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职称论文;波普艺术风格的流行元素研究

发布时间:2011-04-11 14:13:00 论文编辑:第一代写网

波普艺术:是正当抽象表现主义在美国风行之时,有人提出抽象表现主义完全依赖画布和颜色的革新既是前进的,又是退缩的,因为它逾越传统纯绘画的程度不够,于是一部分艺术家从达达主义那里得到启示,生活中的实物也是艺术。他们开始大胆的用材料实验,采用画面与接拼的方法,或者干脆用实物集合的办法达到打破艺术之间各门类,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以此替代活力耗尽的抽象表现主义,这便是波普艺术。
1960年前后美国开始盛行的一种艺术,不久英国与欧洲也流行起来,波普(Pop)一词含通俗,大众,流行之意,这是由英国艺术评论家阿劳威提出的,他在给利用大众影像为内容的美术命名时所作的一个统代写职称论文称,后来被评论界所接受而广泛采用。60年代初期,先在伦敦后在纽约相继举行了大型的波普美展,波普美术最早的作品可能要数英国艺术家汉密尔顿的照片拼贴画《是什么使我们今天的家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人》,画中现代公寓内一个傲慢的裸女和一个作健美姿态的男子正看着画外,男子手握上面印有Pop的网球拍。波普艺术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但其表现的对象基本可分为两类:一是以日常生活用具为对象,一类是对画报,连环画,影星和名人照片进行复制,广泛展出与散发。所以波普艺术具有低廉,浮华,短暂,大量生产,很快流行等特点。

装置艺术: 是艺术家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费或未消费过的物质文化实体、进行艺术性地有效选择、利用、改造、组合,以令其演绎出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态。简单地讲,装置艺术,就是“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
装置艺术的发展如同其它艺术发展的景况一样,都是受当下多种单一与复合的观念所左右的,也受其自身发展经验的积累所促动。装置艺术日渐在内容关注、题材选择、文化指向、艺术到位、价值定位、情感流向、操作方法等方面,都呈现出多元繁复的状态。

大地艺术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于欧美的美术思潮,由最少派艺术的简单、无细节形式发展而来。
大地艺术家普遍厌倦现代都市生活和高度标准化的工业文明,主张返回自然,对曾经热恋过的最少派艺术表示强烈的不满,以之为现代文明堕落的标志,并认为埃及的金字塔、史前的巨石建筑、美洲的古墓、禅宗石寺塔才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才具有人与自然亲密无间的联系。大地艺术家们以大地作为艺术创作的对象,如在沙漠上挖坑造型,或移山湮海、垒筑堤岸,或泼溅颜料遍染荒山,故又有土方工程、地景艺术之称。是60年代活跃于美国的现代主义后期的艺术活动,它可说是介于工程与雕塑,建筑与风景,艺术与大自然之间的一种边缘概念,也是一种荒谬的反艺术现象。它除了依仿照概念艺术否弃作品实体外,还不需要购买人而只需要赞助人,且作品尺寸,材料,形态,价值观早已与传统观念决裂,对艺术的界定漠不关心,他们一般以广阔的大地,田野,海滩,山谷,湖泊,为艺术材料,通过大规模的挖掘,堆叠,染色,包裹,筑构等方式,改造自然的某一部分外观,企图创造一种体量巨大的,不能为博物馆接受的永不被人占有的环境艺术。


波普艺术不是以“作品”的形式来确证自己的存在的,至少,它不是被审美性地欣赏,它也用不着有以往作为一个艺术家所必需的绘画或造型技艺,它不可作为某种范本供学习者临摹,它经过大批量印刷丝毫不会造成效果的衰减,它的原作收藏不具有艺术价值,甚至它作为一种行为瞬间就消逝了,等等。事实上,波普艺术只是一种“现象”,这种现象智慧地向人们传达了某种意义,而这个意义只是更集中、更强烈地加深了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等各方面已经存在的某种观念或道理。
装置艺术似乎满足了繁忙的当代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平衡。由于装置艺术中众多的艺术门类,以及众多实物的非逻辑,非再现的陈列,它们之间的张力构成了无穷大的观念的“排列组合”关系。同时,装置艺术还充分反映变化中的世界,因为装置艺术中静止的物品并不是绝对静止的,它们所存在的空间环境和社会处于永恒的运动中,因此它们本身的意义也在不断变化。装置艺术正是这样一个说不清的世界--杂乱的实物,令人目不暇接的录像,昏乱怪异的声响,玄言断句,雕塑加绘画。这体现西方当代人迷茫而又无可奈何,不得不以自我为中心,放弃传统宗教,在神秘中寻求对不可知的答案。装置艺术解读的不确定性暗示这种神秘,承认人类的认知是相对的,而无法逾越的不可知才是绝对的。

后期的大地艺术家很少大规模挖掘工程,更多借助摄影完成。

艺术是生命,是自然,是活着的,是死亡的,是多彩的,是灰暗的,是虚幻的,是真实的,是肮脏的,是纯洁的,是振奋的,是颓废的...艺术可能是一幅杰出的油画,一件罕见的宝物,也可能是一个细微的动作,甚至是一堆废弃的垃圾...艺术是升华的..每个人对艺术的概念不同.艺术是什么.人活着的每分每秒都在进行着艺术的展示!


波普艺术,我理解为是在现实与人类联想之间最直观的表达方式,我所见过的波普艺术,有的让我感觉无聊,空虚,压抑,但是在观赏后的思考期,我明白这是作者所表达的感觉。
如果创作波普艺术,要分清你的作品是往商业化,还是表达自己feel的立场,最简单的,比如可以利用相机拍摄下来的照片,用你对照片里客观描绘的事物的理解,延伸出颜色,线条,几何图形,都可以,商业化路线的话,需要一定时间的堆积,参照一些成功的商业波普艺术作品,了解大众喜欢什么样的类型,在这一点上与自己的风格特色加以延伸,不断的练习,相信你会成为一位成功的波普艺术家。

 

The term "Pop Art" emerged from the pen of English critic Lawrence Alloway in the late 1950s to describe what he viewed as a contemporary attitudinal shift in subject matter and techniques of art. Instead of rarefied content like Bible stories, myths, or legends that had traditionally been the subjects of Fine Art, Pop Art saw the increasing spread of corporate marketing through western culture as inspiration to take commerce itself as the subject of artistic scrutiny — and that it was every bit as artistically worthy.
Beginning in England in the mid-1950s and America in early 1960s, Pop Art focused on everyday objects rendered through an adoption of commercial art techniques. In so doing, artists availed themselves of images and ideas culled from popular culture — i.e., movies, comic books, advertising, and especially, television — faithfully reproduced in all their mass produced glory. By making use of what had been dismissed as "kitsch" by the art establishment, Pop artists whose works were displayed in museums effectively thumbed their collective noses at the distinctions between "highbrow" and "lowbrow" art.
Although Andy Warhol was not the first artist to mine advertising for art, he remains the best known practitioner. In paintings like "200 Campbell's Soup Cans" (1962) and "Marilyn Monroe Diptych" (1962), Warhol tried to elevate mechanical reproduction to Fine Art status, enraging some critics even as buyers eagerly bought up his work. Similarly, Roy Lichtenstein turned to the comic strips of his youth to inspire his garishly bright art depicting sensational action or drama formed by the same kind of enlarged printer's dots used by cheap newsprint, reaping great success in the process.
Other artists like Robert Rauschenberg and Richard Hamilton formed collages out of pre-existing print images which took on added subtexts of ironic or sardonic meaning when assembled together. Muralist James Rosenquist created billboard-sized works crammed with consumer goods as a comment on media overload, and sculptor Claes Oldenburg sought to deprive everyday objects of their function, crafting soft vinyl toilets and humongous hot water bottles that could have no practical use.

 


http://www.ell.com.cn/spotlightDetails.asp?id=1314
2009年 第十二期 新锐空间


What Makes Pop Art Pop 波普艺术咋就这么潮?


By Mary-Helen Mach 亦男 译
导读:你可能没有听说过安迪•沃霍尔,但是你一定在某处看到过他的代表作《金色的玛丽莲•梦露》,画面上是成排的梦露头像,她那标志性的笑容经过工业印刷技术被套上各种颜色,好似一幅绚丽的拼图。没错,这幅画就是波普艺术的经典巨作。沃霍尔所代表的波普艺术正是通过就地取材,将生活中的各种流行事物以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加以表现,供人们玩味、思索。“流行”早已改朝换代,而兴起于1960年代的波普艺术至今仍活跃在艺术领域当中。也许,那看似简单、空洞的画面背后真有一种难以言传的魅力,吸引着一代代艺术家和观众的目光。

Today’s paper and electronic media are filled with items about pop music, pop stars, pop icons. We understand the term “pop” as a shortened form of the adjective, “popular”. It describes people, objects and institutions that are accepted by the general public. In our increasingly global society, pop personalities and styles have no national borders. They are recognized all over the world. However, something or someone described as “pop” usually has a short shelflife: here today, gone tomorrow.
 


 

如今的报纸和电子媒体充斥着与“波普”(即流行)沾边的一切:流行音乐、流行巨星、流行偶像。我们知道“波普”的英文“pop”是形容词“popular”(流行)的缩写,用以形容为大众接受的人、物和机构。在日益全球化的当今社会,流行的人物和式样没有国界,它们为全世界所共识。不过,冠以“流行”之名的人或物,其保质期通常都挺短:今天上架,明天撤柜。
Not so with Pop Art, a pivotal modern art movement of the late 1950s and 1960s, that continues to exert influence today.
波普艺术则是个例外。这一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和60年代兴起的重大艺术运动直到今天依然具有不凡的影响力。
In 1958, art historian and critic, Lawrence Alloway, first used the term “pop” to describe the strong influence of popular culture on society, especially in the arts. After World War II Britain and the U.S. became increasingly prosperous and wealthy. Giant billboards, TV commercials, and print media advertisements bombarded the public with things to buy. The proliferation of “star” images—from movies, rock concerts, and television shows—fostered an obsession with celebrity. By the year 1960, artists, working in both London and New York, began to use popular commercial and celebrity images as their subject matter.
1958年,史学家兼批评家劳伦斯•阿洛威首次使用“波普”一词来形容流行文化对社会、尤其是艺术方面的巨大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英国和美国变得越来越繁华、富有。推销产品的巨幅广告牌、电视广告和纸质媒体广告对大众进行轮番轰炸。“明星”形象的使用激增,从电影、摇滚音乐会和电视节目,这激起了一种名人癖。到了1960年,伦敦和纽约的艺术家们开始使用商业广告和名人形象作为他们的创作题材。
American Pop Art was an urban art centered in New York City. With Pop Art,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high” art of galleries and museums, and the “low” art of common commercial images, disappeared.
美国波普艺术是以纽约为据点的都市艺术。以往横亘在画廊和博物馆中的“高雅”艺术和标榜大众商业形象的“通俗”艺术之间的区别在波普艺术这里消失得无影无踪。
Americans were relieved that recognizable subject matter had finally returned to art. The realistic subjects, though, were unconventional: Campbell’s soup cans, Marilyn Monroe, comic strip characters, giant hamburgers. With greater affluence, most American families became enthusiastic consumers of the newest in electronics, appliances, convenience foods, and entertainment. Pop Art subject matter reflected the growing power of commercialism and cult of celebr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y Warhol, the most famous pop artist, was prescient in his 1968 statement about fame in a media-driven culture: “In the future, everyone will be world-famous for 15 minutes.” Four decades later his statement rings true; although, in our fast-moving dot-com culture, perhaps everyone will have a 3 minute time limit in the spotlight!
艺术作品中终于再度出现了可以辨识的形体,这令美国人甚感欣慰。不过,这些源自生活的题材可并不寻常,它们中间有坎贝尔汤罐头、玛丽莲•梦露、四格漫画中的卡通形象、巨大的汉堡包。随着财富的增长,绝大部分美国家庭成为了最新式电子产品、家用电器、方便食品和娱乐产品的狂热消费者。波普艺术的作品主题正反映了美国日渐滋长的商业主义势力和名人热。波普艺术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安迪•沃霍尔1968年曾对名气在媒体主导的文化中的地位下论断,极富先见之明:“在未来,人们只消15分钟就能扬名世界。”40年后他的预言成真。只不过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网络文化时代,每个人成为焦点的时间不超过3分钟!
Pop artists had an emotionally cool attitude toward their subjects. Both the figure and the object are shown without emotion. Paintings feature flat, brightly-colored, hard-edged forms. Like billboard advertisements, the smooth and untextured surfaces reveal little of the artist’s personality. Notice the multiple images in Andy Warhol’s Campbell’s Soup Cans; repetition is effective as a design element and simulates the repetition of industrial production. Gold Marilyn Monroe, another work by Warhol, uses an industrial silkscreen technique and industrial paint. Pop artist Roy Lichtenstein is best known for his comic strip and comic book images. His paintings typically capture a moment of drama or violence, as seen in Drowning Girl. Not only did Pop Art’s subject matter eliminate the boundary between high and low art, its studio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eliminated the boundary between fine art (art used to create objects of beauty) and commercial art (art used to promote sales). The most famous Pop Art sculptor, Claes Oldenburg, looked to ordinary objects, such as food and appliances, for his inspiration. His interpretation of humble subject matter captured viewer attention through altered size (often of huge scale) and untraditional materials. Two Cheeseburgers with Everything presents thick burgers with all the trimmings—that you would not want to sink your teeth into!
波普艺术家对他们的创作题材持一种淡然的态度。作品中的人和物的表现都不附加丝毫情感。绘画则以没有起伏、色彩明亮、轮廓分明为特征。作品那平滑而毫无质感的表面毫不显露艺术家本人的性情,就像路边的广告牌一样。请留意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坎贝尔的汤罐》中的多重图像:在这里,重复既是一种有力的设计元素,也表现了工业化批量生产的特色。沃霍尔的另一幅作品《金色的玛丽莲•梦露》使用了丝网印刷技术和工业涂料。波普艺术家罗伊•利希滕斯坦则以他的四格漫画和漫画形象著称。他的绘画作品往往截取富于戏剧性或暴力的瞬间,就像《溺水女孩》中所展示的那样。在波普艺术中,不仅仅是创作题材消解了高雅艺术和通俗艺术的边界,作品使用的材料和技法也抹去了高雅艺术(用以创造美的形象)和商业艺术(用以促进销量)之间的界限。最著名的波普雕塑家克拉斯•奥尔登伯格从食物和家用电器这样的寻常物品中汲取创作灵感。他通过扭曲物品的型号(通常是使其变成庞然大物)和使用非传统的材料来对这些不起眼的素材进行诠释,并由此获得了观者的瞩目。作品《两只配料齐全的芝士汉堡》表现了加上了所有调料的肿胀的汉堡——能让你彻底丧失咬上一口的欲望!


