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地景艺术参与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的介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0 21:46:19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是一篇环艺论文,笔者认为地景艺术的产生突破了的现代主义艺术发展的瓶颈,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艺术创作的认知。从场域的拓展一方面来看,让艺术走出美术馆这一理念的实践就意味着,无论是艺术服务于宗教还是商业利益、权力的驱使下,地景艺术家和地景艺术品彻底解脱了千百年来艺术被上层建筑所奴役。艺术创作不再被商业利益关系所限制,作品充分发挥了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和审美能力的体现,对于艺术家来说是真正的思想解放。从构成的素材来看,把观念凝结于素材之上,以材料作为语言描绘,从艺术形态上、艺术审美价值和审美体验等等都是一次彻底的革新。从观念上看,一方面,地景艺术融入了艺术家对当代艺术的个人思考,追求艺术创作的自由、平等和多样化;另一方面,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伴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它是最深刻的、也是最现实的。总之,地景艺术可以看作是挑战传统、挑战规则一种艺术形式,体现在艺术创作的形式、创作的内容以及观念的表达等都是自由、丰富、民主的艺术思潮。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地景艺术是一门关于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对所在的场所的拓展研究,受自身特殊性的影响,险峻的地形、庞大的体积和易消逝的媒材等一系列本质问题作用下,地景艺术作品不易于收藏,且很难获得资金赞助。因此,地景艺术发展凭借着艺术家个人意愿和对艺术的追求而拓展的艺术实践。虽然困难重重但并没有影响艺术家的创作热情,由于艺术家不断探索,试图通过更新创作媒介,或者以不同的方式去介入到自然环境中,带来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并表达出作者关怀人类社会的现实问题。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已经与人类生活、行为活动息息相关,艺术创作通过艺术家自身经历或者所见所闻运用艺术的再现,题材来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此而言,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从地景艺术的萌发到如今,在实践过程中参与揭示一些社会发展导致的一系列问题,受到了很多人们的关注。地景艺术发展的五十年间,艺术家创作初衷由追求艺术的纯粹性到艺术的应用,为社会、为人民生活带来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西方国家通过艺术角度参与到一些社会问题的实践中,无论是自然环境的改造还是到社会文化的建设,通过艺术作品呈现出了深刻影响力和崭新的面貌。相较于西方国家,我国社会的发展进程、深度不如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背景、社会文化、社会心理和社会观念的不同情况下,我国步入地景艺术创作时间起步较晚,从事理论、创作与应用方面的艺术家和理论家并没有显著的影响,以及全民艺术教育的普及程度不足的条件下,观众对地景艺术渊源和内涵的认知能力同样不足,不能够深刻的感悟到作品所表达意境。因此,地景艺术在形式上、艺术感染力等方面仍然具有许多发展空间和潜力,当地景艺术创作内涵被观众领会和支持以后,对文化的传承和延伸、对相关学科以及其他领域的发展也能够带来助力。
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由美国地景艺术产生的背景、发展脉络,深刻剖析艺术的产生是在暗示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问题。通过艺术的教化功能,从观念上转变人们片面的思维模式,可能忽略到的不足之处,进一步通过一些政策、计划解决人类行为问题的办法。在这一点上,西方发达国家以先锋者的角色走在世界前端,他们在地景艺术领域的探索,成就了诸多成就和荣誉,也确实改善了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目前,中国正处于各个领域全面发展的阶段,无论是在艺术领域的发展空间还是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都会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必要的矛盾。
.......................

1.2 地景艺术的背景研究及前人的工作情况
1.2.1 早期西方国家实践情况
地景艺术萌发时期,主要创作地域是位于美国西部未开发的自然区域,也有一部分艺术家在欧洲国家进行探索。地景艺术产生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这个阶段艺术家由原本从事的艺术领域纷纷跨界,探索以自然为载体的艺术创作,地景艺术通过艺术家不断的实践、不断地创新逐渐形成了地景艺术体系。八十年代以后的,美国适逢经济危机,对原本就存在着创作资金困难的地景艺术算是雪上加霜。这场危机不仅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同样也影响了人们生活水平及精神追求。艺术家们发现,即使离开城市来到荒野,艺术创作终究离不开社会。这就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艺术理论的阐述,艺术属于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艺术家试图将艺术应用于其他领域、融入社会,将地景艺术延伸到城市自然景观中,进而继续发展和转型。因此,地景艺术对园林设计、景观设计等的影响颇大,从而以园林和景观艺术的角度反作用于工业废地的改造有很大的成绩。
地景艺术在西方国家产生,是通过艺术家不断实践的基础上,由后人总结归纳出的一只艺术流派。艾伦·松菲斯特(Alan·Sofist)美国著名的艺术家,同时也是环境艺术的先驱者。他自幼因目睹陪伴他成长的铁杉树林遭到砍伐而焦虑,成年以后怀揣着保护原始大自然的情怀,致力于生态与艺术的和谐关系研究。他著名的地景艺术作品《时间风景》坐落于美国纽约的一座城市森林。他将自然景观同城市环境的有机结合,创造了一部城市里的自然景观。包括《时间风景》在内,松菲斯特对城市空间的自然环境的探索主题大多数是对原址的自然风貌的恢复,将原始植被重新培育、修葺城市自然景观、恢复城市生态环境,表达作者对人类盲目改造自然环境的担忧。由于早期他不断的实践验证了自己的观点,撰写了很多关于环境与艺术的书籍和期刊,对地景艺术做了较为系统的归纳总结,并在环境艺术领域的探索成为了先锋人物。松菲斯特一生都在为环境问题实践着,直至今日他认为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环境学今后要致力于解决的方向。
.............................

