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管理论文代写-深化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建议

发布时间:2012-05-22 11:40:41 论文编辑:第一代写网
 
目录
一、 组织与环境:高校管理体制研究的新视角
二、 知识经济:我国高校管理体制及其改革面临的新的技术环境
三、 经济全球化:影响我国高校管理体制及其改革的经济环境分析
四、 组织变革的应对策略:转型时期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应然选择

关键词:高校管理,经济,人才
 
 代写论文《深化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建议》--代写论文中心提供特别整理 目前,针对高校管理体制及其改革的研究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宏观研究,主要从政府、社会的角度探讨政府、社会与高校之间的关系,主要侧重于从制度(尤其是政治法律制度) ,文化等方面予以探讨,也涉及到了政府权力与高校内部学术权代写论文力之间的纷争。另一方面则是从微观的角度探讨高校内部权力结构的配置的方式,探讨高校管理体制及其改革。应该说,两方面的研究都已关涉到高校管理体制的核心层面。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如果单纯只是从宏观或微观的角度探讨高校管理体制及其改革,都会因过于强调某一方而忽视了另外一方,有失偏颇。而且,影响高校管理体制及其改革,除了政治、法律制度、文化等因素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技术—经济环境的影响。本文首先从环境的定义及分类入手,结合社会组织学相关理论着重探讨影响我国高校管理体制及其改革的技术环境—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并存的时代特征和经济环境—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组织与环境:高校管理体制研究的新视角
 
     (一) 组织与环境的性质 
    组织是“构成社会的‘分子’或组成单位”。我们把“一切不属于某组织而又影响该组织运行的那些客观现实(包括社会现实和自然现实) 所组成的整体,称为该组织的环境。”组织环境如果按照环境中事物的性质来划分,从底层向高层依次排列,可以分为:自然—人口环境、技术—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和教育—文化环境。而其中,技术—经济环境对社会组织有生死攸关的作用,技术环境实际上是组织所处的生产力环境,经济环境指的是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形成的,组织面临的各种对外经济关系的总和。组织在努力创造和选择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技术—经济环境的同时,又必须调整和塑造自己,以适应外界的技术—经济环境。 
    高校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也必然同时受这四种依次递升的环境的影响,就其使命和本身的特性而言,高校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这种开放不仅体现在高校与各种环境之间,同时也体现在不同层次的环境(环境与环境) 之间进行着各种能量、信息的交换。 
    (二) 组织与环境对高校管理体制的影响 
    20 世纪60 年代出现的系统学派认为,组织是一个不断向环境输出和输入的开放系统,适应环境是组织的核心内容,正是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决定了组织内部的结构和作业程序。适应环境的过程主要是各种反馈过程,而组织的决策和指挥体系则代写论文由信息过程所构成。丹尼尔•格里菲思认为,组织(系统) 是存在于一个环境(超系统) 之中,并且在这个系统之内还有一个子系统(组织的管理机构) 。由此可见,高校作为一个专业性、学术性的社会组织,其管理体制的改革过程实质上就是这一社会组织新的组织模式建构的过程,也是组织变革的过程。这种变革主要源于两方面的压力:外部环境压力和组织的内部情境压力。其中,外部环境的压力有以下几方面: 
    其一是环境中其他组织实力的压力。高校而言,至少有以下方面的压力:一是高校所在地的各级政府组织凭借其与高校隶属关系对高校产生的压力:二是国内、国外其他同层次高校对自身产生的压力。 
    其二是市场压力。这是技术—经济环境对高校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形成的压力。其中,知识经济对高校管理体制产生的最大冲击可能在于管理的信息化与网络化对高校管理提出更高更严的要求,还有一方面就是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如何进行产业化运作? 高校主要通过其培养的人才及输出的科学技术成果参与社会竞争,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科学技术的高科技含量无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为重要的筹码,现有高校内部的管理体制能否适应这一全球性的外部环境的压力? 如不能,如何进行变革? 
    其三是权力性压力。即外部环境对组织具有某种直接或间接的政治、军事压力,迫使组织按某种组织模式变革。高校面临这方面的压力主要体现在政治、法律环境对高校的影响,外化为高校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纷争。 
    其四是文化性环境压力。就高校而言,涉及到如何在全球文化多元化背景下进行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
 
