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视角下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09 23:12:12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行政管理论文,本文通过研究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得出以下几点重要结论:第一,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需求无论在时序上,还是在截面上大部分省份供需耦合协调度指集中在 0.3-0.5 之间,处于失调状态,且变化趋势不一,重庆、内蒙古、新疆、青海的供需耦合协调度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广西、云南、贵州、西藏、宁夏、甘肃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但是上升幅度不大,协调指数与 2010 年的相差不大,四川和陕西的协调度指数比较稳定,变化不大。第二,从“十一五”到“十三五”的历程中,西部各省份的公共文化服务从“需求滞后型”转向“供给滞后型”,需求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逐渐超前,现有供给已经满足不了农民需求的变化,供给结构的优化升级十分迫切,佐证了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随着人类文明历史的不断演变,人类社会的文化内涵也越来越丰富,人们对文化的认识较之以往大有提升,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官方,文化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民间,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与文化联系越来越紧密,享受文化生活的诉求不断提升;在官方,为了保障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党和政府做了一系列努力。党中央在 2005 年首次提出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此党和政府紧紧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出了许多重要建议以及出台了许多重要文件。公共文化服务的改善是政府职能履行的表现,2006 年起的十三年间政府工作报告中“公共文化服务”一词达 17 次之多,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视力度可见一斑。
就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而言,国家对其重视力度在不断加深。2005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通过乡镇综合文化站丰富农村文化。2006 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文化建设的焦点放在农村,指出“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并在两年后进一步提出“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2009 年将这一工作进行细化,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2010 年,在政府极力倡导之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资源逐渐向农村和中西部倾斜,美术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实行免费开放,文化惠民工程落到实处。但是,2011 年 10 月,十七届六中全会依然指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不足,应该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总量,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故 2012 年的政府工作仍然离不开“基层文化建设”这个主题,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这与增加农村公共设施服务及公共文化服务的总量相契合。随后近几年的变化,政府重点关注了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标准化、均等化等问题。直到 2015 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这一报告,标志着我国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有了新路径、新目标,从“送文化”转为“结对子,种文化”,并提出到 2020 年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重点和难点集中在中西部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思路的这一巨大转变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法制化进程,201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出台标志着公共文化服务登上了法律舞台,帮扶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协调发展成了国家的一项法律义务。近三年,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工作一直围绕“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均等化水平”这一重心展开。
.............................

1.2 研究意义
当前,供给侧改革成为我国经济、教育、医疗等各个领域改革的重要方略,在众多学者的呼声和现实的诉求之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已经处于起步阶段。要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协调发展,就必须把握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不协调这个薄弱点。因此,对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需求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展开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
1.2.1 理论价值
公共文化服务实践发展较快,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理论研究却难以满足实践的需要。本文在供给侧改革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西部农村为研究范围,对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在横向和纵向上总结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的变化态势,实证分析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对供需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程度,重新审视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以此为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的提升提供对策建议,这有助于理解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的基本问题,丰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1.2.2 现实意义
一方面,本文审视 2010 年-2017 年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和供给的协调状况,根据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的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存在的问题,并从过去实施的结构上分析原因,有助于政府吸取过去十年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经验教训,而后立足当下,调整供给策略,这对于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本文契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要求,将供给侧改革新思维利用于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端,把作用力传递到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端,这是有利于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失衡问题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率的创新之举,有利于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实践的发展,打破文化领域的“新常态”,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
图 1-1 研究思路框架图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的另一种说法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49],是供给侧改革理论作用于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实践表达,其内涵与经济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大同小异。相似之处在于二者改革的指向都是生产者,而不是消费者,即强调从供给端改变生产要素结构,吸引更多的生产者加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效益,创新供给方式,调整供给结构。区别之处在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因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公共产品属性[50],要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必须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在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上,公平第一位,效率第二位。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不能一味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否则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共性就无从保障。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既要看人民文化权益的保障程度,又要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率的提升程度,成败的标准是双重的。通过前文的综述,可知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的概念学界基本已有定论,从逻辑起点、改革目的、改革方式、改革目标等方面进行了界定,逻辑起点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目的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质量,方式是结构调整,目标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满足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值得一提的是,供给侧和需求侧内含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之中,供给侧是主线,需求侧起辅助作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只有与群众文化需求进行有效匹配,供给的有效性才会得以彰显。
2.1.2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公共文化是在社会公民共同需要的基础上衍生出的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公民基本文化权利衍生公共文化需求,公共文化需求促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产生。因此,公共文化应包括“公民基本文化权利”、“公共文化需求”和“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21]。狭义的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指公共部门提供的公共文化活动、产品及服务,广义的公共文化服务不仅包含活动、产品和服务,还包含与公共文化服务有关的制度及系统[21],例如文化政策法规体系、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一般而言,公共文化服务是主要依靠公共部门或准公共部门生产或提供的具有公共性、公益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活动、产品或服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面向农村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目的是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利,提高农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在本文主要指政府在西部农村地区长期提供的具有公共性、公益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文化物品及开展的公共文化活动和服务行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作为特殊形态的公共文化服务,地域特征以及需求主体的阶层特征构成了其特殊性。
图 2-1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结构系统图
...........................