2 地景艺术的溯源

2.1 地景艺术的概念
地景艺术(Land Art)起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的美国,是一种带有反叛传统艺术形式倾向的美术思潮。广义上说,地景艺术是一门以自然环境为画布,而创作出的“自然”雕塑。狭义上,1968 年 10 月在美国纽约道恩画廊举办了一场名为“Earth works”的展览,它汇集了许多艺术家的参加,接着在次年 2 月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的 White 博物馆举办了以“Earth art”为名的艺术展,将一群善以室外为创作主题的艺术家汇聚到了一起,形成和壮大了这种风格的艺术家团体,地景艺术这一流派以此为开端。它的产生意在表明艺术家试图突破传统绘画标准和美学形式的束缚,追求纯粹、自由的艺术创作,由画廊、工作室等室内场所转向投入人迹稀少的自然环境中去。艺术工作者把自然作为创作主体,通过艺术实践活动以抽象的表现主义风格,把作者主观感受渗透出来,进而创作出的人文景观在自然景观背景的衬托下,形成了毫无违和感的艺术景观。这种景观在创作形式上,受同时期发展的各流派艺术(如装置艺术、极少主义)的影响,表现为弱化形式,注重观念表达,摒弃传统二维平面向四维空间的探索。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所采用的媒介不仅只有自然的素材(如植被、土壤等)、天气现象(闪电、雨、雪),也包括人工材料(如火药、纤维织物等),甚至还有通过记录艺术家行为印迹形成的一种观念性艺术的表达。而近些年来,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艺术创作媒介也不断尝试,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在新媒体应用上也小试锋芒。在创作思想上,受“达达主义”思潮的影响,将艺术的界限消退,并不断寻求艺术与人的生活、与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对艺术创作场域的拓展的一次大胆的实践。在表达理念上,艺术家们经过与自然环境的亲身体验,进而在艺术实践过程中表达各自对环境关系的不同见解。地景艺术就是这种注重观念表达的艺术形式,利用自然来诠释自然本身,能够更进一步的探索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自然与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美国广袤的地理条件为艺术家们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空间,由此而言地景艺术作品是对传统作品空间的挑战,以庞大的体积成为它的标志性特点,同样也代表了人类不断突破、不断的创新的精神。
..........................

2.2 美国美术对地景艺术产生的影响
2.2.1 欧洲移民热潮对美国艺术的形成
地景艺术以美国为创作中心,是具有历史情愫的。美国艺术形态产生之前,一直以本土的印第安人艺术为代表。自十七世纪以后美国艺术开始形成,新艺术的形成,与欧洲人民移居美洲有直接的关系。在十五世纪,欧洲一些航海家通过对其所居住的大陆西部海域航线的探索抵达了美洲,从此开辟了长达几百年的移民和殖民入侵。在美洲东海岸欧洲人民接踵而至,早期的移民者在创开繁荣与发展的前提,是需要解决在新大陆生活必需品的生产、房屋的建设以及生存适应能力。为了能够在新环境快速的安定下来,十七世纪以后的移民者都具有建筑技能或者手工艺匠人。在绘画方面,他们为美洲大陆带来了欧洲先进的思想和技艺,在艺术创作方面延续欧洲以人物画与风俗画为主要创作题材。而在英国早期清教徒为了躲避宗教和政治的迫害,寻找新的土地以获得自由,纷纷移民到了美洲大陆。清教徒对北美民族独立带来了不仅是从文化方面还包括精神层面的影响,涵盖了美国的教育制度、法律体系甚至是民族自信的建设意义深远。到了十九世纪,欧洲革命运动的失败,彻底打击了欧洲封建专制制度,工业革命取代了传统手工生产,种种原因所致欧洲各国的劳动力为寻求更多的社会资源,不惜万里来到美洲,移民者数量达到了一个新的顶峰。这时浪漫主义的风景画被引入进来,在这长达几个世纪的迁徙历程中,知识分子、民族文化和劳动力的流入对美国美术脉络发展甚至是美国现代文明史的撰写所带来的影响不可估量。因此,美国早期艺术作品所呈现出的内涵是多民族人类文明共存与融合的产物。
图 2.1 《闪电原野》
.............................

