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毕业论文精选5篇

发布时间:2018-10-10 17:34:59 论文编辑:lgg
本文是一篇毕业论文,经济学理论是用来说明社会经济现象的几个主要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逻辑体系,理论的创新来自对新现象的分析或对旧现象的新解释。(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今天为大家推荐一篇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优秀毕业论文精选篇一

 
1.绪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早在1995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就已明确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是国家强盛的决定性因素,为大幅度提高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决定”提出几项重要的战略目标:到2010年,使基本建立的新型科技体制更加巩固和完善;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繁荣科技事业,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的科学技术队伍;重大学科和高技术的一些领域的科技实力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重要产业的关键技术和系统设计技术;主要领域的生产技术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21世纪初的水平,一些新兴产业的生产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就此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为了贯彻落实“决定”的精神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财政税收政策,在科技进步链条的各个环节制定细致具有操作性的措施,包括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开发费用的投入、推动产学研的合作,促进联合开发、加速企业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和商品化、推进企业机器设备的更新、增加财政技术进步的投入、改进管理办法等方面,从经济利益机制方面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以实现国务院的战略目标。
时光飞逝,白马过隙,今年正好是当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所制定的科技进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年限,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产生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单就在企业技术进步和相应的税收政策这对较为单一的关系中同样出现不和谐的音符。因此现在有必要回顾和研究各种税收政策对推动我国技术进步,尤其是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细胞—企业的技术进步,所起到和应起的作用,以及相关的税收政策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是否得到有效的落实等等。
 
1.1.2研究意义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本课题希望在己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己有税收与技术进步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论的考察与探索,形成系统的适合我国企业实际的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理论体系。本研究涉及管理科学、企业管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技术经济学、技术创新经济学、统计学等多学科领域,是一项跨学科的研究。因而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我国企业技术进步实际的方法,并对广州开发区企业以税收政策推进技术进步的现实状况进行分析,这不仅可以验证之前所提理论的科学性、实用性,而且能够发现我国企业技术进步过程中运用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同时,本研究还将针对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技术进步的路径选择进行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探讨,从而更好地发挥税收政策在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中的作用,以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先进生产力的要求。因此本研究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文献综述
我国对以税收政策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命题的研究多见于改革开放后,由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形势一日千里而税收政策也具有很鲜明的阶段性,年代久远的税收法规和政策并不完全适用于目前的情况,因此本文将集中回顾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就此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的思路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的四个方面:一是分析税收政策作用于企业技术进步的作用机理和经济理论基础;二是对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税收政策进行解读和评价;三是从科技税收政策的角度出发定性分析相关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完善建议;四是介绍西方国家较为成功的税收政策和实施经验。其中尤以第二、三方面居多,分析也以定性居多,结论大同小异。
 
(1) 税收政策作用于企业技术进步的作用机理和经济理论基础
关学军(2000)分析了税收与企业技术进步的关系,认为税收最基本的属性是分配,它是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一种手段,属于生产关系范畴;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生产力范畴,因此,企业技术进步与税收的关系实质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一方面,在推动科技进步的诸多经济政策中,税收政策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税收负担的轻重和税收优惠的多寡,是影响企业技术投人的重要因素。而另一方面,企业的技术水平决定着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从而决定着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税收规模。因此,企业的技术进步己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也是税收稳定增长的不竭之源。
饶友玲(2005)认为,企业技术研发是两难的选择,技术的研发资本是一种联合性生产投入,将花费时间去积累并消耗大量稀缺性资源;但它会使企业在投入既定的情况下获得更大产出,或以相对便宜的投入取代相对昂贵的投入。又由于技术外溢性和信息不对称性的存在,研发的社会收益率高于私人收益率,研发投资者是不能完全占有其研发活动的利益;研发投资者与资金提供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也限制了研发项目的资金来源;研发产品市场的不对称信息,限制了研发企业从交易中获得特许权利益的能力。为此,需要通过政府的税收激励政策来鼓励企业的研发活动。同时她还指出,只要税收激励制度设计得适当,就能低成本地实现公共政策的目标。
 
2税收政策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理论分析
 
2.1税收政策促进技术进步的理论依据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有一只所谓的“看不见的手”在指导着资源的配置和市场的有序进行,不需要政府的干预。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本身的资源配置功能的局限性就会不断地突显出来,从而导致社会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发生。由于这是市场本身的缺陷所导致的,因此无法依靠自身的力量加以解决,此时就必须向政府寻求帮助,而政府也只有不断增强和扩大政府在经济方面的职能,才能保证社会资源的充足供应和和经济的稳定增长。同时,政府介入市场并不只是依靠政策导向信息的传递,还需要利用其他的政策手段并调动可以利用的资源,才能影响和和干预经济的运行。
根据公共产品理论的观点我们可以知道,公共产品在消费上具有非排他陛,即每个社会成员都可以从公共产品中受益,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使得市场中存在着“搭便车”现象。不单单只有公共产品,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还有其他的一些产品具有较大外部性,如这些产品单纯依靠私人组织来供应的话,必然会出现供不应求的问题,因此,对于这些产品,可以由政府来组织生产,或者由政府通过财政补贴方式来刺激产品的供给。其中,技术进步就是具有较大外部性的一种公共产品,也可以称之为准公共产品,它不具有完全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但也却存在“市场失灵”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外部性。在市场中,技术产品一旦被生产出来,他人增加对这种产品的消费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生产者也不能取得该产品的全部收益,而且技术产品更容易被复制,因而会出现即使不进行技术进步活动的企业也可以免费获得信息的“搭便车”现象;信息不对称。在技术进步活动中,企业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开发费用才能取得一项技术或者进行工艺创新,此时,企业就需要向外部筹集资金。而在凑集资金的过程中可能需要对外发布企业一些重要的信息,但由于研发企业的技术成果很容易被其他的生产厂商模仿复制,因此,其技术进步过程需要保密。
 
