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来华留学生的政治态度与社会态度研究——以广西高校留学生为例

发布时间:2021-05-16 10:36:17 论文编辑:vicky
本文经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东盟留学生对中国人的认识普遍趋向积极乐观,有着正面的形象印象。针对东盟留学生之于中国人的印象,从总体上来看,东盟留学生普遍认为中国人在外形上干净且好看;行为性格上较为礼貌、大方,且热情、外向;品质上谦虚且十分努力;思维上先进、创新,对人友好;学习上聪明好学,生活上节俭。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调研对象东盟留学生日常接触到的中国人绝大多数是周边的中国大学生,而这些特质都是典型的年轻知识分子的特性,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本次问卷结果的真实与可靠。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及科技等方面发展迅速,在 2010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世界经济黄皮书》中提到,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了 IMF 的第三大股东,超过了英、法等国家;而中国的 GDP 总量也依据超过了日本,取代日本坐上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座位。中国的崛起已然是势不可挡,在当前世界格局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中国已经不仅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简单形象,而是发展为对当前国际形势可以产生重大影响的大国。当代中国迎来了崛起的时代。而伴随中国崛起的是西方社会对中国形象的负面评价,如“中国威胁论”“中国强硬论”“中国傲慢论”等;从中国的角度开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的场合明确提出,切实提高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是关系当代中国“两个一百年”目标,以及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中国梦的的重要途径。“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因此,如何应对西方的霸权话语,掌握世界话语权、塑造正面的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是当代中国崛起面临的巨大问题之一。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的发展强大,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如对外投资、经贸往来、教育合作等,也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多的周边国家开始派本国学生和技术人员前来中国学习交流,尤其是东盟国家。根据中国教育部方面的数据,截止 2016 年,中国共接收多达 205 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前来学习,留学生的总数达到了 442773 名,这些留学生分布在中国全国各地的 829 所高等学校以及其他教学学习机构中①。目前中国致力于“留学中国”品牌的建设,预计在 2020年,到中国留学的留学生数量将达到 50 万人次②。而东盟方面情况,一直以来东盟很多国家都是世界上最落后的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教、技术等诸多领域都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为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东盟国家一方面积极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才和技术,积极接受世界其他地方的资本投资和企业入驻,来带动本国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另一方面,东盟国家也明白要想改变贫穷落后的状态,必须自身储备足够的技术人才,发展自身的科学技术和教育,因此开始积极的将本国的学生送出国外,在国外接受更高等的教育。而中国就成为了东盟国家学生首选的留学国家之一。东盟国家的留学生,也成为来中国留学学生最重要的构成。基于此,本研究以东盟国家来中国留学的留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东盟留学生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态度的研究,探明来华东盟留学生对中国及中国人的印象与认识,不仅有助于了解国外留学生对中国的印象与认识,同时也有助于提升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促进双边之间的认识与互信。
.......................

第二节 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对外国人的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态度的关注是从二战开始,但是国内学者真正对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态度的研究是从 20 世纪末开始,之后就持续开展相关研究,对外国人的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态度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相关的研究可以分类为亚洲外的政治态度和社会态度、亚洲的政治态度和社会态度、来华的政治态度和社会态度、东盟来华的政治态度和社会态度。
一、亚洲外的政治态度和社会态度相关研究
