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写作范例5篇

发布时间:2018-10-06 21:40:18 论文编辑:lgg
本文是一篇硕士论文,优秀的硕士论文能够反映出作者对所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和水平,能够帮助作者构建起良好的完整的知识体系,还能够反映作者独立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理论的应用水平,对研究的课题的思考和独立见解。(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硕士论文,供大家参考。
 

硕士论文写作范例篇一

 
1.绪论
 
1.1 选题目的、意义
政府主要以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方式参与到经济的运行之中,来达到一定的行政目的。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实现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的杠杆与手段,一直以来受到了经济学界和政府的关注和重视。而从中国财政政策实施的效应看,财政政策在推动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 90 年代以后,国家更多地运用财政政策来调控经济:90 年代初期为了抑制通货膨胀,采取了紧缩的财政政策,成功实现了中国经济的“软着陆”;1997 年后,针对亚洲金融危机以及世界经济增长放缓所带来的影响,为达到促进国内需求增长,中国及时调整了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实施了积极财政政策,有力地拉动了国内经济的增长;2004 年下半年开始,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和国家调控目标的调整,国家实行了稳健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由主要拉动经济增长转向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2008 年 8 月,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宏观经济调控转向了新积极财政政策阶段,现已基本控制住经济的衰退趋势,中国主要经济先行指标都出现回暖的迹象。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表明,财政政策己成为我国政府调控经济的一种有效手段,及时分析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效应,是关系到政策的选择以及政策调整的重大现实问题。
在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财政政策的内容、手段、目标、工具更加丰富,其调节功能也变得更为重要,财政政策的运用和操作的难度也变得更大。政策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理论是否能够实施,关系到是否能为改革开放带来效益。政策研究不能凭着感觉走,它是一项完整的工程,要求财政政策的研究要不断有创新。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实现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的杠杆和重要手段,其有效性己经成为经济学探讨的热点问题,也是关系到政策的选择以及政策调整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选用 2000 年—2009 年的数据以及较优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对新疆财政政策的效应作了实证性分析,并提出财政政策的问题以及相对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加快新疆经济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1.2.1 国外研究现状
有关财政政策经济效应的争议由来已久,至今西方经济学界都没有一个形成统一的明确的定论,这促使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经验研究。财税理论流派分为两种:一是自由放任的财政政策主义;二是积极干预的财政政策主义。其中,主张采取自由放任的财政政策学派如下: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和萨伊等古典经济学家,如以卢卡斯、萨金特和华莱仕为主要代表人物的部分新古典经济学家,以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学派等;而主张政府采取积极干预的财政政策的如下:以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和马尔萨斯,宏观经济学的缔造者凯恩斯以及以曼昆、斯蒂格利茨、萨默斯、阿克洛夫为代表的新凯恩斯主义流派等。在积极干预的财政政策的深刻影响下,国外学者对财政政策的经济效应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此方面比较重要的研究成果有: Musgrave(1964);Hansen(1969); Snyder and Tanaka(1972)运用宏观经济模型来综合分析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效果和相机抉择效果; Anerbach & Kotlikoff(1987)基于财政政策的动态效应角度考虑,探讨了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和乘数效应;Merphy,Shieifer & Vishny(1989)和 Lucas(1988)运用政府进行有形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的计量分析模型,探讨了财政支出的供给效应;Lane & Perotti(1996)研究了税收借助劳动要素渠道产生的供给效应; Krugtman & 0bstfekd(1997)运用理性预期的分析方法,探讨了财政政策的需求效应;Alesina & Perotti(l997)基于利率补偿角度出发,分析了其对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深刻影响,提出了所谓的“扩张性财政的紧缩效应” 的解释; Blinder & Solow(1974),Alesina &Perotti(1995)以及 Agenor,Mcarmott & Prasad(1999)则分别研究了政策时滞、政治因素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对财政政策经济效应的制度性约束。
 
1.2.2 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财政政策经济增长效应的研究很多,其中一部分学者通过计算财政政策乘数来分析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如戴园晨(1999)对我国财政政策投资乘数失灵效应做出了有效性检验。马拴友(2001)曾利用 IS-LM模型,估算出 1983-2000 年的财政政策乘数。高铁梅、李晓芳和赵昕东(2002)1.2 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综述利用状态空间方法估算了 20 世纪 90 年代财政政策的 IS-LM 季度模型,计算得到动态的边际消费倾向、简单的政府支出乘数和包含挤出效应的财政政策乘数。晁毓欣(2002)在对 IS-LM-BP 模型公式化的基础上,推导出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政策乘数。模型运用的结果表明,1998 年-2000 年的财政乘数在 1.13-1.34 之间,封闭经济条件下的财政乘数大于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财政乘数,但都大于零。
 
2. 财政政策理论概述
 
财政政策目标是指国家或政府希望通过预定的财政政策的实施所要达到和实现的目的。财政政策对经济发展的效应是财政政策工具作用的效果,因而,财政政策目标是衡量财政政策效应的基本标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财政政策目标是否正确,是财政政策效应最基本的决定因素。因而,为了全面分析财政政策的效应,我们首先了解财政政策的涵义、分类、目标和工具。
 
2.1 财政政策涵义
长期以来,我国财政学界比较忽视对财政政策的研究,对财政政策的定义,没有作专门的研究,其不同解释只是散见于各种著述之中。一般都认为,财政政策是党和国家在财政工作方面的指导方针、原则、行为规范等。这不免显得抽象、空洞。西方经济学家对财政政策的定义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是通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运作,以达到充分就业,控制物价,国际收支平衡等经济目标的一种宏观经济调控政策。O.埃克斯坦教授认为“政府为了充分就业和稳定物价水平这些短期目标而实行的各种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变化,通常叫财政政策。”[3]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财政政策在实践过程中,财政政策已成为一个通过各种财政手段促进充分就业、控制物价、稳定通货、实现经济社会长期稳定持续的发展和社会公平、增进社会福利的重要政策。
 
2.2 财政政策的类型
 
2.2.1 自动稳定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财政政策依据
财政政策与调节经济周期需要之间的关系,可将财政政策分为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两大类型。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某些能够根据经济波动情况自动的发生稳定作用的政策,它内在于既定的财政制度之中,以预先确定的制度为存在形式,无须借助外力就可自动产生调控效果。这种自动稳定性主要从两个方面表现:一是税收的自动稳定性。税收体系,特别是公司所得税和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对经济活动和收入水平变化的反应相当敏锐。如果当初预算是平衡的,税率没有变动,而经济活动出现不景气,这时税收收入就会随着国民生产的减少自动下降;如果政府预算支出保持不变,则使预算随着税收收入的减少而发生赤字,这种赤字会“自动”产生一种力量,以抑制国民生产的继续下降。二是财政支出的自动稳定性。当经济不景气时,失业增多,人们收入下降,就会有一大批居民具备申请失业救济金的资格,政府必须对失业者支付救济金,以使他们能够进行必要的生活开支,使国民经济中的总需求不致下降过多;反之,当经济繁荣来临,失业者可重新获得工作机会,收入增加,在总需求接近充分就业水平时,政府就可以停止这种救济性支出,使总需求不致于过旺。
 