    二、知识经济:我国高校管理体制及其改革面临的新的技术环境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6 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报告中,把知识经济定义为:知识经济是指以知识(智力) 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使用(消费) 为最重要的经济。该报告把人类迄今为此创造的知识分为四大形态:即事实知识( know- what) ,原理知识(know - why) ,技能知识(know - how) 和人力知识(know - who) 。知识经济的特点主要是资产投入智力化;产品形态知识化;经济市场国际化;生产效益高效化;经济管理网络化;运作机制规律化;知识创新经济代写论文化及知识经济的可持续化。
    高校是以知识为核心,以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运用为主要目标的学术性组织,这一特点也决定了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目标。不同的组织结构决定组织的不同功能,功能的发挥也将有利于组织结构的完善。高校三大功能目标的逐步确立本身就是环境变迁的结果。知识经济的特点也就决定了高校功能的变迁,而功能的变迁又直接影响到高校组织结构的变化,即高校管理组织结构,高校教学、科研组织结构,高校后勤服务组织结构必将做出相应的调整。其中高校管理组织结构的调整是核心,起统领作用;高校教学、科研组织结构的调整是关键,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规格;而高校后勤服务组织结构则对上述二者起着支撑作用,其调整同样不可忽视。上述三种组织结构的调整都是为了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目标的实现。限于篇幅,本文只从知识经济与高校管理组织结构的调整的角度作一阐述。 
    知识经济对高校管理组织结构的影响可从以下几方面得到体现: 
 
    (一) 管理的信息化与网络化 
    知识经济的两大特征是信息化与网络化,这无疑对我国高校管理组织结构产生巨大影响,高校管理的信息化与网络化便成为一种必然。现有的管理手段和方式将面临严峻挑战。其一是管理人员信息技术的培训必须提上日程。其二,校园管理网络的创建。其三,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以应对挑战。 
  (二) 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评价标准将突破原有框框,最有发展前景的“人才”不再是掌握最大知识量的人才,而是最能运用现有的技术,去获取最新、最好的信息的人才。这就要求高校的教学组织结构做出调整。培养学生广阔视野和良好、均衡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培养学生获取、加工、传递信息的能力将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
 (三) 高校内部权力配置结构的变化 
    知识经济影响高校管理组织结构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它影响到了高校内部权力配置结构的变化,而高校内部权力配置结构的变化问题其实质就是高校管理权力结构的调整的问题。高校学校管理权力是一种“处理高等学校内部学术事务及其相关事务的能力,是高等教育权力的一个组成部分。”知识经济对现行高校管理权力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1. 以知识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学科门类增多,学科结构多样化,导致相应的学术组织结构层级增加,关系日趋复杂化。 
    2. 现行权力结构显示出不适应性。我国高校管理权力的现状是存在一种行政权力主导的多元亚结构体系。其主要特征是行政权力中心化,在权力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具有绝对权威,其权力配置方式是一种典型的“科层组织结构”;另一方面,教师权力边缘化,在权力体系中属于从属地位,少有发言权,其权力配置方式是一种典型的旁系组织结构。这种“二元对立”的学校集权管理组织结构导致管理效率低下,而且由于不能发挥教师的学术权力作用,严重窒息了中下层组织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三、经济全球化:影响我国高校管理体制及其改革的经济环境分析
 
    全球化是一个历史的进程,这一点在今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对于不同国家,不同利益阶层的人来说,“全球化”又有着不同的意义,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民众来说,全球化未必是福音;而且即使是西方的许多学者,也对全球化颇有微词。于尔根•哈贝马斯在《超越民主国家? —论经济全球化的后果问题》一文中这样写道:“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20 世纪末,西方发达社会重新遇到它们以为在社会竞争压力下刚刚解决了的问题:这是一个与资本主义本身同样古老的问题;怎样才能有效地发挥自我调节的市场的配置功能和发现功能,而不能造成背离民主制自由社会的一体化条件的不平等分配和社会代价?”由此可见,哈贝马斯对全球化(经济全球化) 是持怀疑态度的,拉尔夫•达伦多夫也向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提出了警告,认为“未来的21 世纪很可能是一个极权主义世纪”这也就意味着“, 经过一个世纪的曲折迂回,前进与倒退,进步与反动,人们发现不知不觉之中似乎代写论文又绕回到原来世纪之初作为起点的地方。”吉登斯认为,全球化既是“政治的、技术的、文化的,也是经济的”而阿兰•M•鲁格曼博士则把全球化定义为“跨国公司跨越国界从事外国直接投资和建立商业网络来创造价值的活动。”在《全球化的终结》一书中,其结论是:“思维地域化、行动本土化、忘掉全球化。”由此可见,全球化是一个复合的、多变的、动态的概念,很难予以概括。本文所论述的全球化特指经济全球化,主要基于如下几点考虑: ①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进程,是在现代高科技的条件下经济社会化和国际化的历史新阶段。②以科技革命为动力的经济全球化是以市场竞争为引导机制的全球资本重新分配的过程。     
    中国于2001 年12 月11 日加入WTO ,意味着向经济全球化进程又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经济全球化及中国作为WTO一员的背景对于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无疑产生重大影响。基于以上对全球化的理解,我们认为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高等教育最直接的影响在于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其中之一便是必然引发人才的国际流动。人才的国际流动其实质便是人才在全球范围内参与竞争。人才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本质上也就是高校品牌的全球竞争,如何在世界范围内树立自己的品牌,创立特色,便成为高校决策者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因为这已经关系到了高校自身的生存环境的问题。 
 