3 我国促进技术进步的税收政策............... 33-39 
    3.1 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税收工具............... 33-34 
    3.2 我国现行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税收............... 34-39 
4 广州开发区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税收政策............... 39-48 
    4.1 广州开发区在促进企业技术进步............... 39-43 
        4.1.1 技术方面 ...............40-41 
        4.1.2 人才方面............... 41-42 
        4.1.3 资金方面 ...............42-43 
    4.2 广州开发区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43-48 
5 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税收政策............... 48-54 
    5.1 税收政策设计中的不足............... 49-52 
        5.1.1 税收政策的目标性............... 49-50 
        5.1.2 税收政策激励作用不强............... 50 
        5.1.3 税收激励政策选择的环节不恰当............... 50-51 
        5.1.4 税收政策缺乏对研发人才的激励............... 51 
        5.1.5 税制结构不合理 ...............51-52 
    5.2 税收政策实施中存在的负面影响............... 52-54 
        5.2.1 偷税漏税现象时有发生............... 52 
        5.2.2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过高............... 52-53 
        5.2.3 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不足............... 53-54
 
结论
 
税收优惠政策,既能够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使得企业的利润增加,同时它还可以有效的引导对企业的投资行为。一方面,税收政策的运用对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革是可行的,因为税收优惠政策的实质是政府将其自身利益让渡出来给予企业,是一种隐形的财政支出,对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等形成一定的财政支持。尽管从短期来看,会造成国家收入的降低。然而,从长期看,暂时性的财税让渡,对企业尤其是处于成长初期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货币支持,使其能够更加快速更加良胜的发展,这样由于企业的巨大发展所带来的税基的扩大能够有效的弥补初期的税收优惠,从而,长远看来,国家的税收收入总额并不会因此而减少。同时,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竞争实力的增强,会使企业在自身的主营业务收入得到大幅地增加的同时,还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使全社会的经济实现高速度高质量地增长,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税收优惠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初期绝对税额的弥补。
因此,对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时,不能只为了眼前的收入而忽视了长远的利益,我们要做的是必须要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还要看到,支持企业技术进步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并不完善,其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技术进步,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同时,对我们整个经济的发展都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我国应积极努力的去完善当前的税收政策,使其能更好地发挥激励促进作用,从而更有效的服务于我国的技术进步,为我们创新型国家的建立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N].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5-06-05
2关学军.完善我国科技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企业技术进步[J].中国科技产业,2000(5):19-21
3饶友玲.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行为选择[J].生产力研究,2005(2)
4许景婷.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研究[J].会计之友,2006(10)
5邓秋柳,赵彬.税收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机理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6(下):362-363
6漳州师范学院经济学系课题组.论技术创新的税收扶持[J].北方经济,2007(7)
7刘华,张伟伟,余布凡.税收与工业企业技术竞争力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7(3):24-27
8沈肇章,陈艳.促进企业技术进步的税收政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6)
9娄贺统,徐恬静.税收激励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12):88-93
10明黄海梅.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税收政策的思考[J].企业发展,2009(11):27-29
 

优秀毕业论文精选篇二

 
第一章导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资本结构是指公司各种资金来源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即公司全部资本中权益融资与债务融资二者所占的权重及其比例关系。公司的资本结构也有很多其他不同的表达方式,如融资结构、融资工具选择、财务结构、杠杆率等,它们可能在研究侧重和关注角度有所不同,但从本质上来说都是研究企业的资金来源及其比例关系的。Modisliani和Miller(1958)在一系列严格假设条件下提出资本结构与公司价值无关的MM定理。自此以来,资本结构理论在公司财务学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成为财务研究领域中长盛不衰的课题。该理论是认为存在一个完善的市场,定理的成立是在严格假定条件下形成的。随后的研究通过从不同角度放松MM定理的严格假设提出了权衡理论、优序融资理论和市场时机选择理论等,尽管这些理论对于公司是否存在最优的资本水平没有定论,如权衡理论认为存在最优资本结构,而市场时机选择理论则认为不存在最优的资本结构,但是最近的实证研究文献却显示了公司确实存在一个目标杠杆率(Douglas0Cook和T•T.,2009)。
实际资本结构往往会偏离最优资本结构,而最优资本结构本身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实际资本结构与最有资本结构的偏离往往会削减公司价值,公司有激励采取措施使其资本结构到达最优水平。然而,这种调整会产生成本,公司向最优资本结构水平调整的速度由调整带来的成本和收益决定。如果调整成本为0,公司可以迅速将其资本结构调整至最优;相反,当调整成本为无限大的时候,公司则没有动机去进行调整。现实情况介于两者之间。目前,已经有不少文献论证了调整成本对公司资本结构调整行为影响的重要性。例如,Leary和Roberts(2005)提出,调整成本的存在导致公司集中进行杠杆水平的调整。Faulkenderetal.(2008)研究了调整成本对公司向其目标杠杆水平修正过程的影响,发现相对于调整成本递增的情况,在调整成本递减时公司的调整速度更快。
在分析公司的融资决策时,宏观经济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因素(Gertler和oilehrist,1993:Korajck和Levy,2003)。事实上,资本结构调整成本在很大程度上由宏观经济环境和公司自身特征共同决定,但是关注宏观经济环境对资本结构调整速度影响的文献却并不多。Banjereeetal. (2004)认为,经济系统因素对调整速度会产生一定的影响。Hackbarthetal.(2006)的理论模型指出,公司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速度和幅度依赖于当前的经济环境。与经济衰退时相比,在经济繁荣时公司对资本结构的调整应该更为频繁、但调整幅度更小。Drobetz和Wanzenried(2006)首次从实证角度分析了宏观经济环境对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影响,通过1991-2001年91家瑞士公司的样本数据,发现在经济景气时期公司的资本结构调整速度也较快。I8J然而,该文也承认由于样本的局限,没有考虑融资约束对调整速度的影响,此外,该文的另一个缺陷是没有考虑宏观经济指标对最优资本结构水平的影响。Douglas0Cook (2009)考虑了宏观经济指标对最优资本结构水平的影响,发现无论公司是否受到融资约束,在外部经济环境较好的阶段,公司的资本结构调整速度较快。但是该文的局限在于假设调整成本不随时间和公司而变化。考虑到不同的公司在收益能力、外部融资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这样的假设显然有些过于严格了。此外,该文没有考虑到内生性问题,使得实证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快速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宏观经济环境具有不确定性,政策变动频繁;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尚不完全,对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正在转变,融资工具不够丰富。公司资本结构以及资本结构的调整无疑会受到这些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和金融市场供给条件的限制。
近几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宏观因素对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李礼等(2007)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研究了经济制度变迁对我国国有公司融资动机的影响,在他们的研究中,经济环境变量包括加入WTO、行业结构调整、利率及其期限结构的变化、汇率波动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等,他们发现,经济环境变化强化了国有公司的融资动机,主要体现在调整资本成本等目的上。但他们并没有研究在宏观经济环境变化时,公司资本结构调整的过程。赵冬青等(2008)研究了宏观调控对房地产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及资本结构调整方式的变化,但他们并没有研究在不同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公司资本结构的调整速度问题。王正位等(2007)的研究也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调整的方向和调整速度确实与资本市场的摩擦程度有很大关系。但由于该研究是一个大样本研究,并没有给出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对资本结构调整的具体影响,因此非常有必要在这个方向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为了改进上述研究的不足,本文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国情,利用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样本来研究宏观经济环境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调整速度的影响效应。本文将放松Drobetz和Wanzenried(2006)关于最优资本结构不受宏观经济因素影响的假定,同时放松DouglasCook,(2009)文中假定调整成本固定不变的假设,将其设定为一个受宏观经济环境和公司特征因素影响的内生变量,允许其随公司和时间发生变化。
 