3. 加快新疆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效应..................... 20-29 
    3.1 税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20-26 
        3.1.1 税收总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20-23 
        3.1.2 新疆税收结构与经济增长................. 23-25 
        3.1.3 小结 .................25-26 
    3.2 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26-29 
        3.2.1 新疆财政支出总量的趋势变化................. 26-28 
        3.2.2 新疆财政支出结构的趋势变化 .................28-29 
        3.2.3 小结 .................29 
4. 新疆现行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 ..................................29-33 
    4.1 新疆财政投资存在的问题 29-30 
    4.2 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30-31 
    4.3 税收优惠政策不尽合理 .................31 
    4.4 税收制度设计的不合理................. 31-32 
    4.5 分税制财政体制不完善................. 32-33 
5. 加快新疆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 33-39 
    5.1 加大对新疆的资金投入.................
    5.2 规范财政转移制度................. 35-36 
    5.3 调整税收优惠政策................. 36 
    5.4 深化税制改革................. 36-37 
    5.5 完善分税制体制 .................37-38 
5.6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38-39
 
结论
 
财政政策对经济产生的效应是优是劣,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既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又取决于财政政策本身的设计和选择的问题。分析和评价财政政策的效应一直以来都是理论上的热点争议问题,更是政府决策十分关注的现实问题。国内目前尚没有一个将各种繁杂的经济因素和财政政策变量结合起来的完整分析框架。
本文利用 SPSS、Eviews 统计软件,采用回归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对新疆自西部大开发以来的实行的财政政策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如下具体结论:西部大开发以来新疆的财政政策是有效的,主要表现在: 第一,从总量上看,新疆税收总量和税收占 GDP 的比重都逐年上升,说明我国税收收入与经济总量高度相关,关系密切。这表明了经济仍然是税收的基础,税收来源于经济。从税收的增长率与 GDP 增长率的相关分析可以看出,税收收入增加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具有良性的互动关系,GDP 的增长可以促进税收收入的增加。第二,从结构上看,新疆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资源税对 GDP 增长率的影响都比较大。其中对 GDP 增长率影响较大的是增值税和营业税。但从相关系数来看,增值税、资源税与 GDP 增长率存在正相关关系,而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与 GDP 增长率存在负相关关系。
目前新疆的税制结构已经不太适应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所以新疆的财政政策要想获取更大的效用,必须尽快的转换税制结构模式,从流转税为主体的模式转向流转税和所得税双主体模式。(2)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从新疆财政支出的总量上来看,2000 年至 2009 年新疆的的 GDP 增长率与财政支出增长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GDP 增长率的变化程度高于财政支出增长率变化程度,财政支出增长率对 GDP 增长率影响幅度较大。从财政支出结构来看,要优化新疆的财政支出结构。要使新疆经济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就需要在继续保持日前的经济建设占财政总支出比重的同时,要加大对教育、科研等的投入和政策性补偿支出,继续减少行政管理支出。在此基础上,又分析了新疆现行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如下:新疆财政投资存在的问题;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尚未建立;税收优惠政策不尽合理;税收制度设计的不合理制约了新疆经济的发展;分税制财政体制不完善。
最后,提出加快新疆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调整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新疆的资金投入,改善投资环境;规范财政转移制度,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调整税收优惠政策;深化税制改革;完善分税制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本文限于自身水平和篇幅有限,对加快新疆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效应的实证分析稍显简单,还有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王雪标、王志强. 《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和协整分析》[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邓子基主编.《财政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
[3]丛树海主编.《中国宏观财政政策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
[4]陈共著.《积极财政政策及其财政风险》[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年版
[5]吴俊培主持.《积极财政政策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年版
[6]刘溶沧. 《中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年版
[7]夏兴圆.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年版
[8]郭庆旺、赵志耘. 《财政政策及其与货币政策的配合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9]刘邦驰.《中国当代财政经济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年版
[10]王立勇.《财政政策效应:理论研究与经验分析》[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年版
 

硕士论文写作范例篇二

 
 1.前言
 
1.1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烟草产品本身是一种既普通又特殊的商品。它的普通之处在于烟草产品是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种物品。在我们的身边,吸烟者仍然有相当比例,吸烟这种行为也广泛地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角落,甚至一些影视作品中也有不少吸烟的镜头,人们对烟草产品或多或少的都有所了解,对于吸烟的行为并不陌生。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吸烟这种行为对于健康是有害的,但这种损害并没有直接地、迅速地、强烈地表现出来;吸烟具有一定的成瘾性,但这种成瘾性是相对较为容易戒除的;烟草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在我国许多地区被广泛种植,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在中国,烟草产品,特别是高档的烟草产品,在一些场合还充当着礼品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烟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是否应该受到控制,如果应该受到控制,通过何种手段进行控制,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烟草控制方面的权威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在其主导制定的《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对此进行了说明。它强调吸烟有害健康,会对社会福利造成损害,并建议通过税收政策等方法减少社会对烟草产品的消费量,要求政府通过一系列手段限制烟草产品的消费。该公约在中国也已经获得了承认并得到了推行。从普遍意义上来说,税收是国家为向社会提供公共品,凭借行政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向居民和经济组织强制、无偿地征收取得的财政收入。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其最终目的在于向社会提供公共品,应当用于提高社会成员的社会福利。而长期以来,中国烟草行业的税收一直表现出“总量大,影响深”的特点。尽管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烟草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在经济效益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已经逐渐减小,但是仍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创收产业。2010年,中国烟草行业税收合计为4773亿元,约占当年全国税收收入的6.52%,财政收入的5.7%,国内生产总值的1.2%。其中,对中国烟草行业税收影响最大的税种主要是消费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从各税种在全部税收中所占得比例来看,其中,消费税为2811亿元,增值税为1023亿元,企业所得税为446亿元,消费税在全部税收中所占得比例为58.89%。(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2010年统计报表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计算而得)这些税收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使得烟草行业税收受到各级政府的普遍关注。
如果增加烟草产品的税负,是否会带来烟草行业整体税收收入的下降,是否会对供求关系产生其他影响,这是首先需要回答的一个问题,其次,如果烟草税收造成了供求关系的改变,这种改变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如何,是否可以达到控烟的目的。第三,控烟是否意味着必须以彻底无烟为目标,从补偿烟草产品负外部性的角度来看,怎样的烟草税收额是合适的,烟草税收的改进方向是什么,这些问题也都是值得加以研究的。此外,中国烟草行业目前还实行专卖制度,产业内部还保留着较为浓郁的计划特色。我国烟草行业企业在专卖管理体制下,体现出完全专卖、国有主导、政企合一、工商分离、计划管理等特点。作为中国烟草行业主管机构的国家烟草专卖局,对中国烟草行业的各工业公司和商业公司实行严格的管控制度。在研究烟草行业的税收政策时,还必须充分结合烟草行业的专卖管理制度加以考虑。同时,地方政府在烟草行业税收中也拥有自身的利益,在某些情况下,这可能会促使地方政府帮助本地区烟草企业发展,但也可能会促使地方政府排斥其他非本地区烟草企业,形成地方保护主义。如何通过调整税收政策,更好地促进烟草行业发展,也是在研究烟草行业税收政策过程中需要关注的。
 