    2. 经济全球化会对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带来很大的影响和冲击。按照WTO 服务贸易协议( GATS) 有关条款的规定,高等教育属于未来必须逐渐开放的行业之列。由此看来,高等教育市场的开放是一种必然,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集权管理型的高校管理体制,积弊已久,惰性明显,如果不改革,很难应对高等教育市场开放所带来的挑战。
 
    四、组织变革的应对策略:转型时期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应然选择
 
    美国当代著名学者伯顿•克拉克认为:“对变革的分析可以从特定时期的现成教育形式入手,然后找出这些形式给下一个时期带来了什么不同。只要我们紧紧抓住高等教育结构这个直接背景,我们就确定了变化的环境。这种结构的形式体现了历史演变的势头,使我们得以从当今的倾向预见高教体制将来的行为—就像从一个人的现有人格或性格能预料他的未来一样。一个结构的倾向性不仅向我们显示了该系统会有哪些反对变革的阻力,而且显示了它会有哪些促进变革的动力”。 
    “环境的改变能引起目标的改变,而后者将最终引起结构的改变。”伯顿•克拉克认为“, 很多变革—包括那些发源于内部的变化—由于未能适应现存结构的约束力而告失败了。高等教育结构和制度的产生,大都是为了保护研究者和教师的正当利益。它们帮助界定并捍卫了一个组织内的主要专业领域。然而,一旦这些结构和制度得以确立,它们可能会变得很难驾御,其顽固程度往往令人吃惊。” 
    西方国家的高校大都处在市场型有机环境之中,其管理活动特点是市场引导,风险性大,但管理方式灵活,积极性也较高。而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处在一个以计划型有机环境占主导地位的环境之中,同时也存在着“作为计划型环境的补充的市代写论文场型环境。”可见,我国高校处在一个“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型的有机环境”之中。这种环境使得处于转型时期我国的高校管理体制呈现出稳定性有余,竞争性不足,创新性匮乏的特点。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来华访问期间,曾说中国正处在一个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并存的时代,应该说这是对我国高校面临的技术环境一个比较恰当的定位, 而中国加入WTO ,又让我们对高校所处的经济环境—经济全球化多了一分关注。我国高校要想在这样的技术—经济环境中立足,只有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过程,就是组织变革过程。根据组织变革的相关理论及我国高校管理体制的实际,我们想从组织变革的应对战略上予以探讨。 
    组织对环境的战略包括开放性、适应性和组织性三个方面。所以我们也主要从开放性、适应性和组织性三方面对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在开放性方面,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应采取“选择性开放型战略”。所谓“选择性开放性战略”指的是组织“在某些方面或在某种程度上实行开放政策,而在别的方面和程度上实行封闭型战略。选择的方式是规定开放的领域和程度。而对超过这些领域和程度的各种与环境的交流活动予以严格控制。”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之所以应采取这一策略,主要原因在于: 
    1. 这是高校本身的特性决定的。高校本质上是知识为核心,围绕知识的生产、传播、运用组织起来的学术性组织。维持高校自身的稳定及其相对独立性是其存在的两大基石。 
    2. 我国高校自身的价值取向—繁荣学术、培育建设人才这一特点也决定高校必须在稳定的基础上开放。 
    3. 这也是转型时期我国高校特有的技术—经济环境所决定的。 
    在组织对环境的适应性方面,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应采取“改造—适应型战略”。这种战略的特点是:“组织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主动地改造环境,使环境适应于组织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在内部环境(情境) 的改造上,如高校管理者在拓展教师权力的空间上应有所作为:一是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动态调整,其关键在于构建从学校行政领导的高度集权向适度集权转换的分权模式,核心在于培植教师权力,建立健全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有效机制;其二是权力重心应下移,扩大中下层管理权力,改变过去院、系等中间层次职责多、职权少的局面,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办学积极性,高校教师积极主动参与高校管理,只会促进高校各项工作的开展,而不是相反。 
    在外部环境的改造上,如高校管理者应主动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结构,使其能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人才培养上,主动调整人才培养的模式,使其能主动地服务于社会。 
    在组织性方面,高校办学者应根据本校的实际,在对自身存在的优势和劣势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选择中立平衡战略或结盟性战略。如在新一轮的院系调整中,部分高校由于自身独有的办学传统及办学特点,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中能依然故我,继续走独立办学之路,这就要求高校办学者必须开动脑筋,一方面在如何继续保持自己的办学特色上做文章,另一方面,必须在外部环境已发生显著变化的情况下,构建一个高效优质、运转灵活的运行机制,以积极应对环境的变化。而相当一部分教育部直属高校。如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相继走上了强强联合之路, 省属、部属高校则走强弱联合, 或者弱弱联合, 以求增加实力, 应对激烈的高校市场竞争。不论强强联合、强弱联合, 还是弱弱联合, 关键还在于理顺高校管理体制内部的权力结构的配置关系及各层级的隶属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