第二章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综述
自从Modighan和MIller(1958)以来,许多资本结构理论己被广泛的用于解释企业负债和权益的选择。Modislian和Miller(1958)在他们的开创性论文中认为,在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中,企业价值独立于其资本结构,即“资本结构无关论”。他们是在如下严格的假设上得出其结论:(l)不存在税收;(2)无交易成本和破产成本;(3)不存在信息不对称性;(4)个人和企业以相同的利率借贷。资本结构无关论受到了人们的质疑,因为它们没有包含市场不完善性,得出结论需要非常严格的假设,这对于现实情况来说过于苛刻。随后的研究中学者纷纷放宽这些假设,试图从税收、破产成本、代理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等方面对资本结构理论进行研究。HarriS和Raviv(1991)在他们的综述性文章中,参考了1980年后发表的100多篇资本结构理论文章。在深入回顾和研究的基础上对资本结构理论作了个相对系统性的总结。arris和Raviv基于资本结构决策的驱动把文献归为五类:税收因素、信息不对称、市场相互作用、公司控制权因素和代理成本。Bradley、Jarrel和Kim(xgs4)对第一类即税收因素进行回顾。Klein、Brien和Peters(2002)对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资本结构理论进行回顾。国内有张维迎(1995)、沈艺峰(1999)等对资本结构理论进行了综合性回顾。在资本结构理论发展的同时,学术界在相当广泛的角度对资本结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Bradley等人(1984)、Bowen等人(1982)、Long和Malitz(1985)、Kester(1986)、Titman和WesselS(1988)等人的众多研究结果表明:行业因素和公司特征因素对公司资本结构的选择具有显著性影响。
近年来,Rajan和Zingales(1995)、Wald(1999)、Booth等人(2001)对各国资本结构的比较研究进一步拓展了资本结构理论的内涵,他们的研究发现,资本结构与一国的经济制度环境,宏观经济因素,公司特征因素密切相关。此外,有一些学者以动态的变化的视角来研究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如Fishcer等人(1989)、Kremp等人(1999)、Bevan和Danbolt(2001)、Miel和pindado(2001)、an(2001)等人。另外,还有一部分学者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视角来研究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如Friend和Lang(1988)、Mehran(1992)、Beer,ofek和Yermaek(1997)、MohDpe和mbey(1998)、Brailsford,Oliver和pua(2002)等人。近年来,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对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如陆正飞和辛宇(1998)、李善民和苏簧(1999)、洪锡熙和沈艺峰(2000)、肖作平和吴世农(2002)等。
 
第三章 财政货币政策与制造业................... 27-33 
    3.1 财政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环境进而................... 27-31 
    3.2 中国制造业现状和资本结构调整环境................... 31-33 
第四章 宏观经济因素对制造业................... 33-51 
    4.1 资本结构动态调整模型................... 33-35 
    4.2 数据来源与变量 ...................35-40 
        4.2.1 资本结构的度量 ...................35 
        4.2.2 最优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 35-37 
        4.2.3 资本结构调整成本的影响因素................... 37-40 
    4.3 资本结构实证分析................... 40-50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0-43 
        4.3.2 最优资本结构的估计................... 43-44 
        4.3.3 模型的估计与实证分析................... 44-48 
        4.3.4 稳健性检验 ...................48-50 
    4.4 小结 ...................50-51 
第五章 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与资................... 51-56 
    5.1 财政货币政策对资本结构调整................... 51-52 
    5.2 公司资本结构调整与国家财政货币................... 52 
5.3 财政货币政策对公司资本结构................... 52-56
 