1.2研究的思路和内容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下,结合中国烟草行业的现实情况,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比较的基础上,对中国烟草行业的税收政策进行了研究。文章主要分析中国烟草行业税收政策对于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财政收入的影响以及对社会福利的影响,探讨税收政策在财政收入与社会福利之间如何取得平衡,并促进烟草行业健康发展。
文章首先从税收的一般原则、中国烟草税收政策以及税收对消费行为的影响三个方面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回顾。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烟草行业的管理和税收现状进行介绍,在说明烟草行业管理体制上的特殊性的同时,对中国烟草行业工商业的不同税收负担和税种结构以及不同税种的影响力进行分析,为之后的供求关系分析和社会福利分析做好铺垫。
之后,考虑到烟草行业税收收入主要由烟草产品单位税负和烟草产品均衡产量所决定,重点分析烟草产品单位税负对烟草产品供求关系的影响,以说明税收政策对税收收入的影响。在通过截面数据对烟草产品的总体需求弹性进行分析的同时,对不同价格档次的烟草产品分别进行需求弹性分析,并就税负增加对供给的影响进行说明。讨论烟草税负增加与价格增加和税收收入增加之间的关系。
最后,结合烟草产品的负外部性,研究烟草产品税收对烟草产品负外部性的补偿情况,对烟草产品税收的适宜规模进行了初步探讨。同时,对地方政府在烟草行业中的税收利益进行了分析,并形成调整烟草行业税收政策的相关建议。
 
2研究文献综述
 
2.1税收的一般原则
税收是西方经济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关于税收原则的讨论,也贯穿于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历史之中。对税收一般原则的总结,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烟草行业税收政策所需要尽量遵循的原则。
 
2.1.1古典经济学中的税收原则
税收原则,也称为税收政策原则,是制定税收政策、设计税收制度过程中需要遵照的基本指导思想,同时也是评价税收政策的重要依据。古典经济学时期,经济学家们就对税收原则有了初步的讨论。托马斯•霍布斯(1651)首次提出了基于利益交换的税收公平原则,倡导使个人承担的税收负担与其从国家享受的利益成正比,提出用财产和消费来衡量个人受益的程度,并主张征收消费税。威廉•配第(1662)认为人们不愿意纳税的原因,不外乎课税的不公平、不便利与不确实,由此税收原则应当为公平、便利、节省。约翰•海因里希•尤斯蒂(1766)提出了税收的六项原则:一是促进自发纳税,二是不得侵犯人们的合理自由及增加对人们生活和工商业的危害,三是课税平等,四是具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征收迅速,五是挑选征收费用最低的货物课税,六是纳税手续简便,税金分期缴纳,时间安排得当。詹姆斯•斯图亚特(1767)认为税收应符合三项原则:一是法定原则,即课税的基本条件须经立法机关同意或法律程序认可;二是最低限度原则,即国家不得超过人们生活费用无限制地征税;三是消费比例原则,主张按比例税率而不是累进税率对财产和利润征税。亚当•斯密(1776)从经济自由主义立场出发,将税收原则明确化、系统化,提出了平等、确实、便利、最少征收费用四大税收原则。
 
3 中国烟草行业税收现状分析............ 17-26 
    3.1 中国烟草行业的管理模式............ 17-19 
        3.1.1 历史沿革 ............17-18 
        3.1.2 目前主要特点............ 18-19 
    3.2 烟草工商业的税收负担............ 19-22 
    3.3 烟草行业税种结构............ 22-25 
        3.3.1 税种结构变化 ............22-23 
        3.3.2 不同税种的贡献度 ............23-25 
    3.4 本章小结............25-26 
4 税负增加对供求关系的影响............ 26-38 
    4.1 增加税负对需求的影响............ 26-34 
        4.1.1 烟草产品总体需求弹性............ 26-27 
        4.1.2 不同价位产品的需求弹性............ 27-32 
        4.1.3 差异分析 ............32-34 
    4.2 税负增加对供给的影响............ 34-36 
        4.2.1 烟草产品的供给特点............ 34-35 
        4.2.2 税负增加对扩大产量的影响............35-36 
    4.3 本章小结 ............36-38 
5 税收的外部作用 ............38-46 
    5.1 税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38-42 
        5.1.1 烟草产品的负外部性 ............38-41 
        5.1.2 对社会福利影响的分析 ............41-42 
    5.2 税收政策调整............ 42-45 
5.3 本章小结............ 45-46
 
