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边境地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提升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12 21:11:49 论文编辑:vicky
资料进行研究分析与梳理归纳,对“边境”、“云南边境地区”、“内生发展”、“内生发展动力”等相关概念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同时也对云南边境地区乡村的地理概况和发展现状进行了相对系统的梳理,对云南边境地区乡村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在结合云南边境地区地方实际与政府治理现状的基础上,对云南边境地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提升路径展开探讨。

第一章   云南边境地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边境、云南边境地区
(一)边境
边境或边境地区在政治学和地理学上一般是指国与国的边界、国界之间的区域范围,是一个国家领土在一定范围和方位的最远点。“在中国语汇中,边境之‘边’有边远、边缘之义,‘境’指区域,两者合起来意指边远或边缘性区域。”①随着现代主权体制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国与国之间出现明确的边界划分,边境在世界各国得到进一步的确认。
(二)云南边境地区
本文从地理区域的角度,将云南边境地区的区域范围界定为与国外相接壤的 25 个边境县(市)地区,自云南省西北部向东南部分别是贡山县、福贡县、沪水市、腾冲市、盈江县、陇川县、瑞丽市、芒市、龙陵县、镇康县、耿马县、沧源县、西盟县、孟连县、澜沧县、勐海县、景洪市、勐腊县、江城县、绿春县、金平县、河口县、马关县、麻栗坡县、富宁县。云南省边境线全长 4060 公里,约占中国陆地边境线的 1/5。25 个边境县(市、区)隶属于 8 个州(市),总面积为 92459km2,占云南省国土总面积的 23.47%。 二、内生发展、内生发展动力
(一)内生发展
要理解“内生发展”,首先就要先了解什么是“外源型发展”,从而才能将两者有效区分开来。一般来说,“外源型发展”是以政府为主体,依靠政府财政转移支付作为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其直接目的就是为了在短期内缩小贫富差距,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缓解社会矛盾,其更注重的是社会短期效益。与“外源型发展”相比,“内生型发展”则是一种完整而可操作的发展模式,这种内生发展模式与外源型发展模式在政策、施政重点、制度前提和实施后果上存在着巨大差异(如表 1.2)。内生发展中政府虽然依旧是主导力量,但它不再承担发展主体的角色,而只是在发展的前期起着主导作用。这种发展模式要求解除农业农村发展中遇到的体制机制瓶颈和基本外部条件,从而激发农民的积极性,释放农业农村的发展潜力。这意味着乡村内生发展不再将政府财政转移支付作为优先政策,内生发展尽管承认农业农村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也认识到由于在发展阶段较低,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因而并不排斥政府在发展初期给与的大力支持和扶持。政府不再是农村发展的唯一主体,而在于基于法律和地方规章制度的法治,农民不再是新农村建设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
.............................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内生发展理论
1975 年,瑞典哈马绍财团在联合国特别经济会议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了“另一种发展”(Another Development)这一概念,报告认为:“如果发展作为个人解放和人类的全面发展来理解,那么事实上这个发展只能从一个社会的内部来推动”。此后,“内生发展”这一概念开始被广泛关注与讨论。1977 年,哈马绍财团出版了《另一种发展(Another Development)》一书,该书中针对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提出了他们的五点主张,其核心思想可归纳为:发展的目标,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物质追求,还应该包括人精神需求,而发展的方式应该是多元化、自立式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环境,妥善应对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这些主张初步表达了内生发展模式的思想主张,为探索建立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此后,国际学术界之间逐渐开始广泛关注和讨论内生发展模式这一新的社会发展方式。1988 年,“内生发展”的理念首次以文本形式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撰的《内生发展战略》一书中提出,该书认为:“内生的和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有两个基本要求:在形式上,发展应该是从内部产生的;在目的上,发展应该是为人服务的。”①此次以联合国的名义用文本形式在国际上公开阐述内生发展的基本思想,为后期国际学术界的研究定下了基本思路和方向,同时也给各个国家和地区政府对于本国、本地区社会的发展和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尽管国际社会对“内生发展”的讨论很多,但学术界也并未给出统一的定义。Vander Ploeg and Long 认为内生式发展是一个本地社会动员的过程,它需要一个能够汇集各种利益团体的组织结构,推行符合本地期望的策略性规划程序和资源分配机制,最终目标是发展本地的技能和资格方面的能力。因此,内生式发展被视为一种进步的发展模式,它使得发展的过程由本地控制,发展的选择由本地决定,发展的利益在本地得到保留。Garofoli 则认为内生式发展意味着转换社会经济体系的能力、应对外界挑战的能力,通过在地方层面引进符合本地层次的特定形式的社会规则来促进社会学习。换句话说,内生式发展是在地方层面进行创新的能力。而宫本宪一则认为“内生式发展模式包括以下四个要点:首先,地区内的居民要以本地的技术、产业、文化为基础,以地区内的市场为主要对象,开展学习、计划、经营活动。但这并非是地区保护主义。如果忽视与大城市、政府之间的关系,那么地区也是不可能自立的。其次,在环保的框架内考虑开发,追求包括生活、福利、文化以及居民人权的综合目标。再次,产业开发并不限于某一种相关产业,而是要跨越复杂的产业领域,力图建立一种在各个阶段都能使附加价值回归本地的地区产业关联。
.................................


