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写优秀硕士毕业论文5篇

发布时间:2018-10-31 23:44:29 论文编辑:lgg
本文是一篇硕士毕业论文,硕士论文是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所撰写的论文。它应能反映出作者广泛而深入地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具有独立进行科研的能力,对所研究的题目有新的独立见解,论文具有一定的深度和较好的科学价值,对本专业学术水平的提高有积极作用。(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硕士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代写优秀硕士毕业论文篇一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工程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电子取证
今天,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已经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各类犯罪案件中,包括敲诈勒索、经济诈骗、传播淫秽色情物品、网络赌博、恐吓骚扰、行贿受贿、信用盗窃、贩卖毒品等,越来越多的案件涉及到电子设备,而这些电子设备中往往存在着大量能够证明犯罪事实的电子信息,我们的检验人员凭借自身的鉴定资格,按照符合国际标准的检验鉴定程序,规范化、合法化地将这些信息提取出来作为法庭证据使用,这些证据简称为电子证据,国外也有 “数字证据”、“计算机证据”等多种叫法[1]。而取得这些证据的过程,我们管它叫做电子取证。数据恢复就是指人为的通过一些设备和软件,将本来已经消失的或者是不可读取的数据从存储介质中重新提取出来,并且变为可读取的数据的过程。通常数据恢复的方法从手段上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存储介质物理层面上进行操作的恢复,我们管它叫“硬恢复”,这种数据需要将硬盘拆开,通过专门的数据恢复设备分析盘片上的磁信号,再通过专门的软件进行恢复[5][6]。一种是针对存储介质文件系统下的删除、格式化等操作后的恢复,一般需要借助一些软件,我们管它叫“软恢复”。一般情况我们所说的数据恢复都是指“软恢复”,本文主要研究的也是“软恢复”。数据恢复原理:我们向存储介质里存放数据时,系统首先会在文件目录项中写上文件名称、大小,并根据数据区的空闲空间大小在文件目录项上继续写上文件在数据区的起始位置。之后才开始向数据区写上文件的具体内容,一个文件存储成功。而删除数据却很简单,当我们删除一个文件时,系统只是在该文件目录项的最前方写一个删除标志,以 Windows FAT32 系统为例,系统只是将该文件目录项的第一个字符改为“E5H”,表示该文件已被删除,他所占用的空间已被释放,其他文件可以重新使用它所占用的空间。所以,当我们想要进行数据恢复时,只需要一些工具和一定的方法就可以将本已经消失的数据恢复出来。格式化操作和删除操作的原理大部分一样,都只是改变文件的目录项和分配表,不过格式化操作对文件系统的改变更大,它会清空分区下的文件分配表和根目录项,系统会认为硬盘分区上不存在任何内容。但格式化操作仍然没有对数据区做出更改,我们通过一定的工具和方法,仍然可以将数据恢复出来。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电子取证发展现状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可知,国外开展数据恢复大概从 80 年代开始,比我国早了 20 年左右[15]。其中以美国和俄罗斯发展的最为突出,尤其是在的“硬恢复”、数据库、异形系统恢复方面。目前国内在“软恢复”方面研究更多一些,但与国外相比,差距还是很大。其中覆盖数据恢复技术差距最大,有资料显示美国军方可以恢复覆盖 6~9 次的数据,俄罗斯可以恢复覆盖 3~4 次的数据,IBM 自己耗资 6 亿美元的研究成果是可以恢复覆盖 2~3 次的数据[18],由于这些都涉及到国家核心机密,具体的细节和可靠性都尚不可知。我国的数据恢复市场还还处于起步阶段,数据恢复技术也不成熟,恢复成功率较低,对于高难度的数据恢复更缺乏完善的对应措施,也没有形成技术的专业化与商户的集群化。数据恢复技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由于经济利益的原因,很少有人愿意公开这些技术,所以技术人员也相对匮乏。但是我国的数据恢复发展前景广阔,据统计,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中国仅通过电脑上网的用户就达到了 6 亿,作为其他用途的电脑数量更是不计其数。据有关数据统计,每年有 70%以上的用户在使用优盘、移动、硬盘等存储设备时因为误删、病毒破坏、物理损坏、硬件故障等问题遭遇过数据丢失灾难,哪怕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人有数据恢复方面的需求,那么这个需求量也是十分庞大的。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
 
2.1 硬盘结构
由于 MBR 仅为分区表提供了 64 个字节总共 4 个分区表项,也就是说,只能描述 4个分区,所以为了能够建立更多的磁盘分区供使用,系统引入了扩展分区的概念。扩展分区并不是一个实际意义上的分区,它仅仅是一个指向分区的指针。这样在 MBR中除了主磁盘分区外,仅需要存储一个扩展分区的分区表项就足够了,通过这个表项可以找到下一个分区的起始位置,再通这个分区的起始位置找到另一个分区,依次类推,直到找到所有的分区。扩展分区中每个逻辑驱动器的分区信息都记录在一个类似于 MBR 的扩展引导记录中,这个引导记录,我们称之为 EBR[32],扩展引导记录中包括分区表和结束标志,但是没有引导程序,如图 2-6 所示。硬盘主要由盘片、磁头、盘片转轴、控制电机、磁头控制器、数据转换器、接口及缓存等几个部分组成。硬盘中所有的盘片都装在一个旋转轴上,每张盘片之间是平行的,在每个盘片的存储面上都有一个磁头,磁头与盘片之间的距离非常近,所有的磁头联在一个磁头控制器上,由磁头控制器负责各个磁头的运动。磁头可沿盘片的半径方向运动,加上盘片每分钟几千转的高速旋转,磁头就可以定位在盘片的指定位置上进行数据的读写操作。硬盘作为精密设备,其外壳是密封的,其目的是严禁灰尘进入[19]。
 
第三章 数据恢复电子取证实验室检验鉴定流程.....25
3.1 数据恢复电子取证实验室的基本条件........25
3.2 数据恢复电子取证检验鉴定流程....26
3.2.1 现场勘查、提取、送检.........26
3.2.2 检验鉴定.........27
3.3 本章小结........30
第四章 Windows 系统下的数据恢复研究......31
4.1 十六进制编辑软件 WinHex 介绍......31
4.2 MBR 及 EBR 被破坏的分区恢复.........31 
4.3 FAT32 文件系统下重建根目录的数据恢复.......48
4.3.1 案例基本情况.......48
4.3.2 问题原因分析.......48
4.3.3 恢复思路及方法.........48
4.3.4 具体操作.........48
4.3.5 恢复结果.........55
4.4 本章小结........55
 