结论
 
烟草产品是一种既常见又特殊的商品,它具有一定的成瘾性,对人体健康具有一定的危害性。中国烟草行业税收在政府财政收入和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其政策影响较为广泛。烟草行业的税收政策既要满足国家财政收入的需要,也要充分补偿产品的负外部性。这两点之间看似具有一定冲突,但因为烟草产品的需求是缺乏价格弹性的。因此,这两个目标实际上是可以同时实现的。烟草产品税收对负外部性的补偿也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应保持在一个适宜的规模,以促进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总体来说,中国烟草税收政策的调整和发展趋势符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烟草消费行为这一社会需要,对国家财政收入的贡献保持稳中有增,政策调整的节奏是相对较为平稳的,较好的体现了效率原则、公平原则,但在发展原则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具体有以下结论:
(l)从中长期来看,烟草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为-0.425,收入弹性在0.68-1.26之间,可以通过增加烟草税收,提高卷烟价格,抑制烟草产品消费。同时,税负的增加可以带来烟草税收收入的增加,且国民收入的增加也会带来烟草税收收入的增加,不同档次的烟草产品的需求弹性不尽相同,高价位烟草产品的需求对价格变化不敏感,而中低价烟的需求价格弹性相对较高。对高价烟增加税负,可以带来相对更大的税收收入增加,对中低价烟增加税负,可以带来相对更好的控烟效果。烟草产品的供给是受到计划控制的,具有粘性,税负增加,尤其是间接税的增加,可能会造成供求关系的扭曲。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提高烟草产品税负,可以在减少烟草产品需求,达到控制烟草消费目的的同时,提高烟草行业税收收入,保持烟草行业对国家财政收入的贡献。而将税收对象针对在消费环节中时,税收对市场的影响将更加明显与确定。
(2)从社会福利的角度来看,烟草产品的消费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外部性,而税收也会带来社会福利的损失,形成超额负担。烟草税收,尤其是消费税,要在补偿烟草产品负外部性和减少社会福利损失之间取得较好的平衡,既体现税收的校正性和公平原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社会总福利。而我国烟草产品消费税税收较好地覆盖了烟草产品所产生的负外部性。
(3)烟草行业税收政策对烟草行业的发展有着不小的影响。由于分税制财税体制的特点,地方政府在烟草行业税收中享有相当利益,这会带来地方保护主义,不利于烟草行业的发展。烟草税收政策调整的主要方向是将烟草行业税收的重心由生产环节转移到消费环节,对工业公司以征收所得税为主,而对商业公司以征收消费税为主,但在调整过程中需要充分关注地方政府的利益。可以尝试采用将烟草消费税税收从地方政府的税收返还基数中剔除,提高烟草工业公司企业所得税税率和占比等方法,对烟草行业税收政策进行改革。
烟草行业税收政策的影响是多方位的,效果也是较为复杂的,由于本人水平有限,研究的深度还很不够,在烟草行业税收的最优化方面涉及较少,在烟草税收对社会福利的分析方面也还不够深入。此外,由于数据采集原因,相关的数据分析还不十分全面,也未能形成定量的政策建议。这些都有待于未来地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也希望文章能够对有志于研究中国烟草行业税收的同仁们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Marshall A.,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8thedition, Macmillan, London,1920.
[2] Gehrig.Tan Information Based Explanation of the Domestic Bias in International Equity Investment.Th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97-101.
[3] Davis E.P.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s-an Industrial Analysis. Bank of England DiscussionPaper,1988:50-57.
[4] Moran, P. P. A. Notes on Continuous Stichastrc Phenomona Biometrika, 1950,37, 17 - 23.
[5] Zhao XB.Spatial Restructuring of Financial Centers in Mainland China and Hongkong:A Geographyof Finance Perspective.Urban Affairs Review,2003,38(4):535-571 .
[6] Bossone B.,Sandeep Mahajan arah Zahir.Financial Infrastructure,Group Interests and CapitalAccumulation.IMF Working Paper,January,2003.
[7] Based Explanation of the Domestic Bias Gehrig.Tan Information in International Equity Investment.Th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97-101.
[8] Martin R., Sunley P. Deconstructing clusters: chaotic concept or policy panaceal, Journal ofEconomic Geography. 2003, (3): 5 -35.
[9] Malmbeg A., Maskell P., 2002.The elusive concept of localization economies: towards a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spatial clustering, Environment Planning. 34: 429-449.
[10] Barro,R.,Lee,J.W.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 Journal of MonetaryEconomics,1993,32(3),363-394.
 

硕士论文写作范例篇三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当前我国基层财政依然存在财力困境,这一问题一方面影响着基层财政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也使得地方公共服务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因此,函待采取相关措施以有效解决地方财力不足及公共服务水平低下问题,而政府间转移支付正是解决地方政府财力不足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缩小地区间财力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近年来我国公共财政理论研究和实践改革的重大课题。陕西省位于我国西北部,是西部农业、工业、商业等较为发达的一个省份。陕西省分为西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汉中、安康、商洛、延安、榆林、杨凌示范区11个行政区域。其中,西安、宝鸡、延安、榆林地区因地理位置、文化政治、能源察赋等因素经济较为发达,而其他地区因自然环境较差、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等因素,经济总体状况与西安、宝鸡、延安以及榆林地区的差距较为明显。此外,陕西省众多县乡存在财力不足,财政困难的局面,很多县乡基础设施建设、义务教育提供等公共)报务水平远远落后于本省较富裕县乡及东中部地区县乡的公共服务水平。因此,通过转移支付政策解决陕西省省内横向及纵向财政不均衡问题势在必行。
在这样的宏观背景和现实形势下,本文通过搜集相关数据,采用实证分析方法,重点研究陕西省转移支付对缩小省内地区间财力差距的作用效果,具体分析了陕西省转移支付纵向均等化程度、横向均等化程度以及省内分项转移支付的均等化程度,并且依据实证分析的结果,结合相关理论,提出了提高陕西省政府间转移支付的财政均衡效果的政策建议,为完善陕西省政府转移支付制度提供理论支持与政策建议。因此,本文所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对于完善陕西省转移支付制度,提高陕西省转移支付的有效性,缩小省内地区间财力差距,实现陕西省内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促进陕西省经济的健康、稳定和快速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2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2.1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本文在搜集、整理和借鉴国内外学者关于通过政府间转移支付实现财政均等化研究的结论及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阅读和整理陕西省近年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相关资料,首先对陕西省转移支付的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描述,并据此分析了陕西省转移支付存在的问题;然后,利用2001-2009年陕西省转移支付的数据对转移支付的财政均等化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探讨了陕西省转移支付的纵向均等化效果,并同时使用变异指标法和回归分析法,研究了陕西省转移支付的横向均等化程度及分项转移支付的均等化程度;最后,依据实证分析的结论并结合相关理论,就如何提高陕西省政府间转移支付的财政均衡效果提出了政策建议。
在文章的结构方面,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六个部分:
第一章是绪论。在这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文章的研究思路、主要内容、技术路线图以及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是理论基础。这部分一方面介绍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另一方面是对政府间转移支付和财政均等化的理论分析,具体介绍了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内涵、分类及转移支付效应,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理论依据以及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历史回顾;财政均等化的内涵及财政均等化的实现路径和政府间转移支付的财政均等化效果检验的目标定位。
第三章是现状描述和问题剖析部分。这部分主要从转移支付的总量和结构两个角度对陕西省转移支付的现状进行了描述,并据此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是实证分析。这部分主要探讨了陕西省转移支付的财政均等化效果,利用2001-2009年陕西省转移支付的数据对转移支付的财政均等化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探讨了陕西省转移支付的纵向均等化效果,并同时使用变异指标法和回归分析法,研究了陕西省转移支付的横向均等化程度及分项转移支付的均等化程度。
第五章是政策建议。本章通过上述实证分析的结论,并结合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相关研究成果和基础理论,针对如何提高陕西省转移支付的财力均衡效果提出了政策建议。
第六部分是结论及研究展望。这部分对整篇论文的研究作出了总结,并针对本文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本人通过相关文献阅读,在综述政府间转移支付财政均等化相关研究文献及整理相关基础理论的条件下,通过搜集近年来陕西省政府转移支付相关数据的基础上,一方面对陕西省政府转移支付的现状从规模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描述,并以此分析陕西省政府转移支付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利用陕西省相关财政数据,实证研究陕西省总转移支付的纵向财政均等化效果和横向财政均等化效果以及分项转移支付的财政均等化效果,最后总结全文相关研究结论并提出完善陕西省政府转移支付制度的政策建议。
 
第二章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相关理论分析
 
2.1国内外研究综述
解决地区间财政的横向与纵向不平衡问题,实现公共服务提供的均等化目标一直是我国政府乃至世界各国关注的重点问题。财政均等化包括财政能力均等化、税收均等化、财政需求均等化等,本文研究的“转移支付的财政均等化”中的财政均等化指的是财政能力均等化,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通过财政能力均等化实现的。因此,财政均等化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而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作为实现财政均等化的重要途径因此也备受重视。本文从实现公共财政均等化的研究与通过政府间转移支付手段实现公共财政均等化的研究两个方面对国内外有关公共财政均等化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分析。
 