结论
 
在国家财政货币政策整体改革方面,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重塑银行和制造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关系、完善中国的资本市场及提倡金融创新。利率非市场化导致银行贷款融资成本较高,股权则成本相对便宜,这也是企业对股权融资更具偏向性。改革利率使其市场化将有效的将大量资金从银行流向资本市场,融资成本相对降低,可以有效的丰富企业融资渠道,促进资金在不同市场工具之间的相互转换利率的市场化,使企业能更灵活地对资本结构进行调整。重塑银企关系。我国是以银行体系为主的金融市场,因此企业资本结构调整的顺周期行为与银行的顺周期行为是密切相关的。从实际情况上看,制造业大部分中小企业与银行关系不够紧密,受到的融资约束非常高。当宏观经济萧条时,受到融资约束的企业由于销售收入恶化、现金流紧张而又无处贷款,这样可能使得经济更加萧条;当宏观经济繁荣时,企业很容易从银行获得贷款,造成投资过度,又可能使得经济过度繁荣。因此,现阶段我国应积极引导银企关系的良险发展,加强银行与中小企业相互联系,深化银行与中小企业的银企合作关系,发挥金融中介对配置资源和推动经济建设的核心作用,促进混合类融资发展。适度降低企业债的发行条件,简化审批制度,培育多样化信用产品投资者,尽快完善信用评级制度,为债券利率市场化提供基础。发展中小企业集合债、多样化担保等多种融资方式。此外,重视金融创新,发展股债混合类产品。
作为一种衍生类的融资工具,股债混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研究合型的产品集合了股权工具和债权工具的特点,具有较强灵活性。尤其在市场整体处于相对弱势的时候,通过发行股债混合型的金融_I_具,一方面可以降低融资成木,另一方面也适当降低了投资者所面临的市场波动风险。监管层应当适当放宽混合型产品的审核条件,放松对具体条款的规定和要求,以促进市场各方参与者的积极性。金融工具的多元化能为公司提供了多种融资途径的选择,有利于公司分散和防范金融风险,改善资本结构。最后加强资本市场制度及法制建设,加强信息管理使其透明化,构建有效的信号传递机制,规范中介行为,完善资本市场功能。建立健全的破产机制,保护债权人利益,加强银行负债治理,规范破产责任人的权利和加强对其的惩戒措施和法律执行的力度。要尽快地制定科学、规范的会计准则体系。要求各上市公司依照法律和相关规定以适当的方式准确、及时、有效地向投资者公开与证券有关的各种信息。同时,必须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建设和规范。
 
参考文献
1吕长江,韩慧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特点的实证分析》,《南开管理评论》,第5期,2001,26-29.
2李善民、苏赞,影响中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因素分析,刘树成、沈沛主编,《中国资本市场理论前沿理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563-583.
3张兆国、陈华东、唐丽,《试析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效应》,《会计研究》,10,2001,18-24.
4晏艳阳、陈共荣,《我国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与代理成本问题分析》,《会计研究》,2001年的9期,28-33.
5李圣君,《中国财政货币政策研究》,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6栗天虹、唐勇,《金融深化与民营企业融资》,《武汉金融》,2001,27-30.
7李晶,《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初探》,《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4期,22-24.
8于学花、架谨崇,《基于信贷配给理论的中小企业融资方略》,《企业经济》2005年第9期,144-146.
9李礼、齐寅峰、郭莉,2007,《经济制度变迁对我国国有企业融资动机的影响—基于调查问卷的分析》,《南开管理评论》第1期,54-61.
10赵冬青、朱武祥,《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经验研究》,《南开管理评论》9(2),2006年,11-18.
 

优秀毕业论文精选篇三

 
1绪论
 
1.1相关概念的界定
我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薪酬制度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美国公司治理的经验,具体表现在薪酬委员会体制的引进和对股票期权制度的实践。另外,我国公司法及其他法律法规将“高级管理人员”与“董事”、“监事”并用,如2006年最新实施的公司法第一百四十八条规定“董事、监事、高管人员的忠实和勤勉义务”,就是在狭义上使用这一概念,主要指公司的实际经营者,包括公司的经理、副经理、财务负责人、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和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人员。但事实上,我国公司法赋予董事会较大权利,董事掌握公司的经营决策权,参与公司日常管理,董事会主席兼任公司CEO、经理人员或者董事个人执行董事会的具体决议的情形也非常普遍,而董事会“自定薪酬”的问题亦己引起学界广泛的讨论。另外,根据《企业国有资产法》第22条的规定,国企高管大致包括:国有独资企业的经理、副经理、财务负责人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国有独资公司的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监事会主席和监事;国有资本控股公司、国有资本参股公司的国有股董事、国有股监事。这显然是从广义上使用高管的含义,将国有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都纳入法律管理范围。
本文研究的是高管薪酬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从广义上认定高管的含义,除上述狭义的内涵外,还包括实际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董事、副董事长、监事会主席、监事等,但一般不包括独立董事。也即是说,公司高管作为公司的核心人员,是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或者高级管理者的简称,是基于现代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经营权)分离使得所有者和管理者分离而在公司内部专门从事管理职能的人员,主要包括董事、经理、监事等。
 
