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分配伦理思维借鉴

发布时间:2015-06-22 16:45:24 论文编辑:lgg
绪论

 

一、选题缘起
本论文选题是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儒家经济伦理个案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对范仲淹的经济伦理思想进行重新梳理和系统的研究,为我国构建全球经济日益虚拟化下的经济伦理理论作出一定贡献。
中国古代是否存有经济伦理思想,在目前的学界中仍然是一个有争议性的论题。经济伦理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其未来的发展应该怎么样体现着我们所处的时代与历史,体现着当下的时代精神?随着十八大提出要加大微观经济主体改革的力度,全面探索、建立以混合所有制为特征的产权结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对这一个经济转型期,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利益和道德冲突日益增加。从宏观上说政府为拉动经济增长从而脱离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发动的“国进民退”确实有一定的必要,但从此却带来了如贫富差距扩大、消费不足与生产过剩并存的典型“滞涨”特征。从微观个体说,社会奢侈风气的形成造成商人们一切“向钱看”,为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完全罔顾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使得食品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以上日益增多的事件不断地冲击着人们的道德底线。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我国目前的社会贫富差距扩大、经济伦理失范、道德体系混乱,政府应该负担怎么样的责任,政府自身权利扩张的底线到底在哪儿?商人对经济利益的追逐政府与社会又该怎么去引导及监督?如果我们的经济道德继续失范,贫富悬殊继续扩大,未来面对日渐增加的全球经济虚拟化进程,中国不可能成为赢家。
..................
 
二、研究现状
目前学界对范仲淹的研究多是集中在有关他所参与的历史事件的考订、政治思想、史学思想、军事思想、文化思想、教育思想研究等方面。在研究范仲淹经济伦理思想或伦理思想的则近乎空白。在其经济思想或与经济思想有关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三位学者的五篇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专门研究经济方面的学术著作。赵继颜老师是第一个研究范仲淹经济思想,他认为范仲淹面对当时宋朝的经济困局,提出了朝廷必须马上加大扶持农业生产的力度,大力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并且在抑制奢侈物品消费的同时还要促进商业交换的增加,国家财政开支方面则应以量入以出及持俭抑奢等的主张,以上这些都是正确的、是合乎当期时的北宋的实际情况的。但是面对当时北宋庆历年间的公田分配不均、县衙设置的不合理带来的徭役不均,这些严重社会问题却没有在其著作中得到反映。且其对国家应怎加大对农业生产与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上的写作深度也略嫌不够。
第二个有代表性的对范仲淹经济思想进行研究的是孔祥振老师,他发表了三篇十分优秀的论文,对范仲淹的农业、商业、财政思想进行论述。孔老师对范仲淹生产思想的研究是包含在其农业思想里的,他在里面阐述了范仲淹对农业生产在整个国家和社会地位上的认识和发展。并认为范仲淹对于管理、组织农业生产上的政策措施十分到位,是其“惟农是务”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范仲淹如此地重视农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来增强国力、及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
 
第一章 范仲淹的生产伦理观

 

人们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是以围绕一定社会关系和联系来开展的。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中,通过对自然界的改造及利用,创造了适合人类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这些物质条件是人类赖以为依存的基础。以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生产的总进程中,生产作为该进程的起点,它对整个再生产过程起着主导地位,并决定着交换、分配和消费。在原始社会中,人类完全没有生产的概念,只是基于生存的需要,从自然界中获取唾手可得的生存资料。伴随着人类自己在生存中不断进步与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也不断提高,积累生存劳动经验也越来越丰富,从而就逐渐掌握了一些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可以生产出一些有利于自己生存的产品。从此,人类就有了自己的剩余产品,也就有了进行剩余产品交换的经济活动。可见,生产在人类生活中占据着无可争辩的主导地位,人类所有活动都是以生产为基础的。生产是如此地重要,必然成为人类思考最深刻和最频繁的一个问题,它与人类合目的性的应然内容相结合,就构成了人类的生产伦理思想。
范仲淹生活时代是在封建社会的宋朝,那时我国的实际生产力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但是人民生活仍然是比较困苦的。这主要是因为朝廷对于农业生产的价值导向和价值标准不清晰,只图虚名、不图实。范仲淹对此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并要求朝廷马上做出更正。
.............
 