2.1.1实现公共财政均等化的研究
萨瓦斯(Savas,2006)研究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的财政支出制度框架,指出可通过完善政府财政支出制度促进公共财政的均等化。金人庆(2006)指出,要增加基层政府财政能力,应明确各级政府间的事权并完善事权与财力相匹配的财税体系,以实现公共财政均等化的目标。匡贤明、方栓喜(2007)提出,要努力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实现公共资源在各级政府间的优化配置,以逐步缩小各级政府间财政能力的差距。另外,迟福林(2006)、常修泽(2007)等认为,要实现公共财政的均等化,应从根本上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大财政资金向基本公共服务较为薄弱的地区流动,进而实现公共财政均等化。但是,在公共财政均等化的具体解决方案中,已有的研究多数认为,可通过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以实现公共财政的均等化目标。如阎坤(2004)认为,应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规范转移支付体系,并积极探索横向转移与纵向转移相结合的模式,实现利益分配的合理性,以缩小地区间的财力差距。贾康(2005)认为,应把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作为实现公共财政均等化的重要途径。刘铭达(2007)认为,合理地制定政府间转移支付规模的稳定增长机制可促进公共财政均等化。
 
第三章 陕西省政府转移支付现状描述....................... 32-41 
    3.1 陕西省政府转移支付现状描述..................... 32-40 
        3.1.1 陕西省各地区财政能力状况..................... 32-33 
        3.1.2 陕西省政府转移支付的类型 .....................33-35 
        3.1.3 从总量角度描述陕西省政府转移..................... 35-38 
        3.1.4 从结构角度描述陕西省政府转移..................... 38-40 
    3.2 陕西省政府转移支付存在的问题剖析 .....................40-41 
第四章 陕西省政府转移支付财政均等化效果.....................41-72 
    4.1 财政均等化的度量方法 .....................41-44 
        4.1.1 常用的度量方法..................... 41-44 
        4.1.2 本文研究方法..................... 44 
    4.2 基础数据介绍 .....................44-45 
    4.3 陕西省政府总转移支付的财政均等..................... 45-56 
    4.4 陕西省政府分项转移支付的财政均..................... 56-72 
第五章 政策建议 .....................72-76 
    5.1 调整并完善陕西省转移支付..................... 72-73 
    5.2 探讨建立横向转移支付制度..................... 73 
    5.3 建立并完善相关监督体系..................... 73-74 
5.4 完善陕西省政府转移支付的制度环境..................... 74-76
 
结论
 
转移支付作为均衡地区间财力、缩小地区间财力差距的基本手段,其执行效果一直备受我国政府的关注,而在当前政府提出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的大背景下,转移支付的财政均等化效果也日益被重视。本文中,通过对陕西省政府转移支付现状的描述、问题的剖析以及其财政均等化的实证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陕西省转移支付的现状分析发现:转移支付的结构不合理,维护既得利益的税收返还和原体制补助占总转移支付的比重虽然逐年降低,但税收返还总额所占比重仍然比较大,2001-2009年税收返还总额占2001-2009年转移支付总额的比重达到16%,将近是专项转移支付总额所占比重的一半;缺乏稳定的转移支付机制,无论从增长率角度、相对规模角度或者是结构角度上看,陕西省历年转移支付总额及财力性转移支付额升中有降,并不是十分的稳定;以均衡为目标的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仍然不大,尽管2001-2009年总财力性转移支付额占2001-2009年总转移支付额的比重是最高的,达到58%,但从分年的比重来看,2001-2009年,财力性转移支付额占转移支付总额的比重呈现出中间高,两头低的抛物线形状。
(二)在转移支付纵向均等化效果研究中,以财政供养人口口径计算的人均财政收入指标反映出:陕西省转移支付没有有效发挥财力均衡作用,转移支付后各级政府的财力悬殊状况并没有得到改善;陕西省省、市、县级各自的财政收入比重与其对应的财政供养人口比重的差额指标反映出:陕西省政府转移支付改善了市级层面的财力与支出责任间的不平衡,但进一步扩大了省级层面的财力与其支出责任间的不平衡,同时,在接受转移支付后,县级政府较低的财政收入能力却承担着较大的支出责任的状况也没有得到改善,县级财力困境依然存在。因此,整体上来看,陕西省政府转移支付并没有改善陕西省财力纵向不平衡的状况,甚至加剧了财政的纵向不均衡。
(三)在转移支付的横向财政均等化研究中,通过变异指标法和回归分析法研究得出:△v的值及1-b的值均大于O,陕西省政府间转移支付具有财力均衡效果;且△v的值及1-b的值逐年增长,转移支付的财政均等化效果逐年增强;但是整体上来看,历年△v的值及1-b的值并不高,故陕西省政府转移支付的财力均衡效果仍然有待提高。
此外,通过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可以通过调整并完善陕西省转移支付的结构,整合优化转移支付的各组成部分;探讨建立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并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监督体系,强化对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完善陕西省政府转移支付的制度环境等政策措施以提高陕西省政府转移支付的财政均等化效果。
 
参考文献
1迟福林.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A].中国财政经济理论前沿(5)[C],2008:202-222
2铁卫,祝玉坤.完善省以下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问题研究一以陕西省为例[J].理论导刊,2010,(2):70-73
3SavasE.S Privatization and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IM].Seven Bridges Press,2000:65-88
4金人庆.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求是,2006,(l1):23-30
5匡贤明,方栓喜.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点调整和改革中央地方关系的建议[J].经济前沿,2007,(1):35一55
6常修泽.中国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J].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13):22-33
7阎坤.转移支付制度与县乡财政体制构建.财贸经济,2004,(8):35-46
8贾康.中国财政改革:政府层级、事权、支出与税收安排的思路[J].改革,2005,(02):20-35
9刘铭达.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的建议[J1.中国财政,2007,(l):53-551
10GramlichE. Minter governll lentalgrants:areview of the emPirieal literature[J].ThePolitical Economy of Federalism,1977:227-230
 

