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内科疾病在中西医疗效的比较

发布时间:2013-12-13 16:18:43 论文编辑:lgg

        中西医结合不仅在治疗上相互配合,进一步发展到从理论上开始结合。医学职称论文应用中医异病同治方法治疗一些疾病取得了一定进展。许多不同的病在疾病的某一阶段有共同的病理生理过程,表现为相同的“证”,可采用同一治则加以治疗。最近在关于“脾主运化”的实验中发现脾虚时出现胃肠内分泌功能紊乱,小肠吸收功能下降(由本木实验证实),胃肠道蠕动功能紊乱(用吞服不被吸收的同位素胶囊进行观察),这些实验项目的开展,为脾虚的临床研究提供了客观指标,体现了基础实验和临味研究的结合。
    存在间题:一是如何统一中医的辨证分型证型。分类应系统化,使全国有所遵循,否则影响可比性。二是疗效评定标准不统一,亦影响可比性。中西医结合的疗效评定应反映其特点。如对肿瘤的疗效,不应只看肿瘤大小的改变,还应从病人的症状改善、复发转移率下降、生存期延长、生存率提高等方面来评定。我们在内科临床搞中西医结合,主要从两方面进行:

(一)中西医结合以提高疗效。经过二十多年的临床实践,观察到很多内科疾病通过中西医结合而提高了疗效。以我科目前的研究病种(糖尿病及肝炎)为例,服中药对消除糖尿病病人的症状比较满意,但对血糖较高的病人却往往需要加用西药,服中药对改善肝炎病人的症状优于西药,在改善肝功能方面,如采用五味子复方降谷丙转氨酶,有较好的近期疗效。最近我们应用医科院药研所在合成五味子丙素过程中研制出的新药联苯双酷治疗慢性肝炎,发现该药对肝炎疗效较好,尤其降酶的效果显著。再以我院中西药配伍制成的复方‘应多(毕拨、良姜,佛手、木香、肉桂、鸡内金、西皮氏粉)为例,治疗脾胃虚寒型演疡病,比单用西皮氏粉效果要好得多,很受病人欢迎。我科针灸室应用激光与经络穴位相结合,治疗关节痛、高血压病、跟骨骨刺疼痛等,也收到一定的疗效。

(二)以现代科学方法对中医基础理论进行探索性的研究。我们选择了两个题目:

