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贝马斯实践哲学视域中翻译主体间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5-07-08 11:45:43 论文编辑:jingju
绪论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其研究者们把对翻译纯语言的研究转向对主体与主体性的研究。语言不再只是人们交流的工具,翻译也不再只是一种语言的转换。在这项由人参与并且发生在属人世界中的实践活动中,人作为主体登上了历史研究的舞台。翻译作为一项人类参与的复杂的人际交往实践活动总是与哲学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天然联系。对哲学理论的研究在不同程度上也对翻译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对翻译的研究应从多视角多维度进行研究,它涉及译者、作者、读者和文本等多种因素的参与。本课题选取哲学中的实践视角,融合多重视域在过程中把握多种因素对翻译实践的影响。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意义上,这种回归性的研究都会对翻译活动具有启发意义。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翻译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研究从来都没有停歇过。它已经成为了翻译研究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广泛的研究使我们能够从多重视角来重新审视这个问题。可以说只要人们对翻译的效果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翻译主体间性必将有其更强的生命力并为翻译研究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和更详尽的诠释。但从现今的研究中,我们仍能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面临了多重的挑战。问题和挑战大概总结为三类:第一,由于翻译是一项特殊的人类实践活动,在翻译研究中可能存在着一些忽略和夸大。其一是对译者主体性的忽略,其二是对译者主体性的夸大。针对这一现象,作者不想对其批判和评说。
......................
 
第一章文献综述

 

第一节理论渊源
实践是人类对世界的能动性的改造过程。实践的主体具有能动性、自觉性、创造性和社会性。实践哲学作为一种思维范式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为翻译研究的理论构建提供了坚固的框架。实践哲学为我们提供新的研究起点和研究视角,我们跳出传统理论研究的藩篱,回归实践。翻译活动不再是一项简单的语言重建,它是一种属人世界中的对话性的、理解性的、互动性的时空重建。
一、理论背景与时代呼唤
翻译是一项美学创造的实践活动。翻译研究大致经历了三种视角的转变即“重建作者原意的作者中心论范式—结构主义语言学的文本中心论范式—读者接受反应的译者中心论范式”。
①“作者中心论范式”下,作者是绝对的主体,原作者掌握了对文本的全部解释权,文本只是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在传递客观意义,译者在翻译活动中不能自由发挥创造性和能动性,他要遵循文本完全服从作者的意图。译者作为一个隐形人使自身的价值隐藏于原作者之中。译者更像是一块透明的玻璃目的是完全映射原作;“文本中心论范式”下,人们要把目光聚焦到对文本语言内部的研究,“理解被视为发现文本所设定意义的过程,只有通过细度文本,并努力挖掘文本的言内意义或潜在意义就可以达到理解文本的目的。”②这种纯文本的研究忽视了实践活动中人作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把复杂的翻译活动简化到一元的世界中找寻规律,它阻碍了主体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忽略了社会历史因素对翻译的影响;“译者中心论范式”下,读者拥有了对翻译文本评判的决定权。
........................
 
二、主体的反思与实践的回归
通过对主体问题的梳理和反思,我们不难发现译者的主体地位在研究中被着重强调。他的重心主导性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一般认为,国内最早对翻译主体作出界定与专门论述的是杨武能,他在《阐释、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一文中指出:“同其他文学活动一样,文学翻译的主体同样是人,也即作家、翻译家和读者;原著和译本,都不过是他们之间进行思想和感情交流的工具或载体,都是他们的创造的客体”。①杨武能在这篇文章中界定了参与实践活动的主体是人,这完全符合现代哲学的主体概念。它包括作者,译者和读者。原著的译本被界定为他们创造的客体,即主体思想的载体。袁莉在《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一文中指出:“译学研究正经历着语言—文化—人的转变,完成了一次由本体到主体,由一元到多元的跨越,在翻译这个以人为思考和创作中心的艺术活动中,不该忽视对活动主体——译者的研究”。②袁莉把译者作为整个实践的主体提出了观点。陈大亮在《谁是翻译主体》一文中对翻译主体的确定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他提出了“译者是唯一的翻译主体”,“原作者与读者不是翻译主体,但它们分别属于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然后又指出“译者是翻译主体,前边的原作者和原文是他的前在客体,后边的读者是他的后在客体”,③同时,作者和译者在对话中形成怎样的关系也受到了质疑,他认为“翻译是译者与文本之间以语言为媒介的对话,而不是原文作者与译者之间以文本为中介的对话”。
.......................