结论
 
经过两年多的系统学习和理论研究,通过大量实验,针对公安机关电子取证实验室遇到送检硬盘提示未初始化的问题,研究了问题导致原因并提出了针对磁盘分区结构被破坏的硬盘重新建立分区结构的数据恢复方法;针对送检优盘内容显示乱码的实际问题,分析研究了问题导致的具体原因,并提出了针对FAT32文件系统分区根目录被破坏的重建根目录数据恢复方法。这两种方法通过手工实现,恢复效果十分理想。通过结合公安机关电子取证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建立了基于数据恢复电子取证检验鉴定实验室的检验鉴定流程,达到使检验鉴定过程更加科学、合理的目的。既保证了鉴定质量,同时也使鉴定程序更加规范、合法,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由于意外问题导致检验失败的情况发生。研究成果:
1、研究并建立基于数据恢复的电子取证检验鉴定流程。
2、研究硬盘 MBR、EBR 被破坏情况下的文件系统结构变化。
3、研究并建立硬盘 MBR、EBR 被破坏情况下的重建方法。
4、研究 Windows FAT32 文件系统下硬盘显示乱码的原因。
5、研究并建立 Windows FAT32 文件系统下根目录的重建方法。
 
参考文献
[1] 马凌霄,电子物证检验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09.
[2] 周荣,计算机取证系统中的电子证据防篡改研究[D] .电子科技大学硕士文,2009.
[3] 王跃,王勇,“电子证据”、“电子物证”、“电子物证检验”辨析——兼与王桂强同志商榷[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
[4] 袁俊明,姜文强.浅谈电子证据在刑事证据中的法律归属[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4.
[5]Daniel G.James.Forensieally Unrecoverable Hard Drive Data Destruetion.Deeember 2006
[6] Venugopal Veeravalli. Detect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from Erased MagneticDisks. Masters thesis,Carnegie-Mellon University,1987.
[7] 电子证据:物证鉴定新领域[J].人民公安报, 2003.
[8] 中国计算机取证技术研究小组,电子证据及计算机取证技术发展[J].中国计算报,2007.
[9] 钱颖麒,无密码登录计算机取证系统[D].复旦大学硕士论文 ,2011.
[10]鲁恩铭,硬盘格式化数据恢复技术研究与实现[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代写优秀硕士毕业论文篇二

 
第一章 绪论
 
1.1软件无线电简介与发展状况
无线通信是现代通信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也是近年来发展迅速、应用最广的信息通信手段,商业、民用、军事等领域均有涉及。目前无线通信系统种类繁多,例如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系统、微波通信系统等等。各种无线通信系统具有自身的特点,如采用了不同的调制方式和多址方式。常见的调制方式有AM、FM、BPSK、QPSK等,多址方式有TDMA、CDMA、FDMA等,因此可应用于不同的通信场合。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功能越来越多样化的无线通信设备和通信体系不断出现,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们只工作于某种单一模式或功能,可扩展能力较差,不同通信设备之间无法互通兼容,导致无线通信功能的局限性,使通信复杂度增大,降低了通信的实时性和有效性,给用户带来了很多不便。为了解决无线通信设备和体系不兼容的问题,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希望通信设备既可以满足互通的要求,又能跟得上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步伐,既能延长设备的使用周期,又能降低开发成本。1992年Joseph Mitola在美国通信系统会议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SDR软件无线电的概念[1]。
 
1.1.1 软件无线电简介
软件无线电[1]-[3]的核心思想就是构造一个模块化、通用化、可扩展的硬件通用平台,让宽带的D/A转换器、A/D转换器与天线在最大程度上相互靠近,利用软件技术来实现各种所需的无线通信功能,例如数据格式、工作频段、加密模式、调制解调方式等等,其中软件技术可灵活扩展重构。因此,软件无线电拥有使用灵活、通用性强、便于升级等优势。传统的无线电台功能单一、可扩展性差,而软件无线电则不再受硬件设备的限制。如果需要对通信系统进行改善,只需将通过软件编程实现的部分进行更新即可,因此可编程可重构的特点给系统带来极大的通用性与灵活性,能够有效兼容以往的旧系统,延长了使用寿命,降低了使用成本。
 
1.1.2 软件无线电的基本结构
传统的数字无线电系统和软件无线电系统的接收框图分别如图 1.1 和图 1.2 所示。由图可了解,软件无线电相对于传统无线电系统有很大区别,不同的地方在于:其天线要求覆盖较宽的频段、且每个频段特性均匀以适应不同业务的需求,射频前端模块实现了变频、滤波、功率放大等功能。模拟信号进行数字转换后的操作均由 DSP 软件承担,主要包括信号的调制解调、均衡算法的实现、信道编码译码等算法。如今,软件无线电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也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一些基本设施结构可以通过安装编程的软件满足不断变化的标准,而不用更换新的硬件设备。在我国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TD-SCDMA中,软件无线电技术应用到了蜂窝结构中,因此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蜂窝基础结构能够通过更新软件进行升级,比配置新硬件更迅速、更廉价。此外,还可以利用软件无线电技术增加增值业务。无线通信领域中,由于今后更多的功能将在软件上开发,新业务的推出和升级要在软件上实现,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会为厂商和运营商带来美好的前景和机遇。软件无线电在军事通信领域发展前景广阔。目前电子战最主要的特点是频段宽,几乎覆盖了整个无线频段,需要处理的信号种类繁多,这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特性正好匹配,因此利用软件无线电技术研制的电子战系统会适应很多种信号,如通信信号、雷达信号等,这样的电子战系统才是现代信息战的必然要求。
 
第二章 LDPC 码和 Turbo 码的信道编码原理
 
当前通用的码的类型有分组码和卷积码两种类型。LDPC 码和 Turbo 码分别是分组码和卷积码中典型的例子,也是近年来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他们以优异的接近香农限的性能被众多通信系统采用。Turbo 码和 LDPC 码自 20 世纪被发现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和研究,已经在各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并且相关技术也逐渐成熟,应用到各种通信系统和相关领域中,成为了无线通信中信道编码领域的标准。LDPC码被应用到IEEE 802.11n/802.16e、DVB-s2、CMMB 等通信系统的信道编码部分,Turbo 码被应用到 WCDMA、CDMA2000、IEEE802.16e、DVB 还有 3GPP LTE 等通信系统中。本章将从基础的分组码和卷积码介绍这两种码的基本原理与发展状况。
 