2.2 理论基础及其适用性
2.2.1 供给侧改革理论
供给侧改革的思想最初源于经济学界的供给学派,该学派的开山鼻祖当论及让·巴蒂斯特·萨伊,他在 19 世纪初就提出了著名的“萨伊定律”,认为“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52],这一定律成为当时古典学派的主宰思想,尽管马克思在19 世纪 40 年代对萨伊定律进行了批评,指出萨伊定律把简单的商品流通和物物交换混为一谈[53],但是并没有引起任何主流经济学者的注意,萨伊定律依旧盛行。直到 20 世纪 30 年代,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指出古典学派过分相萨伊定律,忽视了有效需求,理论根基不牢[54],这严重挑战了萨伊定律的权威性,影响力由此减弱。接着,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反对凯恩斯主义的思潮不断涌现,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反凯恩斯主义学派,供应学派便是其中之一。处于同一个时间段的中国学者们,受到西方供应学派的影响,开始向西方取经,涉猎其有关供给的研究成果,一般而言,国内学者习惯于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称为“供给侧改革”,尽管被简化,但其实质依然有“结构性”的内涵[55]。
供给侧改革理论内涵主要有四点。第一,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激发有效供给,
创造出刺激需求的新供给,而非一般的供给[56]。所以在供给侧改革中,供给和需求需要同时考虑,不能偏废,但是近期的重点在于供给侧的管理。第二,扩大有效供给侧关键是优化供给结构,我国的经济经过改革开放的高速发展,目前进入了“新常态”,新常态之下经济增速降低,国内市场出现需求不足、产能过剩,供过于求等特征,而国人的海外消费热情却高涨,这说明国内的供给结构出现了问题,没有形成高质量的、多样化的供给。第三,优化供给结构的前提是完善生产要素供给,处理好五大生产要素的组合关系,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主要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要素和土地(自然资源)要素等低层次的生产要素拉动经济增长,故国内的供给大都属于低端的、非核心的供给,而技术要素、制度要素、资本要素、人才要素等高层次的生产要素却被国外掌控,国外借此让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所以供给侧改革的目标还要通过合理的政府规划和政策引导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扩大开放,来消化、淘汰落后产能,激活高层次的生产要素,让生产要素在国内得到充分的流动。经济领域的“三去一降一补”政策是国内供给侧改革的亮点。“三去”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一降”是降成本,“一补”是补短板。这一系列促进政策,有利于在改善生产要素的投入结构,从而优化供给结构。第四,中国的供给侧改革是个一长期而宏大的系统工程,这在国外供给学派强调的减税基础上增添了新内涵,供给侧改革并非通过短期的减税刺激经济增长,而是“放长线钓大鱼”之举,所关注的已经不仅仅是短期内的经济增长问题,而是整个供给体系的结构优化、质量改进和效率提升的问题。
..........................
 