 

第三章翻译主体间性的概念及特征.........................................................19
第一节翻译主体..........................................................................................19
一、主体及其特征........................................................................................19
二、翻译主体及其特征...............................................................................20
第二节翻译主体间性的概念...................................................................22
第三节翻译主体间性的特征...................................................................24
一、同一性.................................................................................................24
二、差异性.................................................................................................25
三、建构性.................................................................................................26
本章小结...................................................................................................28
第四章主体间性在翻译过程中的实践...................................................29
第一节主体间性在译者主体和作者主体中的体现................................30
第二节主体间性在译者主体和读者主体中的体现................................32
第三节主体间性在译者主体和文本客体中的体现................................33
本章小结....................................................................................................35
.............................

 

第五章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翻译的启发意义

 

哈贝马斯注重交往理性的重建,在理性的指导下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交往行为理论在对交往目的和手段的异化、实现交往行为有效合理化及其相互理解的最终实现途径探索等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所以,重新梳理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内容,深入挖掘其本质意义,对促成翻译的和谐具有极大的启迪性和借鉴意义。

 

第一节理论意义
翻译研究经历了三种范式的转换已经确定了主体对翻译的影响。研究者们试图寻找合适的哲学理论来填补对理性的需求。在寻求理性的过程中,研究者们遭遇了主体性自由发挥和语言无限衍义所带来的翻译窘境。主体意识自由的放纵与张扬如不用新的理性去约束,翻译活动就会目标不明,内容混乱。在这样的理性指导下,翻译效果的和谐就只能成为空谈。翻译效果没有明确的标准,新的标准如何建立,如何寻求新的理性和理论来制约和发展主体性成为了翻译研究的关注。研究者们共同的愿望就是回归理性。翻译作为一项特殊的美学活动是一项发生在生活世界中的属人活动。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需要富于建构性的理论来支撑它的研究和发展。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在交往关系下重建理性,达到交往行为的合理化。以理解为最终目的的交往行为理论与研究者们寻找的理论支撑相吻合。哈贝马斯融合实践哲学的视域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并结合生活世界对主体间性这个哲学范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
 
结语

 

本论文在实践哲学视域中结合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翻译实践进行尝试性的研究。翻译是一项复杂的美学创造实践活动。翻译研究一直是走在一条荆棘遍布的道路上。我们披荆斩棘的过程就是我们寻求方法解决困难的过程。以往的研究大多数聚焦在传统的三个范式下,在绪论部分本文详细的阐述了传统研究的优缺点。关注主体性的研究往往使我们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主体性的夸大和制约。在解决这一矛盾中,主体间性走进了我们的视野。研究者们看到了主体间性对翻译研究的影响和创新,但如何找到一个理论支撑成为了研究的瓶颈。本文从实践哲学的角度选取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摆脱纯理论研究的束缚,走进生活世界来重新审视翻译实践。
在实践的视角中走进生活世界来研究翻译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本文更多的是从实践本质上把握翻译。在过程中审视翻译实践:翻译首先是双边的交往过程,其次才是译者看似单边的工作。我们研究译者而且要研究与译者相关的主体和参与其中的外界因素,但我们如何明确我们研究的方向正确与否,我们的研究是为翻译活动解决问题还是制造难题?我们一直都需要一个方向性的把握。本文并不是一个新理论的产生更不是一个方向性的转变,本文回归现实生活在社会历史的过程中来研究翻译,在过程中关注翻译主体间性的作用,这种回归性的研究让我们有机会暂时脱离翻译其他理论的束缚来重新审视翻译实践。翻译从静态的译者单边工作变成动态的作者,读者和译者的交流和沟通。沟通和交流需要相应的规则来对其进行规范。........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