3 地景艺术介入自然环境......................................19
3.1 环境的概述...................................19
3.1.1 什么是环境.....................................19
3.1.2 自然环境...............................19
4 地景艺术介入社会文化.......................................33
4.1 艺术的社会本质.....................................33
4.1.1 什么是艺术?......................................33
4.1.2 艺术在社会中的位置................................34

4 地景艺术介入社会文化

4.1 艺术的社会本质
4.1.1 什么是艺术?
什么是艺术这个话题,正是千百年来艺术家、理论家、思想家一直在探索却悬而未决的一个棘手问题。在艺术发展的历程中,哲学家也不断的就艺术的本质下定义。柏拉图认为艺术即模仿。柏拉图理论阐释了在古希腊时期对于艺术的界定是趋近于对真是物象的反映,因此,艺术家甚至还不如手工艺人那样更接近真实,因为后者至少会努力去复制“形式”,从而创造出日常物品,而前者则只以这些日常物品作为创作的模子,也就是说,他们实质上是在对复制品进行复制。[13]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即认识。他除了遵循自己的老师柏拉图对于艺术的观点基础之上,他认为艺术的本质是结合哲学思想去揭露事实的真相。关于对艺术定义的哲学观点到了二十世纪以后,科技发展的当下哲学家道格拉斯·戴维斯重新定义艺术即虚拟。体现了现代科技发达背景下艺术的发展趋势。其实,纵使艺术有千种万种定义,都脱离不了每一时期艺术所代表的一种思想、一种文化。艺术也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变迁,它的复杂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不能简单概括、以偏概全,进而在一定的情况下影响到了研究艺术的方法。如今,我们迈入了社会现代化的背景下,艺术不再是单一角度、单一层面的学科,艺术的发展更为迅速,它与政治、经济、道德、哲学、宗教等都存在着内部的关系。因此,关于艺术的本质,是艺术内部的一种规定性,它随着外因的变化而转变,规定着艺术与其他事物在本质上的区别。在进行艺术实践的前提下,应该就艺术的本质这一话题最先进行深入研究,掌控艺术发展的规律。
《太阳隧道》
..........................

结论
地景艺术的产生突破了的现代主义艺术发展的瓶颈,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于艺术创作的认知。从场域的拓展一方面来看,让艺术走出美术馆这一理念的实践就意味着,无论是艺术服务于宗教还是商业利益、权力的驱使下,地景艺术家和地景艺术品彻底解脱了千百年来艺术被上层建筑所奴役。艺术创作不再被商业利益关系所限制,作品充分发挥了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和审美能力的体现,对于艺术家来说是真正的思想解放。从构成的素材来看,把观念凝结于素材之上,以材料作为语言描绘,从艺术形态上、艺术审美价值和审美体验等等都是一次彻底的革新。从观念上看,一方面,地景艺术融入了艺术家对当代艺术的个人思考,追求艺术创作的自由、平等和多样化;另一方面,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伴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它是最深刻的、也是最现实的。总之,地景艺术可以看作是挑战传统、挑战规则一种艺术形式,体现在艺术创作的形式、创作的内容以及观念的表达等都是自由、丰富、民主的艺术思潮。
(一)自然环境
首先,自然环境就是艺术家向往的自由。自人类社会文明产生之时起,人类依赖自然所为我们提供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财富早已成为了一种本能。当现实世界制度、规则的压迫下,人们总是希望短暂回归自然的温情中寻求解脱。地景艺术家选择在自然环境中进行艺术实践,脱离社会群体的繁文缛节,就是纯粹的追求一种精神上、心理上、艺术上和制度上的自由净土。在自然的大地上,她提供了我们更广阔的地理空间、更丰富物质资源还有更多样的自然景观作为艺术家的创作主体。在这里,艺术家们完全沉浸在自然的神秘和未知世界中,对艺术创作的态度、艺术境界的追求不可自拔。
其次,从审美价值的角度来看,地景艺术借助自然力量、利用自然素材创作了一个又一个的震撼人心的景观雕塑,作品的壮美使人们欣赏自然的美,感受自然的奥妙,从而产生热爱自然的一种情怀。从艺术形式上看,地景艺术看重的是情感和观念的交流而模糊艺术形式在作品的体现。从艺术发展上看,地景艺术更替了传统艺术制度的规训,用新的艺术思想,新的创作手段以及新的规模去定义当代艺术发展可能。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