(1)活血化疲治则的研究。拟从血液流变学(红细胞电泳、血液粘稠度、血球比积等)、甲皱微循环等指标对各种血疲证进行观察。

(2)脾气虚本质的探讨。拟通过属于脾虚型的溃疡病、萎缩性胃炎、结肠炎、慢性肝炎等病治疗前后的植物神经介质(乙酞胆硷醋酶、多巴胺经化酶)、环磷酸腺营及免疫功能(免疫球旦白、玫瑰花结试验)等指标的改变来进行观察。
    存在间题:一、中医辨证的准确性有待提高。病情不典型者,辨证分型比较困难,同一病人,不同的医生辨证结论常不一样。室内光线暗时,舌质的颜色就发暗。诊脉也有一定的主观倾向性。因此,辨证应有客观指标。开展四诊客观化的研究很有必要,应研究出一些切实可行、便于推广的、更科学的客观指标。
西医客观指标也要发展反映机体改变的某些指标不够敏感,特别是功能性疾病,缺少客观指标。动物模型对研究中医基础理论及探索中药的疗愈机制很有必要,但动物模型的建立比较困难。均有待今后努力去探索。
    我想就中西医结合研究冠心病谈儿点意见。近年来,这方面工作已有很大进展。许多单位报道用益气活血法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有一定疗效。用生脉散、抗心梗、参附、效。对心绞痛的黔注射液,对防治并发低血压有法更多,主要有活血化攻,芳香温通、宣痹通阳等,有效中药方剂或单味药达100余种以上。降血脂方面,有报道采用首乌、泽泻可降血脂。用中药怡疗心律失常,亦有一定效果,如常咯琳、心福昔、附子一号等,在临床及墓础研究方面,均有一定作用。我们曾用电影示丹参、隐丹参酮、传统的内科急症抢救,认真地继承并来一番大的革新,使其临床疗效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给中西医结合的急症治疗,赋予时代的新内容。
苟、赤芍、懈寄生、生脉散等均能使徽循环血流增快,并用微结构示丹参有防止心肌细胞缺氧后病变作用。在心律失常方面,用希氏束心电图证实常咯琳、心福昔及八厘麻有减慢A-H传导速度,附子增快-H传导作用。最近发现心福昔有增加动作电位时间现象。但尚存很多间题,今后在临床观察中药对心肌梗塞或心绞痛疗效时,应尽量采取对照组及双盲法,注意药源的稳定性。对照组应以配对法进行。在有条件单位,应对比心肌梗塞合并心源性休克、心力衰蝎、心律失常的死亡率,并尽量用漂浮导管观察腺小动脉嵌顿压及心排量等指标,观察用药前后血液动力学变化。对心纹痛的疗效,更宜用双盲法,因有报告单用安慰剂治疗心绞痛,疗效可达80%以上,所以,宜用动态心电图观察治疗前后的变化。对心律失常治疗,则可观察怡疗前后3-7天的24小时心律变化。
    内科中的急症,中西医结合该怎样研究?这是一个既有苗头,又是比较薄弱的课题。
    我们曾对近15年来6,055例住院病例的回顾性总结分析看到:因感染性疾病发烧而急病入院的占39.5 0lo。其中,专用中医“解毒清热”法治疗者1,650例,收到感染控制和退烧的占85.6,采用中医辨证论治加抗菌素等综合治疗者741例,收到感染控制和退烧的为83.8。两者疗效无明显差异实践麦明“解毒清热”方剂的抑菌和解热作用极其微弱。

这指示我们:治疗感染性疾病,除了抗菌这一有效途径外,可能还有“解毒”这条路子。于是,我们从1977年开始从“解毒”这个环节进行有效方药的剂型改进和静脉给药的治疗研究。目前已初筛出“清热解毒”的针剂。经反复验证,采用静脉给药,治疗急性肺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胆道感染、急性胰腺炎等病的轻中型病例,多数可在2}-3天内达到退烧缓解的效果,结合用“益气养阴”的参麦针静脉给药,治疗感染性休克的轻中型病例,多数在24小时内收到有效纠正休克的效果。因此,我们设想,对内科急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可否先从感染性疾病普手,把“毒寓于邪,毒随邪入,热由毒生,变由毒起”的学术论点,与大力改进中药剂型结合起来,研制出一套疗效祖定,能重复验证的“解毒清热”、“益气固脱”、“清营凉血”、“醒脑开窍”,“镇惊熄风”和“养阴增液”等新剂型,把中医解放后,内科中西医结合搞的多是慢性病,慢性病的研究较难出成果。

在研究途径上,我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前的搞法基本上是从西医的一个病一个病入手搞的。70年以后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上有较大的突破,发展为一个“证”一个“证”地搞。其途径大致可以归纳为:重视理论,从证入手,以法带药,注意配伍,反复实践,总结规律。“证”的研究既有利于理论的研究也有利于临床研究。从“证”入手,可把西医的许多病串起来,如“血证”的研究,就带动了许多西医病种的研究,也带动了活血化旅药物的研究,还促进了“血旅证”实质的探讨。
既有临床,又有理论,收效较大,较快。总之,以西医病来串“证”,就不容易。“证”的研究光搞“寒、热、虚、实”不行,应把脏腑、气血辨证包括在内。要用现代科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中医药。现代化手段主要是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当然也要努力采用其它现代科学的方法。在临床研究方面我的意见是应注意做到:

1.诊断要标准化,中医分型要动态化,目前最大的间题是把分型搞的太死。中医“证的本身是反映了病的动态变化。如溃疡病开始可能是肝郁气滞,后来就可能转为脾胃虚寒,因此分型应动态化,不但要分型,而且要阐明各型之间相互转归的客观规律。