2.1线性分组码
自从 LDPC 码被重新发现其优异性能至今,发展迅速,在数字视频、深空通信、光纤通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Turbo 码和 LDPC 码同样属于性能接近香农限的码,但与 Turbo 码相比,LDPC 码可在硬件平台上实现并行译码算法,相对于 Turbo 码的串行迭代译码算法延时大大降低。LDPC 码由于自身的抗突发差错特性,无需引入交织器,从而减小了译码复杂度。这些优点使得 LDPC 码在下一代(B-3G 或 4G)移动通信系统展现了巨大的应用前景。我国自主研发的移动多媒体广播标准 CMMB 中就采用 LDPC 码作为信道编码方法来实现前向纠错。LDPC 码可保证 CMMB 系统在采用高阶调制方式和高速移动环境下能够保持良好的接收性能。LDPC 码也被多种通信系统采用,如正在拟定的广域宽带移动通信标准 IEEE802.20,欧洲下一代卫星数字视频广播标准 DVB-S2(The 2nd Generation 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 Satellite)等。
 
第三章 基于 CMMB 标准的 LDPC......19
3.1CMMB 标准中的 LDPC 码......... 19
3.1.1 LDPC 码的编码......... 19
3.2LDPC 译码算法......... 21
3.3LDPC 译码算法的实现 ......... 30
3.4LDPC 译码定点化 ..... 33
3.5本章小结....... 37
第四章 基于 LTE 的 Turbo 码译码器的实现......38
4.1LTE 中的 Turbo 码..... 38
4.1.1 Turbo 编码器的迫零终止...... 39
4.1.2 Turbo 码内交织器...... 39
4.2Turbo 码的译码算法........ 40
4.3Turbo 译码算法的实现.... 49
4.4Turbo 译码器的定点化.... 53
4.5本章小结....... 58第五章 SIMD 指令.....59
5.1SIMD 指令集简介 ..... 59
5.2LDPC 译码器的 SIMD 优化 ....... 61
5.2.1 单线程 SIMD 指令集优化 ......... 61
5.2.2 多线程 SIMD 指令集优化 ......... 64
5.3Turbo 译码器的 SIMD 优化........ 67
5.4本章小结....... 70
 
结论
 
本文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软件无线电技术、虚拟无线电技术和信道编码技术的概念和发展概况,第二章从线性分组码和卷积码的角度介绍了 LDPC 码和 Turbo 码的相关概念,并介绍了本文研究这两种码的必要性。第三章第四章分别对 CMMB 中的 LDPC 码和 LTE中的 Turbo 码的译码器实现进行了研究,从译码算法的选择、译码算法的定点化进行了研究,得到适合在虚拟无线电系统中实现的译码器。第五章是采用 Intel 的 SIMD 指令集对已经用 C语言实现的 LDPC 和 Turbo 译码器优化处理,其中 LDPC 译码器还采用了多线程技术进行并行优化。LDPC 码和 Turbo 码是两种性能接近香农限的信道编码,这两种码被多种通信系统采用,而近年来虚拟无线电技术发展迅速,结合这项热点技术,在虚拟无线电系统实现 LDPC 码和Turbo 码的信道译码器是亟需研究的。本文基于上海市科研计划项目(10DZ1500700)“基于虚拟无线电技术实现无线应急通信系统”对 LDPC 和 Turbo 译码器进行了相关研究,包括适合算法的选择、吞吐量的优化等等。本文主要贡献如下:
1. 研究了 LDPC 码的基本编码原理,比较了 LLR BP 译码算法、BP_based 译码算法、APP_based 译码算法以及改进的 Normalized BP_based 算法和 Offset BP_based 算法。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算法复杂度和误码性能选择 Normalized BP_based 算法。通过 Matlab仿真软件仿真了各种算法的误码性能。
2. 研究了 LTE Turbo 码的常用译码算法,比较了 Log-MAP 算法和 Max-Log-MAP 算法,选择了合适的迭代次数,通过 Matlab 仿真软件仿真比较了两种算法的误码性能,最后选择Max-Log-MAP 算法作为虚拟无线电系统中译码器的核心算法。
3. 学习了定点化方法。本文对 LDPC 译码器和 Turbo 译码器都进行了定点化,因为在影响性能程度不大的情况下,定点译码器比浮点译码器吞吐量更高,且更容易进行 SIMD 指令集的优化。定点化分为两大部分,对译码器的输入进行精度和饱和截位的确定,以及对译码器的中间变量进行位宽确定。最后通过 Matlab 仿真比较了定点化后的译码性能和浮点译码器性能。
 
参考文献
[1] MITOLA J. Software Radios: Survey,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Future Directions[C]. Proeeeding of theNational Telesystems Conference, 1992.
[2] 杨小牛,楼才义等. 软件无线电原理与应用[M].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年.
[3] 林婧,王宏,方炜等. 软件无线电的研究现状综述[J].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1年,19(10):2332-2334.
[4] SHEIKH F,MASUD S. DSP Implementation of Concurrent GSM and CDMA Modems For SoftwareDefined Radios[C]. Proceeding of the 2003 Joint Conference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and Signal Processing, 2003:1732-1736 vol.3.
[5] DEVLIN M, NALLATECH D S. Scaling FPGA Systems for Software Radio[C]. IEEE Colloquium on DSPenabled Radio, 2003: 1-7.
[6] BOSE V G.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oftware Radios Using a General Purpose Processor[D].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999.
[7] BOSE V G, ISMERT M, WELBORN M, etal. Virtual radios[J].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Communications, 1999,17(4): 591-602.
[8] TENNENHOUSE D L, BOSE V G. Spectrumware a Software Oriented Approach To Wireless SignalProcessing[C]. MobiCom 95 Proceedings of the 1st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bile computingand networking, 1995: 37-47.
[9] TAN Kun, LIU He, ZHANG Jiansong, etal. Sora: High Performance Software Radio Using General PurposeMulti-core Processors[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011, 54(1): 99-107.
[10] LIN Shu, COSTELLO D J. Error Control Coding[M]. 2nd Edition. Prentice Hall, 2004.
 

