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的七个步骤

发布时间:2018-09-28 16:39:45 论文编辑:lgg
虽然开题报告全文不会出现在硕士论文的终稿中(其实很多内容会出现在绪论部分),但在整个硕士论文写作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即介绍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启下,即制定论文写作计划。一篇好的开题报告,对于这个文写作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下面我们按照开题报告的结构,分七个步骤详细介绍硕士论文开题报告如何写。
 
1、问题的缘起和概念界定
 
“问题的缘起”即问题的来龙去脉,这是开题报告的“面子”,决定了给评委的第一印象。
 
依照经验,一份篇幅在1.5-2万字之间的开题报告,“问题的缘起”部分以1500字左右为佳,而且,开篇必须开宗明义用一句话点题,之后再旁征博引,阐明研究的充分理由:欲解决何种问题?即使问题的表象可能是一类现实问题,但必须可以抽象到学术层面进行探讨。
 
做不到这一点,硕士论文将缺乏学理支撑和学术价值而沦为“问题-对策型的工作总结”,这肯定不符合学位论文的要求。
 
判断此部分写作是否达标的基本要求是:有无充分引用学术圈公认的权威论证来证明自己的选题具有学理价值和研究必要。所谓学理价值是判断一项研究有无学术意义的唯一标准。
 
它指:“一项学术研究要符合该领域学术共同体所遵循的学术习惯和学术标准。这就意味着:学术研究就是学理研究或范式研究。何谓范式?库恩认为,范式是指在某一学科内被人们所共同接受、使用并作为交流思想的共同的一套概念体系和分析方法,其本义是指科学理论研究的内在规律及其演进方式。”
 
同理,劳凯生认为,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也有自己的一套常态要素,比如公认的概念范畴、理论逻辑,以及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对学术共同体成员的学术工作起着一种定向和规范的作用。因此我借用‘范式’一词来描述社会科学所具有的这一特征。
 
范式就像是一把尺子,因为它能区别出内行和外行、专业和非专业。我们常说‘隔行如隔山’,什么是“行”?它是用‘范式’来界定的。”
 
如前所述,一个既“真”又“好”且符合“专业方向”的硕士论文选题要么源于学术史,要么源自社会实践且能够抽象为学术问题,肯定有研究的必要。
 
“问题缘起”之后是“概念界定”,界定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核心概念和相关概念。一篇好的硕士论文所涉及的核心概念暨论文关键词以3-5个为宜。概念多于5个将产生非常复杂的逻辑关系致使研究篇幅巨大而难以驾驭。
 
如果所涉及的概念非原创,则简要介绍学界的权威研究及定义,最后根据自己的研究选择其一。
 
如果选题所涉及的概念系独创的新概念——这往往是学术创新的起点而成为优秀硕士研究生追求的目标,那么对原创概念的科学定义将成为整个研究的重中之重,必须通过深入整理学术史方能推陈出新、自圆其说。
 
2、文献综述及其总结引申
 
这是学术研究的基础、起点和唯一依据,也是研判硕士论文质量高低的标准。彭玉生认为,“文献综述指对与中心问题有关的文献进行分析和综合。
 
尤其是对年轻学者而言,这部分往往是研究中最难而且最耗时间的部分。”
 
他总结出“文献综述有三个功能:澄清贡献,提供理论框架,提出理论缘由。”
 
功能一在于“能够勾勒出研究领域的前沿阵地,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哪些是新观点、新理论、或新资料,哪些是现有的,哪些是我们的新贡献。”
 
功能二在于“寻找理论视角是文献综述最重要的功用。理论有时能让我们对习以为常的事实产生新视角,加深对理所当然事件的理解,令人耳目一新。”
 
“功用三:提供理论缘由。如果能做到以上两点,理论缘由也就水到渠成了。如果研究者能够在文献中形成自己的问题,并将自己的研究与重要理论联系起来,那么已经证明了研究的意义。”
 
“文献综述反映研究者对所研究领域文献的掌握程度和理论思维能力。”
 
好的文献综述具有五大特点,“前沿性,紧跟学术前沿”;“覆盖性,涵盖所有重要文献”;“相关性,回顾与本研究直接相关或间接相关的文献”;“分析,而不是堆砌文献”;“连贯性,暨自始至终围绕一条主线,为作者的思路服务,一步一步推演出研究假设。”
 
总之,文献综述不能只罗列文献篇名而不做评析,要归纳、整理、分类、分析、厘清、评析、批判、扬弃前人的研究,从中找到自己所欲研究选题的根据和新的突破口。
 
最后,必须对文献综述进行总结以引申出论文选题。这是画龙点睛之笔,但往往被研究生所忽略,他们忘记了文献综述的目的是:“抛玉引玉”而非“抛砖引玉”,这是因为,首先,文献综述是通过回顾和分析前人研究成果为自己即将进行的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研究依据。
 