2.指标要现代化:四诊“客观化”的提法容易造成中医“四诊都是主观的”误解,不如四诊现代化的提法好。舌诊本身就是客观指标,并不是主观的,但只是不能定盈,缺乏现代化的指标,脉诊亦是如此。

3.分析要科学化:疗效判定要有客观指标,分析要全面,态度要严谨,不能各取所需。

4.观察要客观化:临床观察要客观、完整,得出的结论才经得起考验和重复。

5.途径要多样化,研究途径不要一刀切,研究单味药或复方均可:只要搞中西医结合就有前途,就应该支持和鼓励。


    近年来内科领域的中西医结合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在诊断方面,辨病与辨证的结合如何进一步深入?因关系到对疾病的墓本认识和理论间题,尚进展不多。一般采用实验室检查结果作为中医辨证的补充依据,例如血旅证时的甲皱徽循环、血液流变学、血凝指标等检查。同时,中医的诊法也可对西医诊断有所帮助,例如舌诊对白塞氏病的诊断及脑血管病的预后判断等。特别是对中医“证”的研究进展,将使中西医结合诊断指标逐渐丰富。很多内分泌学、免疫学等检查指标既然对探讨“证”的实质有参考意义,就有可能应用于临床而成为诊断的参考。
    在治疗方面,中西医结合正沿着多种途径和方式前进。在西医诊断的前提下进行中医辨证论治的方式已行之多年。近年来对常见病的治疗积累了更多的经验,对一些少见病也不断有所报道。除传统的中医辨证论治外,有结合西医理论辨证论治的,例如根据某些疾病的病理解剖变化或血液理化性质的改变,试用活血化疲法治疗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还有针对某些化验指标试从中医理论提出设想进行论治的,例如肾炎的蛋白尿、肝炎的肝功能异常、冠心病的高脂血症等等。对于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治法方剂,从方到药的研究,从药到有效成分的提取,逐步深化,提高疗效,这也是内科领域中西医结合的一个重要方面,靛玉红、青篙素等的发现和应用可以为例。至于中西医疗法结合应用,取得优于单一疗法的效果,近年来也继续有所报道。特别是有些治疗方案,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治疗,是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更有较高的水平。
效治法和方药,提高疗效,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密切结合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
    目前看来,有前途的治疗内科病的治法或方药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确证一些中医扶正方药或,以提高目前应用现代医学疗法也感到棘手的治疗某些难治的慢性病和抗癌的效果。现已证明,马兜铃酸、千金藤素,异我术醇都是低分子免疫促进剂,结构简单,容易研究,副作用小。固卫解表的玉屏风,以及人参、黄蔑也是值得研究的节作用的方药。调节机制是然散有机理,根据《伤寒论》和《金限要略》的论述,丸和五等散都治“小便不利”和“小便反多”,证一些确病的重要内科领域内的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都应当得当重视。

2.当前首先应当结合传统理论和临证规律,在防治内科病的实用性和科学性上作出努力,要确证一些有中益气汤对高血压或低血压表现为气虚的都有一定作用,若能科学地从临床明确其疗效范围和原理,很有理论和实际意义妙确证一些根据中医则提出的方药的抗血小板和抗高粘综合症的疗效,目前已很有苗头,需要扩大验证,以提高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疗效。

3.辩证一些“化痰浊”和“利胆除湿”方药的降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和机理;芳香温通和柔肝熄风方面在抗心肌缺血方面的解痉作用和机理,都非常值得深入研究。应当说,只有在应用上解决间题时,理论研究才更有意义,同时,也只有中西医结合在理论上有所发展,这个治疗途径或方法才更有科学性。因此,要把中医学术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研究。

    总之,根据病人不同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可以取长补短,提高疗效。但西医的诊断要明确,观察疗效要有客观指标,应用中药或西药要有计划、有目的,才便于总结提高。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医学职称论文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