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粘性信息菲利普斯曲线探讨

发布时间:2012-08-26 20:43:53 论文编辑:代写论文网
  
前言
       问题的提出菲利普斯曲线的问世就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广泛重视,并成为各学派之间长期争论的焦点之一。这些争论不仅促进了西方各学派理论的发展,而且对各国的经济政策和经济运代写一篇论文多少钱行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西方文化的流入。关于西方经济理论的一些合理的成分逐步被我国经济学家们借鉴和吸收,他们用这些理论来分析国内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菲利普斯曲线理论关系也成为我国经济学家和相关政策制定者分析我国通货膨胀与失业和经济增长关系、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理论方法和依据。特别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进程中,市场经济和国家宏观调控己经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调控需要各种政策手段的配合,但由于不同政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作用各不相同,而且作用机制十分复杂,除非对不同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了解得非常透彻,否则不容易对宏观政策组合做出正确选择。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中国经济学界对菲利普斯曲线的研究有着实际的价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迅速提高,通货膨胀问题也逐步加剧,中国菲利普代写代发论文斯曲线关系既成了一部分主张经济高增长和高通胀人士的理论依据,也成了另一部分反对高通胀人士的攻击目标。这一争论的最终结果却会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经济理论以及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发展方向。
       我国经济究竟是否存在菲利普斯曲线关系?如果单纯的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入代发表论文手分析,就像李学林(2008)所言,1986年至2005年期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之间没有显著的互相替代的关系。由于这一时期我国整体的物价水平变化幅度很小,不存在严重的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理性预期理论无法合理地解释我国失业率和物价变化的关系,因此他认定中国不存在菲利普斯曲线关系。如果我们放弃传统菲利普斯曲线对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研究,把菲利普斯曲线看成宏观经济运行的动态描述,运用粘性信息模型分析产出缺口、产出和预期通货膨胀率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有效的描绘出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就可以用来分析我国经济形势,对政府采取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有很大的帮助。1.2文献综述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文章开始讨论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并尝试运用菲利普斯曲线来解释中国的经济现象,对菲利普斯曲线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陈学彬(1996)研究我国改革开放后的菲利普斯曲线,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结果表明我国的菲利普斯曲线形式的解释性较差;刘树成(1997)认为在我国经济网上代发论文可靠吗体制转轨过程中,菲利普斯曲线出现了三次关系变化,分别是同向变动、反向变动和无关三种关系。张焕明(2003)则通过计算城镇登记失业率估计了我国1979-2000年的菲利普斯曲线,得出在短期内中国反通货膨胀的政策对失业没有什么影响,即菲利普斯曲线是垂直的。但是由于中国失业率数据缺乏足够波动性,所以使用失业率构建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用来研究经济的文章不多了。有一些学者研究了基于产出缺口的菲利普斯曲线,石柱鲜等(2004)估计了1980-2001年基于产出缺口的菲利普斯曲线,发现我国这21年的GDP缺口和通胀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刘斌、张怀清(2001)使用四种方法估计了中国的潜在产出,采用卡尔曼滤波法算出产出缺口并估计了我国的菲利普斯曲线曲线,结果表明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的正相关性。
       刘金全、范剑青(2001)和刘金全、郑挺国等人(2006)在研究菲利普斯曲线时,以奥肯定律为理论依据,采用具有区制转移的状态空间模型考察了一下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是否有相关性。文章估计出了预期通货膨胀率和潜在经济增长率,随后通过理论模型推算出通货膨胀预期误差,最后得出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的关系,并描述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的动态特征。虽然这篇文章证明了我国产出和价格之间具有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的性质,但是由于经济增长率出现了高、低波动区,通货膨胀预期又有不同的适应性而非理性预期的形态,所以得出的结论中证明的这种菲利普斯曲线性质并不特别明显。施勃和维尼斯(2005)使用中国季度数据估计了开放经济下基于产出缺口的前瞻性和后向性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发现产出缺口、汇率和通货膨胀预期对中国通货膨胀有显著作用。还有一些学者通过评估求取菲利普斯曲线参数进而分析我国经济现象的研究:谢璐(2004)采取了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而且引入经济增长率变量,提出了与中国经济数据拟合性较好的菲利普斯曲线模型,并且利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回归模型,推算出模型的参数并做出了相关的检验。文章用这一模型分析很好的解释了从1997年以来,我国经济出现通货膨胀率负增长的情况,即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伴随着通货紧缩与失业率上升,也就是常说的“缩长”。曾利飞等人(2006)的文章使用GMM估计方法分析中国经济增长数据,结果表明实际边际成本作为通货膨胀的驱动因素在统计和经济意义上具有显著性,并描绘出前瞻定价方式下中国开放经济的新凯恩斯混合菲利普斯曲线。文章通过分析得出我国的货币政策需要保持一定的连贯性,而且由于这种前瞻的存在,宏观经济受到预期的影响较大,货币政策的公开性和前瞻性十分重要。另外为了防止进一步的经济恶化,在通货膨胀发牛的时候.中牛箱健借币西笛椒早抬异好沐击白}ih}t}V.}}f}.暗_