第三章 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发展历程..................................... 21
3.1 “十一五”时期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发展概况..........................21
3.2 “十二五”时期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发展情况..........................24
3.3 “十三五”规划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方向..................................26
第四章 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结构系统的指标体系构建.........29
4.1 构建的原则.....................................29
4.2 供需结构系统指标初步构建...............................30
4.3 供需结构系统指标的筛选与确定..............................35
第五章 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实证分析.................51
5.1 耦合协调度模型及测算................................51
5.2 供需结构系统指标得分测算........................52

第六章 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提升对策

6.1 供给侧驱动
6.1.1 调整供给要素,优化资源配置
政策要素、资金要素、人员要素和机构要素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四大基本要素,对于供给内容的产出至关重要,“十一五”以来,这些要素上的投入持续增长,但是耦合协调度并没有随之而得到增长,说明投入的方式存在问题,没有用到“刀刃”上,四大要素中,政策要素和资金要素在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上发挥了保障性作用,需要继续巩固。但是机构要素和人员要素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贡献,需要改善供给要素投入方式,优化资源配置。
一方面要做好绩效评估,合理投入供给要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各要素的投入,不能盲目,切忌“一刀切”,每年无目的地加大投入,不切实际的投入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还会消解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人员的危机感,坐等政府投入,而不是积极地开源节流,提高供给效率。所以资源投入要有依据,建议对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进行绩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和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投入。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基本上由乡镇负责,县级政府可以对下辖的各乡镇进行考核,奖励做得好的乡镇,扶持做得不够好的乡镇,建立奖惩帮扶机制。以政策为引领,带动资金、人员和机构等要素的整合利用,在四川崇州的调研之中,笔者了解到其公共文化服务开展的“文旅管家”模式,将乡镇文化站这一公共文化服务的主阵地外包给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开展各项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由政府进行评估和排名,采取末尾淘汰制,末尾未达到 90 分以上的社会组织将会被解约,这一模式激活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资金、人员和机构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另一方面要开拓新的供给要素,促进要素结构升级。政策、资金、人员和机构要素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主要投入,在供给侧,供给要素除了政策、资金、人员和机构外,还有技术、管理、制度、文化资源等,这些要素对于供给结构的升级至关重要。原有的四大要素投入规模不断增加,但是受需求层次升级的影响,所产出的供给内容不满足需求,形成了众多无效供给,乡镇文化站无人问津的电脑以及农家书屋无人翻阅的新书便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过剩的真实写照,需要再原有的供给要素中加入新的要素,产出新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
 
第七章 结论

7.1 研究结论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长期关注的,也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研究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得出以下几点重要结论:
第一,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需求无论在时序上,还是在截面上大部分省份供需耦合协调度指集中在 0.3-0.5 之间,处于失调状态,且变化趋势不一,重庆、内蒙古、新疆、青海的供需耦合协调度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广西、云南、贵州、西藏、宁夏、甘肃表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但是上升幅度不大,协调指数与 2010 年的相差不大,四川和陕西的协调度指数比较稳定,变化不大。
第二,从“十一五”到“十三五”的历程中,西部各省份的公共文化服务从“需求滞后型”转向“供给滞后型”,需求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逐渐超前,现有供给已经满足不了农民需求的变化,供给结构的优化升级十分迫切,佐证了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第三,西部农村公文化服务耦合协调度不存在空间相关性,各省之间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缺乏交流,不利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需要加强交流与合作。
第四,供需结构系统一级指标层中的供给要素、需求基础是供需耦合协调度的保障因素,供给内容和需求内容是提升供需协调等级的关键因素。二级指标层中的政策要素,资金要素、农民文化素质和农民群体数量是重要因素,机构要素、数字文化、文化付费意愿和上网需求是关键因素,人员要素、文化设施、文化物资、文化活动和阅读需求、视听需求和文化活动需求属于保障因素。在结构调整策略中,要维持重要因素,改善关键因素和巩固保障因素,重点利用机构要素、数字文化、文化付费意愿和上网需求这几个关键因素,发挥各指标的优势,形成合力,促进供需耦合协调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