1.1.2高管薪酬
薪酬在管理学看来原本含有交换的意思,随着公司制度和管理实践的发展,薪酬早已超越了原先单纯的劳动报酬的工资概念,转变为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激励以消除代理成本的有效手段。高管人员薪酬与其收益直接相关,这也往往成为其攫取公司或股东利益的最主要方式。高管薪酬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委托代理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激励理论。根据JensenandMeckling(1976)的研究,他们认为股东与经理之间是委托代理关系,由于人的逐利特性、委托代理契约的不完备性及双方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关系,需要一种激励机制使经理通过实现委托人的利益最大化来使获得自身最大利益;由美国学者舒尔茨首先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高管作为公司的人力资本有着巨大的作用,并与物质资本共同构成公司资本:激励机制则更多地侧重对激励对象的需求进行研究,比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奥尔德弗的ERG理论及麦克利兰的成就需求理论等,认为不同形式的薪酬具有满足不同需要的作用。
可见,有关薪酬的解释相当丰富。通常地,根据货币支付的形式,可以把薪酬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以直接现金形式支付的工资,包括基本工资、奖金、绩效工资、激励工资、津贴、加班费、佣金、利润分红等;一部分则体现为间接货币报酬的形式,间接地通过福利(如养老金、医疗保险)、公司舒适度以及服务(带薪休假等)支付的薪酬。前者是对高管己付出劳动和未来付出劳动的回报,而后者主要是对他们的积极性起到保护和维持作用。在美国,高管报酬的形式并非单一的现金或非现金报酬,而是一个一揽子薪酬计划,又称薪酬包(compensationpackage),薪酬包的具体薪酬形式主要包括:基本薪酬、年度奖金、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股票增值权及各种福利(如医疗保险)等。其具体内容取决于竞争对手的薪酬计划、董事愿意授予给管理层的报酬数额、公司发展阶段以及现行税法等很多因素。其中,税法主要影响股票期权和年度奖金的安排。英国、德国等其他国家的薪酬形式亦大同小异,其中英国作为最早征收所得税的国家,税法对英国的高管薪酬安排的影响不可忽视。
 
2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企业高管奖金及税收调控之争
 
2.1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企业高管奖金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将高管薪酬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引起了人们对高管薪酬前所未有的关注。美国国际集团(AfG)在接受政府救济金之后,大举对高管进行分红的行为更是触怒了民众的神经。作为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发源地与风暴中心,美国经济遭受严重冲击,民众生活水平普遍下降,而在经济鱼待注入大量救助资金情形下,AIG等企业接受政府救援后对高管进行大肆分红,无疑是种极其不道德的行为。2009年3月19日,奥巴马政府通过了对接受政府援助资金的公司高管奖金征收90%“惩罚税”的法案。无独有偶,为了避免银行家的短期冒险行为和平息民愤,阻止银行发放奖金,英国政府随后也宣布对英国银行业内每笔数额超过2.5万英镑的奖金征收税率为50%奖金税。法国政府也不懈怠,出台规定将对银行业员工2009年度超过2.75万欧元的奖金征税50%。同时,德国政府及荷兰政府亦出台相关规定,对银行业的高管的分红进行限制以防止过度薪酬。
2010年,金融危机的硝烟仍弥漫欧美各国,经济的缓慢复苏似乎未对高管的薪酬起到有利的影响。1月,在美国大型银行即将宣布向员工发放花红之际,美国总统奥巴马为力阻华尔街大行发高额奖金,宣布将向拥有超过500亿美元资产的大型金融机构征收税率为银行债务的0.5%、初步为期10年“救市税”,预计总共可收取900亿美元,以期望弥补救市计划带来的亏损。新税项命名为“金融危机责任费”,旨在表明华府归咎银行界进行高风险活动追求短期利润,并派发巨额花红,引发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同年3月,英国财政大臣阿利斯泰尔.达林在新的财政预算报告中表示,将会增加年收入在15万英镑以上的高收入人群的所得税税率,目前这些人的税率为50%,同时逐年降低这些人的个人免税额。
 
3 企业高管薪酬税收调控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8-26 
    3.1 税收调节高管收入分配的必要性................. 18-24 
    3.2 税收调节高管收入分配的可行性................. 24-26 
4 欧美企业高管薪酬税收调控机制的比较................. 26-34 
    4.1 美国《国内税收法典》有关高管薪酬................. 26-29 
    4.2 金融危机时期欧美等国的税收法案................. 29-31 
    4.3 税收调控的有效性分析................. 31-34 
5 我国企业高管薪酬税收调控机制................. 34-45 
    5.1 我国专门调控高管薪酬税收法律制度................. 34-38 
5.2 完善我国高管薪酬税收调控机制的措施................. 38-45
 
结论
 
在高管薪酬问题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人们前所未有关注的今天,诸如“奖金税”等专门调控高管薪酬的税收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然而此类税收模式在调控高管薪酬的过程中凸显了许多弊端,并不能很好地发挥税收的调控机能。本文针对税收立法模式在调控高管薪酬方面存在的不足,从委托代理理论的不足、分配公平理论要求出发,分析税收调控高管薪酬的机能,进而解剖美国等国“奖金税”法令的有效性及问题所在,提出了在我国宜采取限制、激励与约束共存的税制模式,从高管收入的实现、保有、转让等环节来调控高管薪酬,即一方面对高管高薪征收高额的税收,另一方面,采取一定的激励和税收优惠措施满足企业与高管一定程度上利益需求,同时完善征管稽查机制。主要建议包括:加税;实施严格的高税收机制,对不合理的基本薪酬,同时采取奖励和税收优惠措施:(1)征收超额奖金附(2)征收高额的税收;以高税:(4)设置优秀人才奖和企业税收优惠措施;机制,实施严惩性税收措施。(3)对短期的股票期权等浮动薪酬课2、建立高效、强力的税收征管稽查可以说,税收立法对高管薪酬的调控机制的建立是时代的要求,而高管薪酬问题涉及经济效率和正义等价值问题,讨论这个题目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薪酬制度关系到高管人员自身的收益,在利用税收法律限制高管薪酬时,必须兼顾政府、企业及高管的利益平衡,才能使税法在维护社会公平及实现企业效益上有所成就。当然,这个探索在中国仍属初步性的,笔者期冀在日后的学习中对之不断完善,我们也相信,通过税收法律的有效规制,我国高管的薪酬制度会不断完善,社会分配的公平和正义亦能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马新建著,薪酬管理与公平分配[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彭剑锋、崔海鹏等著,高管薪酬一一最佳实践标杆[J],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朱界馄,商法学一原理•图解•实例[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杨虹,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税收制度研究[J],中国税务出版社,2010
5乔治T.米尔科维奇•杰里M.纽曼,薪酬管理[J],董克用,等译,第6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岳树民著,中国税制优化的理论分析[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王鸿貌、向东著,税收基本法立法问题研究[J],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9
8王玮编著,税收学原理[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9李大明主编,税收管理与稽查[J],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10樊勇编著,税收征收管理制度[J],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优秀毕业论文精选篇四

