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跨境迁移新趋势——基于社会学视角

发布时间:2014-05-09 22:09:44 论文编辑:jingju

1绪论


1.1国际移民的理论基础


人口迁移的历史非常久远,可以说人口迁移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延续的。早在远古时代,一批批人类的先驱者们就追随着自己的本能开始了漫长的迁移,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工业革命以及现代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大规模、有组织的人口迁移贯穿了人类整个近现代的历史,最终的结果是地球大陆的各个角落(南极大陆除外),都有了人类的常住居民。而跨越国境的人口迁移则是发生在十七世纪近代主权国家形成以后的事情。如果说20世纪以前的跨境人口迁移主要是伴随着西方国家的殖民扩张而进行的人口由宗主国向殖民地的迁移的话,那么二十世纪中叶以后所进行的跨境迁移则呈现出新的趋势,即人口由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流向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为此,西方的相关学者就人口跨境迁移的动因、目的、途径等做了深入的研究,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    “推拉”理论
最早对移民动因进行系统理解的美国社会学家莱文斯坦(E. G.Ravenstein),他认为人口的跨境迁移并不是盲目地无序流动,而是遵照着一定的规律,导致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因是迁出地“推力”和迁入地“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他提出的“推拉”模型中,“推力”是指原居地不利于人口生存和发展的种种排斥因素,它可以是战争、动乱、生态环境恶化、经济条件恶化等一系列对某一地区具有普遍性影响的因素,也可以是某一部分人群所遭遇的不幸或苦难;而“拉力”则是指迁入地对外部所具有的吸引力,它可以是大量的就业机会,也可以是仅仅对于某一部分人的特殊机遇。正是在“推拉”合力的作用下,才促成了国际间的人口迁移。
..................................


1.2研究综述


在移民理论的研究方面,国内的有关学者很早就将西方的移民理论介绍过了中国。其中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如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的李明欢教授所著的《20世纪西方国际移民理论》和《20世纪西方国际移民理论再探讨》,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周聿娥教授的《当代国际移民理论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和复旦大学李竞能教授的《现代西方人口理论》等,这些文章和专著把西方现当代的移民理论系统化地表述出来,为后来者的相关研究都提供了很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但是由于方正县在2011年8月发生的“五壮士砸碑”事件发生之前一直默默无闻,而只是作为黑龙江省内的日本 拓团重要集结地进行抗日战争史的相关研究,所以将相关的移民理论具体应用于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的方正地区对日移民问题的研究,国内的学者少有尝试,因此,这既是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出是本文研究的难处所在。
在2011年7月末,国内某微博上传出“方正县花巨资为日本人立碑”事件之后,极大地刺激了一些人的民族情绪,国内大量的媒体也进行的了一系列的跟踪报道,典型的报道有南方周末2011年8月11日刊登的《短命的名录墙,迷失的方正县》,广州日报2011年8月2日刊登的《中国式碑剧是以德报怨》等等,这些报道大都讲述了 “立碑”和砸碑的过程,县政府对日本的招商引资和日本开拓团的历史和移民等问题,对“立碑”的行为进行的了批评并将矛头指向了方正县政府为日本人“立碑”的初衷,这些批评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就是指责方正县政府对于历史的无知和背叛,对作为日本关东军附属的满洲开拓团的纪念就是对日本关东军侵华历史的肯定和遗忘。
................................


2方正县向日本移民的历史背景


2.1方正县的自然经济状况


方正县位于黑龙江省中南部,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其主要的农业作物是水稻。2010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6704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52.4万吨其中,水稻产量44.7万吨,因其肥沃的土地、优良的引进稻种和先进的水稻寒地稀植技术,方正县所出产的大米色泽晶堂、口感顺滑,畅销海内外各地,2005年,方正大米因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和良好的信誉和口感,成为了继黑龙江五常和辽宁盘锦后,全国第三个大米原产地域保护产品。正是得益于这些年的水稻种植,方正县的农民们的收入有了很大的提高,根据方正县政府网站上的数据,2010年方正县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587元,比上年增长14.9%。然而,比方正大米更为出名的是,方正县是黑龙江省旅日华侨人数最多的县。据方正县政府相关部门所做的统计,目前全县的23万人口中,居住海外的华人华侨共有38000余人,占全县人口的20.77%,占哈尔滨市华人华侨(约5万人)的76%,其中华人12000余人,华侨26000余人,这些华人华侨主要分布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日本为最多(35000余人)。华人华侨与归侨侨眷合计约86270人,约占全县人口的47.14%。
人们由此会产生疑问:一个人口仅有23万的小内陆小县城,至今为止还没有铁路通过,交通条件也算不上非常便利,而且东北地区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林木资源极为丰富(方正县的人均耕地面积达5. 38亩,黑龙江省的人均耕地面积为4.7亩,而全国同期的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5亩左右,而方正县的人口密度仅为每平方千米74. 8人,也为较低的水平),为什么县里会有将近一半的人口放着好端端的日子不过,却非要移民日本呢?这其中的缘由,就要追溯到二十世纪上半页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
.............................