Pop Art clearly mirrors the growing consumer culture of the 1960s; popular persons and things are clearly presented in a bold, direct manner. However, the message behind Pop Art is clearly ambiguous!
波普艺术直观地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日益膨胀的消费文化,波普作品直接了当地表现了当时流行的人和物。然而,波普艺术背后传达的信息却又是如此模棱两可!
Does Pop Art ask the viewer to look closely at the everyday objects, or, does Pop Art ask the viewer to look closely at a materialistic society? Does Pop Art seek to celebrate the important entertainers and politicians of the day, or, does Pop Art seek to remind us that we objectify our pop icons?
波普艺术是想让观众看清楚这些日常物品呢,还是想让我们看清楚这个物质化的社会?是想歌颂正当红的艺人和政治家呢,还是想提醒人们:我们物化了流行偶像?
Pop Art works are usually mass-produced and created in commercial material. Does Pop Art seek to reduce art to a common product, or, does Pop Art seek to expand the boundaries of what defines art?
波普艺术作品通常都是批量生产,用商业材料制作。这是要把艺术降格为普通商品,还是试图扩展艺术的疆域?
I have found that learning more about Pop Art, and reflecting on its possible meaning, helps shine a light on the complex and fascinating culture of the l960s. And, like all great modern art movements, looking at Pop Art requires that I open my eyes and mind to the challenges and meaning behind the images.
我发现,多了解波普艺术并思考其意义,有助于让我们看明白20世纪60年代的文化,那样的复杂而迷人。当然像一切伟大的现代艺术运动那样,波普艺术也要求我睁大双眼、打开思路,去面对图像背后的挑战与意义。

shelflife (食品、药品等的)储藏寿命,保存期限
Campbell 坎贝尔,美国著名食品公司,以其汤罐头著称
commercialism 商业主义,重商主义
prescient 有先见之明的,有预见性的
silkscreen 丝网印刷,一种工业印刷技术
trimmings 调料,配菜


Elements of Pop Art Images
By: Rachel Mork, Staff Writer
When examining pop art images, you’ll find there are several key elements that tie these seemingly unrelated art pieces together. At first you may find studying pop art to be a bit confusing. Some of the art appears to be decorative in nature, while other pieces are obvious social commentary. Some pop art pieces are three-dimensional, while other pieces are prints. How are these art forms related? What makes a piece pop art instead of abstract art or sculpture?
Pop Art Themes
All pop art draws upon modern images of cultural icons, consumer products or modern conveniences, no matter what the message or nature of the art piece is. A piece of pop art may be an oversized spoon and a cherry, a print of an altered picture of a movie star or a collage depicting people from advertisements using modern day products in unusual ways. In all cases, the art will refer in some way, shape or form to kitschy or commercial modern images commonly seen in movies, comic books, commercials and billboards.
Personalized pop art makes use of pictures of real people, or items or images specifically chosen to honor a person or celebrity. These images or photographs are mixed with abstract art or other images. Pop art takes its inspiration from the everyday images we see as we live our lives.
Elements of Pop Art
The following are common elements found in many pop art pieces:
• Mass-produced images: Many pop art pieces make use of mass-produced images, such as advertisement copy or comic book pictures. These images are replicated in the art piece or print. People recognize the images and draw conclusions from the way the images are presented.
• Altered photographs: Pop art pieces can be based on altered photographs of actual items or people. An artist creating custom pop art might take photos of a client, then change the coloring of the photo or use a photo editing tool to replace parts of the photo with other images from other photos.
• Icons: Many pop artists draw inspiration from pictures of movie stars, iconic images, corporate logos and cultural symbols. These images are altered or decorated, or used in conjunction with other images /for decoration or for social commentary.
• Abstract positioning: You’ll find some pop art that uses traditional positioning of images on the canvas or print. You’ll also find many collages and nontraditional arrangements of images as you peruse pop art collections.
• Altering of size, medium or texture: If the images in a pop art piece are presented in a traditional ordering or setting, they probably aren’t being presented in actual size or relative size. Instead you’ll find humongous cans of soup next to miniscule people, or people with huge heads and tiny bodies. This altering of size, medium or texture is part of the pop art style.


波普艺术,又译为“通俗艺术”或“流行艺术”。是20世纪后现代主义艺术(Post modemism)中势力最大、最为风行、传播最广、最有影响的确良种艺术形式。 所谓波普艺术,是指艺术家把任何额外负担观存在物作为创作载体,并赋予的价值和蕴意,以传导给观者最为大众化和最普及化的精神享用的艺术形式。

代表20世纪60年代工业设计追求形式上的异化及娱乐化的表现主义倾向“波普”是一场广泛的艺术运动,反映了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观,力图表现自我,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

从设计上说波普风格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一致性的风格,而是各种风格的混合,他追求大众化下的、通俗的趣味,反对现代主义自命不凡的清高,在设计中强调新奇与独特,并大胆采用艳俗的色彩。

宗旨:追求新颖、追求古怪、追求希奇,“波谱”设计风格的特征变化无常难于确定统一的风格,可以说是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折中主义的特点,它被认为是一个形式主义的设计风格。


http://wenwen.soso.com/z/q125482842.htm
波普风格又称流行风格,这个词(pop)来自英语的“大众化”,最早起源于英国。二战以后出生的新生一代对于风格单调、冷漠缺乏人情味的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十分反感,认为是陈旧的、过时的观念的体现,他们希望有新的设计风格来体现新的消费观念、新的文化认同立场、新的自我表现中心。
从设计上说波普风格并不是一种单纯的、一致性的风格,而是各种风格的混合,他追求大众化下的、通俗的趣味,反对现代主义自命不凡的清高,在设计中强调新奇与独特,并大胆采用艳俗的色彩。
波普设计风格的宗旨是追求新颖、追求古怪、追求希奇,其特征变化无常,难于确定统一的风格,可以说是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折中主义的特点,它被认为是一个形式主义的设计.
与现代流行是一致的。
波普设计产生的背景:
1. 波普设计处于反文化、反正统的大背景下。
2. 年轻人不满足于功能型的设计用品。
3. 表现与父辈不一样的观念,表达自己与父辈不同的个性。
4. 战后年轻一代的设计师,他们有着与消费者一样的心理,所以才能设计出迎合消费者的作品。


波普艺术 POP Art 西方现代美术思潮。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于英国,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波普为Popular的缩写,意即流行艺术通俗艺术波普艺术一词最早出现于1952~1955年间,由伦敦当代艺术研究所一批青年艺术家举行的独立者社团讨论会上首创,批评家L.阿洛维酌定。他们认为公众创造的都市文化是现代艺术创作的绝好材料,面对消费社会商业文明的冲击,艺术家不仅要正视它,而且应该成为通俗文化的歌手。在实践中有力地推动这一思潮发展的艺术家是R.汉密尔顿。1956年,他在首届这是明天的个人展览会(惠特彻派尔画廓)上陈列出握有“POP”字母的网球运动员的拼集作品是什么使得今天的家庭如此不同往常、如此丰富多采?,这幅作品成了波普艺术的一面旗帜。英国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还有E.保罗齐、J.蒂尔森、D.霍克尼、R.B.基塔依、R.史密斯、A.琼斯。 美国波普艺术的出现略晚于英国,在艺术追求上继承了达达主义精神,作品中大量运用废弃物、商品招贴电影广告、各种报刊图片作拼帖组合,故又有新达达主义的称号。

波普设计运动是一场风格前卫而又面向大众的设计运动,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英国并波及欧美。波普一词源于英语的“Popular”,有大众化、通俗、流行之意。它反映了当时西方社会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文化观、消费观及其反传统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趣味。它受到美国20世纪50年代大众文化和20世纪60年代波普美术的影响,认为艺术不应仅供少数人享用,而应走向普通大众,进入每一个人的生活。因此要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线,打破一切传统的审美观念。波普设计打破了二战后工业设计局限于现代国际主义风格的过于严肃、冷漠、单一的面貌,代之以诙谐、富于人性和多元化的设计,它是对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具有戏谑性的挑战。设计师在室内、日用品、家具、服饰和平面设计等方面的设计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形式:夸张、奇异、富于想像力的造型;色彩单纯、鲜艳;材料多选用塑料或廉价的纤维板、陶瓷等。其设计挣脱了一切传统束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本质来讲“波普”设计运动是一个反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其目的是反对自从1920年以来的、以德国包豪斯为中心发展起来的现代主义设计传统。这场运动的思想根源还是从美国大众文化中来的。


普普艺术(Pop Art)又称波普艺术,是一个探讨通俗文化与艺术之间关连的艺术运动。普普艺术试图推翻抽象表现艺术并转向符号,商标等具象的大众文化主题。普普艺术这个字目前已知的是1956年英国的艺术评论家罗伦斯•艾伟(Laurence Alloway)所提出的。
普普艺术同时也是一些讽刺,市侩贪婪本性的沿伸。简单来说,普普艺术是当今较底层艺术市场的前身。普普艺术家大量复制印刷的艺术品造成了相当多评论。早期某些波普艺术家力争博物馆典藏或赞助的机会。并使用很多廉价颜料创作,作品不久之后就无法保存。这也引起一些争议。1960年代,普普艺术的影响力量开始在英国和美国流传,造就了许多当代的艺术家。后期的普普艺术几乎都在探讨美国的大众文化。
普普艺术特殊的地方在于它对于流行时尚有相当特别而且长久的影响力。不少服装设计,平面设计师都直接或间接的从普普艺术中取得灵感。
知名的普普艺术家包括:
• 理察•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
• 凯斯•哈林(Keith Haring)
• 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
• 贾斯培•琼斯(Jasper Johns)
• 罗依•李奇登斯坦(Roy Lichtenstein)
• 彼得•马克斯(Peter Max)
• 克拉斯•欧登伯格(Claes Oldenburg)
• 罗伯特•罗申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
• 詹姆斯•罗森奎斯特(James Rosenquist)
• 伟恩•第伯(Wayne Thiebaud)
• 安迪•沃荷(Andy Warhol)
• 草间弥生(草間彌生)
• 高野绫(タカノ綾)
• 艺术运动
Pop Art 是1962~1965年间盛行于国际的新艺术,其目的是反对自1920年以来,以德国包 浩斯为中心发展起来的现代主义设计传统。这个运动的思想根源,其实是从美国的大众 文化中得来的。 当时的英国从美国的大众文化得到启发,这些影响包括好莱坞电影、摇滚乐、消费文化 等等。而“Pop Art”一词是在1954年于伦敦被英国年轻的美术批评家Lawrence Alloway (劳伦斯‧阿洛威)所提出。 Alloway所提到的Pop Art,系指在杂志上的广告、电影院门外的招贴画及大量的宣传画, 与后来人们赋予它的意义极不同。 Pop Art在1961年首先出现在英国;1962年时传到美国。它在传到美国后迅速发展起来, 并正式成为一种美术运动。
英国的普普艺术 1952年,普普艺术在伦敦问世。 一个艺术小团体在当代艺术学院成立;团体里有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帕奥罗基 (Edorado Paolozzi),还有“普普”一词的发明人(Lawrence Alloway)。其宗旨在于使艺 术更接近普通人。 1961年,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出现了另一个团体,信奉阿洛威的思想。这个团体和美国人不 同,他们在使用大众图像时,很注重技法,包括绘画技法的运用。 英国“普普”设计比较集中在时装设计、家具设计、室内设计、平面设计几个方面。其中 以时装设计显得最为突出。时装设计也是英国“普普”设计第一个出现的运动。
美国的普普艺术 普普艺术迅速的发展起来,正式形成一种美术运动是在它传到美国后。而普普艺术是如何 传到美国的呢? 话说在1962年时,阿洛威被聘为美国古金汉美术馆的负责人,当他到了纽约之后,看到了 几位美国年轻画家的作品,例如罗森柏和琼斯,这两人的作品都是从纽约抽象表现派走出 来,在画面上摆上了日常所见的物品,于是阿洛威称这些作品是美国的“普普”。
P op Art迅速在纽约发展的原因 从1961~1962年,正是美国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直接影响到绘画市场,纽约派的画,价格 普遍下降。此外,一般客户也要求一些新的东西,纽约派的画自然就失去了一般大众的支 持。
Pop Art的定义 1957年7月1日,汉弥顿写出普普艺术的定义: 大众化(Popular)目的为了大众片刻的(短标题) 可以扩大的(易忘的) 大量制作的(便宜的) 年轻的 机敏的、性的、迷惑人的、商业化的
普普(POP)一词来自英文的大众化(POPULAR),大多数的人都认为普普艺术发源于美国,因为普普艺术的作品大量采用美国的大众文化,事实上,普普艺术一九六一年首先在英国出现,一九六二年才接着在美国出现。
普普艺术最初在英国出现的原因是:当时英国人从美国的大众文化得到启发,包括好莱坞电影、摇滚乐、消费文化等,这种对物质崇拜,各类新产品不断出现的美国文化对于战后物资匮乏的英国人来讲有极大的吸引力,故一九五四年英国伦敦的一位美术批评家首先提出(普普)一词,而当时仅是指电影院外的张贴宣传画以及杂志的广告。
然而之后普普艺术又为何在美国引起一阵旋风?我们探究其原因后,作以下的推断:在五0年代时期,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盛行,作品大多是令人感到脱离现实的感觉,而此时英国的普普艺术出现,给了人们一个全然不同于抽象表现主义的选择。
普普艺术它强调将三次元的世界表现于二次元的画面上,把现实形象物体化,例如:将现实生活中可看到的海报、标志、漫画、照片等作分解、片段化、部分扩大、变色等效果。基本上普普艺术简单来讲就是把日常生活的现实原貌带入艺术中,有人认为普普艺术只是粗俗、廉价、艺媚模仿的,但亦有人认为它是对艺术的反叛、对消费社会的一种嘲讽。
★ 代表作:
虽然普普运动时间短暂,但是代表作品甚多 -- 有史上第一幅普普艺术绘画之称的 〝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所绘的“这就是明天”(Just What Is It That Makes Today's Home So Different,So Appealing)就充分地用用美国大众文化的内容,如玛丽莲梦露肖像、电视机、录音机、通俗海报、健美先生等等。
继汉密尔顿之后是罗森柏(Robert Rauschenberg)与琼斯(Jasper John),这两位的作品都是从抽象表现派走来,罗柏森认为一件艺术品可以任何长短时间存在,可以使用任何材料,可以在任何地方,就如他的作品“纸盒的门”;至于琼斯,曾经把两个啤酒灌铸澄青铜,为表达将平凡的事物作永垂不朽的处理;而绘画方面代表作“靶子”则是使用大量油料堆出如浮雕般的效果。这种接近工业社会的普普艺术作品十分受到美国大众的支持。
另外又有采用日常生活用品,将实物与绘画组合在一起绘出,如伟塞尔曼(Tom Wesselmann)的“浴室”就是以广告中裸体女人的照片绘于画布上,在配上浴室和家具做出综合绘画的效果。“反复”亦是普普艺术的重要特色之一,代表人物为沃霍尔(Andy Warhol),它以单一影像为素材作画,成为美术史上一个原创性的指标。

 

