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工程师培养范式与工程教育的对比分析

发布时间:2014-03-10 17:24:18 论文编辑:jingju

一、现状及目标


1.美国的2020计划
未来工程师的职业行为不仅受这些背景因素的综合影响,而且“绿色工程”要求工程师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需要提高工程师的关键能力素质才能应对未来的挑战。这些关键能力包括:分析能力、实践经验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商务与管理能力、伦理道德、终身学习能力等。该计划为工程教育改革发展进行战略设计,包括如何强化工程专业的社会地位、工程教育的普及化、工程教育与社会和企业的全方位合作、工程教育改革的系统性与整体性等,提供了顺应未来大背景需求的变革途径和具体措施。以笔者对美国工程教育的观察和交流,总结出美国的工程教育有以下特点:美国高校由于长期以来与企业的联系紧密,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内容充实,学生对企业和工程的认识清楚;美国高校对工程学生的培养是“毛坯型”的,即宽口径的通识型工程师;工程师的主要成长阶段是在企业里,企业也十分重视员工的培训;由于愿意从事工程技术领域工作的美国学生比例不高,所以,强化工程专业的社会地位、工程教育的普及化是其主要目标之一;“绿色”工程和“大工程”的理念是美国对未来工程师的要求;相对完善的工程师认证体系为工程教育的水平和工程师的执业资格提供了评价标准。


2.我国的卓越计划
我国卓越计划的启动是必要而且及时的。卓越计划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核心是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重点是提升高校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过去20年来,我国的工程教育在数量和规模上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在质量上面临着不少问题与挑战,主要表现在:
(1)投入严重不足。我国高等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只有0.6%,而国际上大多数国家,包括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在1%以上,有的甚至达到2%。投入不足直接导致办学条件得不到有效改善。(2)工程教育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定位还不清晰,不同类型的学校目标趋同。(3)工程教育与工业界脱节,工程设计和实践教育严重不足。(4)工科专业课程体系相对陈旧,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不相适应。(5)工科教师队伍普遍缺乏工程经历,严重影响工程教育质量。(6)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缺失,工程师培养体系不够健全。因此,我国在实施卓越计划时首先要面对和解决的是投入、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等方面的问题,其次才是迎头赶上和超越的问题。


二、教育理念


从美国的2020计划可以看出,该计划是在满足美国国家利益和企业需求的前提下提出的对工程师的塑造标准,它不是把工程师定义为匠人,而是要塑造一个高素质的全能型人才。在此目标指导下,其教育理念由重视科学理论转变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大工程观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我国工科专业的教学,尤其是基础课,仍停留在强调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科学性。这是多年来形成的教育理念,是追求科学、崇尚真理的学术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表现。但侧重理论的教育理念与培养未来具有综合素质要求的工程师的目标是有一定差距的。在这样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导致我国工科专业的教学与实际工程应用联系不够紧密。深入分析该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现有教师队伍缺乏对现代工程特点的深入认识。现代化工程往规模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不再是以往局限在某一个狭小领域里的技术应用。而从教人员,尤其是教学一线的中青年教师,虽大多具有博士学位,但往往是离开了毕业学校的校门即进入了工作学校的校门,在走上讲台之前缺乏现代化的工程训练。“校门对校门”的现象是不能开展高质量工程教育的一个限制性原因。
(2)高校用人重视学历、论文、科研项目的人才引进制度,高级工程师们很难跨进高校大门给未来的工程师们分享工程经验。
(3)高校的人事考核制度缺乏对于工程性成果的认可,使得教师们不想花精力从事高水平的工程技术项目来提高自身的工程素养。而现有的高校排名评价体系中也没有工程性成果的体现。
(4)研究生入学考试有形成第二次高考的趋势,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标准逐渐影响了本科的教育理念。如果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试题范围理论性题目大于工程应用性题目,则本科的教学仍然难以进行工程化的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入学考试应该和学术型研究生的入学考试专业课分开命题,且命题范围应更侧重于工程应用,并且各个高校应该有自己旗帜鲜明的命题特色。因此,教育理念不能体现现代工程特点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对于未来工程师培养要求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对于提高我国工程教育质量来说,解放思想是第一步的。要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从单一的科学工匠转变为培养具有科学、管理、经济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实施为我国提高工程教育质量从顶端打开了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转变、相关配套制度的跟进(如人事制度)是保证这两项教育改革落实到实处的关键。


三、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应根据专业及其学科的定位不同层次的学校由于定位侧重不同,人才培养也应有不同的模式。而对于不同模式的评价不是看其理论性,而是要看其是否能充分满足企业、社会的需求。这一点在美国高校的课程体系中体现得比较明显。在美国,不同高校同一专业的课程体系差别很大。有的侧重理论性,是为准备进修研究生的学生提供的选择;有的侧重工程性,是为立志从事工程技术的学生提供的选择;有的具有鲜明的行业特点,是为将来从事于该行业的学生提供的选择。
过去近20年是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大发展的20年,但是在许多具体的教育环节上出现了一刀切的现象,没有充分体现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独有的特点,通识教育演变成了统一模式的教育。因此,卓越计划的实施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来说是及时且必要的。


