阳,在这里省界错综复杂,街道互通,道路系统相互穿插,商业与生活往来密切,两省紧密相连。南京市江宁区西南端丹阳镇与安徽马鞍山市博望区丹阳镇接壤。两处空间相连,关系密切,被称为大小丹阳。

(2)空间相邻

省际交界处村落在空间上留存一定的距离,或通过桥梁、主要道路等方式连接,在生产用地、建设用地等方面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在商业服务、旅游资源、各种设施等方面仍关系密切。如郴州桂东县寒口乡通过省道322与江西省遂川县高坪镇相连,仅相距16公里。

3省际交界村落景观共享案例分析……………………25

3.1沪浙交界处的南北山塘村景观设计分析………………25

3.1.1背景介绍…………………25

3.1.2景观现状………………………25

4赣皖省际交界村落共享资源分析………………………37

4.1赣皖省际交界村落边缘特质……………………………37

4.1.1边缘性…………………37

4.1.2共融性…………………………41

5赣皖省际交界村落景观特征与现状分析…………………………50

5.1赣皖省际交界村落景观特征………………………50

5.1.1生态性…………………………50

5.1.2文化与乡土性………………………50

7石桥下与白泥村景观共享设计实践

7.1石桥下与白泥村现状分析

7.1.1背景介绍

2016年10月30日,安徽与江西两省在景德镇市浮梁县经公桥镇源港村,举行“皖赣新型界桩揭牌仪式”,安徽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处长高峰、江西省边界办主任马林印为皖赣线04号新型界桩揭牌。皖赣线西起皖赣鄂三省交会点,东止浙皖赣三省交会点,全长495公里,共设置10个界桩。其中,池州段界线241公里,共设置4个界桩,04号界桩位于东至县木塔乡白泥村和江西景德镇市浮梁县经公桥镇源港村交界处皖赣边界线上⑬(图7-1)。

景观毕业论文参考

白泥村与石桥下所在的木塔乡与经公桥镇两地山水相连、地缘相近、人文相通,经济与文化交流密切、民风民俗水乳交融,一直保持着唇齿相依的友好情谊。近年来,在双方各层级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通过健全赣皖边界共融机制、完善边界地区的交通路网、进一步推动五河源头治理与环境的保护、加强联谊联姻等,不断加强了边界区域的沟通联系,促进了两乡镇经济的发展,更维护了赣皖边界的平安与稳定。

结论

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赣皖两省积极推动省际交界区域发展,在区域合作上取得一定的成果。基于赣皖省际交界区域密切的往来与联系,本文选取赣皖省际交界村落作为研究对象,以景观设计的视角将“共享理念”融入到赣皖省际交界村落景观发展中,旨在进一步推动区域发展融合,让省际交界村落居民共享景观设计成果,实现多层次的乡村振兴。

本文通过分析省际交界村落的关系以及在自然、人文与空间资源中表现出来的共性,得出省际交界区域在共享发展上有着天然的优势,区域共建共融、资源共享是推动省际交界区域协调发展的最优选择。当然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忽视差异的存在,要积极寻求化解差异的方法。

本文运用理论分析与相关案例例证得出“共享理念”在省际交界村落景观设计中运用的必要性结果,然后根据实地考察、网络调研与相关文献的研究,对赣皖省际交界村落边缘特质进行分析,并梳理资源共享情况,接着对景观特征与现状进行总结。得出赣皖省际交界村落具有紧密的地缘关系,在自然、文化等资源上表现出强烈的共性;除了具有一般乡村表现出的特质,还具备由于特殊地理区位所表现出来的边缘特质,即:边缘性、共融性、延展性与多样性;赣皖省际交界村落有着良好的自然资源与丰厚的人文资源,但在景观发展中仍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景观规划意识滞后、景观设计连贯性不足、地域性景观表现较弱以及景观的共享表达欠缺等。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景观毕业论文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