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意产业视域下的大学艺术通识教育体系的建立

发布时间:2017-06-24 15:28:29 论文编辑:jingju
我国正处在经济换轨和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二、三产业的交替增长成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中不容忽视的力量,文化创意产业在其中的位置和分量举足轻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和生存态势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产业发展水平,乃至整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大批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者。大学作为文化创意产业从业者和未来社会文化创意产业消费者的输出基地,承担着巨大的历史性任务。作为与文化创意产业息息相关的艺术门类教育单位更要有着统揽大局的观念,统筹、规划整个大学的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从而更好地完成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人才的任务。

 

一、新时期文化创意对产业发展及人才提出新要求

 

(一)新时期文化创意产业的社会角色
文化创意产业涵盖了设计、研发、制造等生产领域的内容,同时兼具艺术文化、休闲娱乐等方面高端概念的主导性融入。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正是需要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来减弱第二产业转型升级所出现的疲软态势,与此同时,要求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迅速进行融合对接,完成第二产业转型升级、第三产业后来居上的进程转换。在这样的社会要求下,作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融合体,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就显得具有适时性。文化创意产业扮演着整合产业发展,带动社会经济平稳过渡的重要角色。

 

(二)产业者与消费者的双向对接
新时期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期待和要求,最基本地集中在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化与产业化。产业是指由利益相互联系的、具有不同分工的、由各个相关行业所组成的业态总称。人们往往强调要有大量的从业人员进入到产业中来,但往往忽视了产业外延部分关于产业形成之后的受众群体的培养。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消费的诉求。文化创意产业涉及到的多方面和多领域共同结合和发展。要让更多人参与其中成为产业的消费者,需要整个社会的大环境的引导,而作为未来文化消费主体和领军者的大学生,更需要正向的开发和引导。

 

(三)产业人才专业模糊化
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应当具有专业的产业运营知识,同时做到技术类专业的模糊化。一个优秀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不需要什么都会,但要触类旁通地快速进入各种角色之中。因为,文化创意产业涵盖广告、建筑、时尚设计、电影与录像、交互式互动软件、音乐、表演、出版、软件及计算机服务、电视和广播等多个领域。因此,作为能够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人才的大学教育,专业的模糊化势在必行。

 

二、文化创意产业中大学教育的角色定位

 

(一)文化创意的“年轻引擎”
年轻人是社会最为活跃的群体,而高校又集中着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青年学生。他们快速成长,吸收各个方面的社会信息。他们接受着不同的新鲜文化,同时也在制造属于自己的文化。2015年,我国共有749万高校毕业生走入社会,这个群体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引擎”。因此,高校需要敏锐地把握他们的价值导向,这样才能够真正将这个“年轻引擎”的动力注入到整个社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力量之中。

 

(二)文化创意的“试验田”和“试水区”
高校在文化、思想以及社会敏锐度方面有着先天优势,并担负着培养未来高素质文化创意人才的任务。在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利用创新精神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这是对高校培养文化事业人才提出的又一适时要求。高校为年轻人提供的不仅仅是教育的场所,更应该为年轻人提供一个宽松且正向的思想环境,这是对青年人发挥创新激情的有利保障。这种精神就像是一颗种子,一个优秀的文艺作品的萌芽需要社会和高校提供一片文化的土壤并精心栽培,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才能健康茁壮地生长。高校应该努力搭建一个与社会过渡和对接的平台,学生在学校的培养和引导下可以在这一个平台进行不断地尝试与调整,对文化市场进行“试水”。

 

三、大学教育中艺术通识课程的现状及文化创意产业视域下的发展策略

 

(一)课程现状
2015年底,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牵头,内蒙古师范大学承办的“首届全国艺术类通识课程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举办。会议期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易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天津美术学院教授郭雅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许平、同济大学教授林家阳等专家,分别从核心观念、国际前沿、教学特点、民族艺术资源等方面,阐释了对艺术通识课的认识。这次会议说明了我国目前对艺术类通识课程开始了系统化的认识,从整个会议进程中各位专家以及到会的各个高校的基层教师所反映的情况来看,高层次学历教育中由于交叉研究创新成果的要求,艺术通识类课程开展较早,效果显著。
但是关于艺术类通识课程,仍然还停留在概念性的解读以及尝试性的探索,并没有整体进行系统化的认识,以及针对不同学科专业范畴进行细化分类。从教育基层工作层面来看,艺术类通识教育也在尝试性地摸索进行,学生在教学中有所受益,实际效果可圈可点。但是从概念层面、学科整体的指导性层面以及与社会文化创意产业对接层面上看,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性。也就是说在全国高等教育的层面,并没有出台一个相关艺术通识课程针对不同学科范畴而区别性分设的指导性意见,也没有一个针对艺术类学科和与文化创意产业密切相关专业的艺术通识类课程的设置指导性意见。

 

(二)相应对策
1.针对文化创意产业要求建立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个十分庞杂的体系,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是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文化创意产业主要专业范畴集中了广播、电影电视、动漫、传媒、视觉、表演、工艺设计、环境设计、广告装演、服装设计、软件和计算机服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因此,针对这些既有的社会角色群体专业,进行系统化的通识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2.分学科范畴建立
首先,艺术通识课程应该从小范畴到大范畴进行逐层设置,需要从交叉研究间、学科内、学科门类内和泛学科间四个层面“从专到公’的课程深度设置艺术通识课程。这样有利于通识课程的分化与系统性设置。例如,交叉研究需要较为专业性的学科了解,通识课程就要倾向于结合所要进行交叉研究的学科进行系统性的教授。又比如,设计艺术学科内平台课程的教学应该纳入专业艺术通识类课程的体系之中,讲授的教师应该具有多学科方向的学习背景。同时,还要注重专业方向间的边界模糊化,从共享课程的开设到学科专业开放性工作室的建立完善,这些都应该充实到通识教育体系之中。
基于前面几部分内容分析,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依托文化创意产业建立大学艺术通识教育体系。在交叉研究间、学科内、学科门类内以及泛学科之间四个层面中,应基于专业范畴的不同而设置专业程度和讲授深度从高到低。前三个层面是从产业生产层面而进行设置,同时三个层面的艺术通识类课程在整个专业课教育的同时要同步开展,以主干学科为主导,在不同范畴中引入相通的专业方向和其他专业内容。
与此同时,在保证各个学科层次艺术类通识课程的开展以外,还要着力引入主干学科以外关于创意营销、产业经济等背景类通识课程,从而组成具有文化创意产业特色要求的艺术通识课程体系。泛学科间的艺术通识类教育是从产业受众的层面出发而开展的,因此课程主要以了解、体验和兴趣引导性为主,其中应当包括视听艺术、影视文学鉴赏、艺术设计与审美相关主题的艺术通识课程。

 

四、结语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种产业内动力的推动。作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高等教育单位,高校应当做到在快速变化的时代和产业背景下,把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动态,从而将为社会文化创意产业输送人才作为产业动力的一部分。针对文化创意产业,艺术通识课程的系统化与分层设置,可以有力地保证高校艺术类通识课程的系统化设置,只有确保未来产业生产层面人才培养和产业受众引导的两手兼顾,才能真正为产业长远健康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略)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

代写教育论文

热词

代写教育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