四、教学方式


美国的2020计划对教学方式的改革亦十分重视,以笔者对美国高校工程教育的观察,其教学方式具有以下特点:(1)教学过程并不仅仅局限在教室里、教师和学生之间。
在美国的高校里,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十分普遍。通过该系统学生可以实时与企业或者各工程师协会的高级工程人员对话。只要事先联系好,学生甚至可以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工程师直接交流。(2)对于互联网的应用发展非常完善,有各种形式多样的教育与培训网站。(3)学生的课后作业有些就是实际的工程项目。学生甚至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参与到某个专业设计团队的工作中去。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中介和培养督促学生的作用。(4)在学时分配上,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基本对等,许多理论知识的教学是通过实验课完成的。美国之所以能够安排这么多的实验课学时,与他们实验室优良的硬件条件是分不开的。比如,先进的测试仪器、实验室设备、充足的实验场地等等。
我国目前的工程教育还没有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进企业,实践教学环节还是被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企业还没有在工程教育中发挥其强大的作用。而这一切都是我国卓越计划的目标。


五、教学内容


美国的任课教师会在课程伊始向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为什么选修该课程,从而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教师对该方面工程的认识,由任课教师自行决定教学内容。校方或者教育主管部门则绝对尊重任课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决定权。从这里可以看出美国教授治学的绝对权威性。另外,美国高校教学内容是紧跟学术前沿和工程第一线的,教师的教学课件每年都有更新,学生会因其学到的是最前沿、最实用的知识而产生自豪感、满足感,激发主动性。在对任课教师的评价中,学生的评价占了较高的权重,学生满意、企业满意是对任课教师的最大肯定。
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教学内容依赖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大纲,没有形成各自的特色。我国目前所做的教学评估工作首先从形式上规范了教学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学质量。但是教学评估要取得深层次的效果、教学评估内容的深化改革还应该向教授治学、尊重个性特点方面转化。所以在评估体系中,应加大教学创新和特色方面的权重,以鼓励不同特点的教学活动的发展。因为工程的特点本身就是多样性的,培养工程师的目的是为现代化多样性的工程需要而服务的。我国的卓越计划也是鼓励培养目标多样性和教学多样性的,这与未来工程师的培养是十分贴切的。


六、考核方式


美国高校教师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有多种,包括作业、报告、项目、实验、多次考试等等。考核构成大体如下:作业和报告成绩占10%~30%;三到四次考试成绩占到70%~80%,有时还有参与项目的考核分数占10%。而且学生对分数并不是特别重视,因为美国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目标比较明确,学习的主动性强。
再者,美国的人才评价体系是综合性的、全方位的,而我国的人才评价则太注重分数。分数固然重要,但与培养未来现代工程师的全面高素质人才的目标不协调。
美国高校的考试是很频繁的,这从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期终考试的地位。多次考试,每次考试覆盖不同的章节减轻了学生期终的考试压力,增加了学生平时的学习压力和动力,为学生自我评价、自我督促提供了条件。学生在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就会有在后面考试中获取好成绩的动力。当然,多次考试也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但是从美国高校平时的考试内容来看,每次考试的题目并不多,但都是综合性的,且不超出教师平时讲课的内容。至于考试的形式和内容则完全由任课教师决定,学校主管部门没有权力干预,也不要求有统一的形式。美国文化是崇尚个性、尊重个性的,这又体现了美国教授治学的权威性。
我国的多数高校目前还是实行只有一次期终考试的制度。学生在学期末时,要在两周时间里完成7~8门课程的期终考试,而且每门考试的内容都是覆盖整个学期的。所以,学生在进入期终考试周时的压力是相当大的。期终考试的成绩只是为教师提供评价学生的条件,而学生并不能通过期终考试实现自我评价、自我督促。另外,高校之前重科研、轻教学的职称评价机制也限制了教师在教学上的精力投入。因此,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与高校教师考评机制的改革是紧密相连的。如果重视工程教育的考评机制和鼓励措施,卓越计划还只能是停留在纸面上。
 

七、总结


我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启动是必要而且及时的。本文从现状及目标、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六个方面对中美两国工程教育进行了对比。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我国培养卓越工程师的道路任重而道远。培养未来现代化高素质的工程师不仅仅是高校的责任,而且是需要包括教育主管部门、企业、政府在内的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目标。因为,毕竟工程师的成长和取得成功都是在企业里才能完成的,高校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条件下只是为社会培养具有成为高素质工程师潜质的人才。培养未来的卓越工程师,最终受益的还是企业和社会。
通过中美两国工程教育的对比,我国要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师最终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改革:解放思想、达成共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评价机制;提高企业的参与度。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