代写优秀硕士毕业论文篇三

 
第一章.绪论
 
1.1 小卫星通信概述
数十年来,卫星通信在国防、民用方面应用非常广泛。现在的通信卫星虽然仍是以同步卫星为主,但因其面临着建设周期长、投资大、设备复杂、卫星跟踪困难、信号衰减大等缺点,要其适应现代通信机动性大、部门联系频繁、通信复杂等要求十分困难。小卫星通信因为具有功率小、链路损耗低、传输时延短等优点,在实际应用中越来越多。小卫星通信系统由空间段 N 颗卫星、地面段的地面站和用户终端组成。卫星通过星间链路进行星上存储业务数据的交换;用户终端与卫星之间通过用户链路完成双向信息交互;地面站与卫星之间通过地面站链路完成双向信息交互;各地面站之间通过专用链路形成网络,并完成集中管理和协同控制。空间段的 N 颗卫星与太阳同步轨道,轨道高度为 791km,回归周期为 7 天,轨道面在 180°范围内平均分布,相邻卫星的降交点地方时相差 2.4 个小时,初始相位相同。星地通信系统能够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数据收集和分发;星上具备数据处理和交换功能,可完成上、下行链路的解耦,相对于透明转发改善了传输性能;卫星可通过星间链路交换和路由数据,缩短传输时延。在此系统中,区分空间的 N 颗卫星可以采用时分(TDMA)、频分(FDMA )、码分(CDMA) 和空分(SDMA)等多址方案。由于频率资源有限和不同卫星间的不完全重叠,此小卫星通信系统采用码分多址(CDMA ),上行链路异步传输,下行链路同步传输。码分多址(CDMA)技术可以让多用户在同一频率、同一时间、同一媒介内传输,这主要是利用扩频序列的正交性。每一条码分信息,都要通过伪随机序列扩频调制,调制所用扩频序列在每一条码分信道都是独特的。通信系统采用码分方式进行多址可以提升系统容量,减少频带占用,并利用扩频增益提升系统抗干扰能力及隐蔽性,这也正契合了小卫星通信抗干扰能力强及隐蔽性的特点。
 
1.2 信号扩频与信息的形式安全
信息的安全保密措施有以下两种,第一种是保证信息的形式安全:通过设计一种抗侦查、抗截获、抗破译的信号形式或信号结构。扩频通信技术就是保障信号安全的一种常用方式;第二种是保证信息的内容安全:利用加密算法与加密密钥对传输的内容予以加密,把明文信息转变成无解密密钥情况下无法识别的密文信息,从而在内容上保证信息的安全。扩频通信是一种伪噪声编码通信,它展宽了传输信号的带宽,使得功率分散在较宽的频带内。而且扩频通信中使用了周期很长的伪随机序列,通过这种长周期伪随机序列调制的数字信息类似于随机性噪声,常用的侦查手段和窃听方法不能轻易识别。具有抗干扰、低截获率的优点,扩频通信正是因为具有这些特点,它才具有良好的抗侦查、抗截获能力,才能保证通信形式的安全。在扩频通信中,不同类型、不同参数伪随机序列的选择可能会无法满足卫星多重覆盖,多用户多信道接入,以及通信的抗干扰性、隐蔽性和安全性等要求,导致无法进行正常通信或通信信息的泄露。因些在扩频通信中,伪随机序列的选择非常重要。
 
1.3扩频序列的安全性指标
扩频序列的研究起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最具影响的工作是 Zierler 和 Golomb所做的有关 m 序列性质的研究。m 序列是 LFSR 序列,是现在扩频序列研究中最成熟的序列之一。通过多位学者的不懈努力,目前已经构建了具有理想二值自相关特性的序列集和具有低互相关特性的序列集。自相关函数旁瓣值都为 0 的序列成为完备序列,完备序列的自相关函数已经达到了最佳状态,但是这种序列现在找到的只有u  0 ,0,0,1 以及它循环移位的序列及负序列。理想二值自相关序列是目前的研究方向之一,它是指序列的自相关函数只有两个值,并且在非零时延时自相关函数值为-1,其自相关函数已经达到了近乎最好的状态。现在已经设计出的周期为2 1n  的序列包括:m 序列、GMW(Gordon-Mills-Welch)序列[1]、级联 GMW 序列[2]、WG(Welch-Gong)序列[3]以及 DD(Dillon-Dobbertin)序列[4]等,这些序列在航空航天、密码设计领域应用十分广泛。低相关序列集是同周期序列具有理想互相关特性的序列集。目前,已经设计出来的低相关序列集有:达到 Walsh 界的偶数阶小 Kasami 序列集[3]以及大 Kasami 序列集、达到 Sidelnikov 界的奇数阶 Gold 序列[5],但是这些序列的线性复杂度相对长度来说都很低,安全性不高。为了获得具有较大线性复杂度的,Boztos 和 Kumar 构造了奇数阶5 类 Gold 序列,其互相关分布与 Gold 序列类似[6],但是却有着比 Gold 序列更大的线性复杂度,Udaya 又对偶数阶的情况进行了分析。Yu 和 Gong 通过牺牲序列的互相关函数性能,完成了一类数目较多、线性复杂度较大序列集的设计[7]。
 
7 第二章 扩频通信在小卫星系统中的应用
 
2.1 小卫星通信系统模型
在该小卫星通信系统中,星上有 N 颗卫星,系统星间是异步的,星内是准同步的。地面有用户终端、地面站和移动站组成。卫星与地面之间包括两个通信链路:一个是用户终端与卫星之间的通信链路;另一个是卫星与地面站之间的通信链路。它们都包含上行和下行两个链路,其中用户终端到卫星的上行链路和卫星到地面站的下行链路构成反向链路,地面站到卫星的上行链路和卫星到用户终端的下行链路构成前向或正向链路,如图(2-1)所示。为完成存储转发和同一覆盖区内准实时通信业务,满足支持用户数和系统容量的使用要求。小卫星通信系统上下行链路均采用 QPSK 调制。QPSK 调制性能十分优良,频带利用率高,是 BPSK 的两倍,采用相干检测时,其误码率性能与 BPSK 相同;并且 QPSK 抗干扰性强,在电路实现在也较为简单,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卫星数字信号调制技术。实际系统中信道速率可变,卫星自适应识别上行信道速率。根据用户要求,终端与地面站的上行链路信道所使用的 PN 序列就是是统一的,上行链路扩频序列的周期为,为了实现系统多速率功能,业务速率分别对应 1/2/4 次 PN 序列重复,即终端发射和卫星接收通过改变码元重复次数来适应不同的信息速率。
 
