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里的杂思及其他-有关我的毕业作品

发布时间:2013-03-12 16:34:08 论文编辑:lgg

一、 前言


本人在自己的毕业创作过程开始之前,曾经认真地对自己将要进行的工作进行了长期的思考。由于我总在思考而总是不能开始行动,时间却一天又一天地流了过去,害得指导我的张老师十分焦急。当然,更焦急的人,肯定是我自己。终于,在十分匆忙的情况下,我最终总算是赶在展览开幕之前把作品做出来了。作品挂在墙上以后,在感到喜悦的同时,又会觉得还有不少遗憾。毕竟,这些作品将是自己在中国留学十年之后的一次总结;作品中,一也包含着许多自己一长期以来一直在疑惑或者猜想的一些思考痕迹。所以,虽然说是作品,其实又绝不仅仅是表面的图像那么简单。
在导师的要求下,我将用文字的形式把跟这些作品有关的一些思考一记录一下来。其实,在听到这个要求的时候,我感到了牡松和解放。囚为,我只安把典买的思想记录下来就可以了,不必再去想那些复杂的理论问题。下面,我将分别就“绘画中的娱乐性”、“文字和图像作为表现手段的不同特色”、“绘本与漫画的表现特色”等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最后再谈谈自己关于创作主题的设想。这些问题,都和自己的创作有关。


二.关于我的表现方式


绘画中的娱乐性要为“娱乐”这个概念的范畴下精确定义,是非常困难的事。我们身边的电影、音乐、戏剧、杂技、相声、竞技、文学、魔术、游戏、电视乃至游乐场等等举不胜举的例子,仿佛都可以与其有关联。但是,本文中所涉及的“娱乐性”,将只与绘画领域有关; 尽管在摄影作品、影像作品及其他平面性的艺术作品中也存在着许多的“娱乐性”。虽然,要在独幅绘画的方式中显现“娱乐性”,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但是在古今中外的美术历史中,还是有许多画家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例如,艾舍尔曾经成功地利用视错觉的方式,使观赏者在浑然不觉的状态中被诱入他设下的迷宫,读出隐藏在风格严谨而貌似合理的外表下面的荒谬。又如,高松次郎的“TheseThreeWbrds”和“二因七。刃文字”,利用视觉和语义的“谐音式”的重合感所制造的趣味性,表现出了对于事物表象本质的、手术刀般的破解快感。此外,中国河南开封的这幅木版画中,用文字的排列组合成老者的身体,以文字和图像重合式地表现老人的悲苦。它巧妙地利用了中国文字的表形特色,可以说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表现手段。再如大卫•霍克尼、安迪•沃霍尔、里奇斯坦因等波普艺术家的作品中,也都带有浓烈的娱乐性。这里列举了两幅出自英美波普巨匠之手的作品。左图为大卫•霍克尼的作品,它充满了幽默感,看上去就像是连环漫画中的某一个片段。
右图为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它用使人一目了然的方式,直观地展示了作为该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本身就来自娱乐界的性感偶像玛丽莲再如,以巴奈特•Newman)、马克•罗斯柯•梦露的形象,令观赏者倍感亲切。纽曼(Barnett(MarkROTHKO)等人为代表的、以单色或数色涂满异乎寻常的巨大画布的色场画派(ColorFieldntingl。巴奈特•纽曼的这幅作品具有横6米、高3米的巨大体量,整体为红当观赏者置身于作品前面时,由于自己的视野平视角约200度、垂直视角约125度内的每一寸视域都是同样的红色,因而就会产生“自己被这幅作品包裹于其中”的错觉。也可以说,这是一幅直接诉诸于观赏者的体感的、十分有趣的作品。上述的作品中都包含着浓郁的娱乐性,其表现语言也十分明白易懂;但是,我以为,对于不太具有美术知识、或者是初次看到它们的人来说,其中仍有许多难以理解的部分。如果说,即使是这样的作品,也会要求观赏者预先具备基础性的知识;就更不必说那些仿佛是有意识地要制造画面的复杂性和暖昧意味的、或具象或抽象的作品了。如果要说得更直截了当一些的话,我甚至以为,大多数的抽象画或是半抽象画,与其说是在努力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还不如说是在故意地让人无法理解。它们仿佛是在“让人无法理解”的前提下创作出来的。后文所要提及的漫画或绘本的娱乐性,又与上面列举的那些画有着明显的差异。漫画或绘本不善于表现具有瞬间的冲击性的整体视觉效果,而是善于通过故事性和时间性来表现更为错综复杂的内容。此外,原本就不善于进行清晰表达的、独幅性的平面绘画中,一旦被赋予复数的主题,就会使画面的传达能力更为弱化;甚而会使专家们也难解其意,就更别说是普通人了。而漫画或是绘本,却可以游刃有余地轻松处理复数性的主题,向观赏者提供更为复杂丰富的信息。
漫画或绘本不会像波普艺术和色场画派那样,具有直接诉诸于观赏者视觉的强烈的影响力,也不具备刺激观赏者认知上的好奇心的魅力;所以,对于那些习惯于将平面型的现代绘画视为知性游戏的学院派画家而言,这种创作样式是令他们痛苦的。而对于我来说,能够用具体的方式、把自己的想像中的那个小世界里故事和自己的思考与众多的观赏者分享,比满足于自己的知性游戏更重要。
“文字”也可以与绘画表现一样,成为作家们表现手段。但是,与绘画表现所遇到的情况不同的是,在阅读活动中,相对于“绘画观赏”中的那种信息传达和接受的不确定性,文字作品的读者们可以相对直接和完整地接受表现的内容。这是“文字”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文字”的劣势则在于其表现和传递能力的简单和单薄。例如:“桌子上有一个红色的苹果”这句话,只能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事实和某种状况。至于桌子的质地和形状,就难于描绘;至少,它不能像图像那样直观地传递丰富而具体的信息。无论加上怎样的形容和描述,仅依靠文字,也仍然无法准确地告诉读者,此中的“红苹果”的“红”,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红色。