参考文献
[1] Eric von Hippel. Sticky Information and the Locus of Problem Solving:  Implications  for Innov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Vol. 40,   No. 4, Apr.1994
[2] Rotemberg, J. and M. Woodford. An Optimization-Based Econometric Framework for the Evaluation of Monetary Policy.  edited by B. Bernanke and J.Rotemberg. MIT Press,  1997.
[3] N. Gregory Mankiw,  Ricardo Reis.  Sticky Information versus Sticky Prices Phillips Curve.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1.117,  No.4, Nov.2002
[4] Mankiw, N.G. The Inexorable and Mysterious Trade-Betwehttp://www.1daixie.com/dxdflw/ en Inflation andUnemployment. Economic Journal, 2000
[5] Mankiw, N.G, R. Reis. Sticky Information Versus Sticky Prices: A Proposal to Replace the New Keynesian Phillips Curv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Forthcoming,  2001a
[6] Mankiw, N.G, R. Reis. Sticky Information:  A Model of Monetary Nonneutrality andStructural Slumps. NBER Working Paper No. 8614, 2001b

目录
Abstract 5-6 
目录 7-9 
1 引言 9-13 
    1.1 问题的提出 9 
    1.2 文献综述 9-11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11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11-13 
2 粘性信息菲利普斯曲线模型 13-25 
    2.1 粘性信息菲利普斯曲线的理论背景 13-16 
        2.1.1 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与早期发展 13-14 
        2.1.2 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 14-15 
        2.1.3 菲利普斯曲线的新发展:粘性信息模型 15-16 
    2.2 粘性信息的基本含义 16-20 
        2.2.1 粘性信息的定义 16-17 
        2.2.2 信息为什么会具有粘性 17-18 
        2.2.3 粘性信息和“迭代” 18-20 
    2.3 粘性信息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模型 20-24 
        2.3.1 粘性价格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模型 20-21 
        2.3.2 粘性信息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模型 21-22 
        2.3.3 两模型的比较 22-24 
    2.4 简要的评论 24-25 
3 我国经济发展的分析和我国菲利普斯曲线的推导 25-30 
    3.1 我国菲利普斯曲线研究的现状 25-26 
    3.2 运用粘性信息的模型推导中国的菲利普斯曲线 26-27 
        3.2.1 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估算 26-27 
        3.2.2 通货膨胀率和通货膨胀率预期的计算 27 
    3.3 采用广义矩阵估计法分析中国菲利普斯曲线 27-30 
4 中国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基本结论 30-34 
    4.1 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内涵 30 
    4.2 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的动态特征 30-31 
    4.3 粘性信息对中国菲利普斯曲线的影响 31-34 
        4.3.1 粘性信息造就了我国独特的信息传递机制 31-32 
        4.3.2 粘性信息影响了我国的中小企业定价和融资 32 
        4.3.3 粘性信息阻碍了金融危机对中国市场的冲击 32-34 
5 政策建议 34-38 
    5.1 增加货币政策的透明度 34-35 
    5.2 增加财政政策的透明度 35-36 
    5.3 公开就业信息,防止失业人口增加 36-38 
结束语 38-39 
参考文献 39-42 
致谢 42-43 
附录 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