第三章 常用伪随机序列......16
3.1 m 序列 ........ 16
3.1.1 m 序列基本原理.... 16
3.1.2 m 序列产生算法.... 17
3.1.3 m 序列的安全性.... 17
3.2 Gold 序列 ......... 18
3.3 Kasami 序列 ..... 20
3.4 GMW 序列 ....... 22
3.5 本章小结 ......... 27
第四章 高安全性 GMW 序列的设计.........28
4.1 构造有较大线性复杂度的 GMW 序列 ......... 28
4.1.1 GMW 序列的线性复杂度....... 28
4.1.2 一种构造具有最大线性复杂度 GMW 序列的方法....... 29
4.2 采样 GMW 序列的互相关性 ....... 33
4.3 本章小结 .... 41
第五章 GMW 序列在小卫星通信系统中的设计......42
5.1 小卫星通信系统对扩频序列的要求 ....... 42
5.2 GMW 序列的安全性仿真 ....... 43
5.3 GMW 序列的可靠性仿真 ....... 54
5.4 本章小结 .... 59
 
结论
 
本文以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的项目“低轨小卫星 CDMA 系统通信体制研究与码型码参选择”为背景,围绕扩频序列的安全性,对 GMW 序列在小卫星通信系统中的可行性进行的分析。本文提出一种构造具有极大线性复杂度的方法,并对 GMW 序列与采样 GMW 序列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与仿真,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
(1)对小卫星通信简要概述,分析了信号扩频与信号形式安全的关系,介绍了扩频序列的安全性指标,并对直扩序列的研究现状做了论述。
(2)针对小卫星通信系统的上下行链路结构,对其采用的直接序列扩频系统具体分析,提出采用扩频通信的小卫星系统中所面临的二个安全性问题,直扩信号的安全性、序列的破译。指出小卫星通信系统中采用的扩频序列不但要具有良好的相关特性,还需要满足高线性复杂度。
(3)简要介绍了工程中常用的扩频序列 m 序列、Gold 序列、Kasami 序列、GMW序列,分析了四种序列的安全特性,并对 GMW 序列做了具体分析,论证其不但具有良好的相关特性,而且具有极大的线性复杂度,是一种具有高安全性的伪随机序列。
(4)根据 GMW 序列的特点,提出一种构造具有最大线性复杂度 GMW 序列的方法,由此构造的 GMW 序列具有高安全性的特点。证明了 GMW 序列与其采样序列互相关性准则,构造完成具有良好互相关特性的 GMW 序列。
(5)统计了 8-16 阶 GMW 序列无差错情况下的线性复杂度,并结出构造具有最大线性复杂度的具体参数。仿真分析了有噪声出差错情况下 GMW 序列线性复杂度的变化,并给出了分析结论。仿真分析了 GMW 序列的序列集大小,并与 m 序列、Gold 序列、Kasami 序列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论认为 GMW 序列的线性复杂度、序列集大小明显优于 m 序列、Gold 序列和 Kasami 序列,其安全性优势十分明显。
(6)统计了 6-12 阶 GMW 序列全码族的互相关特性,并分析了相关的结果。仿真了 GMW 序列与采样 GMW 序列的互相关特性,并与 m 序列、Gold 序列、Kasami 序列作对比分析,给出了采样 GMW 序列具体构造参数表。分析结论认为 GMW 序列与采样 GMW 序列的相关性虽然不如 Gold 序列、Kasami 序列,但要优于 m 序列,代替m 序列在工程上的应用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Scholtz R, Welch L. GMW sequences (Corresp.)[J]. Information Theory, IEEE Transactions on, 1984,30(3): 548-553.
[2] Klapper A, Chan A H, Goresky M. Cascaded GMW sequences[J]. Information Theory, IEEETransactions on, 1993, 39(1): 177-183.
[3] No J S, Golomb S W, Gong G, et al. Binary pseudorandom sequences of period 2 1n  with idealautocorrelation[J]. Information Theory, IEEE Transactions on, 1998, 44(2): 814-817
[4] Dillon J F, Dobbertin H. New cyclic difference sets with Singer parameters[J]. Finite Fields andTheir Applications, 2004, 10(3): 342-389.
[5] Kasami T. The weight enumerators for several classes of subcodes of the 2nd order binaryReed-Muller codes[J].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1971, 18(4): 369-394.
[6] Gold R. Maximal recursive sequences with 3-valued recursive cross-correlation functions(Corresp.)[J]. Information Theory, IEEE Transactions on, 1968, 14(1): 154-156.
[7] Boztas S, Kumar P V. Binary sequences with Gold-like correlation but larger linear span[J].Information Theory, IEEE Transactions on, 1994, 40(2): 532-537.
[8] Gong G. New designs for signal sets with low cross correlation, balance property, and large linearspan: GF (p) case[J]. Information Theory, IEEE Transactions on, 2002, 48(11): 2847-2867.
[9] Gong G.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of q-ary interleaved sequences[J]. Information Theory, IEEETransactions on, 1995, 41(2): 400-411.
[10]Antweiler M. Cross-correlation of p-ary GMW sequences[J]. Information Theory, IEEE Transactionson, 1994, 40(4): 1253-1261.
 