谌取荣(1993)在《谈谈美国的中国观》一文中谈论了中美关系,并讨论了美国对中国的看法①。刘天路(2003)对德国传教士尉礼贤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态度进行了研究,尉礼贤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观点非常的独特,且独具视角,他认为中国文化反应了一种追求和谐的理想和保持理性态度的交织②。蒋维崧(2006)研究了从 17 世纪中叶到 18 世纪末叶是欧洲历史上启蒙时代,欧洲人如何看待中国与中国文化③。侯铁军(2017)则是通过英语语境下的瓷器(china)和中国(China)两者同音同拼写的线索,探讨了瓷器与 18 世纪英国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态度④。李凤(2017)展开了关于 19 世纪美国传教士建构“中国形象”的文化心态研究,重点讨论了这种文化心态是如何来建构其“中国形象”认识的,这对海外传教士的“中国形象”认识有了非常细致的分析和认识⑤。崔丽芳(2013)探讨了马克·吐温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态度,在深入分析马克·吐温的作品中对中国人形象以及中国相关元素的描写,梳理出其作品中构建的中国和中国人形象,同时也发现了这种形象产生的背后机理①。何慧(2005)探讨了美国总统尼克松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态度,发现了做为世界头号大国的国家元首,尼克松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态度不单单是代表他个人的一种思想意思,更多是一种美国政治现实的表征,是对公众舆论的反馈和美国价值观的代表等②。吕长银(2015)探讨了欧盟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态度及其对华政策分析,并对中欧合作发展进行了研究,认为中欧合作的主流方向没有改变,未来中欧的合作发展还需要双方共同发力,管控分歧,共赢互利③。吴旭(2015)研究了美国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态度的构成和传播模式④。赵玉洁(2010)选择澳大利亚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澳大利亚国家民众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态度问题⑤。马丽蓉(2019)研究了近几年来中国国际形象的发展问题,指出中国的国际形象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下得到了大幅的提升,但是这种提升来招来了美国等西方大国的舆论相向⑥。国外学者James A. Banks(2008)他认为,公民教育应该改革,以反映不同群体学生的家庭文化和语言,他认为群体权利可以帮助个人实现结构平等。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他讨论了他的分析对改变公民教育的影响⑦。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第一节 政治态度与社会态度
(1)政治态度
政治态度,归根结底是政治心理现象的一类,其产生是由一个人所在的社会政治环境以及其政治社会化过程两者一起影响而来的,政治态度反应的是一个人对其所看到的政治现象的回应方式①。
政治态度是一种心理现象,因此关于其定义都是借鉴社会心理学,由这门学科中发展而来。社会心理学学制认为,态度属于建构性的概念范畴,是认知、情感与行为倾向所构成②。在这种内容研究的影响下,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第一次给政治态度作了定义,其指出,政治态度就是政治认知、政治情感与政治行为倾向三种元素一起构成的,作用为影响个体对相关政治内容的态度反应③。随后,随着学科的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拿细化,不同的政治学者给了其自己的见解和定义。如阿尔蒙德等认为,政治态度是个体对政治系统及其内部所有内容的态度,这种定义强调的是政治态度的内容④;斯通将政治态度看做是“一个信念组织”,他认为政治态度是持久的的倾向,而不是暂时的,虽然态度是可以有所改变,但本质上体现的是个体的长期属性,而且态度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而且会立马有所行动⑤;雷诺兹则认为政治态度可以看做是政治人物、政治理想、政治目标的倾向⑥,这种定义强调了其构成、特征还有作用等多方面的属性。
图 4-2 调查样本中留学生的国籍分布情况
....................

第二节 刻板印象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并没有对“刻板印象”这一概念形成统一的界定和观点,每个研究者观察刻板印象的角度不尽相同。这一概念出现于 20 世纪,是由李普曼最先提出的,他发现“个体‘头脑中的图像’(pictures in our head)己有的成见(preconception)印象个体对于他人与群体的知觉”①。对于一些群体成员过于明显的轮廓特点,李普曼认为是是人们在世界的认知过程中所形成的概念中的偏见以及错误,所以刻板印象指的是一些完全不符合事实的错误的、固执呆板的、不理性的认知结构和态度特征。依佐斌著的分析,“从目标对象的群体进行研究,当前,刻板印象的相关研究主要汇集在性别、职业、阶层、年龄、种族等不同方面的刻板印象,又受到意识参与程度的影响,刻板印象可以分为外显刻板印象以及内隐刻板印象,受到意识影响和控制的称其为外显刻板印象,相反的,如果是自动的、不受到意识控制和影响的加工方式便称为内隐刻板印象”。赵云泽等提出“刻板印象”(Stereotype)是一些人谓某些人持有的偏执和固定的看法②。在某一历史文化和阶级、地域中,外部人对这一部分的人的认知是十分简单的而且是固定的。
当前,西方的学者们对刻板印象这一概念界定有着十分大的贡献,很多学者分别从心理学和社会文化两个不同的角度研究并分析了刻板印象现象。Greenwald 和 Banaji(1995)两位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阐述了刻板印象的内容,并指出了内隐刻板印象的概念,表示的是调节某一社会类别成员属性的不能内省辨别的过去经验的痕迹”③。他们都认同,人类是同时有着外显刻板印象以及内隐刻板印象两方面的。外显刻板印象是在日常的交流相处的过程中能被感知到的,而内隐刻板印象则是指那些不能通过内省被感知和察觉到的。Adorno 的研究视觉是从一般意义上的偏见和歧视行为来解释的。他指出,“刻板印象和偏见这两者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④。从心理学这一角度分析,人们偏向于模仿他人或被要求做某件事,并以此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受。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经常是生活在他人的权威之下的。也可以这样理解,人们习以为常,人们在不同的氛围、不同的环境下形成这些习惯,也可称为绝对服从权威。Eagly 则是从社会文化这一独特角度分析了刻板印象。他的观点是,“刻板印象人们在生活中通过直接观察研究某一群体成员的行为而形成的认知”。Eagly 认为刻板印象的内容往往受到所观察的社会群体的某些特殊性或者某一方向而受到影响。Hamilton 和Bishop 则认为“偏见的减少并不直接得自于接触,它好像只是承当了小部分的中介作用,事实上,其原因主要是不能够证实预期的行为”①。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14