二. 关于我的表现方式...................... 7-14
    绘画中的娱乐性..................... 7-10
    关于“绘画”这种表现手段..................... 10-11
    关于“文字”这种表现手段 .....................11
    关于同时使用文字和图像的表现方式..................... 11-14
三. 关于毕业创作的各种设想 .....................14-19
    关于展览形式的设想 .....................14-16
关于创作主题的设想 .....................16-19


结论


本次创作的主题是“小小发明家”。这个发想的产生和确立,发生在杭州南山路和解放路交界处的一个茶馆里。之所以要去茶馆,是因为在自己的住处,我己经花了整天的时间来考虑毕业创作的事,却依然毫无头绪,所以想要换一个环境,也许在新的环境里,自己的思路会有所拓展。严格地讲来,对于这次的毕业创作,自己倒也不完全是毫无想法的;我朦朦胧胧地想要创作一些类似于绘本或是漫画之类的作品;此外,长时间在自己心里逐渐沉淀累积起来的所谓“想表现的”或曰“想传达给别人的”某些东西,也仿佛正在开始显现出一些朦胧而粗略的轮廓。然而这些模糊的积淀物,都是连我自己都尚且无法用语言来表述的,当然也还无法用图像来表现。
在茶馆落座后,我不经意地打开速写本,画了一条长长的横线后,就又停了下来。服务员也还没来,小小的房间里,除了我和桌子外,就只剩下桌上的烟灰缸了。我又拿起笔,随意地在那条横线上,加画了一架梯子。所谓的梯子,也就是画两条竖线、然后再在竖线之间加上一些横线而已。不知为什么,我对这张画还感到挺满意的。服务员终于来了,还送来了茶水、手巾和筷子。被送来的这些东西本身倒也不值得特别注意;但刚才还只摆着一个烟灰缸的桌子_上面,物品们从无到有地开始逐渐地增加、这样的一个变化本身,让我感到饶有趣味。服务员又走了。我又在横线上面加画了“旗子”、“雨伞”和“栏杆”。与刚才的梯子一样,这些物品一也都是一些简单的儿何符号类的形态;旁人来看的话,一定不明白它们代表着什么。慢慢地喝着茶、画着画,又出去拿回来一些蜜饯和水果。突然,我发现这张桌子的表面己经完全被杂七杂八的物品占领、甚至己经找不到一块空地来摆放别的东西了。而在自己的速写本上的那一页上,也是又新增了许多的新形态,我甚至己经找不到最初画下的那条横线了。我把桌上的杂物统统都清理了出去,又在速写本_}二翻开一页新纸,又重新画了一条横线。不过,眼前的这条横线,在当时的自己的意识里,代表着的,是一条地平线;而绝非是一条普通的横线那样简单。我的毕业创作就这样启动了。桌面和纸面上的这种由空旷而至繁杂的变化过程,让我联想到许多类似的事物变化。
譬如,在自己的画室里,有着数量庞大的木刻刀。这中间,既有自己买来的、也有爷爷传给我的、还有年事渐高的版画前辈们送给我的,更有一些,连我自己都已经忘了它们的来历。至于它们的数量。我从未清点过,大约会有将近100把吧。但是,自己在创作中经常用到的,大约不会超过10把;这中间又会有一些是自己用得特别顺手的、也用得特别多的“亲信”。随着制作的推进,木屑纸片和满是烟头的烟灰缸们开始把桌面堆得一片狼藉,直到把我的“亲信”也埋没于其中、难以寻找。虽然,不属于“亲信”范围的近90把刀就放在唾手可得的近处,我却从来也没有让它们来替代“亲信”工作过,我依然会为了找到那些“亲信”而不惜花大力气去收拾桌面,并且往往会在收拾完桌面后开始思考一个相同的问题:放在近处的那90把刀,对于我而言,还是有用的工具吗?如果是,为什么从没用过?如果不是,我为什么还要留着它们?……


参考文献
[1] Jerry Markham. A Financial History of thehttp://www.1daixie.com/gxbylwdx/ United States Volume I&II&III[M],M.E.Sharp Press, 2002.
[2] Eugene Nelson White. The Regulation and Reform of the American Banking System[M], 1900-1929.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3.
[3] David Leinsdorf and Donald. CITIBAN [M], Grossman Publishers, 1973.
[4] John Fayerweather. The Mercantile Bank Affair [M].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74.
[5] Frederic S. Mishkin. The Economics of Mon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 9thedition[M], Pearson Education, 2010
[6] Thomas F﹒Huertas. The Rise of the Modern Business Enterprise: The Case ofCitibank [J]. Business and Economic History, 1985.
[7] Ross Levine. An Autopsy of the US Financial System: Accident, Suicide, orNegligent Homicide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 Policy. Volume 2, 2010.
[8] Charles Calomiris. Financial Innovation, Regulation, and Reform[J]. Cato Journal.Volume 29, 2009.
[9] Franklin Allen and Hiroko Oura.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FinancialSystem[J]. IMES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2004.
[10] Jan Kregel. Changes in the U.S. Financial System and the Subprime Crisis[J].NBER working Paper No. 530, 2008.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高校毕业论文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