代写优秀硕士毕业论文篇四

 
1引言
 
1.1研究背景
集成电路以其体积小、重量轻、性能价格比高、可靠性好的特点,已成为现代电子产品的核心元器件。近年来,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超级本为代表的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市场需求量猛增,更是带动了集成电路产业的飞速发展。此类产品兼具功能集成度高(往往一个终端就集成了影音播放、上网、游戏、通信等多种功能)和体积小、重量轻、易于携带的特点,广泛采用嵌入式系统(SOC, Systemon a Chip)芯片作为其电子系统的核心器件,使得SOC的研究与发展受到高度关注。SOC⑴是以嵌入式系统为核心,以IP核复用为基础[2],集软硬件于一体,实现系统功能集成最大化的电路芯片。采用SOC可大大编短电子产品的开发周期[3],同时大幅度提高产品的可靠性。支撑SOC技术迅速发展的主要背景包括[4]:
1、半导体工艺的进步使得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和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工艺最小线宽不断减小,已经进入几十纳来数量级。因此,单位面积上集成的晶体管越来越多,时钟频率越来越高,系统集成度和处理器性能持续得到提高,也使将包括微处理器、存储器、DSP和各种接口集成到一块芯片中构成SOC成为可能。
2、EDA技术[5]的广泛应用和计算机性能的大幅度提高为设计工程师提供了强大的工具,使之具备完成复杂SOC设计的能力,这一点在数字电路设计领域尤其突出。同时,计算机性能的提升大大减少了系统仿真的时间,减少了产品开发的时间。
3、IP复用技术。IP模块是指预先设计好,经过验证,具有确定功能的电路模块。之所以用IP (Intellectual Property)称呼它,是为了强调其具有知识产权,通常采用商业化的方式提供。IP复用技术是SOC技术的基础。SOC要在芯片上实现一个庞大的系统,若从头开始设计,将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SOC技术的实质是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设计方法,它在解决常用IP的可复用性基础上,构成一个可复用IP库。
在SOC芯片设计中,设计者的主要精力放在系统层,在完成系统层的设计验证之后直接调用库中的IP完成电路的完整设计,这样,大大缩短了设计时间,提高了设计效率。由前述可知,SOC设计中,在系统架构设计完成后,要实现信号采集、转换、存储、处理和I/O等功能,通常都要用到相对应的IP核。而模数转换器就是信号处理中最常用的IP之一。因为自然界中的信号通常是模拟量,而数字计算机或者DSP等模块电路则要对数字量进行运算,模数-数模转换器就是模拟和数字之间的桥梁。在诸如信号采集系统中,模数转换器是必不可少的电路单元。当前,不断更新的数码产品对嵌入式系统的需求越来越大。其中数据转换单元的性能对系统往往有着重要影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系统能否满足设计要求。有鉴于数据采集、转换在系统中的重要地位,本文研究围绕SOC中应用的数据采集模块的研究展开,重点分析了嵌入式系统对模数转换器的要求,提出并完成了一种适用于移动消费类电子产品嵌入式系统的数据采集模块电路的设计。
 
1.2课题研究意义
互联网技术和集成电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消费类电子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消赛类电子系统的设计成为引人注目的课题,而今天此类设计在很大程度上都归结到嵌入式系统的设计。本课题关注的嵌入式应用背景的模拟数字转换器,在未来嵌入式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的环境下,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新世纪以来,信息化智能家电开始广泛地渗入家庭生活。从目前的市场情况看,以多媒体移动终端为代表的消费类电子产片的销量惊人,正在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据已经披露的苹果公司2011?2012财年第四季度业绩显示,苹果公司在该季度的Iphone销量迖到了惊人的2500万部,Ipad的累计销售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亿部。同时,以“智能化”为特点的电子产品预计将会很快发展成为一个重要市场。家电行业已经提出了 “智能家电”、“信息家电”的概念。从广义上来讲,智能家电包括所有融合了智能化技术的家电产品,包括电脑、各种机顶盒、智能冰箱、智能电视等等,而嵌入式技术正是“智能家电”的重要技术支持。更进一步看,自2008年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6][7]之后,现已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在智慧地球概念中,传感器技术更加有机的加入到其他领域,包括住宅、电网、供水系统等等,形成了“物联网”,并通过互联网实现信息的高度共享,就有可能实现人类社会与整个物理世界的高度整合,对社会的发展起到难以估量的巨大作用。对于构想的“智慧地球”而言,嵌入式技术将有可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简而言之,未来嵌入式技术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嵌入式系统的核心是微处理器,处理的信号是数字信号。然而在诸多应用领域都离不开对模拟信号的处理,包括声音、图像以及传感器采集的所有来自物理世界的信号,等等,这就需要用到模数转换器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因此,几乎所有的SOC设计中都有可能遇到模数(和数模)转换器的设计。
 
2 SOC中数据釆集模块系统构成
 
2.1应用背景和需求分析
当前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特点之一是多功能。以智能手机为例,摄像功能,录音功能,重力感应功能,亮度感应功能等已成为常规配置。在系统中这些功能的实现均离不开信号采集模块。例如,在摄像过程中,信号采集模块将感光传感器得到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进行数字信号处理,如图2.1所示。然后再进行用户所需要的后续处理,包括通过数模转换再还原成可显示的图像等。首先,对于消费类电子产品来说,数据采集模块首先需要实现的功能就是对模拟信号的釆样,量化,信号编码和传递。数据采集[17],又称数据获取,是利用一种装置,从系统外部采集数据并输入到系统内部的一个接口。如前述,论文研究开发的是嵌入式系统中的数据采集模块,主要针对手持移动终端之类对电路面积和重量有要求的应用场合。除了要求电路面积小,重量轻以外,考虑到电池的续航能力,还要求功耗低。现代多媒体移动终端设备通常集成了多种功能,然而直接获取的信号通常是模拟信号,所以必须在SOC内集成数据采样/转换模块,通过模拟数字转换器将其转换成数字信号,传送到SOC中处理器的软硬件平台对其进行处理,以实现各种丰富生动的功能。其次,由于研究目标是在消费类产品嵌入式系统中应用的数据采集模块,模块的复用能力值得注意。因此,所研究的数据采集模块将注重它的复用功能或共用功能。值得说明的是,这里的复用有别于前文中提到的“IP复用”,而是指在系统中一个数据采集模块可被其他子系统所共用。
 
3 具体电路模块研究......... 24
3.1 输入信号预处理模块......... 24
3.2 糢拟数字转换器 .........25
3.2.1 转换器结构小结......... 25
3.2.2 SARADC开关策略研究......... 26
3.2.3 开关策略的优化......... 35
3.3 接口电路.........40
3.4 小结 .........41
4 系统设计及实现......... 42
4.1 设计目标 .........42
4.2 设计思路和系统框图......... 42
4.3 电路模块设计......... 43
4.3.1 输入信号预处理模块......... 43
4.3.2 模拟数字转换器 .........46
4.3.3 接口电路 .........56
4.4 仿真结果......... 57
4.5 小结......... 62
5 结论与展望......... 63
 
