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赋能社区参与的机制探讨——以湖州市吴兴区为例

发布时间:2021-08-02 22:37:32 论文编辑:vicky
笔者认为社会组织赋能社区参与的机制是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积极探索,应充分发挥其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因此,政府应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提供专项资金支持,与社会组织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社会组织应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建设组织人才队伍、打造组织特色品牌,与政府、企业等构建良好的合作关系;居民应尽快转变自身理念、精准定位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到社会组织的活动中来。通过三方甚至更多主体的共同努力,完善社会组织赋能社区参与的机制,推动居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商会自律功能,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部分,当前治理工作的重点之一是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将更多社会资源和行政资源下沉到基层,这一举措有利于更加高效、精准地提供公共服务。推动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的过程中,赋能社会组织使其协助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必要需求。
社区是社会有机体的基本构成单元,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基本空间,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性平台。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构建社会组织、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公司和居民之间的合作网络,有利于提高基层治理的有效性,从而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居民作为社区的主体,在当前参与社区治理的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主要体现为参与能力不足、参与效率低、参与不均衡等,因此如何有效引导居民参与社区管理、提升居民自我管理的能力是当前社区治理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湖州市全面建设幸福邻里中心,吴兴区致力于创建“首批全国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实验区”,将其作为工作载体,工作重点为加大社区和村的基层治理建设的工作力度,力图在党建引领的大前提下,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在此大框架下,吴兴区立足于基层社会治理发展的新需求,通过资源整合、人群动员、组织凝聚、环境共营等途径,引导社会组织有序提供服务、参与表达、引导调解、组织协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推动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多方面发展,为加快推动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提供了极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吴兴方案”。
.........................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随着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国家愈发重视社区治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国内外学者针对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社区治理已有一定研究,但研究内容偏重政府和社会组织两个主体在社区参与中的分工及其相互关系,例如:政府如何通过社会组织达到自己的目的、政府通过何种渠道与社会组织共同发挥作用、社会组织如何更好地完成政府部门的任务等。忽视了居民这一主要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相关问题,居民通过何种方式参与社区治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困境、多元主体如何帮助居民提升自治水平值得深入研究。
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梳理,结合我国社区治理的发展现状,在进行田野调查之后,探索我国社会组织和居民在参与社区治理过程中的互动关系、社会组织如何推动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根据实践提出相关建议,拓宽赋能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在我国的运用范围。
1.2.2 实践意义
在政府的重视下,当前我国社区治理已有一定进步,逐渐从行政化走向社会化,引入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区建设的良性发展,有利于我国基层治理和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然而,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多种问题,例如:居民参与程度低、社会组织参与效能低、社区居民委员会丧失应有功能、多元主体存在矛盾等问题。随着社会发展和居民素质的提升,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愿不断提升,主人翁意识逐渐增强,但缺乏参与治理的平台,且居民自治能力和水平不足。
因此,本研究期望通过对湖州市吴兴区的 L 社会组织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当前在社区治理的过程中社会组织和居民的互动关系,探索社会组织影响居民参与的具体方式以及如何动员居民参与相关活动,在此过程中如何积极引导居民有效、有力地参与社区治理,从而提出建议推动两者在社区治理中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以期对其他社区和其他城市起到帮助作用。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
框架
2.1 理论基础
2.1.1 赋能理论
赋能 (empowerment) 是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的概念,此后研究者和管理者均对“赋能”这一概念产生了极大兴趣。产生兴趣的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针对领导学和管理技能的研究认为,赋能是管理组织和提高有效性的重要因素;二是针对组织内使用和控制权力的研究表明,随着权力的分散,即赋能行为的不断发展,会使得组织权力的生产性和有效性上升;三是针对团队建设的研究表明,赋能这一行为在团队建设和成员维持中扮演重要角色[67]。因此,赋能理论被广泛运用,来研究各类群体参与过程的有效性。
赋能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包含心理赋能和组织赋能两个层面,两者相互依赖、相辅相成,心理赋能从个体层次进行分析,组织赋能即从影响组织发展和进步的层面进行分析[68]。心理赋能可以理解为个人任务动机的建构过程,此过程通过建构个人的意义感、能力、自我决定和影响力四个维度,进而创造了心理授权的整体结构,在这个过程是个人处于积极追求的状态而不是被动接受的,组织中的个体主动改变和塑造在某一特定工作环境中的角色[69]。组织赋能可以理解为在组织内营造一种有利于赋能的氛围和构建赋能体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组织通过分享正式的职权或对资源的控制权力,使得员工拥有实在的参与制度体系的机会[70]。除此之外,也有学者从领导学的角度来研究赋能,强调赋能过程中领导这一角色起到的作用。领导赋能可以理解为组织内的领导通过提供清晰的发展方向来给员工赋能的过程,领导在此过程中通过为员工设定较高层次的目标、鼓励员工完成有难度和挑战性的任务、宣传积极向上的发展观念等途径实现赋能,给予员工参与组织转变的机会[71]。
表 3-1 L 社会组织在 B 社区和 Y 社区的具体工作内容及其目的
表 3-1 L 社会组织在 B 社区和 Y 社区的具体工作内容及其目的
.....................

