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文化素质课教师专业化发展路径

发布时间:2017-04-11 19:08:47 论文编辑:jingju
当前,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深入发展,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政策文件的实施,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文化素质课教师作为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职业能力素养水平直接影响着高职毕业生的综合能力素养水平,因此,加快高职文化素质课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文化素质课教师专业化所需具备的能力素养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等教育。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决定了高职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都体现出鲜明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一个称职的高职院校文化素质课教师,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包括: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应用能力、创造能力、管理能力、协作能力等。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的坚守、职业观念的培养、职业精神的养成、职业形象的塑造等。高职院校文化素质课教师的职业能力与专职业素养是影响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素养的关键因素之一。文章通过分析高职文化素质课教师所需具备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从制度层面、操作层面提出了文化素质课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

 

二、高职文化素质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径

 

对于广大高职文化素质课教师而言,其职业能力素养提升是一个涉及政府、学校、企业和自身多方面相互配合,统筹安排,逐步推进的系统工程,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制度层面和操作层面等方面的相互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于课程教学效果,课程教学有效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的职业能力素养。

 

(一)制度层面
1.完善教师准入制度,提高教师入职标准
当前,高职院校在招聘教师时,虽有一定的学历文凭、教育技能、科研潜力等标准,且标准逐年提高,但缺少对具体岗位针对性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形,高职院校可自行设计新招聘教师的入职条件,严把师资入口关,从专业精神、专业素养等方面对应聘者进行全面的考核,通过考核者方能作为录用对象。
2.完善进修培训制度,推动教师专业提升
根据高职文化素质课教师的特点,完善现有的培训制度,构建“双师型公共课教师”师资培训体系,建立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短期培训与长期进修相结合、校本培训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多元化的培训模式,促进高职文化素质课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制定科学合理的高职文化素质课教师职业化的培训计划与方案,设立文化素质课师资培训专项基金,制定分项目、分年度使用计划,专款专用,保证师资培训计划的实施。
3.完善绩效考评办法,建立考核激励机制
高职学生职业人文素养水平的提升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持久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职文化素质课教师的工作很难量化,也很难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在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实施岗位绩效考核的背景下,考核目的多用于奖优惩劣,并没有将考核作为推进高职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推手。因此,高职院校对文化素质课教师的绩效考核,有必要建立有利于专业发展的长效考核评价制度,鼓励文化素质课教师潜心于职业人文素质教育本身,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推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二)操作层面
1.自主发展意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动力。因此,高职文化素质课教师要有意识地去锻炼自己,完善自己,这是实现专业化发展的关键;
(1)加强高职教育理论学习,转变教学观念。高职文化素质课教学是一种打上“职业”烙印的人文素质教育,它兼具“职业性”与“人文性”双重属性。高职文化素质课教师要通过对高职教育理论学习,在思想上完成从普通人文素质教育到职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嬗变。在教学中,文化素质课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与其专业或将来从事的职业相关的职业道德、职业伦理、行为规范等,使之不仅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而且还具有良好职业精神、职业品格。
(2)提高与专业的对接意识,加强对专业教学的了解与参与。在当前大力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下,如果文化素质课教师完全不懂专业,教学就将与市场脱节,教学效果就要大打折扣。因此,高职文化素质课教师一定要对所教学生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就业面向等有所了解,要明白自己所授课程对相关专业课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哪里,要积极主动地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之中,从而加快自身专业化发展的进程。
(3)深化教学反思,提升自身专业水平。教学反思是教师课后对自身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是教师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善于反思的教师才能正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去思索探寻解决问题之道。高职文化素质课教师应运用好教学反思这个手段,通过写教学后记、反思笔记等方式对教学情境重新审视和咀嚼,不断积累和丰富教学经验,加深对教学科学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4)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明确专业发展愿景。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巨大的生活工作压力,加之文化素质课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总体地位不高,容易使文化素质课教师产生消极情绪和职业倦怠。这就要求广大文化素质课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发展定位,制定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在制定发展目标时,采用SWOT分析法,明确自己的优劣势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制定切实可行具有操作性的目标,增强个人对未来的把握以及应对困境的信心。
2.教师专业化发展也离不开学校的扶持和引导,学校的规章制度、政策导向等都是高职文化素质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风向标;
(1)坚持以德化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最基本的要求。高职院校要在教师中广泛宣传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职教精神,引导教师树立职业教育的光荣感与使命感,建立师德优秀教师评选办法,健全师德师风评价考核与监督体系,严格执行教育部“红七条”规定,将师德师风表现作为教师评先评优、职称晋升、岗位聘用等的首要指标,实行师德师风问题一票否决制,切实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2)优化职责分工,促进交流融合。文化素质课程一般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开设,覆盖面大,受众面广。因时间精力有限,文化素质课教师难以深入充分地了解授课对象所学专业及将来从事职业的性质特点。高职院校可根据每个文化素质课教师的学术背景、擅长领域等进行合理的教学分工,使之相对稳定地参与某一专业的教育教学活动,同时采取一些措施,激励文化素质课教师参与专业系的学生管理实践活动,增进师生间的联系和交流,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
(3)建立学习团队,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古人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协同创新背景下,组建各种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教师学习团队成为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有效手段。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种是不同学科文化素质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另一种是文化素质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特别是后者,对于文化素质课深度融入专业课将发挥积极的影响。
(4)搭建校企融合平台,培养双师素质。高职文化素质课教师大多毕业于普通高等院校,普遍缺乏职业教育背景及实践经验,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主体又多是专业课教师。实践证明,在高职院校,不了解企业文化、不知道市场需求的文化素质课老师不是一个称职的老师。因此,高职院校应将文化素质课教师也纳入到“双师队伍”建设的范围中来,通过邀请优秀企业员工和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的方式或者选派教师到企业做短期的考察交流、员工培训等方式,使文化素质课教师接受多元企业文化的熏陶,助推文化素质教师双师素质的养成。
当前,高职院校重专业课教师队伍建设而轻文化素质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高职文化素质课教师必须站在未来发展的高度,关注自身专业发展,不断提升职业能力素养,更好地适应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拓宽职业发展的空间,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