 
1导论
 
1.1研究目的和意义
改革开放30以来,得益于良好的地理位置和国家的优先发展政策,广东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广东省GDP总量已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但是广东省经济发展严重不均衡,地区差距较大,在经济发展上呈现了“两个广东”的独特现象:高度发展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发展水平明显滞后的东西两翼、粤北山区两个区域。地区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的地区差距也很明显,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在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远远落后于珠三角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区域发展差距己经成为制约广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障碍,也是广东省以后发展急需破解的难题。2008年3月,广东省提出了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正式拉开了广东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的序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广东统筹区域发展的突破口,也是构建和谐广东的重要任务。本文在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问题进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结合广东省的实际情况,提出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可操作性方式。
 
1.1.2研究意义
近年来,虽然广东省不断增大对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区域和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群体间基本公共服务也不均衡。以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为例,全省近60%的医疗机构、医院床位数和70%的三甲医院、85%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集中在珠三角地区。2007年粤东西北地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卫生机构数、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和执业医师数分别为0.16个、1.71张和1.03人,仅相当于珠三角的一半。因此,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施显得尤为重要。基本医疗卫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群体健康的基本保障,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公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头等大事,也是政府以人为本的施政要求,更是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让人民群众公平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前提条件。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不均等,同时也增大了收入差距的分化。研究我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问题,对统筹广东省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促进基本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保证广东省常驻居民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一项,对其进行研究丰富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相关理论。从财政的视角研究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问题还得从财政体制出发。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后地方的财政实力逐年削弱,上级政府事权下放、财权上移,基本医疗卫生的提供责任主要落在地方政府头上,财政体制改革对基本医疗卫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推动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及民生财政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入。
 
1.2研究文献综述
 
1.2.1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公共医疗卫生研究始于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对公共医疗卫生产生的最直接影响即是福利国家将其公共医疗卫生作为社会整体福利政策的一部分,由原来实施的不同医疗保障制度模式转变成国家卫生服务保障制度模式。Arrow在1963年发表的卫生经济学领域的奠基之作不确定性与卫生保健的福利经济学”清楚的阐释了医疗服务的特殊性。按照Arrow的分析,医疗服务领域的信息不对称决定了其不能完全由市场来提供,从公平及伦理的角度来看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往往被视为人的一项基本权利,不管消费者能否支付得起,每个人都应享有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
温思络于1920年最早提出了基本卫生服务的概念。他认为基本医疗卫生就是“通过有组织的社区努力来预防疾病、延长寿命、促进健康和效益的科学和艺术。他提出了改善健康的基本医疗卫生干预措施确保每个人能够获得充分享有健康维护的生活水平。1978年《阿拉木图宣言》提出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初级卫生保健基于低保障广覆盖的原则,社区、个人及家庭这三方相互结合,订立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贫穷国家都应为居民提供的基本卫生保健的目标。
 
2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理论界定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属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范畴。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研究大多还是依于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包括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基础和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客观必然性。
 
2.1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内涵
 
2.1.1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相关概念
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是指根据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护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所必需提供的公共服务,其规定的是一定阶段公共服务应该覆盖的最小范围和边界。从范围看,是公共服务范围中最基础和核心的部分,受特定阶段制约和需求层次要求,体现为各类公共服务及其内部各层次服务中最应该且可以得到优先保证的部分。除公共服务的共同特征外,基本公共服务还必须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最基本层次性,基本公共服务正是人们的最基本需求;第二,同质性,从消费需求的同质性来看,基本公共服务是指那些无差异的需求,即不同居民对其消费基本一致的公共服务;第三,动态性,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不是绝对的,它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均等化”,就字面理解包含均衡、相等的意思,而均衡有着调节、平衡的过程,最后达到相等。当然,这里的相等,只能是大体相等,不可能绝对相等。均等化有三个层次:一是最低标准,即居民享受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二是中等标准,即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应达到平均水平。三是最高标准,即全国各地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结果均等、水平一致。5这是在承认地区、城乡、人群存在差别的前提下,保障所有公民都享有一定标准之上的基本公共服务,其实质是“底线均等”。
 
3 广东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 25-47 
    3.1 广东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现状描述............... 25-36 
    3.2 广东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实证分析............... 36-43 
    3.3 广东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非均等化的成因............... 43-47 
4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国际经验借鉴 ...............47-51 
    4.1 国外医疗服务体系模式介绍............... 47-48 
    4.2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国际............... 48-51 
5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政策选择 ...............51-62 
    5.1服务均等化的公共财政思路............... 51-56 
    5.2服务均等化的路径选择............... 56-58 
5.3服务均等化的配套措施............... 58-62
 
结论
 
本文在界定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概念和范围的基础上,运用福利经济学、公共产品相关理论和公平正义理论来研究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问题。利用2002一2010年广东省各直属市统计年鉴中有关医疗卫生的数据,绘制相关图表来描述广东省基本医疗卫生的现状,并利用差异指数、变异系数和偏离度对广东省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财政投入等指标进行测算,并通过计量分析检验出影响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的因素。同时,总结研究了加拿大、英国、德国和印度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成功经验。
通过以上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不仅要强化政府的责任,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对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同时针对广东省各市间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的现实,完善转移支付体系,做好横向转移支付的有关工作,使各级政府有充裕的财力来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而且还要扩大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范围,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效率。了解居民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建立有效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绩效评价体系也是不可或缺的措施。
 
参考文献
1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2阿玛蒂亚.森.论经济不平等—不平等之再考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4哈维.罗森.财政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解至.城乡卫生医疗服务均等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6高培勇.财政与民生[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7顾海,李佳佳.国外医疗服务体系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启示与借鉴[M].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9(5).
8王芳,刘晓曦,邱五七.加拿大与澳大利亚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经验与启示[M].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0,3(5).
9管永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的地方税体系研究[M].地方财政研究,2009(2):51-54.
10刘昆仑.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在卫生服务领域的可行性探讨[M].中国卫生经济,2009,28(1):8.
 