一种西方现代美术思潮。
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于英国,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波普为Popular的缩写,意即流行艺术、通俗艺术。波普艺术一词最早出现于1952~1955年间,由伦敦当代艺术研究所一批青年艺术家举行的独立者社团讨论会上首创,批评家L.阿洛维酌定。他们认为公众创造的都市文化是现代艺术创作的绝好材料,面对消费社会商业文明的冲击,艺术家不仅要正视它,而且应该成为通俗文化的歌手。在实践中有力地推动这一思潮发展的艺术家是R.汉密尔顿。1956年,他在首届“这是明天”的个人展览会(惠特彻派尔画廊)上陈列出握有“POP”字母的网球运动员的拼集作品。这幅作品成了波普艺术的一面旗帜。英国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还有:E.保罗齐、J.蒂尔森、D.霍克尼、R.B.基塔依、R.史密斯、A.琼斯。
美国波普艺术的出现略晚于英国,在艺术追求上继承了达达主义精神,作品中大量运用废弃物、商品招贴电影广告、各种报刊图片作拼帖组合,故又有新达达主义的称号。
美国波普艺术家声称他们所从事的大众化艺术与美洲的原始艺术和印第安人的艺术类似,是美国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1965年在密尔沃基艺术中心举办的一次波普艺术展览即以“波普艺术与美国传统”为题。美国波普艺术的开创者是:J.约翰斯和R.劳申伯格,影响最大的艺术家是A.沃霍尔、J.戴恩、R.利希滕斯坦、C.奥尔登伯格、T.韦塞尔曼、J.罗森奎斯特和雕塑家G.西格尔。
集合艺术和偶发艺术一般也认为是波普艺术的两个支系。

已解决问题
收藏
转载到QQ空间
什么是具有普普风格的画
[ 标签:普普,风格 ]
什么是普普风?
又有哪些画是具有普普风的呢?
请各位替我解决疑问……
问题补充 2009-07-06 00:26
是否有类似风格的画,请让我大开眼界吧~!
ヘレンszeto 回答:4 人气:21 解决时间:2009-07-18 10:56
满意答案
一种西方现代美术思潮。
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于英国,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波普为Popular的缩写,意即流行艺术、通俗艺术。波普艺术一词最早出现于1952~1955年间,由伦敦当代艺术研究所一批青年艺术家举行的独立者社团讨论会上首创,批评家L.阿洛维酌定。他们认为公众创造的都市文化是现代艺术创作的绝好材料,面对消费社会商业文明的冲击,艺术家不仅要正视它,而且应该成为通俗文化的歌手。在实践中有力地推动这一思潮发展的艺术家是R.汉密尔顿。1956年,他在首届“这是明天”的个人展览会(惠特彻派尔画廊)上陈列出握有“POP”字母的网球运动员的拼集作品。这幅作品成了波普艺术的一面旗帜。英国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还有:E.保罗齐、J.蒂尔森、D.霍克尼、R.B.基塔依、R.史密斯、A.琼斯。


 


美国波普艺术的出现略晚于英国,在艺术追求上继承了达达主义精神,作品中大量运用废弃物、商品招贴电影广告、各种报刊图片作拼帖组合,故又有新达达主义的称号。
美国波普艺术家声称他们所从事的大众化艺术与美洲的原始艺术和印第安人的艺术类似,是美国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1965年在密尔沃基艺术中心举办的一次波普艺术展览即以“波普艺术与美国传统”为题。美国波普艺术的开创者是:J.约翰斯和R.劳申伯格,影响最大的艺术家是A.沃霍尔、J.戴恩、R.利希滕斯坦、C.奥尔登伯格、T.韦塞尔曼、J.罗森奎斯特和雕塑家G.西格尔。
集合艺术和偶发艺术一般也认为是波普艺术的两个支系。
完善答案
洎甴飛翔
回答采纳率:36.2% 2009-07-05 23:59
评价答案
• 是否解决问题(参与评价0次)
• 能 解 决:
0次
• 部分解决:
0次
• 不能解决:
0次
• 是否原创答案(参与评价0次)
• 原 创:
0次
• 非原创:
0次
满意答案
主題:
何謂「普普」風格?
一點也不普通 普普藝術風
普普藝術 Pop art







普普風:幾何圖型、色塊重覆

英國的普普藝術
1952年,普普藝術在倫敦問世。一個藝術小團體在當代藝術學院成立;團體裡有漢密爾頓(Richard Hamilton)、帕奧羅基 (Edorado Paolozzi),還有「普普」一詞的發明人(Lawrence Alloway)。其宗旨在於使藝術更接近普通人。1961年,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出現了另一個團體,信奉阿洛威的思想。這個團體和美國人不同,他們在使用大眾圖像時,很注重技法,包括繪畫技法的運用。英國「普普」設計比較集中在時裝設計、家具設計、室內設計、平面設計幾個方面。其中以時裝設計顯得最為突出。時裝設計也是英國「普普」設計第一個出現的運動。美國的普普藝術
普普藝術迅速的發展起來,正式形成一種美術運動是在它傳到美國後。而普普藝術是如何傳到美國的呢? 話說在1962年時,阿洛威被聘為美國古金漢美術館的負責人,當他到了紐約之後,看到了幾位美國年輕畫家的作品,例如羅森柏和瓊斯,這兩人的作品都是從紐約抽象表現派走出來,在畫面上擺上了日常所見的物品,於是阿洛
威稱這些作品是美國的「普普」。

定義
英國藝術家漢彌頓曾這麼為普普藝術作出定義:大眾化(Popular)、片刻、可擴張、大量製作、年輕、性感迷人的。這些形容詞有些抽象,但簡而言之,應用在室內居家的佈置上,只要掌握住以下三大原則:色彩豐富、重複不斷、大方的幾何線條,就能夠不出錯地,釋放出普普藝術風格的活躍生命力!



一般認為是後現代主義的第一個藝術思潮是普普藝術(POP Art)。它初萌發於二十世紀50年代的英國,50年代中期鼎盛於美國。普普為Popular 的縮寫,意即流行藝術、通俗藝術。普普藝術一詞最早出現於1952~1955年間,由倫敦一批青年藝術家在社團討論會上提出的。


由50年代英國開始的普普藝術,到了美國後得到廣大共鳴,因為藝術的距離不再遙遠,日常圖像、大眾的影像,都能變成創作的一部分。普普藝術大師安迪.沃荷(Andy Warhol),就是知名代表,他把罐頭濃湯、可口可樂等熟悉的事物搭配攝影、繪畫技術,創造出有別以往的風格,把藝術導向現實面,也可以說,普普風格就是通俗文化(Popular Culture)的代表。

演變至今,連續圖案、大面積色塊、塗鴉都是普普的代表印象,普普風近年在時尚界可說幾乎不缺席,但今年時裝大師們巧妙地以油畫與暈染效果,將普普圖騰藝術化!例如:Paul & Joe把黑白圓點變得不規則,像是水彩筆圈出的樣式,相較去年的點點,的確更有藝術氣息。而普普晚期發展出的歐普藝術,也出現在今年春夏新裝,那是利用線條、色彩交錯組合,讓產生視覺動感錯覺的圖案,甚至秋冬服裝秀裡,這樣的圖案仍舊持續出現。不過,衣服畢竟不是畫布,太過誇張,只會形成視覺負擔,重點使用才搶眼。



英國的普普藝術
1952年,普普藝術在倫敦問世。一個藝術小團體在當代藝術學院成立;團體裡有漢密爾頓(Richard Hamilton)、帕奧羅基 (Edorado Paolozzi),還有「普普」一詞的發明人(Lawrence Alloway)。其宗旨在於使藝 術更接近普通人。 1961年,倫敦皇家藝術學院出現了另一個團體,信奉阿洛威的思想。這個團體和美國人不同,他們在使用大眾圖像時,很注重技法,包括繪畫技法的運用。 英國「普普」設計比較集中在時裝設計、家具設計、室內設計、平面設計幾個方面。其中 以時裝設計顯得最為突出。時裝設計也是英國「普普」設計第一個出現的運動。


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期,当时流行的主要是功能主义设计,这也就是当时形成的国际主义风格。因为在这一时期,设计包括工业设计所主要满足的是当时人们急需的生活日用品的设计。当时许多国家几乎是在一片废墟上重建自己的家园,因此在建筑上流行的是功能主义风格的现代建筑,包括后来的国际主义风格。由于当时人们急需的是生活用品,因此在日用品的设计上也是一样。从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是欧洲经济包括亚洲经济的恢复时期,但是欧洲经济恢复的非常快,另外还包括日本等战败国,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了50年代后期,人们的生活基本安定下来。从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战后出生的年青一代成为消费的主体,这些年青人慢慢成为领导消费潮流的人(他们是引导日用品和服装潮流的一批人)。随着欧洲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因此对于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后期的功能主义设计,人们已经开始不在满足其简单的功能设计。另外,在60年代出现了一系列反正统文化的潮流,尤其是在当时美国出现的摇滚乐,反对越战等,这些都成为了反对主流文化的一些重要事件和现象。反主流文化也影响到了绘画,这就是在美国60年代出现的波普艺术运动。其是伴随着摇滚乐而出现的绘画,也包括雕塑的艺术流派。它主要是把艺术大众化,这种大众化主要是在描绘的方法、内容和题材上将艺术大众化。无论是古典艺术,还是现代艺术,都很难说其是大众艺术,因为古典艺术主要是服务于宫廷的,因此该艺术往往与大众没什么关系。而在现代艺术里,包括立体派、表现主义、印象派、抽象派等等,这些艺术也不是大众艺术,而且很多大众都认为这些艺术看不懂,因而现代艺术只是一小部分人,一个小艺术圈内人的艺术,而非大众艺术。艺术真正能为大众接受和认可的是从波普艺术开始的,因为波普艺术本身就是以大众文化作为自己描绘的主要内容,它将日常生活作为题材表现在绘画中。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沃霍尔。他曾为猫王、可口可乐等做过设计,这些设计都是大众一看就懂的作品。波普艺术主要是描绘当时的流行文化,因此可以说其是美国人当时生活的一种真实反应,其主要描绘了美国的生活内容。欧洲在战前曾是经济强体,但经过一战和二战的摧残,经济已大不如从前,战后一直处于恢复中。而此时的美国经济却发展了起来,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他们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成为其他国家年轻人所向往的,尤其是欧洲的英国。美国的影星、歌星、体育明星、生活日用品、汽车等都成为美国式生活的体现。美国的生活方式开始被欧洲的一些人向往,他们向往的是组成美国式生活的东西,也就是影星、歌星、汽车等等。60年代的欧洲青年人开始把美国的地下杂志、日用品、服装引进国内,并将其放到日常生活中来,因此在英国最早开始了一次波普设计运动。波普运动带有浓厚的美国文化痕迹,另外还有反对传统文化的特点,这种反对也包括对其父母一代所使用的日用品的否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厌倦了那些枯燥、乏味且功能简单的日用品,他们希望生活不再象父辈一样单调而没有色彩,所以他们开始动手设计一些自己喜欢的日用品,这些作品形式多样、色彩鲜艳,这些设计形成了60年代后期的一次波普浪潮。
波普设计在当时并非有意识的反对现代设计,而只是受当时流行文化的影响所产生的,不象后来的后现代设计,它明确反对现代设计,并在对现代设计的反思和反省中产生。而波普设计并不是在明确观念下所产生的设计运动,这些设计主要是青年人希望日用品与父辈不同,通过日用品来反映他们反对传统文化的个性,因此这一时期的设计多种多样,造型独特、色彩艳丽。60年代是波普设计流行的时期,也是由现代设计往后现代设计发展的转折点。波普设计启发了后现代设计思想的产生,也正是波普设计首先产生出与功能型、国际主义风格不一样的设计品出来,因此理解波普设计是理解现代设计往后现代设计发展的关键内容。由于波普设计的造型独特、色彩丰富,至今仍然受到许多人的欢迎,它也为平凡的生活增加了几分色彩。
波普设计产生的背景:
1. 波普设计处于反文化、反正统的大背景下。
2. 年轻人不满足于功能型的设计用品。
3. 表现与父辈不一样的观念,表达自己与父辈不同的个性。
4. 战后年轻一代的设计师,他们有着与消费者一样的心理,所以才能设计出迎合消费者的作品。

该时期设计受到当时整个文化背景的影响,受到重大事件(登上月球)、流行艺术的影响(波普艺术、光效应艺术)。波普艺术是当时整个反传统文化潮流的一个方面,通过不同的造型、色彩反应出对传统、正统文化的反抗情绪。但是在设计上波普文化是现代设计向后现代设计发展的重要转折点,而且波普设计极大的发挥了设计师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强调了设计的趣味性,使设计脱离了早期设计的形式单调,色彩单一的毛病,将设计往丰富多彩的方面发展。波普艺术在设计上的意义是非常的,其对启发后来的设计,启发设计师的灵感与创造力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与作用,因此波普艺术虽然出现于60年代,但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波普设计的作品,这些作品仍然丰富着我们的生活。
从早期的威廉•莫里斯到波普艺术运动,现代设计的观点已经开始产生变化,在审美趣味上也形成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审美趣味。正是由于波普艺术打破了传统的功能型设计,才启发了后来的后现代设计的出现。我们很难把波普运动后期的产品与后现代设计区分开来,因此经常有人问波普设计与后现代设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我们很难把波普艺术与后现代艺术在形式上进行区分。我认为波普艺术不是建立在后现代设计的思想观念基础上的,它其实只是形成了当时流行文化的一个内容,一个方面,即成为当时反正统、反传统文化的内容,而后现代设计带有很明显的反现代设计的思想,所以波普设计是后来产生后现代设计的一个重要设计潮流。波普艺术本身虽带有反功能主义的特征,但没有明确提出后现代设计,它只是强调了设计的趣味性、色彩感,希望拥有色彩丰富、趣味性强的生活用品,而且这些用品正好迎合了当时青年人的审美情趣,成为60年代反正统文化的一个内容,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当时的波普文化、波普艺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60年代的设计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它既有受波普文化影响的波普设计,又有受光效应文化影响的光效应设计,即在画面上产生平面构成视觉效果的设计。同时设计还会受到重大事件的影响(太空时代的来临),太空时代的图片、观念也影响到了当时的设计风格,出现了包括在服装、产品、广告上用一些跟太空时代人们审美观念基本一致的设计用品,甚至包括口红这种女性味很浓的广告也出现在太空的实验室。因此理解波普设计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后现代思潮的产生,理解其成为现代设计往后现代设计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


波普风格又称流行风格,它代表着20世纪60年代工业设计追求形式上的异化及娱乐化的表现主义倾向。波普设计在20世纪60年代的设计界引起了强烈震动。并对后来的后现代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波普艺术是1960年代在美国和英国兴起的艺术运动,其创作特征是直接借用产生于商业社会的文化符号,进而从中升华出艺术的主题。它的出现不但破坏了艺术一向遵循的高雅与低俗之分,还使艺术创作的走向发生了质的变化。美国波普艺术大师劳申伯于1985年11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展览后,曾深深影响了一些艺术家的创作,这也导致他们开始采用波普的方式进行创作。例如谷文达、吴山专等。不过席卷画坛的波普画风却形成于九十年代以后,并以王广义为标志。但与美国波普不同,中国的波普艺术家更强调对各种具有历史与政治含义符号的借用,从而揶揄历史与政治的神话。九十年代的波普艺术家主要分布在湖北与上海,。比较有影响的艺术家有魏光庆、杨国辛、袁小舫、李山、余友涵、刘大鸿等。波普艺术的大气候在中国如今已成为过去,但波普式的文化态度与思惟方式却延伸到了许多艺术家那里。这一点,只要人们看看许多当代油画家——包括张晓刚、尚扬以及西南片的第五代艺术家的作品,就会明显体会得到。
在《大批判——可口可乐》中,(放图片)王广义把文化大革命时期有着浓厚政治色彩的工农兵大批判图像,直接与现实生活中最具商业流行意味的可口可乐符号相并置,从而向人们直陈出我们这个消费时代的真实存在。在具体的表现上,王广义尽可能剔除了所谓的“绘画性”,也就是说,通过工业用磁性油漆在画布上大面积的平涂处理,使作品具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力。而用橡皮图章盖上的数字符号则很好强调了时代特征。