硕士论文写作范例篇四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动机
实际上,世界上各国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定义众说纷纭,没有一个得到公认的。但是,人们对其机制的产生背景、治理结构、最终目的和主要框架,管理者、董事会和股东之间如何分配经营权以及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等方面,都具有共同点。美国法律研究院在 1992 年提出《公司治理原则:《分析与建议》,对公司治理进行了分析,在当时颇具代表性。同年,英国以 Adrian Cadbury 爵士为首的公司治理委员会公布了《Cadbury 报告》,该报告奠定了英国一系列公司治理改革的基础,结合伦敦交易的《规范公司治理准则和最佳行为守则》,他们对世界各国的公司治理规范起了较大的影响,成为国际上很有地位的示范版本。到 2000 年 5 月欧洲证劵交易商协会的《公司治理原则和建议书》,都对公司治理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公司治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各国根据本国的特点对本国上市公司公司治理机制进行了研究,传统上,他们对公司治理机制的研究着重于董事会监督、管理者激励、敌意收购、大股东监督、代理市场表决权、债权人监督以及投资者法律保护等机制。自 Berle 和 Means 在 1932 年首次提出“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命题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公司治理机制的研究已经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但迄今为止,此类研究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外部力量:税收。“税收具有无偿性、固定性、强制性的形式特征,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规定,凭借政治权利,通过税收工具强制地、无偿地参与国民收入和社会产品分配和再分配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Aaron andPechman(1981)指出“政府凭借政治力量把个人资源转移给公共使用”税收稽查和税收是相伴而生的,其产生、生存和发展是依附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而发展的。税收在整个国民和市场经济中越来越重要,税收征管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可以说,经济越发展,监督越重要。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的《税务稽查工作规程》中第二十三条中指出“实施检查时,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可以采取实地检查、调取账薄资料、询问、查询存款账户或者储蓄存款、异地协查等方法。”税收征管可以视作重要的外部力量对公司运营情况进行监督。资源转移、关联交易、在职消费等行为都会直接受到税法的管制。政府通过税收这只“隐形手”间接地对企业状况进行控制和监督,所得的收入亦是对企业创造的收益进行强制性分享,从这个角度看,税收可视作一种特殊类型的股东,间接地分享公司剩余价值(Desai et al.2007)。因此,税收可以看作是影响企业经营活动以及投资者行为和经济后果的一种重要因素。到目前为止,国外已有大量的文献证明了税收对公司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是有影响的,而且通过实证研究,影响是显著的(Graham,2003),但是在现有的公司治理文献中,对税收征管作用的肯定的文章颇少。早在 1932 年,Berle 等人就注意到累进税对美国企业所有权结构分散的抑制起到重要的作用。1958 年由 Modigliani 和 Miller 发起的 MM 理论,形成了广为认知的定理,但是它是建立在完全资本市场下,没有考虑税收。在 1963 年 MM 理论考虑了公司税对资本结构的影响,MM 定理变为:公司的价值等于无税条件下的公司价值加上税盾的现值。同时也指出,税收对资本结构是有影响的。但之后关于税收对公司治理的效应研究却很少。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这种状况有所改观,各国公司治理领域的权威学者开始对税收的公司治理效应进行探索,以加拿大阿尔贝塔大学的 Morck、哈弗大学的 Desai以及芝加哥大学的 Zingales 为代表。例如,Morok(2003)指出“在 1935 年和 1936 年税收改革之前美国也存在着金字塔结构的公司,但是此后近乎绝迹,看来征收公司间股息税能解释为什么美国当前缺少金字塔型结构的企业集团,甚至交叉持股”。Morck和 Yeung(2005)的研究进一步显示,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比利时、法国、希腊和葡萄牙也都征收公司间的股息税,但是随着这些国家废除了该项税,金字塔型的企业集团也应运而生。Desai(2007)在财务均衡框架内延续了 Berle 和 Means(1932)的研究,他们分析表明“在二十世纪的美国,所得税税制对企业所有权结构产生显著影响。美国企业具有所有权结构极度分散的特点,这与税收政策有很大关系”。Easterbrook(1984),LLSV(2000)提出,免除股东的股息税能促使股利发放,减少‘金字塔结构’的产生,从而改善公司治理。现实中管理者会以因征收股息税而不向股东发放现金股利,从而加剧了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成本,如果免除股息税,会使这种状况得到改善。LLSV(1999)指出,亚洲大部分国家上市公司都是金字塔型,因此大股东侵占小股东利益的代理问题就更加凸显,美国的金字塔型公司很少出现,征收公司间的股息税是重要的原因。
1977 年意大利废除股息税后,Aganin 和 Volpin(1998)指出大量的金字塔结构企业涌现。刘芍佳、刘乃全和孙霈(2003)通过上市公司披露的数据,在国内首次将上市公司分为非政府控制和政府控制,政府控制主要包括县市级政府、省级政府和中央政府控制。进而提出的‘终极产权论’。樊纲和王小鲁(2003)对上市公司治理构建的环境指数中包括政府干预指数和法制水平指数。可以看出,我国学术界正逐渐将政府干预对上市公司治理影响进行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夏立军、方轶强 2008 年在《政府控制、治理环境与公司价值》中以 2001 年到 2003 年上市公司作为初始样本进行经验分析,提出结论:上市公司主要是由政府控制,以往关于公司治理的问题主要研究关注在股权结构,忽视背后的政府行为以及公司所处的治理环境。宋献中(2001)在《资本结构与税收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从“资本结构变动对企业税负与业绩的影响;税收对企业权益资本筹集的影响;税收对企业债务资本筹集的影响;最佳税收筹划绩效的资本结构配置”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得出:所得税是影响资本结构的宏观因素之一。俞微芳(2003)在《企业所得税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研究》一文中指出,在控制了其他会对资本结构产生影响的变量的基础之上,分别以资产负债率、长期负债率的改变作为因变量,当年边际税率、前一年边际税率作为自变量来检验企业所得税税率对资本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企业所得税税率对资本结构产生显著的影响,并且得出边际税率高的企业倾向于采用更多的负债。张新民,王素荣(2006)在《资本结构和所得税税负关系实证研究》中采取区间分析和回归分析对资本机构与所得税进行研究,实证证明结果是显著的。Desai 等(2007)则分析了企业所得税与公司治理之间的相互作用。他们发现,税收制度对管理者能够获取私利的水平有显著影响。他们以俄罗斯在普京当选 2000 年总统后增强税收征管作用为研究背景,证实有力的税收监管有助于抑制代理成本,提高公司的市场价值。
 
第 2 章 文献综述
 
2.1 代理理论的研究回顾
代理成本的概念首先由 Jensen 和 Meckling 在 1976 年提出。之后,国外的理论界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就对它持续关注并进行了逐步地深入研究,并且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是,对于代理成本与税收征管之间的关系问题研究却很少文献涉及到。更要强调的是,本文主要针对的代理问题是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委托代理成本以及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因此,本章主要是对两类代理理论综述。
 
