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优秀工程师培养方法与策略

发布时间:2013-12-12 22:17:52 论文编辑:lgg

       研制开发类高工负责本企业(行业)的职称论文发表技术开发与产品开发,并负责解决生产实施类高工难以解决的生产中非常规性间题。相对于生产实施类高工,他们对基础与专业基础知识要求较高,对国内外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十分关心.需要积累足够的技术开发与产品开发工作的经验。
  目前,我国机电行业研制开发的均匀程度较低,在设计工作中,经历设计成分大于机理性剖析设计成分,仿制成分大于创新成分。要进步我国工业的技术程度,提尚产品在国际国内的竞争才能,必需进步研制开发程度,加强研制开发人员的根底理论程度和应用科研才能。
    因此,本科毕业后从事若干年的实际工作,再通过硕上研究生教育,以后再经过实践锻炼和继续教育而成为高级工程师,对培养企业和生产性研究院所的开发类高工是比较好的。


    但目前我国工科研究生培养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脱离工业生产实际,基本以高校师资和工程科学研究人员为王要培养目标。因此在课程设置实践环节、课题选择、论文鉴定、水平评价、招生分配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脱离研制开发工作实际。
如研制开发成果常常不表现为较高的学术性和理论性,而表现为思路的新颖、方法的巧妙、手段的先进,研究开发类人才就必然有独自的鉴定标准与评价原则,其培养方案与培养方式亦因此与工程科学类人才有所不同.因此,在原则上肯定研究生途径对培养企业所需研究开发类高工的有效性时,应强调必须对现有工科研究生培养进行改革。同时考虑到高校与科研院所现有导师的研究领域、研究生课程设置、实验条件等方面存在的某些难以很快克服的间题,应尽快开展以厂校联合、厂所联合等方式培养应用型工科研究生的试验工作。这不仅可以提高我国研究生培养能力,而且还将促进工科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但这些都需要迸一步研究与试验。在此之前,应恰如其分地估计研究生培养途径对培养研制开发类高工所能起的作用。
    研制开发类高工同样可以通过继续教育方式培养主要原因在于继续教育形式多样,内容适度,十分适宜长期从事研制开发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的特点。当前一大批中年业务骨干不大可能脱离岗位攻读硕士学位,继续教育将为其成沃或高工创造良好条件;在大批青年研制开发人员中,真正考取或选派攻读硕士学位的只是少数,大部分人还需要在工作的同时接受不同程度和现裕的继续教育(这方面现在还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许多政策制度都不很配套)。因此本科毕业后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继续教育,将使许多工作出色的优秀人才成长为企业所需的研制开发类高工。


    还有一种研制开发型高,如从事大型电器设计、机床电气设计汽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方面的研制开发的高工,需要在两乍专业上都有较深的基础与专业基础知识,川呆通过第一学位,经过实践后读第二宇士学位,再经过多年实践,从事跨学科专业的研制开发,最后成长为高,可能是一条较好的墙养途径。这种培养途径可能起到硕士研究生或书、宽专业知识面的继续教育所难以起到的特羚作。
八、培养基础研究与分析测试类高工的较理想途径    调查证明,分到大型企业的科研所或生产性研究院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尽管数量很少,但是在基础研究与分析测试岗位上一般都能发挥很大的作用,不少人都作出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成果。近年来,我国应用性基础研究分析测试的专门人才队伍素质有了明显增加,应用研究的标准化或非标准化水平正在提高,引进精密仪器利用率显著改善,为研制开发和生产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旨在培养高校师资和科研人员的研究生教育基本上可以适应大型企业或大型科研院所对基础研究分析类高工的需要。今后的改进主要是应充分体现应用性学科的基础研究分析测试的特色,在招生对象。培养方向,论文选题等方面与理论性学科,学术性研究应有所区别。