因此,纳入综述范围的文献必须足够权威。这里的权威有两个标准,一是研究者标准,即成果出自学界公认的名家大师或者有影响力的学者;二是出版物标准,即成果源于学界权威期刊或权威著作。
 
其次,在充分综述权威文献后,研究者一定要对文献综述进行总结和引申:“在前人的基础上,我的研究有无可供拓展的空间?我有什么新的发现?欲研究或者解决什么新的问题?亦或要针对什么问题进行某种新的探索”等等,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拓展有所进步,合乎逻辑地破题,推出自己的研究选题,这些学术发现才是文献综述的点睛之笔,也为研究的后续拓展预留了伏笔。
 
3、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研究目的是指一项研究欲解决的问题,无问题则无研究,研究目的围绕问题展开,呼应前文“问题的缘起”,使得论文的逻辑结构自始至终紧凑严密并层层递进。
 
问题既可以是学术问题也可以是现实问题,但后者必须能够引申到学术层面,具有学术价值。无法抽象到学术层面的现实问题不是学术研究要考虑的问题,这是由学术研究的学理性所决定的。
 
研究的意义指学理意义或理论意义,通常与学术史上的某个问题相关联。一项研究有无理论意义,不是作者自说自话决定的,而必须通过整理学术史旁征博引证明之。
 
关于研究的现实意义,它通常和社会生活中某种现实问题有关。当然,这种问题必须可以进行学术讨论。
 
研究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工具,通常分为三个层次——宏观、中观和微观。宏观为哲学层面的方法,中观为社会科学研究的诸多方法,微观为具体的、操作层面的方法。
 
在硕士论文写作中,研究方法的选择只限于中观和微观层面,宏观层面的方法不需要说明,否则会贻笑大方。
 
譬如,“本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云云,这属于正确的废话。
 
中观层面的方法众多,研究者无非是选择一种与自己研究选题相匹配的方法,譬如: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实地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等,不一而足,这属于中规中矩的研究。
 
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最值得赞赏的做法是,选择一个微观方法即操作层面的方法,作为解决问题的实用工具,这是硕士论文最容易达成的创新,可称之为“新瓶装旧酒”式的创新,即运用新方法研究老问题、老现象。
 
总之,社会科学各学科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现状给研究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研究方法。
 
硕士研究生应树立起“跨学科”研究的意识,不仅注重人文社会科学内部的“跨界”研究,而且要勇于应用新理论、新方法在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进行“跨界”研究。
 
4、研究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
 
硕士论文研究的难点可能出现在多个地方。
 
一是与研究所涉及的核心概念有关、与由一组核心概念依照其内在逻辑关联而展开形成某个问题有关。
 
二是因选取特定的研究方法后带来的困难,如:方法的运用、研究数据的获取等等。但是,克服困难的同时,往往意味着某种“创新”或突破。对绝大多数硕士研究生而言,完成合格的硕士论文是首要目标。
 
因此,创新只是或然即“可能创新”,而不是必然追求。因质和量的区别,除了前述“新瓶装旧酒”式的创新,还有“新瓶装新酒”式的更大创新。这种创新难能可贵,在硕士研究生中属于百里挑一,因为作者尝试运用新理论研究新问题/现象,具有原创价值。
 
5、研究思路和研究的基本框架
 
研究思路应围绕研究主题/内容合乎逻辑地展开,它相当于工程师的“设计蓝图”。
 
在理工科研究领域,相当于“工艺路线”、“实验方法与步骤”。
 
在社会科学领域,如果研究者能够自如地运用一个“可视化”的“逻辑框架图”来清晰描述一项研究所涉及的概念/对象间可能错综复杂的关系,那么,这项研究在逻辑上一定是自洽的、问题意识一定是突出的。
 
一个逻辑自洽的研究思路是构建研究基本框架的基础,它构成论文的章、节、目结构。
 
硕士论文目录结构必须遵循:一是分“章节目”三层次;二是论文标题所涉的关键概念一定要贯穿在“章”的标题中并以不同的观察视角呈现出来,即一项好的研究一定是围绕论文选题所涉核心概念层层展开的,如同“剥洋葱”一般。做不到这一点,研究的逻辑就是散乱的,研究就无法推进。
 
6、写作计划
 
这部分涉及时间分配、任务分解。当开题报告前5步都顺利完成后,制定写作计划则非常容易。
 
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列在开题报告和正式论文文末,它非常考验研究者的“学术品味”,决定着论文质量的高低。
 
有“学术品位”参考文献有三大特征:
 
一是权威性,如前所述,表现为文献作者的权威性和文献本身的权威性。
 
二是文献数量较多,数量决定质量自有其道理。在评委眼里,一篇只罗列一二十份参考文献的硕士论文和一篇拥有七八十份参考文献的硕士论文相比,学术份量立判高下。
 
 
 
三是科学分类,这也是判断研究者文献整理水平的一个标志。以马克思主义学科为例,科学的分类通常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央文件和领导人重要讲话;中文专著;中文译著;期刊论文/会议论文(论文集);学位论文;外文文献(专著、论文);网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