2.1.1 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问题主要原因是在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情况下,代理人和委托人目标不一致,代理人基于自利动机,使决策偏离对整体公司利益最大化。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展,在专业化分工及资金需求日益增大的趋势下,要求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早在 1980 年 Fama 和 Jensen 认为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造成了决策管理与风险承担分离,便产生了所谓的代理问题。本文主要以代理理论为基础进行探讨。根据代理理论,为降低代理成本和解决代理问题,委托人会有一套管制机制以确保自身利益,因此发展为公司治理机制。委托代理理论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早期的经济学家深入研究了企业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是过去三十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在此之前,古典经济学家在讨论市场机能运作时,为简化分析,常假设市场参与者有“完全资讯”,即供需双方对彼此及市场资讯了如指掌,很容易达成均衡价格交易。但现实并非如此,自 1970 年 Akerlor在《经济学季刊》发表论文《次品市场:质量、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分析二手车市场,引导出代理问题后,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包括逆向选择、道德危险、代理问题等各种议题逐渐受到重视。国内外研究皆展示出由于股东和经理人之间信息不对称与管理当局和债权人间的信息不对称会产生许多代理问题并发生相关的代理成本。自 1932年 Berle 和 Meams 首先提出企业在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时,会使企业行为偏离利润最大化轨迹之后,有许多学者致力于信息不对称、代理问题及相关解决之道的研究。
 
第3章 税收对代理成本影响的理论分析................... 23-26 
    3.1 税收对代理成本影响的理论分析................... 23-25 
    3.2 研究假设................... 25-26 
第4章 税收征管的公司治理效用的实证分析................... 26-41 
    4.1 变量的度量 ...................26-31 
        4.1.1 税收征管力度的度量................... 26-28 
        4.1.2 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代理成................... 28 
        4.1.3 大股东对小股东潜在侵占行为................... 28-29 
        4.1.4 股权集中度的度量................... 29-30 
        4.1.5 控制变量................... 30-31 
    4.2 检验过程................... 31-41 
第5章 总结................... 41-43 
    5.1 研究结论................... 41 
    5.2 局限性 ...................41-42 
5.3 总结 ...................42-43
 
结论
 
税收一直是影响公司行为的一种重要外部力量,长期以来税收是否能够间接起到公司治理的功效也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问题。国家对上市公司利润的分享主要是通过税收征管来实现的,国家税务部门通过税收,以法律为保障,对各地区上市公司行为进行监控,税收就成为了一把无形的手间接地控制与监督着各上市公司。因此从理论上讲,税收就可以看作是一种潜在外部机制对公司治理发挥作用。这是一种法律的强制性和纳税公司的义务性安排。在税务机关的监督下,企业的核心利益体即高层管理人员和大股东等,会在不同的税收环境中权衡利益和成本,进而出现不同的行为,而他们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公司治理问题,很自然的本文就把税收征管作为公司治理的一种外部机制进行研究。在税收征管力度较强(TE 越大)的地区,税收机关会对企业的各项行为进行更强的监督,管理者对股东或公司的不利行为会使他们付出更大的代价,为此管理者会对自己的行为加以控制。同理,在税收征管力度较强的地区,大股东的行为受到税务机关的监督,他们侵占小股东利益的成本会更高,从而减少这些行为。
本文基于中国在 2007 年到 2009 年间非 ST 的上市公司(总共 4237 个样本)作为研究样本,首先构建了税收征管力度指数表示 35 个地区对当地税收的努力程度,然后通过税收征管力度指数进一步研究税收对本文所研究的两类代理成本(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成本以及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代理成本)的影响,它们的结果都是较显著的,本文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 Chelliah R. Tax Ratios andTax Effor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R] .1969-71.IMF Staff Papers. 2008
[2] Cheung, Y. L,Rau, P. R,Stouraitis, A. Tunneling, Propping, and Expropriation: Evidence fromConnected Party Transactions in Hong Kong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6, 82
[3] Desaia M,Dyckb A,Zingales L. Theft and taxe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7, 84(3)
[4] Fama,E. F.,Jensen,M. C. Agency problems and residual claims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2002, 16 .
[5] Fleming G,Heaney R,R McCosker. Agency costs andownership structure in Australia .Pacific-BasinFinanceJournal. 2005,(13)
[6] Graham,J.R. Taxes and corporate finance: a review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003, 16(4)
[7] Hermalin B E,Weisbach M S. Endogenously chosen boards of directors and their moni-toring of theCEO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8, 88(1)
[8] Lotz J•R•,Elliott•R•Morss. Measuring Tax Effor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 .IMF Staff Papers,2009, (14)
[9] Mertens,J. B. Measuring Tax Effort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Public Finance andManagement, 2008, 3(4)
[10] Morck, R. Why Some Double Taxation of Dividends Might Not Be Such a Bad Idea [R] .NBER,2003
 

硕士论文写作范例篇五

 
1绪论
 
1.1选题背景
2010年上半年,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实现增加1064.7亿元,比2009年同期增长26.6%,占全省生产总值的25.3%。全省中小企业从业人员329.6万人,比上年新增39.6万人,增长13.7%。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地方特色产业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要求,黑龙江省财政厅结合黑龙江省实际制定了《黑龙江省特色产业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管理实施细则》,专门用于支持地方特色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聚集区内中小企业技术进步、节能减排,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资金。《黑龙江省工业企业扭亏增盈贷款贴息资金使用导向计划》规定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可享有此项优惠,黑龙江省部分中小企业受益。《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规定了贴息资金重点扶持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时适当扶持正在成长上升、确能带动农民增收的较小规模企业。《哈大齐工业走廊基础设施项目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试行)》、《黑龙江省林业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等,其中对符合政策条件的中小企业都可以享受优惠。黑龙江省的中小企业在促进全省经济发展,满足群众需求,拓宽就业渠道,增加财政收入,维护社会稳定,推进技术进步与创新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然,无论是全国范围内的政策,还是黑龙江省内的促进政策,都存在着不足之处。如一些政策是通过与中小企业相关的政策实施的,不是直接作用于中小企业,或者能够享用某项政策的条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条件又过于苛刻。如《促进法》只是一部纲领性.的法律,在很大程度上缺乏法律应有的刚性约束,可操作性不强,没有提供更多实质性措施;在中小企业日益成为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的同时,财政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能够用于中小企业的相关政策限制条件也很多。加之常见的政策多变且政出多门,以及政府扶持政策作用对象的重点模糊,导致政府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扶持政策没有实现政策出台的初衷。《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已列入《工业和信息化部“十二五”规划体系》,目前正在研究编制当中,拟于2011年上半年发布。“十二五”期间主要任务是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加大投融资服务,促进银保企合作。在“十二五”期间加快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要通过资质认定、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促进优质服务机构加快发展。重点培育国家和省级公共服务示范平台。鼓励中小企业围绕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围绕特色专业市场,发展上下游企业分工协作的产业集群,加快重点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创立发展提供支撑服务。
 
1.2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研究目的
目前,中小企业都占有重要地位,世界各国经济的稳步运行,都离不开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各国在制定中小企业的相关法规与财政政策上都给与优惠与扶持,在财政税收方面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支持体系。而科学发展观更要求我们对中小企业足够的重视,黑龙江省在财政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显现一些问题,本课题研究目的在于,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模型说明财政政策对黑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并了解黑龙江省财政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原因,以及提出完善黑龙江省财政政策对中小企业的扶持的途径。
 