优秀毕业论文精选篇五

 
第 1 章 导言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2008 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一系列经济波动,最终席卷了整个世界,成为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不仅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经济进入低迷状态,中国也未能幸免地受到严重冲击。在此情况之下,各国政府面临刺激经济发展、复苏经济的重任。自从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为财政赤字政策提供有力支持,并且在美国树立范例之后,各国政府在经济萎靡、发展变缓之际,一般都会求助于财政赤字政策。此次也不例外,世界各主要国家不约而同地扩大赤字规模,以求通过扩张的财政支出来促进经济的复苏。运用财政赤字来刺激经济增长、寻求经济的恢复以至发展,是从凯恩斯促成的罗斯福新政而来的。然而这次看来十分成功的实验在后期也逐渐显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后果:在走出大萧条之后不久,美国经济就进入了“滞胀”,财政赤字政策的经济效应受到多方质疑。自此之后,财政赤字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究竟如何的问题就一直处于不断的争论之中。尤其本次全球经济危机以来,美国经济的迟迟未起、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也都令人对赤字财政政策的效果更加充满疑虑。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政府一直实行单一计划经济体制,并没有真正的财政赤字概念。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建立了与市场经济相协调的财政政策体系,并且近年来一直采用了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财政赤字伴随着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面貌广泛出现,通常政策目的都是为了扩大需求、拉动经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财政收支只有 1981 年和 1985 年出现盈余,1990 年采用中央财政赤字指标之后,除 2007 年外各个年度都存在财政赤字,而且基本呈逐年递增趋势。财政赤字的扩增原因有多个方面,1998 之前多为改革变动带来的财政收入下降被动导致,基本上属于顺调节财政政策。而 1998 年之后,中国为应对东亚金融危机,开始采用逆调节财政政策,以后各年度财政赤字都是为刺激经济发展和熨平经济波动主动出现的。财政赤字虽然基本逐年扩大,但是由于经济波动的存在,赤字规模仍会有起伏表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和 2003、2004 年为预防经济过热,2006、2007 年推行稳健经济政策,我国对财政赤字进行了适度收缩,甚至 2007 年出现盈余。到了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致使我国国外需求急剧下降,国内经济也大受影响,为刺激经济复苏,2009、2010 年出现了大规模的财政赤字,2010 年中央财政赤字甚至已逾万亿。就中国以往实践的经验来说,财政政策短期见效快、影响久的特点,使得调控过程中难以控制财政赤字政策的实施效果,在之前几次财政政策的扩张与收缩之间的转换过程中,就出现了经济过热和经济“硬着陆”现象。财政赤字对于经济增长究竟是促进还是有碍,由实践看来,也还是一直未有定论。
 
1.1.2 选题意义
财政赤字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不管在理论还是实践中都是备受关注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其中也关系到分别对于财政赤字和经济增长这两个概念的认识和重视。在实践中,由于政府必须承担着重要的经济责任,不管是在出现经济危机,还是遇到经济发展瓶颈时,都需要一个有效的调控工具来发挥作用。一直以来,财政赤字都作为这样一个重要工具存在着,然而就理论上来说,对于财政赤字的有效性争论不断。因此探讨这一工具所带来的经济影响,探讨其最终作用是否有效,如果有效则其效应是偏向于积极还是消极,都显得极其重要。因此本文选择了讨论财政赤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希望能够通过理论和实证的研究,来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的探讨,并藉由这些讨论重新审视、检验财政赤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理清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影响的脉络,找出政府财政力量作用于市场的结果最终如何,这是颇具理论意义的。
借此发现我国财政政策调控方式有待改进之处,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来改进宏观调控理论,有助于提升我国财政政策的调控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讨论中,本文选取了财政赤字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视角,注重理论与实证相结合。本文在研究财政赤字与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时,采用了规范分析的方法,在检验中国财政赤字与经济增长关系时采用了实证分析的方法。试图对财政赤字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效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同时关注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证数据支持,以求能够得出一个比较令人信服的结论,并借此对我国财政赤字实践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政策建议。
 
1.2 财政赤字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综述
 
1.2.1 财政赤字理论综述
赤字是指支出大于收入的超支额,由于会计核算中这种差额用红字表示,因此称之为赤字。财政赤字是预算年度内财政收支未能实现平衡的一种现象,具体体现为政府预算赤字扩大、税收减少、政府支出规模增加、债务发行量上升。财政赤字主要体现为预算赤字和实际赤字两种,预算赤字是指政府预算表上对于每一财政年度的收支差额安排,实际赤字是指支出大于收入的执行结果。在现代财政政策观念中,财政赤字的本质是通过政府主动的增支减收来影响社会供求,达到恢复或者提高经济增长水平的预期目标。
 