第一节 案例介绍 ................................ 15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15
第四章 东盟留学生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态度的实证研究.............................. 20
第一节 样本描述性分析.................................. 20
第二节 东盟留学生对中国人的认识情况分析 ..................................... 26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4
第一节 结论.............................. 54
第二节 展望........................ 55

第四章 东盟留学生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态度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样本描述性分析
本研究问卷发放的起始时间为 2019 年 8 月 10 日,截止日期为 2019 年 9 月10 日,为期 1 个月,共回收问卷 251 份,其中有效问卷 235 份,有效率达 93.6%。在接受问卷调查的 235 人中,男女性别分布均匀,男生留学生有 126 人,占比53.62%,女生留学生有 109 人,占比 46.38%。
图 4-1 样本男女比例情况
本次接受问卷调查的留学生中,来自老挝的留学生最多,总数有 134,占据总数的 57%;其次是越南,共 34 人,占总数的 14%;柬埔寨留学生排第三,共28 人,占总数的 12%;然后是泰国留学生,占总数的 6%;缅甸国籍人数为 4 人,占总数的 2%;马来西亚国籍人数为 3 人,占总数的 1%;文莱国籍人数为 2 人,占总数的 1%;印度尼西亚国籍人数为 2 人,占总数的 1%;未注明国籍的人数有15 人,占总人数的 6%。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第一节 结论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发展以及对国际的影响与日俱增,在国际事务中地位与作用也有大幅度的提高。中国在迎来崛起的同时,也受到了美国和西方诸多国家的诋毁和诟病。因此,一方面为了积极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让世界认识到全面、真实的中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促进与其他国家的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合作,带动东盟落后国家教育和科学的发展,中国越来越注重吸引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前往中国学习交流。基于此背景,本研究以东盟留学生对中国的态度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结构式访谈等多个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了东盟留学生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认知情况和态度情况,并得出如下结论:
(1)东盟留学生对中国人的认识普遍趋向积极乐观,有着正面的形象印象。
针对东盟留学生之于中国人的印象,从总体上来看,东盟留学生普遍认为中国人在外形上干净且好看;行为性格上较为礼貌、大方,且热情、外向;品质上谦虚且十分努力;思维上先进、创新,对人友好;学习上聪明好学,生活上节俭。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调研对象东盟留学生日常接触到的中国人绝大多数是周边的中国大学生,而这些特质都是典型的年轻知识分子的特性,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本次问卷结果的真实与可靠。
(2)东盟留学生对中国环境的认识较为深入且在各方面均持肯定的态度。
不论是政治环境,还是经济环境,亦或是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东盟留学生对中国宏观环境的评价都偏向积极和正面,绝大多数东盟留学生充分肯定了中国在各个方面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对中国当下的发展现状持肯定态度。虽然存在极少数不认同的情况,但数量很少,且主要原因在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及与其当下所处的中国局部留后环境的对比带来的落差所致。
(3)东盟留学生之于中国的态度独立于讲学金、留学生活条件等因素。
本次调研对象涵盖了本硕博不同学历不同年级的留学生,且留学的资金来源和奖学金情况也相差较大。但是调研结果却具有一致性,都是偏向积极正面的认知。由于留学生的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态度归根结底是一种主观的认识,而这种主观的认识最主要是受其接触到的客观世界的影响,因此并非所有的物质力量都能转化成主观认识,要看这些物质力量与主题的接触程度、互动程度等。虽然中国提供大量的奖学金这一举措可以吸引到部分留学生,但这种物质利益并没有对他们的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态度有太大的影响,留学生自己的价值观,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宏观环境的认识,对中国人的感知等,依然是影响东盟留学生的对中国的政治和社会态度最主要的因素。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