由于对我们这个时代变化的极端敏感,也由于王广义运用波普艺术的观念成功处理了红色经验,所以使《大批判》系列当之无愧地站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前沿。

千年以来的传统封建伦理道德,对中国人的性格心理产生了意义深远的重要影响,而这种潜移默化的心理结构,在当代商品经济的大潮汹涌袭来时却显示出了它的无所适从性。魏光庆目光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变化,因此在《红墙——家门和顺》中,(放图片)他机智地将取自《朱子治家格言》图像与具有禁锢隔阂意义的红墙并置,结果使作品传达出一种反思传统文化的深刻含义。不同于艺术家王广义所创作的“政治波普”,魏光庆以其独特的文化针对性而被称为“文化波普”。

这幅画是余友涵画的《毛主席和韶山农民谈话》,(放图片)画面用波普的方式处理了六十年代的经典照片,目的是要让人们从新的角度、新的方式看待那些已经神话了的历史性效果。在具体的表现上,他一边将来自民间的画法与西方的硬边画法相结合,一边在画中安排了不少花朵,这不但使画面通俗易懂,也极有中国意味。批评家沃夫格•波尔曼认为他的艺术是中国式的波普艺术。

上面介绍了几个当前中国最红火的艺术家。同学们如果深入的要了解的话,还是要查资料。而且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应该学习这些艺术家是如何进行创作,并不一定要学风格,那不是我们的出路,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自己的感受出发,找出一种切入现实的方式,并找着自己的风格。如果为了追求风格的变化而变化,就不可能创造一种新的风格。


什么是波普?波普艺术(Pop Art)最早起源于1950年代的英国,之后因为以Andy Warhol为代表的一批明星级艺术家的影响力而在美国得到巨大发展。让波普出现在了时装、AC-DC、香烟、胶纸、摇滚唱片……任何东西上。将身边的物品,如漫画、电影海报、明星、高跟鞋、任何消费品图像通过解构、拼贴、重复的手法进行艺术创作,都可成为波普艺术的创作主题。
  波普艺术作为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叛逆登上了艺术舞台,这也是美国就重要和独特的艺术形 式。代表人物劳森伯格受到作曲家凯奇的影响,试图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来抹平艺术与生活 的区别,艺术家应该自由的反映客观现实,不受传统的约束。他甚至把城市的废弃物作为了 作品材料,把这些本来不具备审美特性的东西按照艺术构思拼凑起来,使之脱离原来的属性 在形式上开了“结合”艺术的先河。汉密尔顿的作品更直接体现了波普艺术的本质,他们并 非对现实的讽刺挖苦或反叛,而只是以一个普通者的姿态观察我们生活的世界。使我们突然 意识到某些东西的存在,而这些习以为常的东西确经常被我们忽略。安迪•沃霍与其他波普 艺术家相比显得更彻底,他完全取消了艺术创作中的手工操作观念,直接用制版印刷的方法 把照片形象移到画布上。还应用了古典主义者和现代主义者视为大忌的“重复”,甚至于推 向极端,可口可乐瓶无尽无休的排列,以及明星们的照片都成为了最好的创作主题和素材。 这十分贴切的反映出了后工业时代的特征,现代工业正是这样每天重复着同一样东西。以直 观的艺术形式代替了深奥的艺术。随着后现代艺术的推进,它同我们生活的界限也显得愈来 愈近,可能我们无法意识到,但它作为我们生活和精神的组成部分已无法替代。

 


波普艺术  
  是流行艺术(popular art)的简称,又称新写实主义,因为波普艺术(Pop Art)的POP通常被视为"流行的、时髦的"一词(popular)的缩写。它代表着一种流行文化。
  在美国现代文明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一种国际性艺术运动,多以社会上流的形象或戏剧中的偶然事件作为表现内容。它反映了战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的社会与文化价值观,力求表现自我,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
  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于英国,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波普为Popular的缩写,意即流行艺术、通俗艺术。波普艺术一词最早出现于1952~1955年间,由伦敦当代艺术研究所一批青年艺术家举行的独立者社团讨论会上首创,批评家L.阿洛维酌定。他们认为公众创造的都市文化是现代艺术创作的绝好材料,面对消费社会商业文明的冲击,艺术家不仅要正视它,而且应该成为通俗文化的歌手。在实践中有力地推动这一思潮发展的艺术家是R.汉密尔顿。1956年,他在首届“这是明天”的个人展览会(惠特彻派尔画廊)上陈列出握有“POP”字母的网球运动员的拼集作品。这幅作品成了波普艺术的一面旗帜。英国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还有:E.保罗齐、J.蒂尔森、D.霍克尼、R.B.基塔依、R.史密斯、A.琼斯。
  美国波普艺术的出现略晚于英国,在艺术追求上继承了达达主义精神,作品中大量运用废弃物、商品招贴电影广告、各种报刊图片作拼帖组合,故又有新达达主义的称号。
  美国波普艺术家声称他们所从事的大众化艺术与美洲的原始艺术和印第安人的艺术类似,是美国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1965年在密尔沃基艺术中心举办的一次波普艺术展览即以“波普艺术与美国传统”为题。美国波普艺术的开创者是:J.约翰斯和R.劳申伯格,影响最大的艺术家是A.沃霍尔、J.戴恩、R.利希滕斯坦、C.奥尔登伯格、T.韦塞尔曼、J.罗森奎斯特和雕塑家G.西格尔。
  集合艺术和偶发艺术一般也认为是波普艺术的两个支系。
  在波普艺术中,最有影响和最具代表性的画家是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27—1986)。他是美国波普艺术运动的发起人和主要倡导者。1962年他因展出汤罐和布利洛肥皂盒“雕塑”而出名。他的绘画图式几乎千篇一律。他把那些取自大众传媒的图像,如坎贝尔汤罐、可口可乐瓶子、美元钞票、蒙娜丽莎像以及玛丽莲•梦露头像等,作为基本元素在画上重复排立。他试图完全取消艺术创作中手工操作因素。他的所有作品都用丝网印刷技术制作,形象可以无数次地重复,给画面带来一种特有的呆板效果。对于他的作品,哈罗德•罗森伯格曾经戏谑地说:“麻木重复着的坎贝尔汤罐组成的柱子,就像一个说了一遍又一遍的毫不幽默的笑话。”他偏爱重复和复制。“我二十年都吃相同的早餐,”他解释说:“我想这也是反复做同一件事吧。”对于他来说,没有“原作”可言,他的作品全是复制品,他就是要用无数的复制品来取代原作的地位。他有意地在画中消除个性与感情的色彩,不动声色地把再平凡不过的形象罗列出来。他有一句著名的格言:“我想成为一台机器”,恰与杰克逊•波洛克所宣称的他“想成为自然”形成鲜明对比。他的画,几乎不可解释,“因而它能引起无限的好奇心——是一种略微有点可怕的真空,需要用闲聊和空谈来填满它。”实际上,安迪•沃霍尔画中特有的那种单调、无聊和重复,所传达的是某种冷漠、空虚、疏离的感觉,表现了当代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社会中人们内在的感情。
  玛丽莲•梦露的头像,是沃霍尔作品中一个最令人关注母题。在1967年所作的《玛丽莲•梦露》一画中,画家以那位不幸的好莱坞性感影星的头像,作为画面的基本元素,一排排地重复排立。那色彩简单、整齐单调的一个个梦露头像,反映出现代商业化社会中人们无可奈何的空虚与迷惘。
  波普艺术,亦称为“流行艺术”,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左右,以英国伦敦和美国的纽约为中心出现的一个艺术运动。
  英国画家理查德•汉戴尔顿曾把波普艺术的特点归纳为:普及的(为大众设计的)、短暂的(短期方案)、易忘的、低廉的、大量生产的、年轻的(对象是青年),浮滑的、性感的、骗人的玩意儿,有魅力和大企业式的。
  波普艺术又称普普艺术,是一个探讨通俗文化与艺术之间关连的艺术运动。波普艺术试图推翻抽象艺术并转向符号,商标等具象的大众文化主题。波普艺术这个字目前已知的是1956年英国的艺术评论家罗伦斯•艾伟Laurence Alloway所提出的。
答案补充
  波普艺术同时也是一些讽刺,市侩贪婪本性的沿伸。简单来说,波普艺术是当今较底层艺术市场的前身。波普艺术家大量复制印刷的艺术品造成了相当多评论。早期某些波普艺术家力争博物馆典藏或赞助的机会。并使用很多廉价颜料创作,作品不久之后就无法保存。这也引起一些争议。1960年代,波普艺术的影响力量开始在英国和美国流传,造就了许多当代的艺术家。后期的波普艺术几乎都在探讨美国的大众文化。
  波普艺术特殊的地方在于它对于流行时尚有相当特别而且长久的影响力。不少服装设计,平面设计师都直接或间接的从波普艺术中取得或剽窃灵感。
答案补充
知名的波普艺术家包括:
  理察•汉密尔顿 en:Richard Hamilton
  凯斯•哈林 en:Keith Haring
  大卫•霍克尼 en:David Hockney
  贾斯培•琼斯 en:Jasper Johns
  草间弥生 en:Yayoi Kusama
  罗依•李奇登斯坦 en:Roy Lichtenstein
  彼得•马克斯 en:Peter Max
  克拉斯•欧登伯格 en:Claes Oldenburg
  罗伯特•罗申伯格 en:Robert Rauschenberg
  詹姆斯•罗森奎斯特 en:James Rosenquist
  伟恩•第伯 Wayne Thiebaud
  安迪•沃荷Andy Warhol

一、波普艺术——后现代征兆
  从50年代诞生到现在,这种东拼西凑加拼贴的东西已有几十年的历史,颇受社会欢迎。从某种意义上说,波普艺术打破了艺术和生活的界限,冲破了原有的绘画界限,将绘画从现代主义狭窄的圈子里解放了出来,在由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折中,波普艺术是一个征兆,由它,迈开了后现代艺术的第一步。

  这样说并非夸张,在波普艺术产生之前,生活和艺术的界限是分明的,现代派艺术家无论怎样激烈地反传统,但仍把艺术和生活分开,在艺术的象牙之塔中苦心经营。绘画与其他姊妹艺术也很少发生联系,艺术家追求的是纯而又纯的绘画。波普艺术一出现,才打破了这种格局。而取消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消解高雅艺术和通俗艺术之区别,让艺术接近人民大众,是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之一。

  波普艺术起源于英国,流行于美国。它的名称首先由英国艺术评论家阿罗威于1954年创用,是对大众宣传媒介所创造出来的“大众艺术”的简称。1962年阿罗威再把其内涵扩大,包括了利用大众影像作为美术内容的艺术家活动。就词义而言,波普是大众的意思,也含有流行的意思,所以也有人将波普艺术翻译成流行艺术。在五六十年代,波普艺术的早期,还有不同的名称,如新达达主义、求实主义、新现实主义等,后来由于波变是一个很容易记的俚语性标题,才逐步统一于波普艺术这一名称。

  波普艺术成形于50年代。1952年底,英国伦敦的当代艺术学院召开了一个会议,到会的是一批年轻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评论家。如评论家阿罗威、建筑师艾利森和彼得•史密森、雕塑家包洛克、建筑历史学家班哈姆、艺术家理查德•汉密尔顿等人。他们围绕着大众文化和它的含义加以讨论,如西方电影、空间小说、广告牌、机器之美,总之,讨论的是后工业社会中出现的新文化现象和美学追求。仁义上他们成立了一个独立集团,目的是致力于对“大众文化”的关注。所谓“大众文化”。是指商品电视画、广告宣传画、流行款式等大众宣传媒介。1953年,这个独立集团在当代艺术学院举办了一个题为“生活与艺术等同”的展览。展览中比较多的是以照相为媒介创作的作品。在职954年到1955年期间,这个独立集团再度举办展览,主题仍以流行“大众文化”为主。其中有电影、广告、科幻小说、流行音乐等。他们认为,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这些东西不能只看成商品化的手段,而应该作为今天社会现实中的一个方面接受下来并热情地表现。他们一致努力要把这种“大众文化”从娱乐消遣、商品意识的圈子中挖掘出来,上升到美的范畴中去。

  早期著名的波普艺术作品,是1956年由英国的汉密尔顿创作的拼贴画《到底是什么使得今日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汉密尔顿是杜尚的门徒。他在这幅比普通杂志略大一点的画面上,表现了一个“现代”公寓,里边有一个侧身而坐的裸女和一个肌肉丰满的男子。房间内是大量的现代文化产品:电视、台式录音机、连环图书上的一个放大的封面、福特徽章和真空吸尘器广告等。透过窗户可以看到一个电影屏幕,屏幕上映着电影《爵士歌手》里面的艾尔•乔尔森的特写镜头。作者采取拼贴手法将现代的娱乐产品集于室内,表现现代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就内涵而言,作品的重要性在于趋向大众文化或群众性的传播媒介,其目的不在讽刺挖苦,也没有任何对抗的意思。如同美国艺术史家H•H•阿纳森所说,波普艺术家不是格罗兹那样的表现主义者,也不是本世纪30年代的社会现实主义者,对城市文明的丑恶和不平发起进攻。简而言之,他们正在观察我们生活的世界,一个不同于过去的世界。正在调查以某种强度与渗透性,包围着我们的那些物体和形象,这种观察,经常使我们第一次意识到这些东西的存在,意识到我们和周围的文化环境的关系。

  进入60年代,波普艺术在英国得到了发展,波普艺术家增多,表现形式和手法也更为多样。较为著名的波普艺术家有彼得•布莱克、彼得•菲利普斯、乔•蒂尔森、艾伦•琼斯、基塔等。彼得•布莱克的作品把大众所推崇的一些对象拿来,如埃尔维斯•普雷斯利、甲壳虫乐队或者墙上的大美人,以严肃认真和不事夸张的态度加以表现,赋予它们一种具有同情心的悲凉或幽默的特点。彼得•菲利普斯,这位毕业于皇家艺术学院的画家的作品色彩鲜明,精确地表现了机械物体的组织结构。艾伦•琼斯着力描绘穿吊袜的女子形象。基塔,这位在英国从事波普艺术的美国人,以描绘、拼贴日常生活场景著称,在其作品中,以概括和平涂的色块,描绘历史事件与人物。

  真正使波普艺术蔚为大观的。是美国艺术家。1961年底至1962年底,在纽约举行了两次重要的展览。一是在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装配艺术》展览,二是在西德尼•贾尼斯美术馆举办的《新现实主义者》展览。前者展出了现代艺术方面的历史,陈列了许多实物,从两度平面立体主义者的“贴纸”和照相蒙太奇,经由各类达达派和超现实主义的实物,到废品雕刻和整体房间环境。后一次展览也展出了大批的波普艺术作品,并获得了官方的承认。展览的目的性也非常明确。展览目录中写道:“在欧洲同在美国一样,我们正在自然里寻找新的方向。所谓当代的自然,就是机械的、工业的和广告的洪流……日常生活的现实,如今已经变成了工厂和城市。在标准化和高效率这两个孪生的标记之下,所产生的外向性,是这个新世界的规律……”。经过这两次展览,波普艺术在美国迅速发展起来。众所周知,自二战以后,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迅速发展起来,成为贝尔所说的典型的后工业社会,最具备波普艺术发展的土壤。所以当波普艺术作为后工业社会的产物在英国发端后,很快就引起美国艺术家的注意。他们自问:我们成天生活在这个充满汽车、可乐瓶子、广告、电视等最先进的国度中,为什么不去表现它们呢?在50年代中期,许多英国的波普艺术家,运用了许多得自美国影片、大众崇拜偶像、连环画、或者标志牌的形象创造艺术品,美国艺术家看到后颇受启发,开始更大胆地搞起波普艺术来。