结论
 
本文以消费类电子产品嵌入式系统为应用背景,对其中应用的数据采集模块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 一个可复用的通用型数据采集模块的结构并完成了其电路设计,特点是可以根据模拟输入信号选择码,从15路模拟输入中选择一路作为被采样信号,将这个单端信号转换成差分信号通过采样电路采样输入ADC,转换得到12位数字输出码。之后,接口电路根据输出方式选择码决定12位数字输出码是按串行还是并行输出。整个模块在ASMC0.35um工艺条件下设计完成,其中核心的模数转换电路采用了逐次逼近型结构。为减小电容阵列所占芯片面积,还提出一种新的开关策略。对ADC模块进行仿真的结果表明其SNDR为51.7dB,对应的有效位数ENOB是8.31位,已接近预定的设计要求。本设计为第一版,包括方案设计和电路设计都还有许多问題尚未考虑,下面提出几点展望,希望能够对接下来继续从事此领域的研究者有所帮助。
1、时间交织技术(time interleaved)的运用能够提高数据采集模块的转换速度。在超高速ADC中,主要采用的是全并行结构和时间交织结构。由于全并行结构ADC的精度不高,因而在本应用背景中并不适用。时间交织技术是提高ADC速度的一种有效方法,学术界对时间交织ADC(time interleaved ADC)也有许多研究。该技术对高速采样保持电路[41][42][43]的要求较高,针对高速、高精度采样保持电路的研究目前是一个热点。本课题的设计中,若ADC模块采用Time Interleaved SAR ADC,将能够极大的提高转换速度,可以解决面对像高分辨率照片成像这样的大量模数转换任务;
2、在本文的设计实例中,接口电路仅仅实现了对输出方式是串行还是并行的选择。可以在接口电路中增加更多的功能,如对编码方式进行选择,对输出位数选择;
3、对模块中的ADC部分进行精度、转换速度可调节设计,结合上述第2点中提到的输出位数选择,能够起到节省能耗的作用,精度、转换速度可调节设计也是目前ADC研究的一个热点。
 
参考文献
[1]凌志浩,张文超,俞金寿.嵌入式系统结构及其发展概况[J].自动化仪表,2003,04:3-7.
[2]江俊辉.基于ARM的嵌入式系统硬件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2005,10:120-122.
[3]夏玮玮,沈连丰,肖婕,毛宇斌.嵌入式系统关键技术分析与开发应用[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03,02:5-9.
[4]何立民.嵌入式系统的定义与发展历史[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04,01:6-8.
[5]符兴昌.EDA技术在数字系统设计分析中的应用[J].微计算机信息,2006,14:267-269+155.
[6]李德仁,龚健雅,邵振峰.从数字地球到智慧地球[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0,02:127-132+253-254.
[7]许晔,孟弘,程家瑜,郭铁成.IBM “智慧地球”战略与我国的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0,04:20-23.
[8]沈苏彬,范曲立,宗平,毛燕琴,黄维.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相关技术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v.29;No. 12506:1 -11.
[9]王保云.物联网技术研究综述[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9,v.23;No. 10812:1-7.
[10]董亚卓.SoC中应用类IP核高级综合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
 

代写优秀硕士毕业论文篇五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电子产品发展潮流概览
一、 电子产品外形趋势:更大屏幕,更薄机身
以智能手机为例,高移动性和高强度的感官刺激是的个人电子设备在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色彩和图像带给人的生理刺激最为强烈直接,智能手机在使用中最直接地起到与人交互信息作用的部件就是屏幕,就像人类的面部承担着一天中绝大部分的沟通工作。因此,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个人电子产品开始使用越来接大尺寸、更高分辨率的屏幕;甚至通过机身表面的质感布局设计,使屏幕看起来比实际更大,以此吸引犹豫不决的消费者。从苹果公司发布第一代iphone手机以来,无实体键盘、大尺寸触摸屏和超薄机身成为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产品外观趋势,以至接近甚至等于机身横截面。手机实体键盘的退出让屏幕的地位又一次飞跃,人们使用手机中基本是在与屏幕互动的过程。目前的手机屏幕以4. 5英寸为主流。这己经大于人手平均大小的舒适持握尺寸;仍有近90%的用户不满足于手上设备的屏幕尺寸‘;一篇报告会指出薄至9毫米的机身将受用户欢迎,而很快这一指标就在数月内被不断刷新。今天,各大厂家仍在推出更大屏幕更高分辨率的智能手机,同时拼命压缩非屏幕部分的机身体积。截止2012上半年的电子消费品品市场,三星Galaxy Note以66. 9%的屏幕机身比名列智能手机最高;另外在一些智能移动产品概念设计图中,不难发现只有屏幕而无实体机身的趋势,而可卷曲变形的显示屏幕也有可能在未来三至五年内面世。
 
二、 全功能化产品对生活的包围
手机在智能化时代中,活跃在人类各种日常活动中;它不再仅是当年那部象征身份地位的、“可在较广范围内使用、可手提移动携带的”大哥大,而是充当一位全能的生活伴侣、人们乐于依靠的智能管家。人们中意于使用一部不但能拍照,还能打电话的设备,尤其当它还可以听音乐发邮件玩游戏的时候。手机与相机的最初结合,是电子产品逐步全能化的代表性一步。二者的第一次结合在2000年在日本夏普公司的产品中实现。而2012年9月,著名光学仪器厂商尼康,发布了最新款家用数码相机S800c,它使用了智能手机主流操作系统Android,并带有WI-FI无线接入,也就是具有数据传输能力。两个产品的发布相隔十二年,对称映照出同一个事实,即各不同类别的产品原特有功能将相互融合为一,最终失去区别。作为全功能、智能化的手机,其“通话”的核心功能在被使用总时长中的比重日益下降。手机失去了其原始特性,变成了一部个人移动信息媒体站。
 