第二章   云南边境地区地理与发展概述

第一节   云南边境地区地理概况
一、区位地理与气候环境
本文将云南边境地区的区域范围界定为 25 个边境县(市),从东南到西北分别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国境线全长 4060 公里,占我国陆地边境线的近 1/5。25 个边境县的总面积为 92459km2,占云南省国土总面积的 23.47%。各州(市)辖区内,隶属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边境县有 3 个,分别是贡山县、福贡县、沪水县、;隶属于保山市的边境县有 2 个,分别是腾冲县、龙陵县;隶属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边境县(市)有 4 个,分别是瑞丽市、芒市、陇川县、盈江县;隶属于临沧市的县有 3 个,分别是镇康县、沧源县、耿马县;隶属于普洱市的县4 个,分别是孟连县、西盟县、澜沧县、江城县;隶属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边境县(市)有 3 个,分别是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隶属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境的县有 3 个,分别为绿春县、金平县、河口县;另外,还有隶属于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 3 个县,分别是富宁县、麻栗坡县和马关县。
由于云南省 25 边境县(市)跨纬度较广,地势起伏较大,拥有不同的气候带。总体而言,云南省基本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型气候,但受海拔落差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众多不同类型的气候特征,自西北到东南,寒、温、热、亚热带的气候特征显著变化。滇西北属寒带型气候,冬长夏短,气候较为寒冷;滇南、滇西南属低热河谷区,为亚热带气候;北回归线以南的滇南地区为热带地区,长夏无冬,降水充沛。多样性的气候环境给云南省带来了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云南省边境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了有利条件。
表 2.1 2018 年云南边境县(市)人口构成统计数据
.........................

第二节   云南边境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一、区域历史发展概况
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发展史中,云南边陲地区各族同胞世世代代居住在人迹罕至的山地、河谷、丘陵地区等,远离政治经济文明的中心,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加上封建统治者残酷的统治与压迫,云南边陲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普遍落后于汉族地区。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对于人口较少且发展远远落后的少数民族同胞则采取主观性忽视态度,云南边陲地区始终未能得到发展机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政治改革,废除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封建统治遗留下的对少数民族同胞的压迫制度。此后,中央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党中央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同胞进行了民族识别工作,以法律形式保证各族同胞的平等权利。此后,在党中央和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云南省各少数民族地区得到迅速的发展,很多地区由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了现代社会,这些地区也被称为“直过地区”,在这些地区生活的少数民族群众则被称之为“直过民族”。
在云南边境地区有不少“直过民族”世代而居,为我国守土护边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云南省“直过民族”主要有景颇族、独龙族、怒族、傈僳族、德昂族、佤族、布朗族、拉祜族、基诺族等 9 少数民族,分布在云南省 13 个州(市)、58 个县,主要聚居在 271 个乡(镇)、1179 个行政村,总人口约 240 多万人。这些“直过民族”之间,各“直过民族”内部之间因地区分布等因素造成发展一直处于不平衡的状态。“直过民族”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状况处于原始社会形态中,但也有部分地区或民族受外界的少量影响,保留着诸如奴隶制的、农奴制的、封建制的,甚至是资本主义的一些成分,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步入了现代文明社会。改革开放后,云南边境地区的“直过民族”迎来巨大的历史发展机遇,社会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在近年来党和国家开展“精准扶贫”以来,这些少数民族同胞真正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小康之路,这些“直过地区”真正实现了飞跃式发展。当然,尽管这些“直过地区”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其整体发展水平相较于其他地区仍然比较低,需要继续加快发展步伐,才能进一步实现“共同富裕”。
表 2.2 2018 年云南边境县(市)农业、工业、旅游业增长率及三大产业结构统计
................................