  正如H•H•阿纳森所说,美国的波普艺术首先是对抗抽象表现主义的。以波洛克为代表的抽象表现主义在40年代和50年代初占据着美国画坛。到了50年代后期,抽象表现主义由于过分远离生活实际,纯粹追求画面效果,在惟美的形式上越走越远。波普艺术家看到了这一致使弱点,因而主张直接反映多变的现代生活。所以,波普艺术一开始就成为抽象表现主义的对立面,向抽象表现主义发起了进攻。

  美国的波普艺术家很多,影响较大,成就显著的是劳申伯、贾斯帕•约翰斯、沃霍尔、威舍尔、罗森奎斯特、奥登堡、印第安纳、丹因和利希滕斯坦。

  劳申伯是美国较早从事波普艺术创作的画家。劳申伯曾师从抽象派创始人约瑟夫•艾伯斯学画。在黑山学院学习时,劳申伯受美国作曲家凯奇的影响,艺术思想开始转变。凯奇讲课时倡导艺术家抹平艺术和生活的区别,鼓吹“噪音即音乐”,认为有关艺术的功能、意义和内容的理论都是无稽之谈。其主要观点有三:一是噪音作为现代工业文明的副产品,和音乐一样是工人创造的音响;二是重复性,现代工业每天都在重复千篇一律的东西,三是艺术家应该自由地反映客观现实,不受传统的约束。凯奇一面教学,一面进行音乐、戏剧舞蹈和所谓混合媒介的试验。这些无疑启发了劳申伯的艺术探索,他开始实践凯奇的理论。劳申伯最初用近似自动主义的方法在画布上乱涂颜色,再把真实的东西贴到画布上,破坏抽象表现主义的模糊空间,同时又通过现成品来填补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在凯奇噪音理论的启发下,他对城市生活的废弃品——垃圾发生了兴趣,把这些本来不具备审美特性的东西按照艺术构思拼凑起来,使之脱离原来的属性,具有了新的含义,在形式上开“结合”艺术的先河。

  1955年1月,从这幅《床》“结合绘画”起,劳申伯一发而不可收,逐步发展成“集成”艺术。1959年他创作了《组字画》,把一个破旧的轮胎一只剥制的山羊身上,山羊站立在一个拼贴的底盘上。有的评论者认为这幅作品是性意识的表现,因为在西方,山羊是淫荡之神萨提儿的象征,与轮胎组合在一起暗示同性恋。到了70年代,劳申伯更大范围地利用废品进行集成作品的创作。他试图向观众证明,每一件材料都有其独特的品质,对艺术都有贡献,硬纸盒、莲花和精美的古典艺术,都应该一样受到尊重。绘画应该与实际的物质发生直接的联系。

  贾斯大林帕•约翰斯是与劳申伯同时起步的波普艺术家。与劳申伯一起在黑山学院学习过,也是在50年代开始艺术新探索的。在乳制品开抽象表现主义方面,在探索新题材包括美国日常生活中的形象方面,在创造新的观察方式方面,他与劳申伯大体是一致的。当然,他也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复制。他所画的靶子画和美国国旗,使用热固材料,几乎用颜料堆成浮雕。画面处理得非常精确,以至有所表现的对象又变成了物体本身。约翰斯追求绝对的客观性,以复制的手法将日常生活用品如号码图表、彩色图表、美国地图、咖啡罐、啤酒罐进行再创造,使复制的作品比原物显得更真实。我在导论中说过,复制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牲,约翰斯的作品正反映了这一牲:表面看来没有个人的主观因素,将反映的主题思想暗含于作品之中。

  沃霍尔是美国波普艺术的另一巨头人物。他的波普艺术品在中国的报刊已经介绍了不少。这位出生于1930年、去世于1987年的画家是一位成功的商业艺术家。他一开始就将近注意力集中在一些标准的商标和超级市场产品上,如可口可乐瓶子、坎贝尔的汤罐头、布里罗的纸板箱等。与其他波普艺术家相比,他似乎更为彻底,完全取消艺术创作中的手式操作观念。他的很多画是用制版印刷的方法把照相形象直接移到画布上。他的风格特色是重复,将可口可乐瓶子作无尽无休的排列。我们知道,古典主义者和现代主义者都将重复视为大忌,可是沃霍尔却是将重复推向极致,由此也可看出后现代绘画与现代绘画的不同。他的早期作品《绿色的可口可乐瓶子》使观众想起超级市场的货架,企图以此向人们说明一种对物体态度的改变。在后工业社会,物体再也不是独一无二的,大多数商品是成千上万一模一样地制造出来,每一个东西与其他东西之间没有多少区别。

  至60年代,沃霍尔一方面从事制作商品的艺术,一方面将注意力投向广告、连环画、电影宣传画以及美国当代电影明星。系列画之一《玛丽莲•梦露》是波普艺术中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手法仍然是重复。在沃霍尔看来,重复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再现,这里存在着一定的精神价值和思想内容。玛丽莲•梦露在五六十年代是美国紧时髦的电影明星,1962年8月的一天服了大量的安眠药自杀,此事引起美国的震惊。沃霍尔在梦露自杀后几天就迅速制作了她的系列画,以重复的形式进行悼念。到了70年代,沃霍尔利用宣传媒介将自己推向社会,他的题材逐渐啬了自己的形象和所处的环境,在新闻报刊上大量发表作品和自传。他所创作的《玛丽莲•梦露》、《坎贝尔的汤罐头》》可口可乐瓶子》等到在美国家喻户晓,成为知名度最高的波普艺术家。

  威舍尔是一位表现电视商业和电影杂志女性的艺术家。他善于用混合媒介制作波普艺术,如将钟表、电视机、空调机作为装配元素用于作品,有时还配上声音,他创造了一种城市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实际物体或者照片形象的生动真实感,与他画的那幅画相比,反而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威舍尔的作品以系列画《伟大的美国裸体》著称于世。一幅幅女裸横卧在画面,女裸体省略了眼睛、鼻子、五官,吸有一个人们所熟悉的好莱坞红嘴唇,身体部位突出耸起的乳房和鲜嫩的皮肉,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稍作对比,就会发现,威舍尔的裸体画同40年代波洛克和拉斯克或伯奈特•纽曼绘画的不同。威舍尔敢于描绘细节,甚至连平时禁忌的东西也在描绘之列。欣赏波洛克的抽象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必理和精神等因素的介入,而欣赏威舍尔的这幅画,如同看商业广告一样,是直接的、感官的、令人兴奋的。他用直观易解的艺术代替了深奥费解的艺术。

  罗森奎斯特早期是一位广告牌子画家,时常在纽约时报广场上高空作业。他有画巨幅妖艳女郎的经验,面部直径达30英尺,这使他有一咱商业艺术的极端特写的想象力,可以把各个片断都画得很真实,组成一幅巨幅作品。与威舍尔相比,他的特色是善于整个画面的组织。1965年,他创作了一幅巨幅作品,名称叫《F—111》,画面有10英尺(304.8厘米)高,86英尺长,能够组织在一整个房间里,并把观者都围起来。这件作品是根据一架美国战斗轰炸机命名的,是一系列的被轰炸的形象。画面整体布局宏伟,细部刻画真实,描给了战争的危害。1970年,罗森奎斯特创作了《地平线上的家、甜蜜的家》。也是一幅巨作,这幅作品注意于整体的环境布置。在构图里,沿着画廊的三个边进行安排,他把垂直的、色彩鲜艳的展板与闪闪发光的展板结合起来。展板每块8英尺6英寸*3英尺4英寸(259.1*101.6厘米),是可以变化的,而且看上去是可以相互变换的。展出时,罗森奎斯特又使用喷雾(用干冰机造雾),和灯光,使观众进入一种扑朔迷离的境界之中。

  奥登堡是纽约波普艺术浪潮中的弄潮儿之一。自波曾运动出现以来,他留下了许多惊人的创作。作创作了射线枪“波皮克斯”的偶发看到本,成为描写波普艺术的博物馆,后来发展成他的射线枪戏院。1961年,他在纽约第二街开了一家波普世态商店,里面摆满了涂上油漆的石膏物品。包括奶油冰淇淋,三明治或者粗模制作的糕饼,向参观者出售。他还进行曲了把支架、打字机等硬质物品变成软塌塌的模样,改换了画家,而是一具雕塑家。不过就波普艺术而言,绘画和雕塑是不分的,因而也将他介绍一下。

  丹因的波普艺术作品脱胎于抽象表现主义。其特点是经常采取讥讽的方法处理画面,把绘画的笔法和出自杜桑之手的那种物体结合起来。如其作品《手斧和两块调色板,第二种状态》将两块调色板重叠起来,涂上阴影,作为背景,前面突出一手斧。以此讥讽现代画坛,针砭现实中的某种现象。

  利希滕斯坦也是一位典型的波普艺术家。他以一般的连环画或者广告作为一基本题材,用油彩或丙烯颜料将它们放大,取得一种线描精确和色彩平涂的效果。他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是对现代主义大师毕加索、蒙德里安、马蒂斯等人作品的改画。我们知道,文学上对前人作品的改写、绘画上对前人绘画的改画是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之一。通过改写、改画来解构原来的作品,增加新的意义,利希滕斯坦的《艺术空的画室:舞》就是对马蒂斯的《舞》的改画,三联画《牛》就是对凡•杜斯堡的牛的改画。通过改画,使这些作品演变成利希滕斯坦的特点风格。

 

已解决问题
收藏
转载到QQ空间
波普艺术是什么?
[ 标签:波普 艺术,波普,艺术 ]
越详细越好
信守☆希望 回答:1 人气:5 解决时间:2008-03-26 13:09
满意答案
三、波普风格

波普主义是60年代风行美国并在世界艺坛产生影响的大众文化与南业美术风格。但波普艺术的真正源头,应是源自相对保守的英国艺术界,汉弥尔顿50年代的作品是波普艺术的先导。波普艺术在美国这样的国度得于发展是再合适不过的事情,浓烈的工商业气氛电影、卡通、标志、摇滚及色情杂志等为波普美术提供了诸多的创作灵感。波普艺术迅猛发展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为了对抗占“统治”地位的抽象表现主义,在这一点上,大众的审美观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与现代美术思潮不可分割的现代陶艺自然而然地在美国出现了一批波普风格的陶艺家。其先驱人物还是罗伯特•安纳森,他的“节食可乐”预示了陶艺界运用大众文化形象的开始。随后的费斯哥达和克凡尼德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费斯哥达波普风格具有较多的幽默与喜剧色彩,让人想起美国的趣味连环画。克凡尼德彩绘瓷盘和雕塑花瓶形象、通俗、夸张,在波普风格中糅进了装饰的语言。除美国外,其他国家的陶艺界还未形成创作规模,更多是在作品中融入一些倾向性或出现一些阶段性的实践。日本的三岛喜美代的卡通书籍和可乐包装箱,就具有明显的波普风格。但与美国地道的原汁原味相比,她的作品就缺少了一份轻松味道。


http://tw.myblog.yahoo.com/quencychenkimo/article?mid=5202&prev=5226&next=5200
波普藝術/北大工作室
分類:設計理論
2009/12/08 13:26
波普藝術/北大工作室(QUENCY改寫中)
http://cn.cl2000.com/history/beida/ysts/ysts3_01.shtml
http://www.macauart.net/Comment/ContentC.asp?cid=164&id=584
http://pop.zoshow.com/html/2008/07/24/134532_953.html
http://210.71.20.194/teacher/kuotom/200902show/000.htm#_Toc219879579

  波普藝術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後的十年中,在美國和英國發展出一個新的藝術流派,稱為「波普藝術」、「普普藝術」(Pop Art)。被冠以「波普藝術家」的這些人在這段時期的創作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他們以流行的商業文化形象和都市生活中的日常之物為題材,採用的創作手法也往往反映出工業化和商業化的時代特徵。

  這是一股以反對精英文化的姿態、打破生活與藝術隔離的思潮興起,這是戰後西方消費社會的形成與大眾文化興起在藝術中的反映。波普藝術消介了精英藝術與生活界限,消介審美,一般把它看做是「文化速食」。波普意為「流行」藝術或「通俗」藝術,是後現代中較早出現的一種藝術形式。

  造成波普藝術的元素並非到處都有,戰後英美的城市文化是其生長的特殊土壤。只有與這種城市文化接觸密切的藝術家才能抓住波普藝術特有的格調和表現手法。

  波普藝術發源於英國,英國在二戰後經歷了物質匱乏的時期,1952年末,一群年輕的畫家、雕塑家、建築師和評論家在倫敦當代藝術學院召開非正式的討論會。這個自稱為「獨立派」(Independent Group)的團體,著重圍繞大眾文化和它的含義加以討論,如西方電影、空間小說、廣告牌、機器之美等等,這些現象都是當時被認為是反美學的種種狀況。這個團體迷戀新型的城市通俗文化,特別為美國的表現形式所吸引。一方面,當時的美國在英國人眼裡,是一個從尼龍製品到新的摩托車什麼都好的理想國。另一方面,40 年代的英國藝術界籠罩著嚴肅的浪漫主義努力奮鬥的氣氛,而英國波普藝術就是對它的反動。

圖1,1956,印刷品拼貼,26X25CM,德國杜賓根美術館

  1956年,在白禮拜堂美術館(Whitechapel Art Gallery),「獨立派」舉辦了題為「這就是明天」(This is Tomorrow)的展覽。展覽上最有感染力、對藝術史最有影響的作品是漢密爾頓(Richard Hamilton, 1922-)在入口部分放置的一幅拼貼招貼畫,名為【到底是什麼,使今日的家庭如此非凡迷人?】(Just What Is It That Makes Today's Home So Different, So Appealing?)(圖1)。漢密爾頓是把時尙雜誌中的一些流行形象剪下來倂貼而成的一幅小畫,作品當中的物件有怪異的透視與不正確的顏色,因此整體呈現出不真實的氣氛。畫中是一間現代公寓,一個肌肉健碩的男子和一個搔首弄姿有著誇張乳房的裸體苗條女人。房間中有大量的文化產品:電視機、帶式錄音機、放大的連環畫書封面、一個福特徽章、一個真空吸塵器的廣告、沙發、檯燈、電影海報、招貼畫、火腿……囊括了中產階級生活中的各種產品和大眾化的形象。透過畫裡的窗戶可以看到一個電影屏幕,正在放映電影《爵士歌手》中艾爾‧喬爾森的特寫鏡頭。男子手上還拿著一支其大無比的棒糖,糖上有三個很大的字母POP。波普藝術(Pop Art)一詞就由此而來,POP既是英文棒棒糖lollipop一詞的詞尾,又可以看作是「流行的、時髦的」一詞(popular)的縮寫。正如漢密爾頓對波普下的定義,這藝術特質就是噱頭、性感、迷人、風趣、短暫、通俗、消費得起,還必須是廉價的,能大批量生產的,是流行文化特徵的一種概括。