第 2 章 财政赤字对经济增长作用机理探析
 
财政赤字与经济增长之间到底存在何种关系可谓是众说纷纭,一方面由于初始假定不同,相关的经济理论各自因循不同的分析路线提出了不同的推论,另一方面由于两者之间复杂的关联,实证研究也难以达成统一的意见。因此本文试图提出一种简化的形式,以求达到能够有一个较为清晰的分析框架,并且在理论前提和推导上尽量切合中国实际。鉴于难以说清最为贴近中国近年来财政赤字政策环境的初始假定,仅用一种理论是难以承担作为此次研究的分析思路重任的。由于目前所有的相关理论分析其实都会关注到几个关键点上去,本文将选用这几个关键点作为分析要点,具体思路总结为财政赤字给经济增长带来的效应是正是负两个方向,在这个简介明了的思路下,全面深入地探讨财政赤字给宏观经济带来的影响,以及最终如何作用于经济增长。这里的讨论既吸取了凯恩斯理论的需求管理思想,也借鉴了货币学派对于通货膨胀的重视,同时也兼顾供给学派和理性预期学派提出的一些有益观点。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经济形势趋于复杂,各类变量波动明显,期间的作用机理更是难以明确,因此我认为使用这种兼顾各类变量的权衡观察的方法能够较好的认识我国经济形势。
 
2.1 财政赤字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
作为经济基本公式的两端,在财政赤字对经济增长效应的探讨中,供给和需求都是不可或缺的。财政赤字政策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凯恩斯革命性的观点,但是财政赤字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却也并不仅仅限于需求管理。因为根据供给学派的观点,如果政府采取减税政策,那么这样产生的财政赤字就能够有效拉动私人储蓄和投资,从而增加供给。尽管供给学派尖锐地批评了凯恩斯主义甚至怀疑赤字政策的有效性,但是也令政府重视到在进行需求管理的同时供给管理的重要性,因此本文不仅将在下一节“财政赤字对经济增长的负效应”中借鉴供给学派观点,此处也会对供给学派的思想进行借鉴,来讨论财政赤字通过供给带来的正效应。
 
第3章 财政赤字对经济增长作用.................27-35 
    3.1 债务中性是否成立 ...............27-29 
        3.1.1 李嘉图等价定理述评 ...............27-29 
        3.1.2 债务中性成立的条件 ...............29 
    3.2 挤出效应、挤进效应和拉动效应............... 29-35 
        3.2.1 财政赤字的挤出效应............... 29-32 
        3.2.2 财政赤字的挤进效应和拉动效应............... 32-35 
第4章 中国财政赤字对经济增长作用............... 35-49 
    4.1 中国的财政赤字与经济增长............... 35-38 
    4.2 中国财政赤字对经济增长作用机制...............38-44 
    4.3 中国财政赤字与经济增长关系...............44-49 
        4.3.1 财政赤字与经济增长关系............... 44-47 
        4.3.2 检验结论及总结............... 47-49 
第5章 正确处理财政赤字与经济增长关系...............49-54 
    5.1 要树立科学全面的财政赤字观............... 49-50 
    5.2 要提高使用财政赤字的政策水平............... 50-51 
    5.3 财政赤字政策应注重与货币政策的搭配............... 51-52 
5.4 应注意财政赤字风险............... 52-54
 
结论
 
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使各国政府开始更加关注本国的债务风险问题,欧洲债务危机尚未解决之时,美国由债务风险也令世界瞩目。债务风险不仅造成政府财政的压力,在风险加剧之后,更是会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甚至演变为经济动荡,因此不容小觑。财政赤字债务风险的形成路径如下:短期内,财政赤字可以通过债务融资的方式进行弥补,但是债务始终需要归还,因此政府必然还是要面临预算的约束。而且,当经济上升周期结束,财政收入趋于稳定之后,此前大量的赤字将会逐渐累积,这样债务风险将会上升甚至形成财政危机。目前对于债务风险的衡量,有两个角度,一是从规模上衡量风险的程度,二是从结构上分析。财政赤字率和债务负担率是国际上较为通用的衡量债务风险的两个指标。欧盟对于财政赤字率规定的安全警戒线为 3%,尽管目前我国财政赤字率远低于欧盟安全警戒线,但是由于统计口径不统一,以及隐形债务的存在,因此仍需要密切关注这一问题。
财政赤字对物价水平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一是赤字的货币化,二是赤字拉动经济增长过程中带来的物价水平上升。当政府弥补赤字的方式仅局限为通过发行国债时,赤字货币化就主要是通过国债发行发生的,当购买国债的资金为银行准备金时,会放大货币的供应量;财政赤字对供给的影响不能与对需求的影响持平,或者没有带来供给影响时,物价水平必然会上升。通货膨胀的出现,将会影响经济调控成果,甚至危及经济增长。目前中国需要注意的,就是在财政赤字政策影响下,随着经济复苏、就业水平上升而带来的通货膨胀。2009 年后,我国财政赤字政策初见成效,经济复苏,物价也随之上涨,尤其近几个月,食品、居住、服务消费价格持续上涨,预计未来随着经济的进一步恢复,物价还会有所提升。因此,在当前的财政赤字政策实施过程中,需要随时关注物价情况,在确定经济恢复到均衡水平时,适时淡出,防止经济过热或其他情况的出现。
 
参考文献
[1]蔡明超,费方域,朱保华.中国宏观财政调控政策提升了社会总体效用吗[J].经济研究.2009(3):78-85.
[2]钞小静,任保平.经济转型、民间投资成长与政府投资转向——投资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8(2):5-15.
[3]陈平.新古典经济学在中国转型实验中的作用有限[J].经济研究.2006(10):96-107.
[4]大卫•李嘉图著,郭大力译.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5]丁建臣.欧债危机源于赤字弥补机制.国际融资.2010(10):32-33.
[6]丁永松.基于 VAR 模型对投资、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特区经济.2010(3):282-283.
[7]杜云,周红刚.我国财政政策的路径演化与效率检验——基于改革开放 30年来微观经济数据和经验[J].财经研究.2009(1):86-96.
[8]高鸿业.一本拯救资本主义的名著——解读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
[9]龚六堂,邹恒甫.财政政策与价格水平的决定[J].经济研究.2002(2):10-16.
[10]冯天忠.我国国债挤出效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经济学院,2008.

提交代写需求

如果您有论文代写需求,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联系我们。