第三章   云南边境地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的困境与反思 ......... 34
第一节   环境保护的困境与阻碍 ............................... 35
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失衡 ..................................... 35
二、落后的环保意识与难以落实的环保执法 ................ 35
第四章   云南边境地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提升路径 ..................... 52
第一节  克服生态环境束缚 ............................... 53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生态脆弱区 ................................ 53
二、合理规划农耕区域,科学制定适宜本地的环保规章 ........................ 53

第四章   云南边境地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提升路径

第一节  克服生态环境束缚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生态脆弱区
云南边境地区地形地貌复杂,地质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脆弱,贫困问题突出,人民群众迫切想要改变当前的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以牺牲生态环境来保障经济的快速发展,这对边境地方经济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云南边境地区经济发展不应当以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前提,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当舍弃经济发展,而要在发展的同时注重保护,在保护的同时寻求发展。一,云南边境地区地方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应正确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提到的“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新路子”的精神,决不能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经济发展对立起来。二,生态脆弱的地区,云南边境地区政府部门应当立足于生态资源优势,制定符合生态功能定位的产业清单,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与扶贫开发工程相结合,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大生态保护宣传,提高农民生态保护意识,让生态保护的红利早日惠及边境地区的人民群众。三,生态脆弱地区的基层政府部门应当积极引导人民群众改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确保生态优先,兼顾经济发展,对于“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地区,要尝试进行易地搬迁。四,云南边境地区地方政府应立足长远,建立生态修复长远规划,选择以最小的自然生态代价来实现经济发展的目的,做到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兼顾,把土壤贫瘠、坡高路陡的生态脆弱地区改良为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的示范区。此外,对于部分低产、退化和荒废的要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在综合诊断识别乡村地域发展阶段性特征及现实需求的基础上,遵循乡村民众主体意愿,通过科学的规划与设计,因地制宜推进实施土地整治工程。”
.............................
 
结论与展望
本文利用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调研法,对云南边境地区乡村内生动力的提升展开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通过对文献资料进行研究分析与梳理归纳,对“边境”、“云南边境地区”、“内生发展”、“内生发展动力”等相关概念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同时也对云南边境地区乡村的地理概况和发展现状进行了相对系统的梳理,对云南边境地区乡村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在结合云南边境地区地方实际与政府治理现状的基础上,对云南边境地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提升路径展开探讨,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长期以来,由于受国家管控能力不足、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等因素的影响,云南边境地区,特别是云南边境地区乡村的发展一直非常缓慢,部分地区的发展严重与我国主流社会发展脱节。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随着近年来云南省扶贫开发的深化,云南省边境地区社会各领域发展迅速,边境地区人民群众逐步走上小康之路。但其迅速发展过程中凸显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生态环境、边民思想文化、边境管理、地方政府财政、农村土地经营、科教文卫与人力资源等众多领域,阻碍着云南边境地区乡村的发展繁荣。因而,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更有力地推动云南边境地区乡村的健康发展繁荣。具体而言,一是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生态脆弱区,合理规划农耕区域,科学制定适合本地的环保规章,完善乡村环境综合治理,科学治理农业污染,从而克服生态环境对本地发展的束缚,使本地农民群众走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矛盾的困境。二是通过强化乡风民风建设,破除落后消极思想的禁锢,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强化村民自我管理意识,健全乡村治理法规,村规民约正式化,从而打破边民落后的思想观念的禁锢,提高云南边境地区乡村农民群众的精神动力。三是通过健全边境管理法律法规,寻求边境治理跨国合作,完善人口流动人口管理办法,“三非”人员管理程序化,以及创新公共产品或服务模式,加强区域信息化服务建设,以完善边境管理办法,营造良好的社会发展氛围,为云南边境地区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稳定的发展环境。四是通过加大云南边境地区乡村旅游的开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物流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实现产业化经营,以巩固经济发展基石,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达到开拓经济收入渠道的目标,使云南边境地区乡村获得长远发展的环境条件。五是通过推动土地流转,强化土地集约利用,筹划产业风险基金,补偿农民经营风险,发展现代农业,激发农业的经营潜力,从而提高农民可持续增收的能力,使农民获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精神动力。六是通过争取高校的指导合作,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同时提升义务教育质量,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提升乡村文明水平,保证基本医疗保障,突出重点病症防疫,真正强化科教文卫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使云南边境地区乡村人民群众获得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