  理查德‧漢密爾頓被譽為波普之父,他是一個敏感的都市藝術家,他觀察社會習俗、風貌以及他周圍發生的事情,並通過一種通俗的視覺語言將之表現出來。他以驚人的敏銳認識到通俗文化的潛 力:「通俗藝術作為不同於美術的一個部分,今天並不存在。波普藝術今天的對等物是消費者的產物,它有眾多的人口來消受,由巨大的娛樂機器來創造……其結果 是高度的個性化和老練,但也有其健康的活力。」他細心地觀察現代人所生活的現代世界——偉大的現代城市,在他的藝術中表現以某種強度與滲透性包圍著現代人 的物體和形象。這種觀察,使人們感受到這些東西的存在。

  在美國,波普藝術又是對50年代佔統治地位的抽象表現主義的反動。波普藝術眞正迅速走紅是在美國。二戰後的美國,西方其他國家在六十年代也相繼進入高消費時代,人類以驚人的速度和規模創造著物質財富,又在大量消耗著這些財富,也改變了人們的視覺感受方式。一方面,抽象表現主義的作品被看作是藝術家個人獨特個性的展現,它是完全個人的、主觀的和精神上的,它強調藝術的純潔性,成為一種精神貴族的藝術。另一方面,由於這種精神性是寓於即興的揮灑之中,而且是完全個人的,許多後來者們紛紛模仿,於是這「高雅」的藝術又似乎人人都做得來。可惜大多數這類的作品都只有令人眼花繚亂的畫面,而難顯現精神。可說是「眼看多,實在少」。波普藝術則針對抽象表現主義的問題,大膽地嘗試新的材料、新的主題、新的形式。60年代,波普藝術轟轟烈烈地把「生活」、把現代的都市生活帶進了博物館和畫廊。使「波普」這一稱號得以流行世界的第一次集體展覽是1962年在悉尼‧賈尼斯畫廊舉辦的「新現實主義藝術家」展,它將這一潮流的藝術家彙集在一起(也包括了歐洲藝術家)。緊接著是1963年舉辦的兩個展覽:「六畫家展覽」和「流行形象展」。

  某種程度上講,美國的確影響了世界上所有的波普藝術。由於美國商業文化的強大勢力,幾乎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可以看到好萊塢電影,吃到麥當勞的漢堡包,它滲透到許多文化當中而成為可以消費的流行文化。從另一個角度講,波普藝術又是「工業」藝術。羅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曾說道:「由於美國受工業化和資本主義化的衝擊更重更快,其價值觀念似乎更為扭曲……我想我創作的意義在於說明它是工業性的,這也是整個世界的方向。歐洲不久也將如此,因此,波普藝術將不是美國的,它將是全球性的。」

  波普藝術抵制了一位著名批評家的格言:偉大的藝術必須是艱深的藝術。波普藝術家常常採用拼貼或者批量複製的手法,看起來比較容易。「波普藝術是即溶咖啡,是近代電影中的寬銀幕,它不是僧侶統治之下的拉丁文,它是通俗藝術。」波普藝術的感染力和它的範圍一樣廣闊,它接納一切,接納生活中一切更為普通的方面。它仍然是藝術,但絕不是為藝術而藝術。

  提到英美的波普藝術,首先要提到的是美國人勞申伯格(Rauschenberg)和約翰斯(Jasper Johns),以及英國人里查德‧漢密爾頓(Richard Hamilton)。勞申伯格1925年出生於德克薩斯州,40年代末在巴黎儒萊因學院學習。他早期曾受抽象表現主義的影響,在50年代初期畫過一系列全白的畫,上面唯一的圖像就是觀賞者的影子。後來他又畫了一系列全黑的畫,但這些畫法並不是他的首創。後來他朝著「組合繪畫」的方向發展,採用生活中的尋常之物構成畫面--啤酒瓶、廢紙盒、舊輪胎、報紙、照片、繩子、麻袋、枕頭等等。畫布和固定在畫布上的物品組成作品,【床】(圖2)即是這類的典型作品。作者乾脆把睡袋和枕頭掛在畫布上,然後再在上面甩些顏料。他這樣在作品中使用現成品的目的,是要打破藝術與生活的界限。正如他所說:「繪畫是藝術也是生活,兩者都不是做出來的東西。我要做的正處在兩者之間。」同時,他的作品都留有抽象表現主義的痕跡,常常就有恢弘的氣魄。

  勞申伯格的這種藝術哲學是受到在黑山學院工作時結識的實驗藝術家約翰‧凱奇(John Cage)的影響。他1951年認識凱奇,兩人交往甚密。凱奇從禪宗的角度影響勞申伯格:「判斷是無意義的,因為不存在此物比他物更好的事實,藝術也不應該和生活不同,而是生活中的一種行為。」

  在勞申伯格的創作生涯中,一直保持著與周圍的都市和技術社會的聯繫,他的這種「集成」式的手段極能反映出關於一個時代的豐富圖像,比如在【符號】(圖3)中,我們可以看到所有具有美國60年代特徵的信息,明星總統肯尼迪、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越戰士兵、登月宇航員,以及追求性解放的嬉皮士等等。

  約翰斯的生涯與勞申伯格有許多相同之處,在他們發展的關鍵時刻兩人曾合用一間畫室。約翰斯以採用單獨而平凡的形象出名,一排數字(圖4-1)、靶子(圖 4-2)、美國國旗(圖5)、美國地圖等等,這些成了波普藝術的經典之作。他之所以選擇這類形象,就是因為他認為它們不會再產生任何能量了。他所要強調的是「繪畫就是它本身,而不是任何其他物體的再現」。

  約翰斯無意於通過作品表達對藝術或者社會的批評。在他看來,藝術家想做什麼是他個人絕對的自由,不該受到因顧及評價而產生的限制。他認為在大多數情況中,作品會被誤解和錯用,藝術家不能控制形勢和他的作品被評價的方式,對於這種有趣的情況他毫不介意。他的一件著名的雕塑就是用鐵複製了兩個啤酒罐(圖6),人們常常理解為這是對社會某種現狀的批判。但實際上這次創作純屬偶然。「當時我正在用小物件製作雕塑--手電筒和電燈泡。然後發生了這樣一個故事,威廉‧德庫寧不知怎麼被我的經紀人弄得很惱火,他說:『那個狗小子,你給他兩個啤酒罐,他也能賣出去。』我聽了這句話就想:『多好的雕塑--兩個啤酒罐。』這似乎完全適合我當時的口味,因此我就干了--然後我的經紀人就賣了它們。」

  在英國的波普藝術運動中,與美國的勞申伯格和約翰斯地位相當的藝術家是里查德‧漢密爾頓。三個人在對達達主義的濃厚興趣上更為近似。漢密爾頓的個人成長過程對他的藝術作為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與其他多數藝術家相比,他實際上是一位自學成才者。他14歲小學畢業後就開始從事廣告工作,同時在多所藝術學校讀夜校。他的教師經歷成為對他的繪畫生涯的又一有力影響,他長期教授設計課,這使他格外注重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還使他常常是一個實用主義者。1957年他曾說過他所追求的品質是通俗、短暫、消費得起、風趣、性感、噱頭、迷人,還必須是廉價的,能大批量生產的。

  雖然漢密爾頓廣泛使用美國題材,但他並不是一個美國式的藝術家。他總是願意對自己的作品做解釋,有時解釋得十分詳盡。例如作品【她】是許多廣告畫面的彙集:「羊角」牌電冰箱的照片、吸塵器和其他電器的廣告,還有釘在牆上的《紳士》雜誌的圖片。對於這件作品漢密爾頓附有一段很長的說明:「50年代藝術中的女性是不合時宜的-- 她讓我們想到陰溝裡的氣味,病態的發胖、粉紅色的叉腿、模樣愚蠢而又淫蕩,一點也不像美術作品外冷峻女人的形象。那種女人確實是淫蕩的,在表現起性慾時尤其機智巧妙。儘管配上最貴重的首飾,人們仍不過是把她看成時髦的附屬品。從廣告的角度來說,一個女子最糟糕的莫過於她不能姿態高雅地與所處的環境達成和諧 --女人與環境的協調正如她本人與她所著的衣著和諧一樣,能決定我們對她的評價。到處充斥著性,在成批生產的富有魅力的奢侈品中可找到它的象徵--肉一般的塑料和光滑而更具肉感的金屬。」

  稍後創作的【我夢想白色的聖誕節】把一個電影鏡頭做了一系列的精心轉換。特別之處是,漢密爾頓用彩色負片代替了彩色正片,將影片中的白人歌手換成了黑人歌手,諷刺性地暗示了這位歌手所唱的歌名。不過,這種諷刺成分並沒有排除懷舊情緒。漢密爾頓的作品和其他英國波普藝術家的作品一樣,帶有淡淡的傷感色彩,這使他的作品與美國波普藝術家的作品相比,顯得嫵媚有餘而侵犯性不足。
  1961年是英國波普藝術發展的關鍵時期,這一年舉行了「當代青年藝術展」。這次展覽也許是戰後學生畫展中最為轟動的一次,有一批皇家藝術學院的年輕藝術家參加了這次展覽,如彼得‧菲利普斯、艾倫‧瓊斯(Allen Jones)和戴維‧霍克尼(David Hockney)。
   這些人的畫風迥然不同。霍克尼早期是英國藝術的神童。他的生活方式也名噪一時,染成淡黃色的頭髮、貓頭鷹式的眼睛、金銀絲交織的夾克衫,即使是對藝術不 感興趣的人也會被他這怪異的扮相所吸引。這個時期,甲殼蟲樂隊的迅速成名成為整個英國文化發展的象徵,而霍克尼也可算是一個象徵。他在英國與美國的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 1930-1987)交相輝映,一個在倫敦,一個在紐約,都作為成功的藝術家突然成為時代文化英雄,但他們的方式卻大不相同。
   霍克尼的作品顯然缺乏美國情調。作為一個早熟的天才,他受到兒童畫稚拙風格的啟發,作品中還常常帶有逗人發笑的諷刺味兒(圖7)。他是一位有傑出的草圖 構思才能的藝術家,在早期的作品中十分注重線條的敏感,以至於作品看上去不像精心製作的油畫,倒像是放大的素描稿。這個時期他最有代表性的一些作品是版 畫。一套題為【遊子行】的銅版畫,逐年記錄了他自1961年以來,每次訪問美國後的感想。這些作品展現了完全矛盾的態度,一方面對美國社會狀況充滿抨擊, 比如【瘋人院景色】表現了一組由裝在體內的半導體控制的機器人;但另一方面整套畫總的調子又是熱烈而樂觀的。在霍克尼眼裡,美國是個個性解放的國家,紐約 和洛杉磯對藝術家來說是傳奇中的樂土,後來他在這個國家度過了大半生。霍克尼的創作多以他自己和朋友們的私密活動空間和照片為素材,特別喜歡表現加利福尼 亞的風景和生活場景,譬如游泳池類型的作品【跳水】,體現出一個北方人對於熱帶生活的迷戀(圖8)。他筆法純熟,用色亮麗大膽,幾近馬蒂斯。他的作品體現 了那個時代媒體引導和創造「生活品味」的現實。在他的畫中,他似乎置身於一個有空調的舒適房間裡,通過大玻璃窺視游泳池。他曾出演一部名為《更大的跳水》 的電影,這也是以他自己的生活為藍本的。色彩豐富的游泳池成為享樂主義的美好像征。
   艾倫‧瓊斯和霍克尼一樣,早期的作品十分有感染力,散發著歡樂和帶點兒諷刺性幽默的氣息。他早期作品的素材多來自於《女子畫刊》,但他都處理成了馬蒂斯式 的色彩和構圖。瓊斯具有天才般的形象與色彩的創造力,把嚴格的定型與自由繪畫一再結合。他打破人體解剖的要求,以新的方式變形和重組。60年代初期的一系 列【兩性人】(圖09)十分獨特。他成功地將歐洲繪畫傳統與波普藝術的內容相結合,令美國人為之著迷。
   瓊斯作品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常常帶有色情的色彩(圖10)。60年代,他的興趣落在一種露著穿吊帶絲襪的女子身體的局部上面;70年代,這個形象變本加 厲,成了全身的脫衣舞,以博得男性觀眾的稱讚。他還做了一組雕塑,名為【帽架‧檯子‧椅子】,更表現了性虐待狂的性慾幻想。
   對色情的迷戀是英國波普藝術的主要特徵之一。在這一點上,美國波普藝術遠遠不及英國。英國的主要波普藝術家很少能避開這個主題。究其原因,要考慮到英美 兩國社會狀況的不同。與紐約相比,60年代的倫敦要開放得多。在突如其來的繁榮面前,英國人要贏得更大的自由。在美國,性慾的表現處於次要地位。而在英 國,對於個體中這個成分的挖掘和坦白,是許多波普藝術家的一種藝術圖像。
  英國波普藝術與美國波普的另一區別,是英國的波普藝術作品裡含有政治成分,這一點英國與歐洲其他國家的波普藝術相似。漢密爾頓在這一領域又是代表人物。他有感於羅林‧斯通因毒品販賣案被捕而創作的【大倫敦】,和有感於肯特郡的槍殺場景而創作的大幅繪畫是他在這方面的代表之作。
   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圖11)代表了60年代的美國文化,他是這種消費社會的熱情讚美者。他曾說道:「美國的最偉大之處在於它開創了最富有的人和最貧窮的人在 本質上購買一樣的東西的傳統。你看電視,看見可口可樂,而且你知道總統喝可樂,利茲‧泰勒(Liz Taylo)喝可樂,想一想,你也喝可樂。可樂就是可樂,再多的錢也買不到比角落中的乞丐喝的更好的可樂。所有的可樂都是一樣的而且都很好,利茲‧泰勒知道這一點,總統知道這一點,乞丐知道這一點,而你也知道。」對於文化,他認為:「現在每個人都是同樣的文化的一部分。流行的看法使人們知道他們自己就是正在發生的一切,知道不必為成為文化的一部分而去讀書--他們所需作的只是購買書(或是唱片、電視機或電影票等等)。」購買已成為一種文化。
   沃霍爾首先是位成功的商業藝術家,他畫過商業插圖,佈置過櫥窗展覽,設計過鞋樣和賀卡。他的早期經歷決定了他作為波普藝術家的作品始終都具有不同程度的 商業特點。複製商業文化消費品成為他的工作。他先是放大漫畫家迪克‧特雷西(Dick Tracy)的作品,後又複製康貝爾牌湯罐頭(圖12)、可口可樂瓶子(圖13),重複成為他作品的特徵。他說:「要富有創造性很困難,而認識你所做的缺 乏創造性則更難,不被人家稱讚有創造性也很難,因為人人都在談論創造性和個性。人人都總是有創造性的。而當你說某個作品不具有創造性則會令人發笑,例如我為一個廣告畫的那隻鞋就被稱為「創造物」,而它的素描卻不是。」在他的作品裡毫無藝術處理和個性的痕跡,而這恰恰又是沃霍爾的藝術個性。