1.2.2研究意义
本课题属于经济学与税收学、公共政策学交叉领域,其理论意义在于:一是立足于振兴黑龙江省经济的发展,借鉴国外和国内研究成果,现实性地设计完善黑龙江省财政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二是通过对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研究,为完善我国整体中小企业发展做出理论准备。
 
1.2.2理论意义
财政税收政策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手段之一,与其他刺激经济发展的手段相比,更能体现政府对中小企业扶持的意图,其实施的效果,也较为明显、直接和及时。财政补贴在经济发展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用财政手段来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这些国家之所以经济发达,与其有着发达的中小企业分不开的,而中小企业发达又与其采取有利的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包括财政政策和措施是分不开的。但各国并不是采用单一的财政政策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而是综合运用多种财政扶持政策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如建立发展基金、财政补贴、优惠贷款、税收优惠、利用社会中介机构、政府采购等财政手段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由于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的不同,其侧重点不一样,享受优惠政策的企业也不一样。
 
2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
 
2.1中小企业及财政政策的基本理论
概况来说,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收支平衡的指导原则及其相应的措施。通过财政政策的微观化既可实现经济持续、稳定的快速增长,又可以作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工具,引导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化配置。由此,各国政府都加大了财政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常见的支持中小企业的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种:财政补贴政策。财政补贴政策是政府的无偿转移支出之一,具有明显方向性,政府承担一定的风险,而给予中小企业的援助性财政支持。政府是补贴主体,也是中小企业的“潜在合伙者”;中小企业是该政策补贴对象,其效应是为中小企业进行技术研究开发、执行国家经济计划或走向国际市场提供必要的财力保障,最终实现政府调控。该政策可以清楚的表明政府政策意图,补充市场经济不足。
财政贴息政策。财政贴息是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其实质是向企业成本价格提供补贴;也是政府为支持特定领域或区域发展,或者对承贷企业的银行贷款利息给予的补贴。财政投融资政策。政府根据中小企业政策目标向中小企业直接发放或投资长期低息贷款,或以政府信用为担保为中小企业筹集所需资金。其贷款的发放者多为政府直接出资兴办的特定的商业性或政策性金融机构。基金主要来自于每年的政府财政预算,对象是有发展前景、并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各类中小企业。贷款援助政策。贷款援助政策就是以政府力量通过贷款担保手段实现帮助中小企业获取贷款。这种资金支持的独特之处在于以国家信用作担保筹集资金,并且资金运用具有较大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财政直接投融资的负担。税收优惠政策。各国为保护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增强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竞争力通行做法都离不开税收优惠。即在不同发展时期,根据特定的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目标,对特定经济产业或部门及特定阶段的中小企业实行特殊优惠税收。通常税收优惠手段包括:提高起征点、税收减免、退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
 
第3章 风险控制体系框架的构建................... 26-31 
    3.1 财务风险控制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26 
    3.2 财务风险控制体系构建的原则 ..................26-28 
    3.3 财务风险控制体系框架的构成 ..................28-30 
    3.4 本章小结.................. 30-31 
第4章 黑龙江省电力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内容.................. 31-42 
    4.1 财务风险控制识别系统的构建 ..................31-34 
    4.2 财务风险度量及预警系统的构建 34-37 
        4.2.1 财务风险的评估与分析.................. 34-35 
        4.2.2 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设定 ..................35-37 
    4.3 财务风险控制实施系统的构建.................. 37-40 
    4.4 财务风险控制反馈系统的构建.................. 40-41 
    4.5 本章小结.................. 41-42 
第5章 黑龙江省电力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体系.................. 42-52 
    5.1 电力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事前控制.................. 42-47 
        5.1.1 财务风险控制机构的构建和职责.................. 42-44 
        5.1.2 建立重要风险防范识别机制 ..................44-46 
        5.1.3 加强财务杠杆对财务风险的动态计量.................. 46-47 
    5.2 电力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事中控制.................. 47-49 
        5.2.1 财务漏洞的补救 ..................47-48 
        5.2.2 预算差异的适时监控.................. 48-49 
    5.3 电力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事后控制 ..................49-51 
5.4 本章小结 ..................51-52
 
结论
 
无论从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全局出发,还是从黑龙江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地位和作用来看,本文对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都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能运用好财政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本文的研究是在我国实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指导下,依据财政政策的相关理论,深入剖析了黑龙江省财政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及原因,运用Eveiw:模型对黑龙江省财政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出成绩和存在的不足;通过对国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政策进行比较,分析出可以借鉴的经验:政府扶持和社会经济网络结合的重要性,财政资金的集中可最大程度帮助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财政投资是中小企业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黑龙江省财政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途径,从税收实体法和税收程序上来完善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要加大鼓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适用的增值税制度,通过企业所得税给予中小企业更多实惠,通过税收优惠引导其他企业投资于中小企业;并从税收程序上对中小企业适度照顾,引导中小企业税务代理,适时优化对中小企业的管理和服务::在财政补贴方面,从形式上和范围上进行优化;在财政贴息方面,呼吁政府部门和中小企业共同努力;最后提到了财政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援助等方面。
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从财政学专业的角度出发,谈了关于税收优惠于中小企业的一些想法,从税法中的实体法和程序法两方面浅谈了想法,主要针对文章所提到的在现行的中小企业税收优惠中存在的问题而展开了探讨。当然:,基于此要想使得黑龙江省的中小企业发展稳定,不能单单靠某一年的财政支持,还要持续不断的对中小企业施行财政扶持,只有这样,黑龙江省的中小企业才能持续健康的发展。通过对黑龙江省财政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分析可以为我国财政政策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提供理论论据。受作者的学识和水平所限,本文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在以后的学习、工作过程中还将进一步地进行探讨和研究,以求对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的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Marshall A.,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8th edition, Macmillan, London,1920.
[2] Gehrig.Tan Information Based Explanation of the Domestic Bias in International Equity Investment.Th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97-101.
[3] Davis E.P.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s-an Industrial Analysis. Bank of England DiscussionPaper,1988:50-57.
[4] Moran, P. P. A. Notes on Continuous Stichastrc Phenomona Biometrika, 1950,37, 17 - 23.
[5] Zhao XB.Spatial Restructuring of Financial Centers in Mainland China and Hongkong:A Geographyof Finance Perspective.Urban Affairs Review,2003,38(4):535-571 .
[6] Bossone B.,Sandeep Mahajan Farah Zahir.Financial Infrastructure,Group Interests and CapitalAccumulation.IMF Working Paper,January,2003.
[7] Based Explanation of the Domestic Bias Gehrig.Tan Information in International Equity Investment.Th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97-101.
[8] Martin R., Sunley P. Deconstructing clusters: chaotic concept or policy panaceal, Journal ofEconomic Geography. 2003, (3): 5 -35.
[9] Malmbeg A., Maskell P., 2002.The elusive concept of localization economies: towards a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spatial clustering, Environment Planning. 34: 429-449.
[10] Barro,R.,Lee,J.W.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 Journal of MonetaryEconomics,1993,32(3),363-394.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