2.2日本开拓团的兴起和覆灭


方正地区向日本的移民之所以有今天的规模,是与当年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及向东北地区的移民政策有直接联系的。在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特别是伪满洲国建立至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这段时间里,日本一直都没有间断过对中国东北地区的移民和侵略活动。40年间,有大约32万日本移民先后进入东北地区,其中绝大部分分布于今天的黑龙江省境内。
日本的这种移民活动,是其妄图永久性地占领中国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给中国东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也使大批的日本人枉死于异国他乡,并产生了后来的日本遗孤问题。


2.2.1日本满洲开拓团的兴起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后,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到了二十世纪初期的时候,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几乎都被纳入到了西方国家所建立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范围之内,而作为拥有古老文明的中国,则面临着被英、法、德、俄等强烈瓜分的命运。在亚洲方向,唯一可以幸免于被瓜分命运的主是东亚的日本。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以前,还是一个处于中世纪的国家,同中国一样偏离于世界发展的主航向之外,通过明治维新和倒幕运动,使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在十九世纪末期,日本取得了与西方列强近乎同等的国际地位,并援引西方列强的先例表达了自己对于海外殖民地的渴求。日俄战争的胜利终于为日本终于提供了进入南满地区的机会。
................................

3方正县向日本移民的现状...............................................16
3.1方正县向日本移民的数量及性别和年龄构成.............16
3.2方正县在日本移民的行业构成及地域分布状况.........27
3.3方正县向日本移民的几种主要方式...........................28
4方正县向日本移民的原因探析.......................................30
4.1基于新经济移民理论的解释.....................................30
4.2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解释.............................31
4.3基于“惯习”说的解释................................................35
4.4基于“移民文化”说的解释.......................................36
...............................................


5移民对方正县社会经济的影响


5.1移民对方正县社会经济的积极影响


5.1.1移民促进方正县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


大规模的人员流动必然会促进迁入地和迁出地之间频繁的物质和文化交流,方正县也是如此。几十年间由移民所带动的官方和民间的人员往来有效地促进方正县与日本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也使方正县与日本的联系更为密切。


以下仅以方正县对日友好交流的两个典型事例来进行介绍。


5.1.1.1日本水稻专家藤原长作来方正传授水稻种植技术


方正县是一个农业县,过去由于水稻品种和种植技术方面的限制,水稻的产量一直都不高。在1981年的时候,方正县的水稻还没有成为县内的主要粮食作物,而且亩产仅有200至300公斤左右。
藤原长作先生是日本战后知名的水稻种植专家,最为擅长的就是水稻的寒地种植技术。1980年,藤原长作先生做为日中友好黑龙江省农业考查团的一员,在祭扫了“方正地区日本人公墓”之后,有感于方正县中国养父母对日本遗孤的博爱与胸怀,在与方正县的农业技术员进行了水稻种植方面的交流后,提出到本县传授水稻种植技术的想法。
1981年4月,应黑龙江省科委和外事办的邀请,藤原长作先生来方正县朝阳公社富余大队传授寒地水稻稀植技术。试种水稻27.4亩,当年的产量就达到平均每亩805斤。1982年3月,藤原长作先生第二次来方正县,这一次实际试验点扩大到11个公社,25个生产队,总计4556亩。当年的亩产量平均为758斤,最高亩产地块为1024斤。
在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前期试验种植之后,方正县将“寒地水稻旱育稀植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到了全县,这年秋天,釆用新技术所种植的水稻亩产平均达到1012斤,第一次实现了万亩千斤的目标。从1987年开始,方正县又进行了 20万亩大面积推广种植,三年后都如期达到了指标。
......................................


结论
方正县向日本的移民,是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说其具有偶然性,是因为方正县本身的地理条件和文化条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本身并不像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那样具有向外移民的传统,只是因为当年日本战败时整个黑龙江三江地区的日本开拓团聚集于此,且在当地存活下了大量的日本遗孤,才机缘巧合地成为了东北地区最著名的移民迁出地。说其必然,则是由于中日两国在收入方面的巨大差距,日本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所形成的对低端劳动力的需求,日本遗孤亲属移民日本所产生的示范效应和累积的移民惯性,以及逐渐在当地形成的移民文化。这些因素的作用叠加起来,就形成了方正县今天的移民规模和态势。
随着移民在时间上的持续进行和在规模上的不断扩大,人口的外流对迁出地的反作用也就日益显现出来。一方面向日本的移民促进了当地与日本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提高了一部分人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也使方正县的知名度有了一定的提升。同时,大规模的移民也给当地带来了诸如传统道德的瓦解,女性外嫁使适龄男性婚姻困难,加大收入分配不均等负面影响。
追求幸福,寻求更好的生活是人类的基本权利,方正县人以移民日本的方式来争取更好的生活条件是无可厚非的。通过向日本的移民以及劳务的输出,原本仅以农业为主要收入的方正人有了更便捷的途径来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在考虑移民的同时,人们也应该量力而行,毕竟国外的生活并不是适合所有人,而仅仅是为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去舍弃自己的父母、妻儿,甚至倾家荡产去办移民的盲目行为是不应该被提倡的。........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