   後來沃霍爾放棄了手工製作,愛上了機械過程,開始使用絲網印刷。用這種方法,他創作了一組名人肖像--瑪麗蓮‧夢露(圖14-1、14-2、 14-3)、伊麗莎白‧泰勒、傑奎林‧肯尼迪、艾爾維斯‧普萊斯雷和毛澤東(圖15)。他故意做得很粗糙,他相信藝術應該像他周圍的生活一樣默默無聞。「每個人的外貌相似,行動也相似,我們正越來越變成那個樣子。……我以這種方式作畫的原因是,我想變成一台機器,我覺得無論自己做什麼,而且是像機器那樣做,都是我想要做的。」
   沃霍爾的作品沒有深刻的內涵,他坦言:「只要簡簡單單看我的畫……沒有更深層的隱藏在背後的東西。」這個時代的特徵就是重複,在後工業資本社會裡,大多數商品被成千上萬地複製出來,從某種意義來說,瑪麗蓮‧夢露也是人們每天在消費的商品。


「瑪麗蓮‧夢露」(Marilyn)1967年,絹印
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91.5X91.5公分。
(http://www.modeview.com/0006/2009-05-06/L0006002_30304.html)


  60年代中期,沃霍爾又以絲網印的手法製作了另一組作品,這 一次他關注的是一些可怖的場景:車禍後的汽車殘骸(圖16),種族暴動等等。【電椅】選自一張老照片,是一件陰森空蕩的行刑間。一張電椅孤零零地放在房屋 中央,旁邊的牆上還標有「安靜」的字樣。這些使人顫慄的圖像常常被薄薄地塗上天光般的色彩:橘黃色、紫紅色或者粉紅色。畫面因此而變得整潔光滑,圖像也變得有些隱晦。這些畫同時也是故意表露情感上的否定和麻木不仁:「當你反覆看一幅可怕的畫面時,它實際上就不會有任何效果。」
  60年代後期,沃霍爾漸漸地把注意力轉向製作電影。這些影片記錄了他個人的生活,採用的手法依然是千篇一律的重複。比如,他拍攝過一部電影,從頭到尾都是一個人在睡覺,長達6個多小時,別無其他。
   在70年代,沃霍爾的題材逐漸增加了他自己的形象和他所處的環境。他以卓絕的才能將這一題材傳播出去,成為大眾關注的對象。每逢重大事件,他就會定期在社會新聞欄目發表作品,他甚至委派一位同伴作為他的替身發表旅行演講。他發表自傳,大量出版自己的各色作品,以增強在人們心中的印象,讓大眾認為他是傑出的天才,甚至是當下最智慧的評論員。

  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最初的作品以複製連環畫為基礎(圖17)。他忠實地用油彩或丙烯顏料將它們放大,表現其有限的平面色彩和非常結實精確的線描, 甚至於不厭其煩地複製出廉價彩色印刷工藝中的網點。與沃霍爾的複製相不同的是,利希滕斯坦對他的選材和處理都是十分精心的,這些作品看上去像是商業化的東 西,但在他看來它們還是以形式為重的。這些以美國通俗形象為主的畫,在藝術氣質上卻更接近歐洲藝術家優雅精緻的作風(圖18)。很快,藝術家以同樣的技巧 來表現不同的主題。比如,在一組大型的「筆觸畫」中,抽象表現主義者式的一揮而就的自由筆觸,由他以這種方法精心繪製出來,似乎是對抽象表現主義者的對 抗。接著,利希滕斯坦又對現代藝術大師的作品進行修改和抽象變形,但手法技巧仍是早期作品的特徵,他還將這樣的「筆觸」作成雕塑(圖19)。人們在這些作 品中可以看出他的雙重用意。一方面,他似乎要拉大與他所選擇的作品之間的距離,以對它們做出理性的評價;另一方面,他似乎要人們思考,當作品的表現習慣改 變時,人們會對這種變化做出什麼反應。
  羅森奎斯特(James Rosenquist)曾一度畫廣告牌,在紐約時代廣場上高空作業。這段經歷對其之後的藝術創作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他把商業形象的局部抽取出來,拼湊在一 起:人像、汽車、食品、家用電器(圖20-1、20-2)。他還放大瑣碎的日常用品,譬如玩偶(圖21)。不相干的東西,不同的尺度被他組合起來,給人的 印象恰是美國當代社會圖像過剩的寫照,是視覺信息過於密集的表現。他曾經製作巨幅廣告牌的經驗,使他特別能處理巨型作品。1965年創作的【F-111】 有3米多高、26米多長,在展廳裡裝滿了四面牆,完全地把觀眾包圍起來。這個作品是根據一架美國戰鬥轟炸機命名的,是一系列摧毀的形象,還帶有一些美國輕 鬆的日常生活中的無聊細節。這樣大型的放大特寫形象,使羅森奎斯特創作了近似抽象畫的作品。【在地平線上的家,甜蜜的家】(1970)是此類的代表。畫作 沿著畫廊的三面牆進行處理,作品是一些展板的拼接組合,每塊兩米半高、一米多寬,它們之間可以互換變化。在展覽的時候,藝術家還用造霧機產生霧,來促成色 與光的效果。
  還有不少成功的波普藝術家創作了十分出色的立體作品。奧登伯格 (Claes Thure Oldenburg 1929-)也許是最重要的立體波普藝術家。他出生於瑞典,受教於美國和斯堪地納維亞。如果說像安迪‧沃霍爾這樣的藝術家在平面藝術上進行了一次觀念的革命,那麼在立體藝術領域中進行觀念革命的一員猛將就是奧登伯格。他所關注的形象也都是平常之物,他將這些物品放大,做成立體。他寫實是要給人一種實在感和可信賴感,讓人覺得藝術是一種平平常常的東西。他在一篇名為《我追求一種藝術……》的文章中闡述了他對藝術的觀點,用豐富的比喻和生動的語言揭示 了他的藝術:
  「我追求一種藝術,它是政治的-色情的-神秘的,而不是一屁股坐在博物館裡。
  我追求一種藝術,它自由生長而全然不知自身是一種藝術,一種從零為起點的藝術。
  我追求一種藝術,它將自身糾纏於日常的廢物之中,然後從裡面浮到表面。
  我追求一種藝術,它模仿人類,它是喜劇性的,如果必要,它是狂暴的,或者任何可能的形式。
  我追求一種藝術,它從生活本身的線條中獲取形式,它旋轉、擴充、積聚、下雨、下雪,它是沉重的、粗俗的、生硬的、甜蜜的、愚蠢的,猶如生活本身。
  ……
  我追求一種藝術,它會冒煙,就像一根香菸,發出臭氣,就像一雙鞋。
  ……
  我追求一種藝術,它告訴你時間,或哪裡有這麼一條街。
  ……」
   1961年12月1日,奧登伯格在紐約東二街107號的那家「鋪子」開張了,裡面擺滿了塗了油漆的石膏物體,有奶油冰淇淋、三明治和粗模製作的蛋糕(圖 22-1、22-2)。這些物體都被花花綠綠地塗上各色油漆,讓人想起廉價餐館的商品。作品製作得如此真實,以至於它們還被標以引人注目的價格,有的高達 198.99美元。
  之後,奧登伯格又用乙烯基、木棉、帆布等軟性材料來製作一些仿製品,使作品產生了非凡的效果。這一階段的作品可稱作「軟雕塑」,【軟馬桶】和【一套軟大鼓】都是代表之作。他精心臨摹製作人們熟悉的物品,如臉盆架、打字機、引擎或者散熱器,但這些東西又是鬆鬆垮垮的,歪曲了本性。看了這樣的作品,人們不得不重新看待周圍的事物。作品這樣的形態,有效地改變了人在日常生活中習慣的體驗, 使觀眾的基本體驗和感覺受到了挑戰。奧登伯格的這個藝術方向代表的是美國藝術在60年代的一個新的部驟,藝術不再是任何主觀情緒的表達,卻成了一種催化劑,激活人們被成見固定了的感覺。
  奧登伯格還做了許多大型戶外雕塑,題材依舊是人們 所熟悉的物品和形象。如【衣夾】(圖23)高達3米多,還有3.6米多高的【立著的棒球手套和球】,他還做了【穿透牆壁的刀】(1989)(圖24)。這樣的雕塑儘管是對事物的寫實放大,卻很有現代的抽象之美,與周圍的環境達成一種融洽。此外他還做了許多紀念碑方案:為紐約時報廣場做一個龐大的剝了皮的香蕉;為紐約某地做一個巨大的燙衣板;為中心公園做一個大大的特迪熊。這些新型雕塑無疑是他藝術的另一次重大成功。
「普普藝術」在台灣

  1962年,由師大美術系校友所推出的「黑白展」,可說是普普藝術在台灣發展的開端。成員包括黃華成、沈鎧、張國雄、高山嵐等人。(楊清田(2004)。普普藝術與台灣後現代設計表現的關係研究-以台灣海報設計為例。藝術學報74期。P55~70。)

  其中,黃華成於1996年一月一日發表「大台北畫派宣言」。其宣言內容(例如:1.不可悲壯,或,裝悲壯。2.反對抽象具象二分法,拋棄之。3.介入每一行業,替他們做改革計劃。)含有強烈的普普精神。黃華成以一位虛無時代的普普先知,創作小說、劇場與實驗電影,對整體藝術觀念進行改革,雖然作品不多,其觀念性平面設計。卻透過印刷,廣泛流傳於社會大眾,落實其藝術即生活的創作信仰。(賴瑛瑛(2004)。台灣現代美術大系.西方媒材類:複合媒體藝術,台北:藝術家。P28。)

  台灣近年的雕塑大師朱銘,也曾於電視專訪當中,說明他的「人間」系列作品與「普普藝術」的關係。朱銘於1981年前往紐約,在租來的車庫成立工作室。在紐約的朱銘首先對於「普普藝術」雕塑的材質感到驚訝。「哇! 人家這樣子在搞藝術。你還抱著木頭在刻,你就太落伍了」。之後,朱銘在紐約開始創作「人間」系列作品。「人間」系列作品使用包括木材、不鏽鋼、青銅、石材、海綿翻銅……等,豐富的媒材種類,多樣的輪廓造型與多變的質感呈現,表現當時朱銘眼中的紐約社會的各種現象。(http://www.juming.org.tw)

  波普藝術的影響寵罩了歐洲,八十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後,也曾經大面積地影響中國的畫壇,中國的年輕畫家出現了所謂的「政治波普」、「潑皮群」……這種不需要技巧,挪用已有圖像、坦率直陳的磘述方法,可能正符合新一的年輕人。

在波普艺术之父Andy Warhol眼里,明快且纯正的颜色正是波普的特色。在他的名作《玛丽莲梦露》中,安迪使用了大量简单明快的颜色,来试图引起观赏者无限的好奇心。作为一种年轻的艺术形式,明快、多彩的颜色更烘托出它的活力。波普风格的手表也以强烈的色彩对比一扫往日凝重深沉的做派,就像一个成年人一夜之间回到了童年,生活中充满了童趣。象征着精确、严肃与责任感的手表在设计师艺术的“调侃”下,抛去了成人世界死板的游戏规则,为生活增加了几分色彩,一分幽默,十分热情。

斑斓多彩的波普艺术一向强调忽视理性与逻辑,与传统手表缜密的设计思路相比,波普似乎更喜欢描绘由设计者灵感火花所引起的爆炸。波普风格的手表为我们带来了太多的“意外”,我们惊喜地发现,手表设计者利用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将我们身边的流行元素与手表这一奢侈品相融合,文化冲击所造成的巨大反差突破了传统的束缚,成为了创意的源泉。
   这种大胆、自我、蔑视规则的融合引起了我们的反思:大众与奢华之间,难道真的就毫无联系吗?波普的出现,成为了联系生活与艺术的纽带,生活为艺术创作提供灵感,艺术品为生活添上一抹奢华的色彩。

 

 


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期,当时流行的主要是功能主义设计,这也就是当时形成的国际主义风格。因为在这一时期,设计包括工业设计所主要满足的是当时人们急需的生活日用品的设计。当时许多国家几乎是在一片废墟上重建自己的家园,因此在建筑上流行的是功能主义风格的现代建筑,包括后来的国际主义风格。由于当时人们急需的是生活用品,因此在日用品的设计上也是一样。从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是欧洲经济包括亚洲经济的恢复时期,但是欧洲经济恢复的非常快,另外还包括日本等战败国,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了50年代后期,人们的生活基本安定下来。从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战后出生的年青一代成为消费的主体,这些年青人慢慢成为领导消费潮流的人(他们是引导日用品和服装潮流的一批人)。随着欧洲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因此对于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后期的功能主义设计,人们已经开始不在满足其简单的功能设计。另外,在60年代出现了一系列反正统文化的潮流,尤其是在当时美国出现的摇滚乐,反对越战等,这些都成为了反对主流文化的一些重要事件和现象。反主流文化也影响到了绘画,这就是在美国60年代出现的波普艺术运动。其是伴随着摇滚乐而出现的绘画,也包括雕塑的艺术流派。它主要是把艺术大众化,这种大众化主要是在描绘的方法、内容和题材上将艺术大众化。无论是古典艺术,还是现代艺术,都很难说其是大众艺术,因为古典艺术主要是服务于宫廷的,因此该艺术往往与大众没什么关系。而在现代艺术里,包括立体派、表现主义、印象派、抽象派等等,这些艺术也不是大众艺术,而且很多大众都认为这些艺术看不懂,因而现代艺术只是一小部分人,一个小艺术圈内人的艺术,而非大众艺术。艺术真正能为大众接受和认可的是从波普艺术开始的,因为波普艺术本身就是以大众文化作为自己描绘的主要内容,它将日常生活作为题材表现在绘画中。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沃霍尔。他曾为猫王、可口可乐等做过设计,这些设计都是大众一看就懂的作品。波普艺术主要是描绘当时的流行文化,因此可以说其是美国人当时生活的一种真实反应,其主要描绘了美国的生活内容。欧洲在战前曾是经济强体,但经过一战和二战的摧残,经济已大不如从前,战后一直处于恢复中。而此时的美国经济却发展了起来,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他们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成为其他国家年轻人所向往的,尤其是欧洲的英国。美国的影星、歌星、体育明星、生活日用品、汽车等都成为美国式生活的体现。美国的生活方式开始被欧洲的一些人向往,他们向往的是组成美国式生活的东西,也就是影星、歌星、汽车等等。60年代的欧洲青年人开始把美国的地下杂志、日用品、服装引进国内,并将其放到日常生活中来,因此在英国最早开始了一次波普设计运动。波普运动带有浓厚的美国文化痕迹,另外还有反对传统文化的特点,这种反对也包括对其父母一代所使用的日用品的否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厌倦了那些枯燥、乏味且功能简单的日用品,他们希望生活不再象父辈一样单调而没有色彩,所以他们开始动手设计一些自己喜欢的日用品,这些作品形式多样、色彩鲜艳,这些设计形成了60年代后期的一次波普浪潮。
波普设计在当时并非有意识的反对现代设计,而只是受当时流行文化的影响所产生的,不象后来的后现代设计,它明确反对现代设计,并在对现代设计的反思和反省中产生。而波普设计并不是在明确观念下所产生的设计运动,这些设计主要是青年人希望日用品与父辈不同,通过日用品来反映他们反对传统文化的个性,因此这一时期的设计多种多样,造型独特、色彩艳丽。60年代是波普设计流行的时期,也是由现代设计往后现代设计发展的转折点。波普设计启发了后现代设计思想的产生,也正是波普设计首先产生出与功能型、国际主义风格不一样的设计品出来,因此理解波普设计是理解现代设计往后现代设计发展的关键内容。由于波普设计的造型独特、色彩丰富,至今仍然受到许多人的欢迎,它也为平凡的生活增加了几分色彩。
波普设计产生的背景:
1. 波普设计处于反文化、反正统的大背景下。
2. 年轻人不满足于功能型的设计用品。
3. 表现与父辈不一样的观念,表达自己与父辈不同的个性。
4. 战后年轻一代的设计师,他们有着与消费者一样的心理,所以才能设计出迎合消费者的作品。