一 、“劝农之实”
人类社会是建构在其赖以为生存的经济活动之上的。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农业有着无可争辩的支配地位,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农业不仅是人们物质生活基础的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国家财政收入的根本来源。既然农业是如此地重要,那么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首要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其生产的动机问题;亦即是到底以什么作为生产的价值导向和生产的价值标准问题。范仲淹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体现在他对“名”与“实”的认识和处理上。名与实的关系成为范仲淹经济伦理思想的着眼点,是因为当时宋代正好处于内、外部矛盾激烈冲突的时刻。人民从事农业生产面对着诸多困难,但社会上层的统治者却对这些困难熟视无睹。这让范仲淹十分担忧,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今国家有劝农之名,无劝农之实,每于春首,则移文于郡,郡移文于县,县移文于乡,乡矫报于县,县矫报于郡,郡矫报于使,利害不察,上下相蒙,岂朝廷之意乎”①。范仲淹认为朝廷颁布的支持农业发展条例因循守旧,完全只是图一个虚名文章而已,这种虚名使到农业的整体规划与匹配建设根本就无法有效建立。正因为朝廷自己只图名、不图实,使得地方上支持农耕的措施与政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与执行,那么以实在支持农业耕作为特征的生产价值导向和生产价值标准就无从建立。
..............

 

第二章 范仲淹的交换伦理观 ..................................16
一、“变商法”........................................................ 16
二、“国用不乏”...................................................... 20
第三章 范仲淹的分配伦理观 .................................23
一、“均公田”........................................................ 24
二、“择官长”........................................................ 27
三、“平差役”........................................................ 29
第四章 范仲淹的消费伦理观 .................................32
一、“宝俭”.......................................................... 32
二、“师古人之行”................................................ 36
.......................
 
第四章 范仲淹的消费伦理观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活动。社会的再生产过程是由人们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构成。生产与消费作为再生产过程中的起点和终点,其又是与交换和分配之间有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事实上生产决定消费,生产不仅决定着消费的对象,也决定着消费的方式。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对象也不断增加,消费方式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另一方面,消费也决定着生产,因为没有消费也自然不会有生产。只有通过消费方可促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这种现实的产品必须在流通领域中,通过消费才可以实现其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是不同的,那么消费的目的与方式也自然不尽相同,从而消费就具有了文化上的意义。再加上人们消费会对社会各个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那么消费也自然产生其伦理意义。
在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中,对待消费只有奢侈与节俭两种观点。在封建主义社会,由于人们的物质生产能力低下,创造的物质财富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整个社会的总供给水平长期低于总需求水平。因此也就不难理解那些年代的思想家们,为何总是提倡节俭与抑奢侈作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这其实是希望以此来调节物质财富不足而造成的社会矛盾。在这一点上范仲淹也深深地认同这个道理,更为重要的是他对节俭的消费伦理原则,一辈子都是在躬行践履。
...................

 

结 语

 

经济伦理思想作为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是特定历史发展时期的产物,也是在特定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并且是为特定政治与经济服务的。它所服务的对象就决定了这个经济伦理思想的原则与目标。范仲淹的政治与经济服务对象是国家,政治与经济任务就是怎么样使得养民富国。我们把他的经济伦理原则称为以国家利益为中心的经济伦理原则。这个原则是他的经济伦理思想核心和灵魂,也是整个国家经济运行所必须遵循的道德法则。
范仲淹生产伦理观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以国家利益为中心的养民富国论。针对朝廷颁布的农业发展条例仅图一个虚名文章,他提出必须以建立以“劝农之实”为主的道德法则,朝廷要自上而下地带头强力推进,把农业生产之重作为整个社会的生产的价值导向和生产的价值标准。因为“惟农是务”,农业作为天下的根本,这涉及人民大众的生活水平与社会的和谐稳定,“养民之政”是“富国之本”。范仲淹交换伦理观最特别之处是他并没有陷入传统的“重本抑末”的意识形态陷阱中,而是给这种传统的“重本抑末”思想注入了充满时代感的新鲜气息。范仲淹力主发展商品经济,认为这样可令人民生活富裕,国家经济繁荣、进步,实现养民富国的国家战略目标。针对朝廷以往对商业活动“轻变其法”导致 “财用自困”,他提出“大变商法以行山海之货”之策,用法律保证商人进行商业活动的合法权益。商人进行商业活动是起到架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桥梁作用,这对国家的经济活动是十分重要。.....
...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