2.2 社会组织赋能社区参与的理论分析框架
从赋能理论的角度来看,社会组织赋能参与指的是社会组织赋予社区居住的居民权利和能力,提高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构建多中心治理网络,最终实现居民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治理,实现美好生活愿景的过程。赋能理论包含组织赋能和心理赋能两个层面,强调通过不同主体的间的互动交流,激发行动者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使其积极有效地参与,提升自身的成就感和效能感。本文将赋能理论运用于社区这一场域,选择社会组织作为赋能的主体,构建社会组织赋能社区参与的机制,该机制包括前提与基础、赋能过程、获得的成效三个部分。
图 2-1 社会组织赋能社区参与的理论框架
图 2-1 社会组织赋能社区参与的理论框架

.............................

第三章 湖州市吴兴区的具体实践..............................21
3.1 社区概况.........................................21
3.1.1 Y 社区概况..............................21
3.1.2 B 社区概况.................................22
第四章 社会组织赋能社区参与的机制分析.....................................31
4.1 前提与基础.................................31
4.1.1 政府引入社会组织,规定权利与职责........................31
4.1.2 社会组织提升自身能力,提供服务与资源...........................32
第五章 完善赋能机制的对策与建议................................41
5.1 政府层面...........................................41
5.1.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41
5.1.2 完善各项配套政策....................................41

第五章 完善赋能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5.1 政府层面
5.1.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社会组织赋能社区参与的前提和基础。中共十八大中提出,建立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三个目标为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即社会组织的发展和和活动必须在法律法规的保障下进行。然而目前,除了 1998 年出台的《社团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组织管理条例》等少数法律法规外,我国还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组织法。因此,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以政策或法规的形式明确规定社会组织的合法性、作用、职能等,为社会组织提供法律保障。一方面,通过确定社会组织的法律地位和作用,增强社会组织法律上的合法性,有利于其参与社区治理、开展相应活动,能够获得社区居委会和居民的认可和信任;另一方面,通过规定社会组织的权力和职责,明确社会组织与社区居委会的分工,使得其在参与社区治理时有法可依、有法可循,推动社会组织规范发展和自我管理,提高其参与治理的效率。另外,针对社会组织的各项具体工作,亦可出台相应的规范、法则,形成一套全面的工作规范和要求,推动社会组织整体的规范性、专业性发展,例如:湖州市当前已准备实施《浙江省湖州市社会工作者参与社区协商议事规范》,其中规定了社会工作者参与社区协商议事的术语和定义、服务原则、服务内容、制度建设、监督与评价等内容,有利于社会组织在社区中规范开展协商议事会。
......................

第六章 结语


社区是社会有机体的基本构成单元,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基本空间,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础性平台。因此,社区治理已成为近年来学界重点探讨的问题,学者对此展开了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与研究。十九大强调了将社会组织引入社区参与治理的重要性,各城市对此做出了各种创新实践,根据社区概况和城市发展程度产生的效果不尽相同。
居民是社区的主体,在社区治理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是治理重心下移的题中之义。本文以赋能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社会组织与社会组织的互动关系为切入点,提出社会组织赋能社区参与的机制分析框架,探讨社会组织通过何种方式和途径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以期对其他社区、其他城市起到借鉴作用。
笔者前往湖州市吴兴区进行田野调查,通过对 L 社会组织在 B 社区和 Y 社区的运作过程进行观察并访谈 L 社会组织的负责人及其驻区工作人员,分析其赋能社区参与的机制与逻辑。首先,吴兴区民政局积极将社会组织引入社区,为其提供工作空间、资金和其他资源,L 社会组织凭借参与其他公共事务和公益创投的丰富经验以及专业性,获得了民政局和社区居委会的信任,能够有效地参与到社区治理中。其次,L 社会组织通过开展活动和提供服务、开展协商议事会和协调居民矛盾、挖掘社区能人并将其组织化等具体实践,构建身份认同转变机制、居民情感交融机制、社会组织培育机制和多重激励补充机制,提高了居民对所在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产生参与治理的责任感和意识,并在社会组织的帮助和培训下提高了参与能力,最终形成了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物业管理公司、居民四方的合作治理网络,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推动社区治理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