    从岗位规范看,技术管理类高层次人才不仅需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知识结构,而且需要熟悉管理的基本理和方法,在现代化企业中,经验管理与管理科学化已经有机地结合起来.现任高层次技术管理职务的人才的成长,一般是从基层到中层再到高层。工作性质逐渐从专业工作为主转为管理工作为主。在积累足够丰富的专业工作经验和一定的管理经验之后,再提高管理知识就很难依靠脱产的系统的学校教育,而只能在工作实践中自学或接受继续教育。因此对于大多数已经达到中层以上的技术管理类工程师,让他们接受有关企业管理或技术管理的短期培训,总结已有的管理经验,就可能使管理能力有较大提高。通过工作实绩的逐级考核而晋升为更高一级技术管理人员,这是行之有效的较为理想的培养途径。
    其次,有些高层次的技术管理类岗位,除了对工程学有较高要求外,对经济学、法学、环境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亦要求很高,需要从青年工程技术人员中选拨出攻读第二学士学位的人员.再经过若千年实践后,将有一部分优秀的业务成为高层次的技术管理人员,这也是一条较理想的培养途径。还可通过攻读管理、经济、法律等硕士或博士方式堵养。
    在考虑培养途径多样化时,实际的可能途径并不止于我们调查中归纳的六条。在培养上述各类高工的较理想途径中,没有涉及自然成长和博士教育这两条途径。以下将扼要分析;
    —所谓自然成长是在本科毕业后,完全靠实践和自学成长为高级工程师,现任高工大部分是沿此途径成长的.调查中发现许多高工仍将此途径列为次佳途径,其原因是,(一)长期以来我国工业技术进展缓慢.许多设备产品二三十年一贯制,缺乏竞争机制,当然可以使工程师经过多年实践自学成,.为高工;(二)我国工科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是工程师后备人才,研究生教育主要面向教学与科研,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长期以来很不发达,高工的培养途径只能靠自然成长。


    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机电行业现代化已起步,工科本科的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都要面向经济和社会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革,但学校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改善其适应性,提高教育投资的客观效益。这并不能消除职前教育的固有局限性.本科毕业后的成长完全依靠个人自学或实践,就很难适应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和发展战略的需要。因此,自然成长作为继续教育未全面配套前的过渡性途径是可以的,但不是今后的较理想途径。
    关于博士培养途径.首先应当指出,我国工业发展需要博士人才。无论是基础研究类,还是研制开发类,技术管理类,都可能需要一定数量的博士人才。但博士教育应不应成为培养我国机电行业高工的主要的或较理想的途径呢?这就需要结合国情分析。
    首先,我国工业企业综合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约为30年左右。《2000年的中国》一书估计,中国机电行业到200。年希望达到目前发达国家70, 80年代水平.洒我国工科硕士是独立的培养阶段,在课程系统性、独立从事研究工作能力方面较美国硕士教育要好。年我国企业与科研机构使用硕士的情况大致相当于目前美国使用博士的情况.美国工业企业录用的博士主要从事研究管理(26.7%)、研究与发展工作(44.5%)。
因此在相当时期内我国工业企业将需要相当数量的硕士专门人才从事科研与研究管理工作,而不可能很快容纳较多博士级专门人才。
    其次,我国博士教育在理论上更为专深,而工业性生产与科研中的主要问题大多是综合性、应用性较强的问题,而博士级人才一般不宜有效发挥作川,即使遇到较专深的理论性间题,企业亦可通过与高校、国家科研机构协作攻关解决,而不必自留博一上。正如二汽厂长陈清泰所说“我们需要一大批硕士从事研制开发,只需要极少数博士从事基础研究工作”。
    再次,我国工科博上培养能力极为有限,培养费用昂贵,应充分考虑我因作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的国情,切忌盲目追求高学历,忽视专门人才的正确培养与使用,应遵循全面发展、重能力与实绩等基本原则,防止出现一方面高级专门人才不足,另一方面又高才低用,学用分离的低效现象。
    鉴此,我们认为我国近中期博士教育不必要也不可能成为培养高工的理想的或主要的途径。


    研究开辟培养高级工程师的多样化途径的基本出发点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们仅就机电行业高级工程师培养问题进行了一些初步分析.我们认为:在不同类型和规模的企业或研究院(所)中,高级工程师的实际技术水平是不同的;在同类企业单位中,高级工程师岗位因专业化分工水平而划分为多种类型,每一类岗位基本上以某一特定职能为主;不同特定职能的岗位对高级工程师知识能力经历等方面的要求是不同的,因而不同类型高级工程师的培养途径是可以多样化的;对于某类高级工程师而言,基本上可以认定某种(某些)途径是较理想较有效的,而其他途径相对来说不是绝对不可以,而是不够理想不够有效。
    多样化途径的开辟,有待于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和进行试验,有待于一系列政策制度的配套改革。既然国家教委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已经决定在二汽开试验,我们认为所有的政策制度改革的建议就应在其结果出来之后而不应在之前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