第二节移动互联网与应用程序客户端
 
一、 移动互联网:全民网癒的温床
在只能通过接入线缆的电脑才能上网的非移动时代,“网瘤”这一概念只与社会中很小部分人群相关。而今天的移动接入意味着随身、频繁、隐蔽地使用;用户可以摆脱位置相对固定的电脑,自由选择上网的时间和地点。上网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进行,更重要的是可以轻易地秘密进行。在医学界的定义中,网瘾症状包括:当减少或停止使用网络会出现身体不适等戒断反应;因使用网络而减少或放弃了其他兴趣、娱乐或社交活动;将使用网络作为一种逃避问题或缓解不良情绪的途径等。移动上网伴随着移动电子产品普及,大幅减少上网的客观阻碍;而其隐蔽性又让上网可以在他人不知晓的情况下进行,以逃避家人朋友的情感劝阻。本来就己严峻的网瘤问题因此有了张蔓延的大温床,其危害会更加沉重,影响范围也变广;这还让曾经的一个少数派话题可能成为社会性的危机。在移动上网时代还未完全爆发的2005年,我国网民中有“成瘾症状”的仅占总数的6%。截至2012年12月底,在中国的活跃手机网民总数已达到4. 2亿,且这一数字正在不断攀升。而这庞大的网民群体中,有一种或几种智能手机上瘤表现的人数所占比例惊人:40%的人24小时手机不离身,83%的人睡觉时把手机放在床边,75%的人曾在开车时打电话;47%青少年认为社交生活离不开短信;超过50%的人喜欢以虚拟的形式交谈胜过面对面交谈;40%的人在上厕所时接过电话,更多的人即使没有接到电话也会在如厕时带着手机。
 
第二章人机关系的失衡
 
第一节人机关系失衡的起因
一、 硬件发展是人机关系改变的根本原因
人们乐于享受眼睛的愉悦,对更适合输入实体键盘的逝去并不在意;情愿为超大屏幕牺牲持握手机的舒适度,或是必须双手并用使用手机。从理性选择的角度上看,为满足可即刻感知的刺激,人们愿意牺牲体感舒适、实际操作性能等价值;从感性喜好角度来看,人更易为直接快速的愉悦体验所吸引,并不会过多考虑付出的代价。物质丰富的社会带给人意识上的转变,当温饱不再是问题,愉悦就被给予关注。持有一件产品有实际需要和感情需要,这是一直存在的事实。但关键是二者比重。当对产品的情感需要过于膨胀,甚至幵始侵占实际需求的存在空间,人和产品的关系就出现了失衡。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一件新品如果不能取悦市场获得消费者的认同就难以维持下去。为在同类产品中迅速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产品要提供速效的快感刺激。作为厂商或软体开发者,在商业竞争中要扩大市场份额,需要强化产品与用户的粘合度,以建立品牌忠诚。手持着产品的人被看作使用者,常以群体来划分群组以利于市场定位;某个人的行动的个人意义更少关注,而是被量化考虑为有助市场分析的诸如转换率等数据信息。这种“贩卖快感的营销”'结构,通过鼓励人们购买产品以获得刺激,使人们在短暂的刺激消失后,不得不重返回市场再次购买。如此循环,经济纵然得到了有力的推动,但是,人在这一轮轮买卖中成为了地位被动的助推工具。
 
第三章在信息时代重建人机平衡的探索......... 11
第一节科技与人文的平衡 .........11
一、从解决方向对失衡问题的分析......... 11
二、人机关系平衡的原则:确立界线......... 12
第二节重建人机平衡的方式思考......... 12
一、关怀情感个体的心联网......... 12
二、以信息技术复兴传统沟通形态......... 13
三、己萌芽的物理变形技术的未来利用......... 14
第三节“以人为本”的典型案例分析......... 16
一、国外案例产品-泰迪熊电话.........16
二、国内案例服务-健康小助手......... 17
第四章总论......... 19
 
结论
 
“科技,以人为本”不应仅是一句动人的广告语,而应具有它背后真正的意义。从人的根本情感和社会的长远平衡出发,服务于人类的深层需求,是以人为本的科技应有的发展方向。无论是信息网络还是电子产品的发展,都只是科技进步的一个缩影;而“人”,代表的是静谧流淌的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二者之间自然有无法避免的碰撞与冲突,发展也不会因此停滞。我们需要做的是以冷静的头脑,直面呈现在眼前的问题,分析其后的根源,接受问题的不可逃避性,然后思考解决应对的方式。每一项新事物的诞生都会伴随发生积极与消极作用;越是有着巨大积极力量的事物,其消极影响自然也更难应付。但只要积极一面占主导,我们就会张开双臂迎接它,并利用其积极力量攻克其负面能量。虽然有许多问题潜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来临仍是人类文明的一次伟大飞跃。当前我们处在信息时代成长的难关,全人类在?起摸索着与科技和谐共处的模式,像青春期躁动的少年,种种焦虑不安过后,便会是坦途。
 
参考文献
1.迪伦.埃文斯(2007),《解读情感》,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ISBN: 7560067972,9787560067971.
2.戴维.迈尔斯(2006),《社会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ISBN:978-7-115-13880-4/F.
3. Saffer, Dan (2006). Designing for Interaction. New Riders Press. ISBN0-321-43206-1.
4.托马斯.达文波特/约翰.贝克(2004),《注意力经济》,中信出版社,ISBN:9787800739477, 7800739473.
5.唐纳德.诺曼,(2010),《设计心理学》,中信出版社,ISBN: 9787508619156.
6. Larry D. Rosen(2012), PhD; Nancy A. Cheever, PhD; L. Mark Carrier, PhD.iDisorder: understanding our obsession with technology and overcomingits hold on us. Palgrave Macmillan of St. Martin' s Press LLC. p. cm.ISBN 978-0-230-11757-0.
7. Cooper, Allan; Riemann, Robert ; Cronin, Dave (2007). About Face 3: TheEssentials of Interaction Design. Indianapolis, Indiana: Wiley, pp.610. ISBN 978-0-470-08411-3. Retrieved 18 July 2011.
8. Cooper, Allan (2004). Inmates Are Running the Asylum, The: WhyHigh-Tech Products Drive Us Crazy and How to Restore the Sanity. SamsPublishing, pp. 288. ISBN 0-672-32614-0. Retrieved 17 July 2011.
9. Norman, Donald (1988). 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New York: BasicBooks. ISBN 978-0-465-06710-7.
10. Walter Isaacson (2011). Steve Jobs: A biography. Simon & Schuster. ISBN1451648537.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