该时期设计受到当时整个文化背景的影响,受到重大事件(登上月球)、流行艺术的影响(波普艺术、光效应艺术)。波普艺术是当时整个反传统文化潮流的一个方面,通过不同的造型、色彩反应出对传统、正统文化的反抗情绪。但是在设计上波普文化是现代设计向后现代设计发展的重要转折点,而且波普设计极大的发挥了设计师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强调了设计的趣味性,使设计脱离了早期设计的形式单调,色彩单一的毛病,将设计往丰富多彩的方面发展。波普艺术在设计上的意义是非常的,其对启发后来的设计,启发设计师的灵感与创造力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与作用,因此波普艺术虽然出现于60年代,但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波普设计的作品,这些作品仍然丰富着我们的生活。
从早期的威廉•莫里斯到波普艺术运动,现代设计的观点已经开始产生变化,在审美趣味上也形成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审美趣味。正是由于波普艺术打破了传统的功能型设计,才启发了后来的后现代设计的出现。我们很难把波普运动后期的产品与后现代设计区分开来,因此经常有人问波普设计与后现代设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我们很难把波普艺术与后现代艺术在形式上进行区分。我认为波普艺术不是建立在后现代设计的思想观念基础上的,它其实只是形成了当时流行文化的一个内容,一个方面,即成为当时反正统、反传统文化的内容,而后现代设计带有很明显的反现代设计的思想,所以波普设计是后来产生后现代设计的一个重要设计潮流。波普艺术本身虽带有反功能主义的特征,但没有明确提出后现代设计,它只是强调了设计的趣味性、色彩感,希望拥有色彩丰富、趣味性强的生活用品,而且这些用品正好迎合了当时青年人的审美情趣,成为60年代反正统文化的一个内容,一个组成部分。它与当时的波普文化、波普艺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60年代的设计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它既有受波普文化影响的波普设计,又有受光效应文化影响的光效应设计,即在画面上产生平面构成视觉效果的设计。同时设计还会受到重大事件的影响(太空时代的来临),太空时代的图片、观念也影响到了当时的设计风格,出现了包括在服装、产品、广告上用一些跟太空时代人们审美观念基本一致的设计用品,甚至包括口红这种女性味很浓的广告也出现在太空的实验室。因此理解波普设计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后现代思潮的产生,理解其成为现代设计往后现代设计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波普艺术(Pop Art),简单的说就是流行或通俗文化艺术。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英国,60年代在美国达到高潮。波普设计是一个反现代主义的设计运动,反对现代主义设计的重功能、重理性、严谨而呆板的特点和研究完美、整洁、高雅、形式单一的传统。

是指POP设计,即大众设计,即现成品艺术。
在应用时,用已有的大众化的商业化的形象作为自己的符号来源进行再次设计。起到一种让大众重新认识这些视觉符号的作用,同时对工业化进行歌颂或是讽刺。
代表人物有ANDY WARHOL(安迪•沃霍 )、KEITH HARING (基丝哈林)、ROY LICHTENSTEIN(罗依-利西腾撕坦)、DAVID HOCKNEY(大卫-或可你)等等

 

波普艺术是一种西方现代美术思潮。
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于英国,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波普为Popular的缩写,意即流行艺术、通俗艺术。波普艺术一词最早出现于1952~1955年间,由伦敦当代艺术研究所一批青年艺术家举行的独立者社团讨论会上首创,批评家L.阿洛维酌定。他们认为公众创造的都市文化是现代艺术创作的绝好材料,面对消费社会商业文明的冲击,艺术家不仅要正视它,而且应该成为通俗文化的歌手。在实践中有力地推动这一思潮发展的艺术家是R.汉密尔顿。
美国波普艺术的出现略晚于英国,在艺术追求上继承了达达主义精神,作品中大量运用废弃物、商品招贴电影广告、各种报刊图片作拼帖组合,故又有新达达主义的称号。
美国波普艺术家声称他们所从事的大众化艺术与美洲的原始艺术和印第安人的艺术类似,是美国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1965年在密尔沃基艺术中心举办的一次波普艺术展览即以“波普艺术与美国传统”为题。美国波普艺术的开创者是:J.约翰斯和R.劳申伯格,影响最大的艺术家是A.沃霍尔、J.戴恩、R.利希滕斯坦、C.奥尔登伯格、T.韦塞尔曼、J.罗森奎斯特和雕塑家G.西格尔。
集合艺术和偶发艺术一般也认为是波普艺术的两个支系。
波普艺术,亦称为“流行艺术”,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左右,以英国伦敦和美国的纽约为中心出现的一个艺术运动。
英国画家理查德•汉戴尔顿曾把波普艺术的特点归纳为:普及的(为大众设计的)、短暂的(短期方案)、易忘的、低廉的、大量生产的、年轻的(对象是青年),浮滑的、性感的、骗人的玩意儿,有魅力和大企业式的。


波普艺术又称普普艺术,是一个探讨通俗文化与艺术之间关连的艺术运动。波普艺术试图推翻抽象艺术并转向符号,商标等具象的大众文化主题。波普艺术这个字目前已知的是1956年英国的艺术评论家罗伦斯•艾伟Laurence Alloway所提出的。
波普艺术同时也是一些讽刺,市侩贪婪本性的沿伸。简单来说,波普艺术是当今较底层艺术市场的前身。波普艺术家大量复制印刷的艺术品造成了相当多评论。早期某些波普艺术家力争博物馆典藏或赞助的机会。并使用很多廉价颜料创作,作品不久之后就无法保存。这也引起一些争议。1960年代,波普艺术的影响力量开始在英国和美国流传,造就了许多当代的艺术家。后期的波普艺术几乎都在探讨美国的大众文化。
波普艺术特殊的地方在于它对于流行时尚有相当特别而且长久的影响力。不少服装设计,平面设计师都直接或间接的从波普艺术中取得灵感。
知名的波普艺术家包括:
理察•汉密尔顿 en:Richard Hamilton
凯斯•哈林
大卫•霍克尼 en:David Hockney
贾斯培•琼斯 en:Jasper Johns
草间弥生 en:Yayoi Kusama
罗依•李奇登斯坦 en:Roy Lichtenstein
彼得•马克斯 en:Peter Max
克拉斯•欧登伯格 en:Claes Oldenburg
罗伯特•罗申伯格 en:Robert Rauschenberg
詹姆斯•罗森奎斯特 en:James Rosenquist
伟恩•第伯 Wayne Thiebaud
安迪•沃荷Andy Warhol

 

http://www.mladies.com.cn/Article/csh/jjc/200903/731.html

波普 后现代主义的乌托邦
2009-3-30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 222
文/本报记者 薄孔飞 图/王晶萍 特别支持/李敏 波普艺术装修设计师

大花、艳丽、无规则几何图形……纯粹现代的时尚波普艺术风格,只要见到过,你就绝不会忘记这样缤纷的家。一间让人过目不忘的家,一间尽可能绚丽、舒适且永远个性的家,符合了热******子向往的那一间乌托邦。
“波普”是20世纪60年代世界设计风格的代名词。在服装、家居复古风格回潮之风劲吹的今天,这个词又一次成了时尚的代名词。波普风格的再次流行,也是顺应这个时期家居文化的需要,不再拘泥于形式上的内容,而是把实用的元素糅合了进来。
波普艺术的表现方式瓦解了现代主义的紧张感和严肃感,为享乐主义敞开了后门。新生代消费者,特别是年轻女性、职业女性需求的是自我喜爱。色彩必须大胆、强烈,设计必须突破造型框框,无论风格或流行程度,都要是最适合的张扬。
倘若你杜绝一切绚丽的色彩,倘若你抗拒与人开玩笑,倘若你崇尚中规中矩的“楞生活”,那波普并不一定适合你,否则你绝对会与它一见钟情。
   波普家具的设计都带有一种玩世不恭的气息,以高度娱乐、戏谑、玩笑的方法,达到与正统设计完全不同的效果,形成明显的波普风格。这种设计打破了功能主义设计观念的束缚,强调物品的装饰性,大胆使用鲜艳的颜色,展现出与功能主义完全不同的设计新观念,特别受到一些不受约束的青年女性的喜爱。
本期,就为您呈现标新立异的波普装修:简约波普风和华丽波普风。
波普风装修心水
不管是简约现代的波普风还是华丽时尚的波普装修,都将时尚元素和女性视角融入到客厅的各个角落。
简约装修波普风
最好不要选择工业味道太重,或者过分雕琢的饰品,也不要将繁复的饰品放在这样的空间里。或许你看不懂抽象表现主义的涂鸦,也无法理解另一类人对待流行文化与信息时代的乐观态度,在这个充斥着时尚的时代,“一切事物都是美的”———这就是波普的态度。
用镜面来拉伸空间的进深,是很多小户型常常会用到的手段,床前有舒适随意的圆形藤垫,彩色条纹抱枕为空间带来了活力。
简约波普风: 简约拼贴

点睛物品:米色沙发、深蓝色靠垫、挂画
装修重点:鲜艳色彩的搭配+墙面的几何装修
参考造价:65000元

点睛物品:黑白花转椅、落地灯
装修重点:花朵壁纸墙面装修+地毯
参考造价:81000元
华丽装修波普风
仿佛一片花的海洋,将艺术元素融入到花的元素中,花朵变得抽象,空间变得艺术感十足。
卧室紧挨着阳台,南北十分通透,白色的床品在波普风格的壁纸衬托下,并不显得单调,棉毛质地的大毡毯为家增添了暖意。
华丽波普风:花朵聚会

点睛物品:玻璃茶几
装修重点:紫红+花朵+插花
参考造价:80000元

点睛物品:藤垫
装修重点:镜面+彩色条纹
参考造价:55000元
波普装修细节
波普装修中细节往往能成为这个空间风格的导向标,比如一个挂画、比如一个元素的融入,比如几何图形的运用、比如一抹浓烈艳丽的色彩等等,都能在细节中凸显波普的魅力!

/资料来源:http://www.21efz.com/news/54901.htm

解读60年代波普艺术(图)
添加时间:2007-8-18 已显示: 963 次

 
添加到临时收藏夹 添加到正式收藏夹
 


 

  波普艺术,一种西方现代美术思潮。20世纪50年代初萌发于英国,50年代中期鼎盛于美国。波普为popular的缩写,意即流行艺术、通俗艺术。
  波普艺术一词最早出现于1952~1955年间,由伦敦当代艺术研究所一批青年艺术家举行的独立者社团讨论会上首创,批评家l.阿洛维酌定。他们认为公众创造的都市文化是现代艺术创作的绝好材料,面对消费社会商业文明的冲击,艺术家不仅要正视它,而且应该成为通俗文化的歌手。
  波普艺术的真正发展是在大众文化最发达的美国。美国的波普艺术与50年代的抽象表现主义有直接的联系,当年轻一代的艺术家试图用新达达主义的手法来取代抽象表现主义的时候,他们发现发达的消费文化为他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视觉资源,广告、商标、影视图象、封面女郎、歌星影星、快餐、卡通漫画等等,他们把这些图象直接搬上画面,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波普艺术意味着抽象艺术为代表的现代主义的完结,开始了后现代主义的新阶段。
  体验波普艺术表现形式
 

  波普艺术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对待消费时代与信息时代的文化,并通过现实的形象拉近了艺术与公众的距离。它抽象表现主义以其个人化、主观性、精神性成为贵族艺术而高高在上,只能在艺术界获得认同。
  波普艺术家则不断尝试反映当时工业化和商业化特征的新材料、新主题和新形式,表达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和流行文化而获得了大众普遍接受。
  波普艺术运动是传统艺术的延续和发展,它打破了传统架上绘画的方式,通过借助运用大量的现代科技传播手段,确保强大的生产力和高效的传播速度。由于波普艺术产生的背景与战后形成的西方"丰裕社会"有关,这场运动基本是在形式主义圈子里探索,没有系统理论做指导。
 

  汉密尔顿的作品更直接体现了波普艺术的本质,他们并非对现实的讽刺挖苦或反叛,而只是以一个普通者的姿态观察我们生活的世界。使我们突然意识到某些东西的存在,而这些习以为常的东西确经常被我们忽略。
  汉密尔顿代表作品
  劳森伯格受到作曲家凯奇的影响,试图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来抹平艺术与生活的区别,艺术家应该自由的反映客观现实,不受传统的约束。他甚至把城市的废弃物作为了作品材料,把这些本来不具备审美特性的东西按照艺术构思拼凑起来,使之脱离原来的属性在形式上开了“结合”艺术的先河。
  劳森伯格代表作品
  安迪•沃霍尔与其他波普艺术家相比显得更彻底,他完全取消了艺术创作中的手工操作观念,直接用制版印刷的方法把照片形象移到画布上。还应用了古典主义者和现代主义者视为大忌的“重复”,甚至于推向极端,可口可乐瓶无尽无休的排列,以及明星们的照片都成为了最好的创作主题和素材。这十分贴切的反映出了后工业时代的特征,现代工业正是这样每天重复着同一样东西。以直观的艺术形式代替了深奥的艺术。随着后现代艺术的推进,它同我们生活的界限也显得愈来愈近,可能我们无法意识到,但它作为我们生活和精神的组成部分已无法替代。
 

  新达达主义是抽象表现主义和波普艺术之间的桥梁,这个名称的出现是在1958年1月的《艺术新闻》。1956年,就在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最火爆的时候,英国有个艺术家叫汉密尔顿,他用很多照片剪贴出一幅画,这在现代艺术中称为拼贴,题为《我们今天的生活为什么如此不同,如此富有魅力》。此作品被认为是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波普艺术作品。
  代写职称论文作品把50年代欧洲中产阶级追求的生活方式:美男美女、录音机、电视机、吸尘器、浪漫电影…….这些东西用图片拼贴的方式放在一起。其中那个美男子像健美运动员一样,手上拿了了一个棒棒糖,一个巨大的棒棒糖上面的商标是“pop”,是这个棒棒糖的标牌,正好英文上“popular”,流行的、大众的、通俗的这个词的简化也是“pop”。
 劳森伯格代表作品《驳船》
 

  巨大的全景式作品《驳船》是劳森伯格创作于1962年到1963年,宽九米八,高两米,劳森伯格运用拼贴技术、丝网印,把大众图像和他的混合作品中的各种物品放进这幅作品,从而把两维平面绘画和三维雕塑结合起来,创造了一种美国式艺术形式,画面还融合了抽象表现主义的泼洒、挥洒技法,恣意纵横,展示了美国60年代进入工业化消费社会后的社会景象,这里有太空世界的漫游,也有繁华都市的交通枢纽,运动和变化成为作品的主旨。新一代年轻艺术极力追求新的美学表现,在这幅作品中一览无余。
  观众可以在巨幅的图像重叠之中,体会美国60年代年轻艺术家的热情和对艺术的想象,一种努力突破艺术极限的革命性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